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旧醅吧 关注:66贴子:1,679
  • 6回复贴,共1

医改第六幕 (赵崇彦 师避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崇彦再来到国子监,与师避尘讨论太医局问题。经过研究和调查,他发现太医局的问题有三。一在生源匮乏,追其根本是医官品秩低下,无人愿意学医。二在太医局太过边缘,没人没钱没权,连校舍都没有,教本也不好。三在医学生大多没有实践机会,只会纸上谈兵。崇彦将民生 与医疗联系在一起,力图说动师避尘与他一道推行医科改制。
师避尘的小女儿正在习医,也大约知道民间情况如他所说。而要提高医官地位,便只有将医学纳入正统教育体系。太医局本就是比照国子监的制度,若并入国子监不会大动干戈,他也能做主调配人员资金,扶持医学人才。况且国子监拥有全国书籍的监管权,对于教育的经验和资源都相对丰富,教本也不是大事。但是最后一个问题,他暂时帮不了忙。赵崇彦则说自己另有办法,叫他无需挂心。
@赵崇彦 @裴正卿-


1楼2020-05-27 12:39回复
    @赵崇彦-


    2楼2020-05-27 12:40
    回复
      “师相每托,哪有私事,俱是公案。”
      (他问什么酒,本来承上启下,一句话术而已,我倒想起甄拂笑韩知善的老骨头:上回打太医局提了两坛药酒,您还管它不好用嘞。原来此间端倪不是世人不知,其实时时处处。)
      “您让我接符妃之故稿编撰医术,而天下医者,又岂一本《药膳食经》可以囊之?实然医是主,书是次,这一番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是讲得十足玄妙啊。”
      “杏林不兴,在学生看来,其因有三,一者医官在朝品秩低下,就学者稀也。二者,学文者有孔孟先贤,当世名儒,杏坛之教时时见设,朝廷恩旨,常常照拂。而学医者不过一舍、两册,轮值医官几人,学成而来,朝廷选用或否,又无一定论,可谓帅贱多宠,政令不壹,哪得精益之学。其三,还得落在这“躬行”二字之上。”
      (手指轻点案上,抛砖引玉,话音停在这里。)


      7楼2020-07-24 05:25
      回复
        自他开腔,便知道是我赌对了。太医局的弊病是因世情而为人所轻——这说来也不该怨怪礼部。太医局借武成王庙讲学至今,也是我才知道的。笑着落下一句夸。
        “殿下见微知著,臣实在佩服。”
        再顺着他的话续下去。
        “医者救死扶伤,关乎民生。太医局虽挂于礼部之下,可论规制,当年是比着国子监设立的,反倒跟太学更亲近些。当真让沈尚书管着这些,确实有些为难了。而如你所说之一,品秩低下,不过因为医术向来被人当做旁门左道,并非正统。”
        探询看过去。
        “当年官家推行科举改制,放宽工商入仕,阻碍重重。如今太医局的境况,不亚于当年——即使如此,殿下也要做吗?”


        8楼2020-07-24 09:02
        回复
          赵崇彦
          “世间之事怎可一蹴而就?但凡是要做的,从眼下着手,总也不算得早了。如今首当其冲,是为太医局另谋他处,搬出武成王庙,开出个正正经经的学堂样子来,此事交予国子监,当然再好不过——只是月前之事......”(颔首作思量态,对上那探询目光,话里话外端的是欲扬先抑:)“师相既兼着国子监祭酒,这风波压得住压不住,行与不行,还得您拿捏好了,话与本宫知道。”
          (举盏一润嗓。)
          “至于旁余事宜,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自然是前道将至,后道将行——徐徐图之。”


          10楼2020-07-24 09:22
          回复
            先前监生因此罢课,自然不能重蹈覆辙。只颔。
            “监生心里不满,却也只能拿规制说事,大约是讲国子监越俎代庖的意思——若能将太医局并入国子监管辖,我替他们筹谋便顺理成章了。再者天下书籍监印都在此处,想来做主扶持编撰医学教本也不难。唯独一件,殿下说的躬亲。”
            也将眉蹙起。
            “只读书不诊治,无异于纸上谈兵。可这一点,监内暂且也没有合适的去处。”


            11楼2020-07-24 09:51
            回复


              12楼2020-07-24 0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