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吧 关注:1,272贴子:13,942

白话孙膑兵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的国家。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古代兵书是 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包括战史、谋略、阵法、 阵图、军制、兵策、天象地候、疆防、将帅、后勤等等。古代兵书除兵家专 著外,还散见于历代王朝的政书、史料中的军事部分,文史家论兵等大量军 事学资料。
     中国兵书,虽然卷帙浩繁,但在流传中也多有散失。除战乱兵荒外,一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焚毁兵书,不准民间随意抄藏。
     纵观历史,在古代文化经典中,凝聚人类韬略最丰富、最集中的著作就 是兵书。古代兵书在人类文明发达、社会进步的现代仍具耀眼的异彩。
     为了当代大众的需要,不少有心人选取了中国古代兵书精华,奉献于读 者。让人们从千百年来人类生死搏杀的经验中,开悟智谋。
     中国传统乒法著过,粗略统计约有 1300 余种,但世传者仅有 200 多种, 而其中称得上精品的却为数不多。《孙膑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法专著精品 之一。可和著名的《孙子兵法》、《姜太公兵法》、《鬼谷子兵法》、《诸 葛亮兵法》、《三十六计》等兵书齐名。
然而,由于《孙膑兵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并且长期失传,直至 1972
年从西汉古墓中出土其部分竹简,所以其流传不如其他兵书广泛;又因为其 距今久远,所以文字表述上和当令的语言文字表述差别很大,一般人很难读 懂。为了让这部兵法精品在当今社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竭尽绵薄之力, 对《孙膑兵法》作一译、解,以各广大读者研究。
由于这部兵书是根据出上竹简整理而成,残缺较多,译成现代文困难较
大。我们本着忠实原文,兼顾明白、流畅、易懂的原则,做了必要的处理。 在解析方面,为了给读者理解和运用兵书提供一些启发,我们选用了大量战 例,并做了适当的点评,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孙膑兵法》内涵极其丰富,不但对军事人员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对从
事其他事业的人们也大有裨益。我们在解析中,作了一点联系伸展,便是希 望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相信,只要人们善于从这部兵书中吸取营养, 并能将其精髓运用于自己的事业,定将获益匪浅。
洁华、兴玉、战生、冀华、张帆、郭蕊、郑晖等人,参加了本书的编选
资料、整理稿件等项工作。经过共同努力,把《孙膑兵法》译、解奉献在读 者面前。
白话孙膑兵法
关于孙膑及《孙膑兵法》
     孙膑,齐国人,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孙武的 后代。其生卒年月已无从查考,只知在孙武之后一百多年。他活动的时代大 约是在公元前 380 年至公元前 320 年左右,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和孟子同时 代。当时中国正值战国中期,诸侯割据兼并十分频繁。少年孙膑意识到,战 争的胜负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于是,他便下决 心学习军事,他想,只有这样,才能有一番作为。孙膑投于自号鬼谷子的王 栩先生门下,学习兵法。与他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的还有庞涓、苏秦和张仪。 鬼谷子将孙武的《孙子兵法》13 篇传授给孙膑。孙膑得到这部兵书高兴 极了,便日夜不停地研读、背诵。三天之后,鬼谷子一篇篇考问,孙膑全都 对答如流,背诵一字不差。鬼谷子十分高兴地称赞说:“孙武子后继有人了!” 孙膑的同窗好友庞涓,学成之后当了魏国的将军。本来他在下山之前曾 和孙膑约定,他一旦站稳脚跟,便替孙膑引见。但他当了魏国将军,打了几 次胜仗,名声大振之后,便把当初的约定抛到了脑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才
能比不上孙膑,孙膑来了,定会影响他的地位。 墨子有个门生叫禽滑厘,云游天下时到了鬼谷,见孙膑热情招待他,便
很喜欢孙膑。后经一番交谈,更发现孙膑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劝孙膑下山



1楼2009-11-15 07:17回复
    一展才华。孙膑把和庞涓的约定告诉了禽滑匣,禽滑厘答应下山后替他打听 关于庞涓的情况。
    禽滑厘到了魏国,把孙膑的情况向魏惠王作了一番介绍。魏惠王把庞涓
    召来,对他说:“听说你有一位同学叫孙膑,据说他是孙武子的后代,只有 他知道孙武子 13 篇兵法的秘诀。你为什么不把他请来呢?”庞涓借口说孙膑 是齐国人,怕孙膑心向齐国,不敢推荐。魏惠王说:“不是本国人就不能用 吗?”庞涓不好再反对,便派人送信去把孙膑请到了魏国。
    孙膑到了魏国,魏惠王接见后,便要封孙膑为副军师,让他跟正军师庞
    涓一起执掌兵权。庞涓找了些借口,说服魏惠王,让孙膑当了个客卿。庞涓 装作很关心孙膑,套出了孙膑的家庭情况。
    大约半年后,庞涓耍了一个花招,以搜出孙膑给在齐国的家人的书信为
    借口,向魏惠王进谗言,说孙膑私通齐国,随之对孙膑处以“刖刑”,即把 孙膑双膝的膝盖骨剜了,并在孙腹脸上刺了字。但庞涓掩饰得很好,把一切 刑罚责任都推在魏惠王头上,而对孙膑,表面上又装出一副十分关心的样子。 这一来,孙膑受了他的害,心里还十分感激他,老觉得欠他的情。庞涓便趁 机让孙膑把孙武子的 13 篇兵法默写下来。亏得庞涓派去伺候孙膑的一位老人 同情孙膑,悄悄把真象告诉孙膑,孙膑才恍然大悟。
         孙膑为了摆脱庞涓的魔爪,便装起疯来。庞涓为了试出孙膑是不是真疯, 竟让人把孙膑扔到猪圈里。孙膑将计就计,把猪粪往嘴里塞,装得十分逼真。 庞涓完全相信了,便放松了监视。后来,孙膑得到禽滑厘帮助,巧施掉包计, 逃出魏国,回到了齐国。
         孙膑到达齐国都城时,齐国大夫田忌亲自到城外迎接。到了田忌家中, 稍事休息整理,田忌便用车送孙膑去见齐威王。威王听他谈论兵法后,只恨 没有早点得到他,当即便要封他官职。孙膑说:“一则我没有功劳,不该受 封;二则庞涓如果知道我回到了本国,定会来生事。不如我暂不露面,大王 有用我的地方,我定当竭尽全力。”孙膑便在田忌家中住了下来。田忌很赏
        
    识孙膑的才华,以上宾的札仪,殷勤款待他。 孙膑第一次展露才华,是帮助田忌赢了一场马赛。田忌常跟齐国的贵族
    子弟赛马,下的赌注很大,田忌也输过一些钱财。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 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尽管下大赌 注,我保证您赢!”田忌深信不疑,便和齐王及贵族子弟下了千金赌注。临 场比赛时,孙膑告诉田忌:“先用您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用您的上 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再用您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田忌照孙膑 说的办法出赛,结果一负两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齐王非常惊奇,问 田忌取胜的办法,田忌说:“今天的胜利是孙膑出谋划策的结果。”田忌又 趁机推荐孙膑,齐威王便把孙膑当做老师,向他请教兵法,不久,又封他为 军师。
         在孙膑辅佐下,没用几年,齐国便强盛起来。在对抗当时十分强大的魏 国时,孙膑接连打了两个漂亮仗,使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次,在赵国 向齐国求救时,田忌出任救赵军主将。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来了个“围魏 救赵”,在桂陵地区设伏,把庞涓带领的魏国大军打得大败。第二次,韩国 向齐国求救,孙膑仍担任主将田忌的军师,他用“减灶计”把庞涓的精兵诱 入马陵道,一举消灭了这支魏军,迫使庞涓自刎而死,随后又打败魏军后续 部队,俘虏了魏太子申。孙膑运筹帷幄,连胜强敌,威名远扬。齐国也日益 强大,成了一方霸主。
    孙膑以残废之身,协助齐威王和田忌打了许多胜仗,帮助齐国强大起来。
    但他并不贪图名利地位,他谢绝了齐威王的封赏,辞官隐居,带领一批弟子, 专心研究兵法,并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写成了名著《孙膑兵法》。据《汉 书·艺文志》记载,《孙膑兵法》共有 89 篇,还有图四卷。非常可惜的是, 这部旷世巨著后来失传了,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令人稍感欣慰的是,
    


