赵水梁吧 关注:4贴子:87
  • 0回复贴,共1

和、调、齐 谈古代烹饪的辩证法—赵水梁(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礼·天宫·冢宰》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甘、酸、辛、苦、盐,称作五味。五味益以滑,称作六合。晏子所说的‘醯醢、 盐、梅’,都是调料。古代的调味,不只以可口为标准,还以对人体健康有益标准,因此,不同的季节偏重不同的味道,古代以五行配五味,是以味在人体中起的作用作为求‘和’的先决条件的。所谓‘食以养人,恐气虚赢,故多其时味,以养气也。’因此,五味之齐由食医掌管,这是合饱腹、保健、营养、治疗为一体的。在古代的烹调术中,主食和副食中的鱼肉菜也需要依据季节和身体状况来求‘和’, 经过长期、多次地‘调’,也产生最佳方案,例如:‘牛宜稌 、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 鱼宜茂’这都是肉食与主食的最佳搭配,方案,也都是‘齐(剂)’。‘和’是烹饪的最高标准……它既是健康与生存的需要,又是享受与陶治性情的需要,因此,它是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在古人的眼光里,味的调和与声的和谐都有一套辩证的、相辅相成的道理。所以晏子以‘济五味’与‘和五声’并提,他说:以水济水,单调无味,没有人吃,就像琴瑟都是一个调儿,毫无韵味,也就没有人听一样。声和味一样,也需要‘和’,所调‘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蔬,以相济也。’达到‘和’的标准的食物,‘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达到‘和’的标准音乐,‘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则气和,和味与和声,都是可以陶冶人的性格的。

味与声的关系,从文辞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和’的本义是‘唱和’,引申为‘味的调和’,《说文》写作‘盉’,又引申为‘和声’、和乐’,《说文》 写作‘龢’,'和',‘盉’,‘龢’是同源字,说明味与声感觉相通。'闻’字古汉语里只当‘听讲' ,而在现代汉语里增加了‘闻味儿’的意思,很多现代方言区又管‘闻味儿’叫‘听味儿’。'味’,从‘五味’的意思引申为‘气味’, 又引申为‘韵味’,再引申为‘趣味’,可见古人早就发现了听觉、味觉、嗅觉的相通和这些感觉与人的性情的相关。晏饮奏乐古代早已有之,音乐可以佐食之故也。凡此种种,也应算是古代烹饪术中的辩证法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1楼2020-04-27 16: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