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歌会凉吗
我是彝族人,我出生在火塘边,死于火堆上,头顶天菩萨,耳带金银耳环,身披擦尔瓦,不管流落奔波在多么繁华的世界,多么喧嚣的人群里,我从没忘记我的民族是火的民族,我是鹰的子孙,支格阿鲁是我的英雄,甘嫫阿妞是我的女神,我的信仰,红黑黄是我的主颜色,口弦是我的爱情,阿思妞妞是我的歌谣。
凉山,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间大凉山和凉山总称,也有人将云南的宁蒗县加入凉山这一称呼。凉山是彝族最聚居区因山高气寒,故称凉山。以黄茅埂为界,东为小凉山,西为大凉山。
提到凉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艾滋病”、“毒品”、“重男轻女”、“贫穷 ”以及“留守儿童” ,确实如此,凉山呈现的这些社会问题,比起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更能夺取人们的眼球。
但在凉山,并不是所有的彝族都是穷困潦倒,野蛮无知的。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爽朗好客的民族,大小凉山是歌的海洋。
彝族从古到今都有爱唱歌的传统,彝族谚语称:“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
彝族民歌有情歌、劳动歌、叙事歌、山歌、风俗歌、小调、儿歌;
彝族器乐有马步、口弦、月琴、葫芦笙、巴乌;
彝族歌舞有跳月舞、跌脚舞、烟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铜鼓舞等等;
彝族说唱有甲苏、四弦弹唱、白话腔、噻噻调、要柳叶……
在彝族的整个生命历程和各种仪式中都离不开音乐,音乐与彝族的生活息息相关。
欢乐时唱歌、忧伤时唱歌,祭拜先人要唱歌、教育后辈要唱歌,逢年过节要唱歌、老人去世要唱歌,彝族人一生都离不开音乐,很多彝族传统文化也都是以歌的形式代代相传。
彝族被形容为用诗来思维、用歌来语、生来就会唱歌”的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彝文典籍、诗歌、民间谚语、民间歌曲、说唱艺术等都使彝族音乐独具特色。
但很久以来,彝族音乐却鲜为人知。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凉山比较封闭,但也正因为其较为封闭,彝族文化才得以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而彝族歌曲题材丰富,也与保留其较完整的彝族文化密切相关。
这种鲜为人知的状态在1993年被打破。
1993年,彝族第一支音乐组合—山鹰组合(1993 年成立于四川凉山昭觉县,是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组合,开创了彝族流行音乐的先河)出道。
他们开启了“山鹰时代”,也可以说是彝族流行音乐时代。
山鹰组合的彝语流行音乐在彝区全面开花。除了山鹰组合以外,后面陆续出现了彝人制造、天菩萨组合、奥杰阿格、吉杰、南彝组合、阿夏组合等很多彝族音乐人和彝族音乐作品。
代表作品主要有山鹰的《七月火把节》、《走出大凉山》等,彝人制造的《妈妈》、《乞爱者》等,奥杰阿格的《好久不见》等。
彝族流行音乐,至此开始开始。
凉山彝族音乐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发展态势,是有契机的。
2012年,吉克隽逸在中国好声音一夜成名,2014年莫西子诗在中国好歌曲的一曲成名,彝族歌曲《不要怕》和《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两首歌曲受到很多人的传唱和翻唱。
如刘姝辰等小学生在少儿节目演唱《不要怕》受到追捧,谭维维和郑钧等用《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上电视节目等。
至此,凉山歌手和音乐作品也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大小凉山的彝族音乐人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发展。
出现了几股势力,第一股势力以在北京发展的吉克隽逸、曲比阿乌、彝人制造、太阳部落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第二股势力以凉山歌舞团阿说阿木的阿诺音乐制作室为中心的日沙尔铁、阿尔依合、吉木喜儿、阿诺乐队、沙林、海燕、安冬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第三股势力以彝族音乐人吉克曲布创立的凉山古彝风情演义公司为中心的南方叶子、沙玛诗薇、季琳、千撒伍呷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第四股势力以吉布李宏的都拉巴音乐制作室为中心的曲比乌力和尼扎妹妹、杨学良、甲巴尼古噢勒阿惹组合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第五股以云南小凉山阿四龙组合、一朵云组合、沙玛学锋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但彝族音乐的快速发展,虽然歌手和作品大量涌出,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