    2楼2009-11-15 07:17
    回复
      将何为?”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
      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
      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
      [译文] 从前,魏国国君惠王准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便派出大将庞涓统领八万
      大军到达卫国的茬丘。
           齐国国君威王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大将田忌带领八万军兵开到齐国和卫 国边境。庞涓攻打卫国,形势十分危急。田忌将军要救卫国,但有种种难以 克服的困难,一时无计可施,便和谋士孙膑商议。孙膑指出,不能直接去救 卫国。田忌一听,十分着急,便问道:“如果不去救卫国,那怎么办呢?” 孙膑说:“请将军南下攻打魏国的平陵。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 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艰难攻克。我军可以故意在 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我军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 进军途中还要经过魏国的市丘,我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我们要故意 装出不知道这种危险。”田忌接受了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
      接近平陵时,田忌又请来孙膑,问道:“该怎么攻打平陵呢?” 孙膑说:“大将军,您难道还不明白我们的计谋吗?” 田忌说:“分兵齐城、高唐。” 孙膑说:“请派两位将领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环涂是
      魏军屯驻之地。我军派出前锋发起猛烈进攻,主力部队却按兵不动。环涂的 魏军必定会反击,两位将军可能打败仗,甚至牺牲。”
           于是,田忌分兵两路,从齐城、高唐直向平陵进击。果然不出孙膑所料, 夹、环涂两处魏军从后面夹击齐军,两路齐军大败。
           田忌急忙召孙膑问计:“我军没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齐城、高唐,遭受 很大损失,现在该怎么办呢?”
          
           孙膑说:“请立即派出轻装战车,往西直捣魏国都城城郊,激怒庞涓。 庞涓必定回兵救魏国国都。我军只需分出少数兵力和庞涓交战,显出我军兵 力单薄的样子。”田忌一一照办。
           庞涓果然丢掉辎重,昼夜兼程回救魏都。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埋伏, 一举战胜庞涓。所以,人们赞叹说,孙膑用兵真是绝了。
      [解析]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战例故事,说明了一种战略思想。由于文章的重点不
      在于讲故事,所以战例叙述十分简单。为了读者更形象地认识,更深刻地领 会孙膑的这种战略思想,很有必要对这种战例较详细地加以说明。
           “围魏救赵”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战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至 今仍为中外人士所津津乐道和效法。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 354 年,当时魏国国君梁惠王,派他的得力大将庞涓 带领大军攻打赵国,一举打到赵国都城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 救。齐威王忙派田忌为统兵将领,孙膑任田忌的军师,领兵前去援救赵国。 田忌见赵国形势危急,准备领兵直奔邯郸去解围,而孙膑却认为这不是 最佳作战方案。他分析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 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同样道理,用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 中要害。现在魏国和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已疲惫不堪。魏国已把 精兵都集中到邯郸去了,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兵力十分空虚。我们不如引 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其交通要道,袭击其空虚的地方。魏军见国内危 急,必定会放弃攻打邯郸,回军救援。我军就可以在其回军的中途,在桂陵 设下埋伏,截击敌军。这样,我们不但可以轻而易举地解赵国之围,又可以 在中途打败魏军。”田忌欣然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作出进攻魏国都城的 姿态,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援。孙膑早已在桂陵设优,结果齐军大获全胜,
      消灭魏军两万人马,庞涓也差点成了齐军的俘虏。
      


      4楼2009-11-15 07:17
      回复
             后来,齐威王又派田忌、田婴为统兵将领,孙膑为军师,领兵伐魏救韩。 田忌认为军情紧急,救兵如同救火,应该直接前往韩国都城解围。孙膑 再次提出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田忌很担心地说:“军师上次用过这个 计策了,这次重复使用,魏国将军庞涓会识破的!”孙膑笑着说:“我另有 什谋,定让庞涓上当。”田忌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孙膑的计划,带领军队直
        奔大梁。
             庞涓连连战胜韩国军队,眼看就要攻下韩国都城了。忽然得知齐军直奔 大梁而去,庞涓十分紧张,急忙下令撤兵,迅速回师保卫本国国都大梁。
             这时,孙膑对田忌说:“韩、赵、魏三国的士兵,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 齐军不能和魏国军队硬拼,只能见机行事,才能取胜。兵法说:‘从 100 里 之外而来求利的军队,会损折上将军;从 50 里以外而来求利的军队,其士兵 只能到达一半。’我军现在应该装出兵力很弱的样子来诱惑敌军。”田忌问 道:“用什么办法诱惑敌军?”孙膑说:“让军兵今天埋设 10 万军灶,明天 变成 5 万,后天再减到 2 万。庞涓见我军军灶很快减少,一定认为我军士兵 大量逃亡,就会派军日夜不停地追赶我军,魂军肯定会疲惫不堪。我们乘这 个机会用计对付魏军,就可以活捉庞涓了。”
             庞涓在路上十分注意侦察齐军的迹象。当发现齐军军灶一天天迅速减少 时,庞涓心中非常高兴。魏太子申不明白,问庞涓:“还没交战,你为何就 这般喜形于色了?”庞涓说:“从迹象看,齐国军队中开小差的士兵越来越
            
        多,我军正好乘势追击。”太子申说:“孙膑诡计多端,我们已经吃过他的 亏了,千万不要再中他的计啊!”庞涓哪里肯听,他让大部队缓行,只带少 数精锐部队兼程赶路,到天黑的时候,终于追上了齐军。庞涓万分得意,可 他哪里知道,他已落入齐军伏兵的包围圈了。
             原来,孙膑早已计算出魏军的行程,适时在马陵道设好了埋伏。马陵道 是两座山丘夹峙中的一条小路,形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伏击地方。孙膑选 出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只等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
             庞涓见天黑了,命令军士点燃火把,照亮道路赶路。忽然,看见路旁一 棵大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树皮被剥去一段,上面写着七个大字:“庞涓死 于此树下!”庞涓一见不禁勃然大怒,但随即一看那里的地形,又猛吃一惊, 只见两边山丘耸峙,前面已被许多树木,横七竖八地堵死了道路,不由自主 地连叫:“不好!不好!我中孙膑的诡计了!”说时迟,那时快,庞涓的叫 声还没完,齐军己是万箭齐发,乱箭如同骤雨洒向魏军,魏军死伤无数。正 在魏军大乱时,齐军已是喊声震天,向魏军冲杀过来,又是一阵砍杀。庞涓 一看大势已去,料想无法脱身,只得拔出佩剑,自刎而死。齐军消灭了庞涓 所带精锐魏军,又立刻乘胜追击魏军后续部队,将其全部歼灭,魏太子申也 成了齐军的俘虏。
        读完以上的故事,我们不禁要想,庞涓和孙膑都是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庞涓更是盛极一时的统兵将领,为什么庞涓却会连续中孙膑的计谋,两次惨 败于孙膑手下,最后连性命也送上了呢?论当时兵力,魏国并不比齐国差, 胜败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战略战术的运用了。从战略上看,孙膑能纵观全局, 准确地分析敌、我、友三方的形势,从而确定了“围魏救赵”这类战略方针。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正确、巧妙的战略方针,这是孙膑用兵高明的具体 表现,他不拘泥于常规战法,摈弃了“救兵如救火”的传统观念,采用了声 东击西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方针,调动敌人按自己的计划行动,从而很轻松地 战胜了强敌。试想,如果孙膑按常规去救赵、救韩,那会是什么结果?且不 说齐军必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恐怕也未必来得及解赵国和韩国的围,让两 国避免于亡国之灾哩!从战术上说,在第二次施行“围魏救赵”计谋时,孙 膑使用了“减灶计”,诱使庞涓上钩,这又一次表现了孙膑杰出的军事天才, 其高明还不仅在于他想出了这个办法,更在于他知己知彼,非常了解庞涓, 知道庞涓自大、刚愎自用,必定不会细察。事实上,庞涓果然不听太子申的 提醒而中了孙膑计谋。
        


        5楼2009-11-15 07:17
        回复
          综合上述三点,可见孙膑在《见威王》中完整地论述了一个战争观,值
          得人们深入思考,细心领会。
          威王问
          [原文]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
          为之奈何?” 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
          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 孙子曰:“有。”
               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王之 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曰赞师。毁卒乱行,以顺其 志,则必战矣。”
               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孙子曰:“命曰让威。 必臧其尾,令之能归。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夸,以助其急者。□□ 毋动,以待敌能。”
          威王曰:“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用之奈何?”孙子[曰]:“命曰??” 威王曰:“击穷寇奈何?”
          孙子[曰]:“??可以侍生计矣。” 威王曰:“击均奈何?”孙子曰:“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毋令敌
          知之。然而不离,按而止。毋击疑。”
          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 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威王曰:“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孙子曰:“其阵无锋也。” 威王曰:“令民素听,奈何?”
          孙子曰:“素信。”
          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 田忌问孙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
          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请问此六者有道乎?”
               孙子曰:“有。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沮洳将患军?? 涉将留大甲。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壁延不得者 寒也。
          □??”??“奈何?”
          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 田忌曰:“行阵已定,动而令士必听,奈何?”孙子曰:“严而示之利。” 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 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
          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子曰:“非也。夫权者,
          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 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然则其 急者何也?”
               孙子曰:“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 也。??骨也。”
          田忌问孙子曰:“张军毋战有道?” 孙子曰:“有。倅险增垒,净戒毋动,毋可□□,毋可怒。”
          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 孙子曰:“有。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必以为久。”田忌问孙子曰:“锥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篡卒 力士者何也?劲弩趋发者何也?飘风之阵者何也?众卒者何也?”
               孙子曰:“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篡 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飘风之阵者, 所以回□□□[也]。众卒者,所以分功有胜也。”孙子曰:“明主、知道之 将,不以众卒几功。”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 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吾闻素信者昌, 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其忧矣。”
          〔译文〕 齐威王和孙膑谈论用兵问题时,问孙膑:“如果两军旗鼓相当,双方的
          将领对阵,阵势都十分坚固,谁也不敢先发动攻击时,应该怎么办呢?” 孙膑回答道:“先派出少量兵力,由勇敢的低级将领带领去试探敌军,
          要做好试探失败的准备,不要只想取胜,试探的军队要用隐蔽的行动,攻击 敌阵侧翼。这就是取得大胜的方法。”
          威王问:“用兵多少有一定的规律吗?” 孙膑说:“有。”
          威王问:“在我强敌弱,我方兵多敌方兵少时,该怎么办?”
               孙膑向齐成王行礼后回答道:“真是英明君王提的问题。在本方兵多势 强的形势下,还问如何用兵,这种谨慎的态度,确实是安邦的根本。在这种 形势下,可以采用诱敌之计,叫做‘赞师’,即是故意让本方军队队形散乱, 迎合敌方心理,引敌方和本方交战。”
          威王又问:“如果敌方兵多,敌强我弱,又该怎么办呢?”
               孙膑说:“要采取退避战术,叫做‘退威’,避过敌军的锋锐。但要做 好后卫的掩护工作,让自己的军队能安全后退。后退军队持长兵器的军兵在 前,持短兵器的军兵在后,并配备弓箭,作为应急之用。??我方军队要按 兵不动,等待敌军疲惫时再伺机出击。”
          威王问:“我军和敌军同时出动,而又不知放军兵力多少时,该怎么办
          呢?” 孙膑说:“叫??”威王问:“如何追击穷寇?” 孙膑说:“??” 威王问,“对势均力敌的敌军该怎么办?”
               孙膑回答道:“要迷惑敌军,使其兵力分散,我军抓住战机,在敌军尚 未发现之时,给以突然袭击。但是,在敌军兵力没有分散时,要按兵不动, 耐心等待战机。千万不要中敌军疑兵之计,盲目出击。”
          威王问,“如果我军和敌军兵力为一比十时,有攻击敌军的办法吗?” 孙膑回答道:“有!可以采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对敌军
          发动突然袭击。” 威王问:“在地利和兵力都相当的情况下,却吃了败仗,又是什么原因
          呢?”
               孙膑回答,“这是由于自己的军阵没有锋锐。”威王问:“怎样才能使 得军兵听命?”
          孙膑答道:“靠平时的威信。”
          


          9楼2009-11-15 07:17
          回复
                 
            2.白话孙膑兵法
            威王说:“你说得太好了!你讲的用兵的奥妙真让人受用无穷啊!” 田忌问孙膑:“用兵的忧虑是什么?使敌军陷入困境的办法是什么?不
            能攻占壁垒壕沟的原因是什么?失去天时的原因是什么?失去地利的原因是 什么?失去人和的原因是什么?请问,这六项有没有规律可循?”
                 孙膑回答道:“有。用兵最大的忧虑是不得地利。让敌军落入困境的办 法是据险。所以说,几里沼泽地带就能妨碍军队行动??由此可见,用兵的 忧虑是不得地利,困敌的办法是据险。不能攻克壁垒壕沟的原因则在于没有 障碍物。??”
                 孙膑说:“击鼓作出进军的样子而实际上不动,坐待敌军来攻,千方百 计引诱敌军。”
            田忌问:“进军部署已经确定,在行动中怎样让军兵完全听从命令呢?” 孙膑回答说:“严明军纪,同时又明令悬赏。” 田忌问:“赏罚是用兵中最要紧的事项吗?” 孙膑说:“不是。赏赐是提高士气,使得军兵会死忘生作战的办法;处
            罚是严明军纪,让军兵对上畏服的手段。赏赐有助于取得胜利,但不是用兵 最要紧的事项。”
                 田忌又问:“那么,权力、威势、智谋、诡诈是用兵最紧要的事项吗?” 孙膑回答:“也不是。权力是保证军队整体指挥的必需,威势是保证军 兵用命的条件,智谋可以使敌军无从防备,诡诈能让敌军落入困境。这些都
            有助于取得胜利,但又都不是用兵最要紧的事项。”
                 田忌气得变了脸色地说:“这六项都是善于用兵的人常用的,而您却说 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事项,那什么才是最要紧的呢?”
            孙膑说:“充分了解敌情,根据当时形势和战局将会出现的变化,利用
            好地形??这就是领兵打仗的规律。善于进攻而不消极防守,这才是用兵最 要紧的。??”
            田忌再问孙膑:“敌军摆开阵势却不进攻,有办法对付吗?”
                 孙膑说:“有办法。利用险要地形增加堡垒,约束士兵,不许轻举妄动, 不要被敌军的挑衅所激怒。”
            田忌问:“敌军兵多而且勇猛,有战胜敌军的办法吗?”
                 孙膑说:“有。要增加堡垒,广设旗帜,用以迷惑敌军,并且严申军令, 约束士兵,避敌锐气,使敌军骄傲,并设法牵引敌军,使敌军疲劳,然后出 其不意,攻其无备,消灭敌军力量,同时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田忌问孙膑:“采用锥形队形有什么作用?用雁形队形有什么作用?选
            拔强壮士兵作什么用?使用发射强弩硬弓的士兵起什么作用?用飘风一般快 速机动的队形起什么作用?普通士兵又起什么作用?”
                 孙膑说:“采用锥形队形,是为了冲破敌军坚固的阵地,摧毁敌军的精 锐部队。运用雁形队形是对敌时便于本方相互策应。选拔强壮士兵是为了决 战时拿敌军将领。使用发射强弓硬弩的士兵是为了在双方相持不下时能够持 久作战。使用飘风式机动快速队形??。普通士兵则是配合作战,保障战斗 胜利。”
                 孙膑又说:“明智的君王和精通兵法的将领,都不会用普通士兵去完成 关键任务。”
                 问答完毕,孙膑走出来。他的弟子问他:“威王和田忌问策的情况怎么 样?”
                