很多词作者的专业素养不够,对彝族的音乐文学和世界的音乐文学的认识和掌握不够,写出来的音乐文学作品浅薄。
还有些音乐人的急功近利,只想出名赚钱,没有真正意义上去搞好音乐,只是随便唱几句彝语就给自己贴上彝族音乐人的标签。
不仅如此,商业化、物质至上的添加各种流行因素,使某些彝族音乐渐渐远离了本民族文化。
但凉山是一个蕴藏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地方,仅从挖掘民族文化角度,就能产生很多优秀的创作灵感,如果能加上创新和现代流行元素,也会使彝族音乐更好地发扬吧。
我是最近才开始听彝族音乐的,那优美的旋律似乎能打通我的七经八络、听不懂的歌词仿若朦胧面纱,又神秘又让人心动,我像是发现了宝藏一样欢喜,舍不得按下暂停键。
吉克隽逸、莫西子诗、执玛(芝麻)乐团、蔡青年、阿吉太组合、海来阿木……
感谢他们的歌声,带我走进彝族音乐,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音乐风情。
但有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凉山彝族音乐会凉吗?
虽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彝族音乐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受到了巨大冲击,民族汉化,民族特点日益模糊,音乐传承力不从心,彝族音乐的性质也从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转型为表演性“舞台艺术”。
但,凉山的文化流传至今,内涵仍存,文化不死,音乐就能继续创作。
更何况,优秀的凉山彝族音乐人/组合正在慢慢地进入大众视野,他们热爱着彝族文化,他们对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
凉是不可能的,愿凉山彝族/彝族音乐,蒸蒸日上;
愿更多的人能看八百里凉山,听一曲彝歌。
本文完。
注: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浅谈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文蕾
《彝族音乐文化》靳丽芬
《社会变迁中的音乐》刘福军
《文化生态视角下彝族音乐的危机与传承 》 鲁庆华
我是彝族人,我出生在火塘边,死于火堆上,头顶天菩萨,耳带金银耳环,身披擦尔瓦,不管流落奔波在多么繁华的世界,多么喧嚣的人群里,我从没忘记我的民族是火的民族,我是鹰的子孙,支格阿鲁是我的英雄,甘嫫阿妞是我的女神,我的信仰,红黑黄是我的主颜色,口弦是我的爱情,阿思妞妞是我的歌谣。
凉山,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间大凉山和凉山总称,也有人将云南的宁蒗县加入凉山这一称呼。凉山是彝族最聚居区因山高气寒,故称凉山。以黄茅埂为界,东为小凉山,西为大凉山。
提到凉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艾滋病”、“毒品”、“重男轻女”、“贫穷 ”以及“留守儿童” ,确实如此,凉山呈现的这些社会问题,比起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更能夺取人们的眼球。
但在凉山,并不是所有的彝族都是穷困潦倒,野蛮无知的。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爽朗好客的民族,大小凉山是歌的海洋。
彝族从古到今都有爱唱歌的传统,彝族谚语称:“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
彝族民歌有情歌、劳动歌、叙事歌、山歌、风俗歌、小调、儿歌;
彝族器乐有马步、口弦、月琴、葫芦笙、巴乌;
彝族歌舞有跳月舞、跌脚舞、烟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铜鼓舞等等;
彝族说唱有甲苏、四弦弹唱、白话腔、噻噻调、要柳叶……
在彝族的整个生命历程和各种仪式中都离不开音乐,音乐与彝族的生活息息相关。
欢乐时唱歌、忧伤时唱歌,祭拜先人要唱歌、教育后辈要唱歌,逢年过节要唱歌、老人去世要唱歌,彝族人一生都离不开音乐,很多彝族传统文化也都是以歌的形式代代相传。
彝族被形容为用诗来思维、用歌来语、生来就会唱歌”的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彝文典籍、诗歌、民间谚语、民间歌曲、说唱艺术等都使彝族音乐独具特色。
但很久以来,彝族音乐却鲜为人知。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凉山比较封闭,但也正因为其较为封闭,彝族文化才得以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而彝族歌曲题材丰富,也与保留其较完整的彝族文化密切相关。