                 孙膑说:“威王问了九个问题,田忌问了七个问题,可以算懂得用兵之 道,但还没有完全掌握战争规律。我听说,一贯讲信用的君王,其国家必然 昌盛??没有做好准备而用兵的人必定失败,穷兵黩武的人必定灭亡。齐国 已传了三代,应该有忧患意识啊!”[解析]
                 这篇文章以孙膑与齐威王和田忌问答的形式,详尽地论述了用兵的一系 列战略和战术原则,从用兵的主导战略思想,到两军对垒时各种情况下的战 略、战术,孙膑都是有问必答,而且是准确实用,足以为用兵将领解决诸多 疑难,提供有益的指导。
            


            10楼2009-11-15 09:54
            回复
                   孙膑回答齐威王的九个问题,说明的是各种情况下应敌取胜的办法,对 于用兵作战当然都有指导作用,但其中最值得人们重视的应该是“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和“素信”这两条。
                   诸葛亮领兵征讨南蛮,第四次捉住孟获又将其释放后,孟获和其兄弟到 秃龙洞去暂避,以为蜀军熬不过暑热必然退兵。秃龙洞主朵思热情地接待孟 氏兄弟,对他们说:“请你们放心!如果蜀兵到来,定让他们一人一骑都不 能回乡!”朵思有什么仗恃呢?原来这个秃龙洞,只有两条路出入,东北路 地势平坦,土厚水甜,人马可以通行;西北路山险岭恶,道路狭窄,毒蛇恶 蝎很多,还有四大恶泉和瘴气,确实无法通行。朵思下令堵死了东北路入口, 放心地陪着孟氏兄弟整天在洞中宴饮取乐。
              诸葛亮询问行军向导吕凯,问不出进军道路,又派王平带兵探路,结果
              王平带的军兵误饮哑泉水,全都中毒,说不出话来。进军受阻,诸葛亮便亲 自前去侦察,结果找到了“万安隐者”,也就是反对孟获反叛的孟节。孟节 不但详细介绍了进军通路及其附近环境,而且帮助诸葛亮治好中毒军士,赠 送了避瘴气的“薤叶云香”。有了这些准备,诸葛亮终于有了攻占秃龙洞的 办法。
              一天,秃龙洞主忽然得报,银冶洞主杨锋带三万兵来助战。秃龙洞主得
              孟获同意,当即请杨锋父子进洞,并设宴招待杨锋父子。饮宴正酣之际,杨 锋让蛮姑献舞,又让儿子给孟获、孟优献酒。孟获、孟优十分高兴,伸手接 酒。谁知情况突变,杨锋的儿子一下抓住了孟获、孟优的手,将其活捉,朵 思也被杨锋拿下。孟获责问杨锋,杨锋说:“我的兄弟子侄都感谢诸葛亮丞 相的大恩大德,现在正好捉你们去回报丞相!”说完,和五个儿子押解二孟 和朵思到蜀军大寨,向诸葛亮丞相跪拜献俘。
              原来,诸葛亮在得到孟节帮助后,一面神速地带兵通过孟获等认为无法
              通过的西北路到达秃龙洞前,给了蛮军一个意想不到的震慑;一面让已经归 服的银冶洞主杨锋父子带兵,以帮助孟获的名义前往秃龙洞,相机捉拿孟获 等人。结果,顺利地捉住了孟获。这正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妙用。 这个战法的妙处就在于“无备”和“不意”,“无备”本就无法从容应 战,胜算已是不多,再加上“不意”,毫无思想准备,来不及作出反应就已 失败,或是仓促应战,也必然是阵脚大乱,难逃失败的命运。古今中外的无 数战例证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确实是攻击敌人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战
              略战术。 “素信”,是孙膑强调的又一个重点,这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至理
              名言。
                   为了说明“素信”在领兵用人中的重要,我们先看一代英主李世民的二 三事。第一件事是在李世民统兵征讨王世充时,李世民每天晚上都要查营。
                  
              一天晚上,李世民又去查营,发现降将寻相不见了,他帐下的河东降兵也大 多逃亡了。和寻相一同归降的尉迟恭自然也受到怀疑,李世民手下的将领屈 突通、殷开山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尉迟恭抓了起来,前去向李世民报告: “尉迟敬德非常勇猛,恐怕以后会叛乱为祸,不如现在趁早杀掉,以绝后患。 我们已将他捉住,听侯处决!”李世民大惊说道:“你们二位以为寻相叛逃, 就怀疑敬德吗?你们应该知道,敬德如果想叛逃,他一定不会落在寻相后面。 现在敬德还在这里,显而易见他并没有叛逃的意思!”说到这里,李世民急 步走出帐外,亲自给尉迟敬德解开绑绳,把他领进卧室,拿出黄金相赠,说 道:“大丈夫因为意气相投而互相信任,请不要把一点小误会放在心上。你 如果一定要投向别处,那就请用这点金子作路费,这也算是我的一点兄弟情 谊吧!我怎么会因为谗言而加害正人君子呢?”尉迟恭听了李世民的话,当 即拜倒在地,流着泪说道:“大王这样对待我,我尉迟恭并不是草木石头, 能不知道感恩吗!我誓死为大王效力,但这样丰厚的赠金,我实在不敢接受。” 李世民扶起尉迟恭,说道,“将军既肯于屈驾留下,这金子就请收下吧!” 尉迟恭仍坚决推辞,不肯收。李世民说:“那就算预支的赏金吧!”尉迟恭 这才收下,一再拜谢,然后退回本寨。事情也真巧,第二天李世民带领五百 骑兵在战地巡视时,突然被王世充的一万多步兵和骑兵包围。正当李世民被 王世充的部将单雄信用长枪杀得手忙脚乱之时,尉迟敬德突然冲了过来,一 枪把单雄信刺落马下,保护李世民冲出重围,然后又返身冲入敌阵,打乱敌 军,配合唐军援兵,杀敌一千余人,吓得王世充抱头鼠窜。尉迟恭不但在这 一次救了李世民,后来在玄武门事变中又力保李世民登上帝位,直至终身都 效忠于李世民。
              


              11楼2009-11-15 09:54
              回复
                [解析] 陈忌即齐国大将田忌,古时“陈”与“田”相同;问垒就是询问堡垒战
                法。这篇文章用田忌向孙膑请教布阵设垒战法,引出孙膑对马陵之战的补叙, 从而说明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布阵设垒,积极防御,伺机消灭敌军的 战术。
                     孙膑借介绍马陵之战,说明他如何布置阵势,设置堡垒,并不只是简单 的战例回忆,而是借此战例,形象具体地给田忌讲述根据地形、地物和本军 当时具备的条件,巧妙地布设阵地,与敌军对抗,战胜敌军的战术。马陵之 战,首先是孙膑战略思想对头,调动敌军,按自己的部署,在有利的时机和
                    
                地点,出其不意地给敌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其次,孙膑战术运用得当,布阵 巧妙严密。他选的地形很好,马陵道两边山丘夹峙,只有中间一条路通过, 路两边林木丛密,地势险要,这正是设伏歼敌的理想地形。孙膑能根据地形 和当时齐军的条件,巧妙布阵,从而保证了战斗胜利。文中,孙膑详细说明 了齐军如何用战车构筑堡垒,用盾牌当做城墙,各兵种、各兵器的部署,井 然有序,配置得当,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完全符合兵法要求。所以,当 战斗开始后,魏军竟无还手之力,很快就被歼灭了。
                     其实,布阵设垒的原则和办法,带兵将领大多懂得,关键在于运用得当, 运用得妙,方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这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诸葛亮博望坡火烧 曹军的战例。
                     曹操打败袁绍,夺得冀州,又收服辽东之后,形成了独霸北方,虎视南 疆的局面。这时的曹操真是文官武将济济一堂,兵强马壮,实力超群。一日, 曹操召集文武众人商议南征,夏侯敦请求领兵除去刘备。曹操早已把刘备看 作强劲对手,正想趁其羽毛未丰时一举剪除,于是任命夏侯敦为都督,于禁、 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让他们领兵 10 万,到博望坡去见机行事,伺机 消灭刘备。
                     夏侯敦带领 10 万大军,而刘备当时只不过借新野小城暂时栖身,兵马总 计也不过几千人,夏侯敦哪里把刘备放在眼里,只不过视作“鼠辈”而已, 诸葛亮当时还是无名之辈,在他眼中更无地位,拿他的话说,只不过是“草 芥”。夏侯敦带领大军耀武扬威,直奔新野。
                刘备得报,不免紧张、焦急,忙请诸葛亮商议。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向
                刘备借了印信和宝剑,召集众将听令。他一一分配任务,叫关羽、张飞、赵 云、刘备等人分头去执行。这时,供他支配的兵力主要是他新近招募训练的 三千新兵。对他的指挥部署,连刘备都觉得没有底,关、张二人更是不相信, 不服气。关羽居然质问诸葛亮:“我们都去迎敌,不知军师却做什么事?” 诸葛亮说:“我就坐守县城!”张飞听了大笑说:“我们都去拼杀,你却在 家里闲坐,好自在哟!”可是,诸葛亮印、剑在手,关、张也不得不听令照
                办。
                     再说那夏侯敦,领兵到达博望坡,分出一半精兵,由他亲自带领,加紧 赶路。忽然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夏候敦把人马摆开,亲自出马到阵前迎敌。 一看,赵云仅带几百军兵前来迎战,不禁大笑道,“我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 把诸葛亮夸成神仙,现在看他用兵,用这样的军马和我对阵,这不是赶着狗 和羊去与虎豹相斗吗?我今天定能实现在丞相面前许下的诺言,活捉刘备和 诸葛亮!”说完,驱马上前,大骂赵云,挺枪直刺。赵云没战几个回合,返 身“败退”。夏候敦紧追不舍,跑了十多里,赵云回马再战,没几个回合, 再次“败逃”。夏侯敦更加狂傲,驱军追赶。韩浩提醒他谨防埋伏,夏侯敦 说:“就这样的敌军,就算他十面埋伏,我又怕他什么呢?”夏侯敦放马急 追,又遇刘备接应赵云交战,他更乐了:“这就是埋伏的兵马啊!今天晚上, 我不到新野誓不罢兵!”
                     谁知,夏侯敦刚追到博望坡左面狭窄地带,突然两边芦苇丛燃起大火, 这时风正大,刹时四面八方火光冲天,烧得曹军人喊马嘶,自相残踏,死伤 不计其数。赵云回马杀来,夏侯敦冒烟突火飞逃而去。曹军沿途又被关羽、 张飞冲杀,粮草被烧毁,几乎全军覆没。
                


                14楼2009-11-15 09:54
                回复
                  诸葛亮谈笑之间,以三千新兵,战败曹军 10 万人马,其原因就在于他善
                  于利用地形布阵。原来博望坡左面有一座豫山,山右面有座树林,名叫安林, 道路两边还有浓密的芦苇丛,正是设伏的火攻地形。诸葛亮又观测算定当天 必有大风,风助火势,更是理想的火攻天气。诸葛亮再命赵云、刘备连连“败 退”,使用骄兵之计,引诱曹军中计。地利、天时、人和,诸葛亮全利用了, 大获全胜也就是必然的了。
                       诸葛亮博望坡大胜曹军,和孙膑马陵道歼灭魏军,有异曲同工之妙,其 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因时、因地、因人,巧妙布阵用兵,真可谓“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其实,不仅用兵,各行各业无不这样,一个工厂,厂长的管理水平不同, 效果大不一样。同样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法,则会产生不同的 效果。可见,做任何事情都有用兵之道,贵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巧妙 运用。阅读《陈忌问垒》的关键,不在学习布阵设垒的具体办法,而在于领 会其运用的巧妙,吸收其精髓,运用于各自的工作。
                      
                  篡 卒
                  [原文]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
                  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信者,兵[之]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
                  器也。取众者,胜囗囗囗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 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
                       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 不得众不胜。
                  孙子曰:胜在尽囗,明赏,选卒,乘敌之囗。是谓太武之葆。 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
                  (以下为散简、缺文)
                       ??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 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 姓弗畏。[译文]
                       孙膑说:“用兵取胜的关键在于选拔士兵。士兵的勇敢在于军纪严明, 士兵的作战技巧在于指挥得当,士兵的战斗力强在于将领的信用,士兵的品 德在于教导。军需充足在于速战速决,军队的强大在于百姓休养生息,军队 受损伤在于作战过多。”
                  孙膑说:“品德高尚是用兵的深厚基础。讲信用,就是要对士兵明确颁
                  示奖赏。能够进行殊死战斗的士兵是用兵的王牌。??” 孙膑说:“常胜办法有五条:将领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权指挥军
                  队时,可以取胜;将领懂得用兵规律,可以取胜;将领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
                  可以取胜;军队上下左右同心同德,可以取胜;将领能够充分了解敌情,并 能利用地形,可以取胜!”
                  孙膑说:“常败的原因也有五条:将领受君王控制而不能独立指挥,不
                  能取胜;将领不懂用兵规律,不能取胜:将领不和,不能取胜;将领不能得 到广大士兵拥护,不能取胜。”
                  孙膑说:“取胜在于??明确赏格,选拔士兵,趁敌军??这是用兵取
                  胜建立奇功的法宝。” 孙膑说,“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是无法统兵作战的。??”
                  ??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什么是忠?就是忠于君王。什么是信?
                  就是对悬赏讲信用。什么是敢?就是敢于抛弃不正确的东西。如果不忠于君 王,就不敢领君王的兵打仗。如果对奖赏不讲信用,就不能得到士兵的拥护。 如果不能抛弃错误的东西,士兵就不会敬服。
                  [解析] 这篇文章不长,子数不多,但内容十分丰富,论述了带兵用兵的一系列
                  十分重要的问题,可谓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值得字斟句酌,细细品味。 该文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兵之胜在于选卒”这一观点,在进行了一系列
                  论述之后,孙膑又突出强调“明赏、选卒??是谓太武之葆”。孙膑在两于 多年前就提出这一主张,并将其突出为用兵取胜的法宝,这确实了不起,十 分难能可贵。那时,虽然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不像汉朝开始 独尊儒术以后那样,把人严格分成“治人”和“治于人”两大类,突出少数
                  


                  15楼2009-11-15 09:54
                  回复
                    结果孟获计谋被诸葛亮识破,诸葛 亮将计就计,孟获第三次被捉。他还是不服,但诸葛亮又放了孟获。孟获第 四次凑集几十万蛮兵再战,又被活捉。孟获仍然说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 孟获退入秃龙洞顽抗,诸葛亮得到孟获的哥哥孟节和银冶洞主杨锋的帮助, 第五次活捉孟获。孟获还说不服,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就这样捉了放,放 了捉,一直到第七次活捉,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归顺蜀汉。不但孟获归服,
                    广大蛮区百姓更是把诸葛亮视作神明,许多年以后还供奉他的牌位哩!
                         第二个事例是刘备统兵伐东吴。当关云长兵败麦城,从临沮小路逃走时, 中了吴军埋伏,被吴将马忠捉住。随后关云长的义子关平来救,也被捉住。 关云长父子不肯投降,被孙权下令斩首。刘备得报,哭得死去活来,在登基 的第二天就要御驾亲征,讨伐东吴,为云长报仇。赵云等苦苦劝谏,请刘备 以天下为重,应该先讨曹魏,不可先伐吴。可刘备一心只以结义兄弟为重, 不听众人劝谏。谁知祸不单行,刘备大军还没出发,张飞又被部将杀了,割 下首级送到东吴去了。这一下,刘备更不听劝谏了,连他一向言听计从的诸 葛孔明的劝谏表章,他也扔到地上,下令不许再谏。刘备终于统领 70 多万大 军,杀出川东,为其兄弟报仇。起初,蜀军虽然连连获胜,气势夺人,但也 损失了老将黄忠。待到陆逊出任东吴大都督后,吴军改变了策略,陆逊不许 诸将出战,只是坚守险要隘口。刘备命令众将猛攻,却攻不下来,心中十分 焦躁,谋士马良提醒刘备防备陆逊用计,刘备却说:“我用兵一辈子,难道 还不如一个黄口孺子吗?”“他能有什么计谋?只不过是胆怯而已。他们接
                        