这种鲜为人知的状态在1993年被打破。
1993年,彝族第一支音乐组合—山鹰组合(1993 年成立于四川凉山昭觉县,是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组合,开创了彝族流行音乐的先河)出道。
他们开启了“山鹰时代”,也可以说是彝族流行音乐时代。
山鹰组合的彝语流行音乐在彝区全面开花。除了山鹰组合以外,后面陆续出现了彝人制造、天菩萨组合、奥杰阿格、吉杰、南彝组合、阿夏组合等很多彝族音乐人和彝族音乐作品。
代表作品主要有山鹰的《七月火把节》、《走出大凉山》等,彝人制造的《妈妈》、《乞爱者》等,奥杰阿格的《好久不见》等。
彝族流行音乐,至此开始开始。
凉山彝族音乐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发展态势,是有契机的。
2012年,吉克隽逸在中国好声音一夜成名,2014年莫西子诗在中国好歌曲的一曲成名,彝族歌曲《不要怕》和《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两首歌曲受到很多人的传唱和翻唱。
如刘姝辰等小学生在少儿节目演唱《不要怕》受到追捧,谭维维和郑钧等用《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上电视节目等。
至此,凉山歌手和音乐作品也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大小凉山的彝族音乐人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发展。
出现了几股势力,第一股势力以在北京发展的吉克隽逸、曲比阿乌、彝人制造、太阳部落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第二股势力以凉山歌舞团阿说阿木的阿诺音乐制作室为中心的日沙尔铁、阿尔依合、吉木喜儿、阿诺乐队、沙林、海燕、安冬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第三股势力以彝族音乐人吉克曲布创立的凉山古彝风情演义公司为中心的南方叶子、沙玛诗薇、季琳、千撒伍呷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第四股势力以吉布李宏的都拉巴音乐制作室为中心的曲比乌力和尼扎妹妹、杨学良、甲巴尼古噢勒阿惹组合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第五股以云南小凉山阿四龙组合、一朵云组合、沙玛学锋等这一股势力为代表。
但彝族音乐的快速发展,虽然歌手和作品大量涌出,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
很多词作者的专业素养不够,对彝族的音乐文学和世界的音乐文学的认识和掌握不够,写出来的音乐文学作品浅薄。
还有些音乐人的急功近利,只想出名赚钱,没有真正意义上去搞好音乐,只是随便唱几句彝语就给自己贴上彝族音乐人的标签。
不仅如此,商业化、物质至上的添加各种流行因素,使某些彝族音乐渐渐远离了本民族文化。
但凉山是一个蕴藏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地方,仅从挖掘民族文化角度,就能产生很多优秀的创作灵感,如果能加上创新和现代流行元素,也会使彝族音乐更好地发扬吧。
我是最近才开始听彝族音乐的,那优美的旋律似乎能打通我的七经八络、听不懂的歌词仿若朦胧面纱,又神秘又让人心动,我像是发现了宝藏一样欢喜,舍不得按下暂停键。
吉克隽逸、莫西子诗、执玛(芝麻)乐团、蔡青年、阿吉太组合、海来阿木……
感谢他们的歌声,带我走进彝族音乐,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音乐风情。
但有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凉山彝族音乐会凉吗?
虽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彝族音乐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受到了巨大冲击,民族汉化,民族特点日益模糊,音乐传承力不从心,彝族音乐的性质也从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转型为表演性“舞台艺术”。
但,凉山的文化流传至今,内涵仍存,文化不死,音乐就能继续创作。
更何况,优秀的凉山彝族音乐人/组合正在慢慢地进入大众视野,他们热爱着彝族文化,他们对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
凉是不可能的,愿凉山彝族/彝族音乐,蒸蒸日上;
愿更多的人能看八百里凉山,听一曲彝歌。
本文完。
注: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浅谈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文蕾
《彝族音乐文化》靳丽芬
《社会变迁中的音乐》刘福军
《文化生态视角下彝族音乐的危机与传承 》 鲁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