                    连吃败仗,现在哪里敢再出战!”当时正值盛夏,暑热难当,蜀军攻不下, 吴军又不出战,刘备就下令把营地移到山林茂盛、靠近溪涧的地方,想等夏 天过去再用兵。刘备身边的文武官员还齐声称贺:“陛下神机妙算,众臣比 不上!”其实,刘备的决策正如陆逊预计的一样,蜀军的灾难不远了。当然, 刘备身边还有人比较明智,马良就提请刘备把移营情况画成图本,送去向孔 明征求意见。谁知刘备却说,“我也懂得兵法,何必又去问丞相呢?”马良 再三苦劝,刘备才让马良画成图本去问孔明。孔明看完图本,当即拍案叫苦: “是谁让主上这样扎寨?这个人该斩!”马良说明是刘备自己,孔明无奈叹 道:“汉朝的气数完了!”
                         就在刘备移营开始时,陆逊得报,不禁大喜,当即派人去向孙权报告, 指日可以打败刘备,请孙权派大军接应。
                         蜀军移营完毕,只顾在荫凉之处休息,军心已经懈怠。这时,陆逊调兵 遣将,在一天夜里,施用火攻之计,火烧蜀军营寨。蜀军没有防备,营寨又 在树林之中,四处起火,顷刻之间就成了一片火海。吴军趁机东冲西杀,蜀 军早已乱了,哪还有还手之力。刘备得到张苞、傅彤拼死保护,又得到关兴、 赵云一次次救授,才算脱出重围,侥幸不死。这一仗,70 万蜀军几乎全军覆 没。刘备又伤心又惭愧,终于一病不起,自觉无颜回去见群臣,最后死在白 帝城。
                    从这两个事例,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天时、地利、人和”在用
                    兵之中是多么重要。诸葛亮在治理好西川之后,又在孟获先发动叛乱时,出 兵平南,可说是顺应形势,符合民心,得了天时、人和之利。在平蛮中,诸 葛亮坚持攻心为上,不但优待广大蛮兵,对孟获也是七擒七纵,因而大得南 蛮上下之心,所以蛮族许多首领,甚至连孟获的哥哥孟节都转而支持诸葛亮, 帮助诸葛亮。在平南的进程中,诸葛亮在天时、人和方面的优势更是不断增 强。在利用地利上,诸葛亮也是十分出色,他礼聘吕凯作行军向导。吕凯十 分熟悉蛮区情况,他把绘制的《平蛮指掌图》献给诸葛亮,并且一路毫不保 留地提供情况。诸葛亮特别重视现场侦察,他不止一次亲自侦察地形,了解 情况,所以他能做到用兵如神。就拿火烧藤甲军来说,他利用地利可说是妙 极了,他让魏延连输 15 阵,弃七座寨栅,顺利地把敌军引入两边全是光峭石 壁的盘蛇谷,然后用从两边山上扔下的火把把事先准备的黑油柜车引燃。一 时间柜车中的地雷爆炸,火光四处飞,那些敌军身上披的用油浸过的藤甲见 火就着,敌军又无处逃,无处躲,只有被烧死的份儿。这石壁夹峙的山谷, 确实是火烧藤甲军最理想的地方。诸葛亮平南,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全 得了,因而大获全胜。
                    


                    19楼2009-11-15 10:20
                    回复
                           反观刘备讨代东吴,他只从兄弟感情出发,完全不顾当时魏、蜀、吴之 间的形势大局,把矛头指向本该联合的东吴,这首先就有背大势,失了最根 本的天时,他又不听众臣苦谏,一意孤行,在内部虽还不致失去人心,但对 士气总不会毫无影响。再说,盛夏用兵,天时也不利。在具体指挥上,他骄 傲自满,轻敌麻痹,不肯听马良忠告,在树林中连营七百里,更是犯了兵家 大忌,完全失了地利。刘备伐吴,天时、地利、人和全失,哪能不败。
                           从以上两例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聪明的军事家, 能够百战百胜,就在于他懂得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并且善于把握和运 用天时、地利、人和之利。
                      其实,天时、地利、人和,不仅用兵要讲,从政、经商、务工等等,也
                      都得讲,一个聪明的事业家就必须像聪明的军事家那样顺应时势,合乎民心, 因势利导,发挥优势,从而取得成功。不管客观条件,盲目蛮干,没有不失 败的。
                      八 阵
                      [原文]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
                      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 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 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 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 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 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译文] 孙膑说:“智谋不足的人统兵,只不过是自傲。勇气不足的人统兵,只
                      能自己为自己宽心。不懂兵法,又没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人统兵,那就只能靠 侥幸了。若要保证一个万乘大国的安宁,扩大万乘大国的统辖范围,保全万 乘大国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只能依靠懂得用兵规律的人了。所谓懂得用兵 规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国内深得民心。对外要熟知敌情, 布阵要懂得八种兵阵的要领,预见到必胜而出战,没有胜利的把握则避免出 战。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足当重任的将领。”
                      孙膑说:“用八种兵阵作战的将领,要善于利用地形条件,选用合适的
                      阵势。布阵时要把兵分为三部分,每阵要有先锋,先锋之后要有后续兵力, 所有军兵都要等待将令才能行动。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击,用三分之二的兵 力守卫。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故阵,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歼敌任务。敌 军兵力弱而且阵势混乱时,就先进精兵去攻击敌军。敌军强大而且阵势严谨 时,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诱敌。用战车和骑兵出战时,把兵力分为三部分,一 部分在右侧,一部分在左侧,一部分断后。地势平坦的地方用战车,地势险 阻的地方则多用骑兵,地势狭窄险要的地方多用弓弩手。但无论在险阻还是 平坦的地方,都必须先弄清楚,哪里是生地,哪里是险地,要占据生地,把 敌军置之死地而后消灭。”
                      [解析]
                           这篇文章虽然题目是“八阵”,但并不是具体讲述八种兵阵的布阵方法 和具体运用的,而是从宏观上论述用兵的基本规律,着重于对将领的要求和 使用阵法的基本原则。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对统兵将领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 则论述使用阵法的基本原则,而从全文的主旨来看,还是着重于论述统兵作 战的将领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军事素养。
                           本文从“智、勇、道”三个方面论述统兵作战的将领应该而且必须具备 的素养。文章从反正两方面,以对比的方法,先说明“智不足”、“勇不足”、 “不知道”三者的后果,接着又以排比的句式,突出强调为保证大国的安全 和发展,必须而且唯有知“道”才行。在此基础上,再把“知道”归结为七 项具体内容: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 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最后强调说明,只有懂得这七项的将领 才是足以担当重任,能保国安民的“王者之将”!
                      


                      20楼2009-11-15 10:20
                      回复
                             地形对于用兵作战的重要性可说尽人皆知,但更重要的是巧妙利用。三 国时期,蜀汉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连胜魏军数仗,司 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一面让军兵和魏国百姓合作种田,解决军粮问题,以 利长期屯驻,一面经过侦察,部署了一个歼敌妙计。
                             诸葛亮选中了上方谷,吩咐马岱在谷中造成木栅,在营中挖下深壕,多 积干柴等引火物品,在周围的山上搭柴草窝棚,内外埋上地雷,又命塞断上 方谷的退路,在谷中埋伏军兵,待司马懿入谷后一齐放火。布置妥当之后, 命令军士白天在谷口举七星旗,夜晚设七盏明灯。接着,命魏延带领五百军
                            
                        兵去魏军营前讨战,诱司马懿出战。最后让高翔把木牛流马分为二三十或四 五十一群,装上粮米在山路上往来,故意让魏军抢去,并对跟随木牛流马的 军士一一作了吩咐。
                             魏军将领夏侯惠、夏侯和兄弟提议,趁蜀军分散屯田之机发动攻击,司 马懿害怕是计,二将请求准许他们先去试探。二将果然连连缴获蜀军的木牛 流马和所装粮米,审问被捉蜀军兵士,都说蜀军现在都在分散屯田,并说诸 葛亮不在祁山,而在上方谷西面十里下寨。这样一来,司马懿肯定地认为战 机来了,决心出击,派众将去攻击祁山的蜀军营地,自己亲自带领两个儿子 领兵去上方谷烧粮,命张虎,乐綝各带五千军兵在后接应。
                             司马懿父子领兵到达上方谷,果然看见蜀军呐喊奔走,十分慌乱。司马 懿再无丝毫怀疑,放心大胆地攻入谷去。入谷之后,他看见山上都是草房, 以为定是屯粮的地方,很高兴地催着军兵进去。突然,喊声大震,火光四起, 一下子烧断了谷口退路。接着,山上火箭射下,地雷爆炸,草房着火,一场 漫天大火烧向被困在谷中的魏军。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下马抱着两个儿子, 大哭说道:“我们父子三人都要死在这里了!”正在司马懿父子绝望之际, 老天爷救了他们,忽然狂风大作,黑云漫天,一声霹雳,暴雨倾盆而下,把 火全浇灭了,地雷也不响了。司马懿父子乘机领兵杀出谷口,和张虎、乐綝 会合,逃回渭南。
                        这一仗充分反映了诸葛亮用兵神妙。他选择和利用地形固然高超,而布
                        置和引诱司马懿入谷尤其高明。要知道,司马懿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军事家, 虽然多次较量都败在诸葛亮手中,但也仅是稍有不如而已。要诱使司马懿放 弃坚守,肯于出战,谈何容易!尤其是司马懿入谷之后,明明看见了上方谷 的地形和山上的草房,仍无丝毫怀疑,反而认定必是存粮之地,催军往口袋 里猛钻,说明诸葛亮伪装得多么逼真!的确称得上善于利用地形。
                        在楚汉相争时也有一个战例十分有名。在黄河北岸,现今河北西部、山
                        西东部,有一个自立为王的赵歇,他的赵国在太行山以东,其西面是代国。 刘邦部下大将韩信,建议分兵北伐、东击,南下,大军先剪除项羽的羽翼, 再会师荥阳,与项羽最后决战。刘邦欣然同意,并命令韩信统兵北伐,去消 灭代、赵、燕。当韩信灭了代,正向赵国进军时,赵王已接到警报,立即集 中军队,在井陉口外扎下营垒。这井陉口在太行山东面,形势十分险要,易 守难攻。赵国又有 20 万大军在此扼守,真可说是难以逾越的关隘了。
                        赵国有一个很会用兵的将领叫李左车,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指出,韩
                        信所带的汉军刚打了胜仗,乘胜前进士气高昂,其兵锋是不易正面抵挡的。 但是,汉军前来,补给不易,要从千里之外运军粮来,还得拾取柴草做饭, 士兵劳累,吃饭没有保证,而且井陉口道路狭窄难行,有几百里长,骑兵只 能成单行前进,运粮十分困难,必定跟不上。李左车提出,由他带三万人马, 从小路插过去,截住汉军的辎重,断绝汉军的后路。而由赵歇带领大军,深 沟高垒,从正面阻注汉军的进路,但不要交锋。这样,汉军往前无法越过赵 军坚固的防御阵地,后退又被李左车堵住退路,将被困在井陉口的山路之中, 不出 10 天,汉军必定溃散,赵军可以不战而胜。
                        


                        24楼2009-11-15 10:20
                        回复
                               这确实是利用井陉口的地利消灭汉军的最佳方案,可惜曾帮助赵歇恢复 王位、身为代王的陈余根本听不进去。这个
                          自以为熟读兵书,通晓兵法的陈余对李左车说,“兵书上说:
                          ‘十倍于敌人,就包围敌人;一倍于敌人,就进击敌人。’现在韩信号
                          称有几万人马,实际只有几干,而且是八千里之外赶来,早已疲惫不堪了。 我军有 20 万,又是以逸待劳,难道还要害怕它、躲避它吗,那岂不让人笑话, 让诸侯以为我们胆怯,都来欺负我们!”陈余不听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也 无能为力。
                               这个情况,早有细作报告韩信。韩信听了,十分高兴,当即领兵直向井 陉口进发,急行军几百里,在离井陉口 30 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和曾是赵 歇助手、后被陈余赶走的张耳密商之后,立即调兵遣将。他先派出两千骑兵, 各带一面红旗,从山中小路绕到赵军背后的山沟里埋伏,只等赵军出动,营 垒空虚时,立即冲进敌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去,换插上汉军的红旗, 并待机夹击赵军。又派出一万人马,开出井陉口,背靠井陉东面的绵蔓河列
                          阵。
                               赵军没发现埋伏的两千汉军,只看见背水列阵的汉军,全都大笑韩信没 有军事常识,竟把一万军兵抛在一个既不能进
                               又不能退的死地之中。韩信部署完毕,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竖起汉军 的旗号,带领主力,擂着战鼓,气势雄壮地走出井陉口。赵军早已等得不耐 烦了,一见汉军,立即冲出堡垒,迎杀过去。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打了一阵, 汉军退向背水阵地,旗帜战鼓扔得满地都是。赵军以为消灭汉军的时机到了, 立即全军离开营垒,争先恐后去捉拿韩信、张耳。汉军背水面敌,无路可退, 只有横下一条心,拼命厮杀。
                          正当汉赵两军在河边激战时,埋伏的两千汉军,乘机冲入赵军营垒,把
                          赵军旗帜全部拔去,换上了汉军红旗。赵军一时不能消灭河边汉军,刚想退 回去休整一下,猛然看见自己营垒中红旗耀眼,全都吓傻了。赵军随即乱纷 纷地抢先逃命,赵军将领竭力制止,并当场处斩数人,仍不能奏效。占领赵 军营垒的汉军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冲去,与从河边追击赵军的汉军配合,夹 击逃敌。这一仗,占尽优势的赵军全军溃散,损失惨重。那位自以为是的陈 余被汉军追杀,赵王也成了俘虏。
                          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例之一。仅从利用地形
                          这一点来说,这个战例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赵国本来有绝 对有利的地形条件,如果照李左车的意见据险坚守,再切断汉军后路,那汉 军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陈余舍弃极其有利的地形条件,离开险要的营垒去 和舍死拼杀的汉军对垒,这是弃长就短,结果吃了大败仗。这是不懂得利用 地利,不会用兵的典型,和前文解析中提到的马谡失街亭倒是十分相似,都 是只知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字句,断章取义。而韩信却是巧用地形的典范,他 充分了解敌情和当地地形,并针对当时的敌我态势,巧妙部署兵力,既引诱 敌军离开坚固的营垒,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从而克敌制胜。这里有两 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韩信知己知彼,活用兵法。他把一万汉军放到既不能 进又不能退的“死地”,而且是在赵军注视下这样排兵,他正是用这一大背 兵法常规的办法才成功地引出赵军。但他绝不是像马谡那样盲目地套用“置 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战斗结束后,韩信和部 下将领有一段对话,将领问:“兵法上说,军队列阵时,应该右边和背后靠 近山陵,前面和左边靠近水泽。但是你却正好相反,让我们背靠河水列阵, 我们当时确实既不理解又不信服。然而结果我军却大获全胜,这究竟是什么 道理呢?”韩信回答说:“这个道理兵法书上也早就说过了,叫做:‘陷之 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士兵多半是新兵,没有受过严格的
                          


                          25楼2009-11-15 10:20
                          回复
                                 孙膑对兵势的讲述十分高妙,他借发射弓箭的道理,说明用兵出击,既 要隐蔽突然,出其不意,又要快速勇猛,在敌人还没有明白时就给予致命的 打击,这番比喻论述,形象透彻。
                                 说到兵势,有这样一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当李世民统兵征讨王世充时, 唐军刚到青城宫,还没有筑好营垒,王世充已带领两万精兵,在谷水岸边据 险列阵。唐军兵将见敌军阵势严谨,军兵强壮,都有畏惧之心。李世民登高
                                
                            观望后,对诸将说道:“贼军已经势穷了,他们所有军兵前来,是想拼死一 战,侥幸取胜。我军只要这一仗打败了王世充,他就再也不敢出战了。”李 世民随即命屈突通带领五千步兵,渡过谷水去向敌军挑战,并吩咐他一交锋 就纵烟为号。前锋走后,李世民命令众将士披好铠甲随时准备出击。不久, 对岸青烟一缕,飞入云霄,李世民立即飞身上马,当先向敌阵冲去。众将士 紧紧跟随,踊跃渡河,前去和屈突通带领的军兵会合攻敌。李世民要探知敌 阵厚薄,独自带领几十名兵将,冒险催马突入敌阵,从阵前杀向阵后,所向 披靡,直杀到河堤,又杀了回来。这时,唐军已是人自为战,相互不能照顾, 李世民和随行兵将失去联络,身边只有邱行恭一人相随。王世充部下有数骑 军兵追赶,用强弓射李世民,李世民没有中箭,可是坐下战马却中了敌箭, 险些跌倒。李世民及时发现,跃下马来。邱行恭慌忙回转马来,用手接箭, 随接随射,箭无虚发,接连射死数名敌人,敌兵不敢再追。邱行恭把马让给 李世民,自己手执长刀,在马前高呼开路,又砍死几名敌兵,力保李世民突 阵而出,回到唐军大队之中。李世民毫不停歇,督军继续奋战。王世充不甘 示弱,指挥军兵死战。两军鼓声大震,众将土拼死厮杀,又混战了三四个时 辰,王世充终于支持不住,领兵退去。李世民领兵追杀,直抵东都城下,把 东都四面包围起来,昼夜不停攻城。
                            这一仗的胜利全靠李世民身先士卒,英勇冲杀,以大无畏的气概鼓舞了
                            唐军将士的士气,最终唐军的气势压倒了王世充的军队。这一仗,王世充乓 力占优,又据险防守,自以为唐军匆忙之间必不敢来攻。可李世民却挥军猛 攻,浴血奋战。兵势在这一仗中起了决定作用。从这一仗,我们也可领会到, 所谓兵势,就是一支军队的士气,就是对敌军的威势,要战胜敌军,必须有 压倒敌军的气概,有必胜的信心。
                            说到用兵机变,我们不能不想到诸葛亮。当他借来一场浩荡东风,帮助
                            周瑜火烧曹军,熊熊烈火燃起时,他早已巧妙地躲过周瑜派出追杀他的人, 回到刘备大营。刚一到达,来不及休息,他立刻派出赵子龙、张飞和关云长 分头去埋伏等待截手曹操,三将出发前,他不但分派了任务,还一一面授机 宜。
                            曹操好不容易逃出了赤壁,只带着在路上遇到的张、徐晃及少量军
                            兵,向彝陵逃去。一路飞逃,跑到五更,见后面火光渐远,才安定一些。到 了乌林西面,曹操往四面一看,便大笑起来。众军正在人困马乏之际,见曹 操大笑,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曹操说:“我不笑别人,只笑周瑜少谋,诸 葛亮缺智。要是我用兵,先在这里埋伏一支人马,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啊?” 曹操话还没说完,两边已响起了震天鼓声,火光冲天而起。刚被大火烧过的 曹操吓得差点掉下马来。只见一队人马突然杀出,一将大叫:“赵子龙奉军 师将令,在这里等候多时了!”曹操让徐晃、张去抵挡赵子龙,自己冒烟 突火飞逃而去。赵子龙也不追赶,只是抢夺旗帜,曹操才得以走脱。
                                 第二天凌晨,下起了倾盆大雨,曹操及跟随他的兵将衣甲全湿了,冒雨 行军,又冷又饿,实在是狼狈不堪。刚想找地方做饭,李典、许褚保护众谋 士来到。曹操问清前面去处,决定从南彝陵葫芦谷口走。待到达葫芦谷口, 众人已是饥饿难忍、疲惫已极,马也累倒不少。曹操只好下令休息,用从村 里抢来的粮食做饭。众军一听休息,都迫不及待地脱下湿衣晾晒,摘下马鞍, 放马去咬食草根。这时,曹操又大笑起来,众官说:“刚才丞相笑周瑜、诸 葛亮,惹来赵子龙,又折损了许多人马。现在为什么又笑呢?”曹操说:“我
                            


                            28楼2009-11-15 12:22
                            回复
                                   曹操初时军队笨重,无法前进,而一旦按郭嘉的计谋,把轻装的精兵用 于前锋时,形势立即大变,这支“箭头”变得快速、锋锐,一下子就飞临敌 军面前,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曹军这支精兵像利箭一般,“射” 中了敌军。这一战例,足可证明孙膑所说的兵力配置原则确实不谬。
                              孙膑的第二个比喻是:“弩,将也。”并进而解释说,“弩张柄不正,
                              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 也]??”这段论述,十分准确地说明了军中将领之间的关系对用兵结果的影 响,将领不和,就像弓的两端有弱有强一样,哪怕好箭,也射不中目标,军 队士兵强壮,配置得当,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兵强,还须将和,才有可能胜 敌。
                              “安史之乱”,大家都知道。当安庆绪指使他老子安禄山的身边侍卫李
                              猪儿杀死他老子,自己继位登基后,唐肃宗曾派了九名节度使去征讨安庆绪。 这九名节度使包括在讨伐安禄山、史思明中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李 光弼、王思礼等人。九名节度使统领的军兵合计约有五六十万之多,兵不能 算少,将也不能说不强,但唐肃宗却没有从九人中任命元帅,而让一个不懂 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去当观军容使,实际就是总揽军权的监军。让这么一个宦 官执掌兵权,那九名统兵的节度使如何肯服气,用兵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当 时郭子仪首先出兵河东,在获嘉县大破贼将安太清。安太清逃到卫州,安庆 绪出动邺城的全部军兵,由他亲自带领,去援救安太清。郭子仪设下伏兵, 诱使安庆绪贼兵中计,杀得安庆绪带兵逃跑,郭子仪拿下了卫州。安庆绪逃 回邺郡,在城中死守,郭子仪会同其他八名节度使,围困邺城。安庆绪十分 恐慌,派人去向史思明求援,情愿以帝位作交换。史思明当即自称大燕皇帝, 出兵攻陷魏郡,在那里驻屯观望。李光弼提出一条消灭敌军的计谋:“史思 明既然攻占魏郡,却又按兵不动,他明明是在等待我军懈怠松弛,想给我军 来一个出其不意,攻我不备。我们现在应该来一个分兵对敌,由我和朔方军 一同进逼魏郡,与史思明决战。我料想他必不敢轻易出战,我们就逼近他。 这里还有七路大军,足可攻下邺城。待邺城攻下,消灭了安庆绪,再会同围 攻史思明,哪怕史思明再狡猾,他也难逃灭亡下场了。”这本是一个十分高 明的计谋,可是鱼朝恩偏不同意,要让九路大军一同攻打邺城,还说什么兵 多容易攻下,然后再去攻打史思明。那几位节度使也都态度暧昧,谁也不愿
                              作主,只是相互推诿,九路大军完全如同一盘散沙。就这样从乾元元年的十 月直耗至第二年正月,也没能攻下邺城。镇西节度使李嗣业忍不住满腔烦恼, 便独自领兵去攻城,结果被城上毒箭射中,第二天便不幸去世。郭子仪等下 令开挖河沟,用漳河水灌进城内。城内贼兵都搬到高处居住,粮食也光了, 十分危急。这时,史思明才领兵前来救援,因大军一时难于到达城下,史思 明便派出轻骑兵向官军挑战,官军出击,他们便四散退走,而待官军一回营, 他们又再来。这样一来,闹得官军日夜不安。扰敌成功,史思明又选出数队 壮士,扮成官军模样,四处拦截官军运粮车船,拦住就加以烧毁。官军真是 防不胜防,很快就缺粮了,各路官军都有了退走的心思。这时,史思明统领 大军直抵城下,几度交战,双方伤亡都重。后来,郭子仪等刚进兵布阵,突 然刮起一阵大风,一时间天昏地暗。结果双方各自奔逃。官军九路大军无功 而返。
                                   唐军九路大军,可谓兵多将广,优势十分明显,但却损失不少,无功而 返,究其原因,就是将领不能同心协力。鱼朝恩不听李光弼的正确意见,众 节度使又各怀私心,不肯用命,这才被史思明利用,扭转了叛军必败的局面。 兵强而将不和,所以不能胜敌。
                                   孙膑在论述了这两层关系后,又论述了第三层关系:“发者,主也。” 把君王比作射箭的人,并进而说明,箭好,弓也好,假如射箭的人不得要领, 不能正确发射,仍然不能射中目标。孙膑又明确指出,和射箭的道理一样, 当士兵配置得当,将领也协力同心时,君王如不能正确使用这支军队,那也 照样不能战胜敌军。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岳飞抗金的故事。岳飞训 练出了一支技术精良的岳家军,全军将士在岳飞统领下,上下一致,左右齐 心,誓死打败金兵,收服国土,所以连战连胜。岳飞正要挥师直捣黄龙,痛 饮胡虏血之际,南宋皇帝却连下 12 道金牌,硬逼岳飞退兵,还把岳飞捉回临 安害死,使得收复失地、恢复中华统一的希望破灭。这不正说明君王不能正 确使用军队的结果吗!岳飞是精忠报国的统帅,其部下将领同仇敌忾,誓死 收复失地,岳家军的全体兵士英勇善战,令敌军丧胆。可南宋皇帝却不让这 样一支军队去打金兵,收复国土,而是听信秦桧的馋言,一心屈膝求和,反 而嫌岳飞及其军队妨碍了他的和议策略,要捆住这支军队的手脚,在此情况 下,岳家军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能为力!
                              


                              31楼2009-11-15 1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