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求真吧 关注:70贴子:854

关于所谓的古埃及一些评论 原文作者 :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据说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第一个首都定都于缺乏淡水的孟菲斯,而不是定都于20来公里以外的尼罗河畔的开罗,从今天看来,其原因估计就是因为当时孟菲斯就正好处于陆地与海边滩涂之间,之所以不选择尼罗河畔的开罗,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尼罗河三角洲还没有形成,开罗所在的地方要么是一片汪洋,要么是一片沼泽。
  而从后世有信史记载的资料来看,开罗的前身叫福斯塔特城,是641年由阿拉伯人创建。969年,从突尼斯入侵的一支柏柏尔人在其北建立了一个长方形新城——曼苏里耶城。估计这个时候,尼罗河三角洲在这个地区的地质发育已经稳定下来,所以在这里建城也才有坚实的陆地基础。
  从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来看,尼罗河三角洲是支撑古埃及文明的最重要的基础,甚至是支撑整个地中海地区古代文明庞大框架(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的最重要的基石,因为在公元元年前后数百年,在整个地中海地区都没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业发达地区来为庞大的“希腊化”地带提供必要的粮食供应,而只有尼罗河三角洲才有可能成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大粮仓”。
  于是,“繁荣的尼罗河三角洲”便应运而生,而且在前334年,传说中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还专门为此修筑了一座港口城市,以方便这里向整个希腊化地区运送粮食。尼罗河三角洲被描绘成了一个巨大的“鱼米之乡”,公元前后几百年以内,都在不停地在为雅典人、马其顿人、塞琉古人、迦太基人、古罗马人、西哥特人乃至汪达尔人输送永不枯竭的面包、橄榄油、葡萄酒、金币和努比亚奴隶。
  假如,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时间、形成速度和形成规模,在现代科技的再探索和再认识下,产生了跟历史认知体系严重背离的新认知和新事件,那么,地中海古文明的庞大框架就会发生严重动摇,从而导致一系列历史既定事实的被证伪和被推翻,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再到古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15世纪以前的历史都必须要改写重写。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古地中海文明的大厦就变成了建立在尼罗河三角洲沙滩之上的“泥足巨人”。
  可以这样认为,以尼罗河三角洲地质勘探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科技成果,正在从根本上撼动15—19世纪以来欧洲人在地中海沿岸沙滩上所建立的那座恢弘无比的“人造文明大厦”,而且很可能会改写15世纪以来形成的关于南欧、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很大部分“古代历史”。
  这一位历史发明家路易先生说,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686年)的下埃及农业落后,是靠出口纸莎草来换取黑海地区的粮食——真不知道别人买纸莎草去干什么,是造纸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最早发明纸莎草的就不是埃及人了。


1楼2020-06-16 17:25回复
     然而,另一位历史发明家约翰先生又说,由于古埃及农业发达,所以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国家都到埃及去买粮食,尼罗河三角洲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巨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埃及的粮食就成了魔术师的小球,需要他当买家的时候出现在左手,需要他当卖家的时候又出现在右手,就这么神鬼莫测地养活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上千万人,哺育了灿烂伟大的地中海文明,而且一养就是几千年,直到现代农业时代的来临。
      距今2000-3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后,尼罗河三角洲才逐渐开始稳定,可以种粮食。这时候,古希腊早就过了。
      古希腊这点人还到处开殖民地呢,奴隶时代搞殖民地,闻所未闻,一看就是西方殖民时代编的,让殖民成为“文艺复兴”合理合法的重大举措。


    2楼2020-06-16 17:26
    回复
       刚形成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很美,但是是无法种粮食的,和大家印象中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富饶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三角洲是沉积形成的,沼泽、盐碱化、贫瘠使得粮食作物很难生长,只能种芦苇。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筚路蓝缕,不断改造才形成的。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三角洲就一定富饶,其实刚开始是贫瘠的代名词。光是沼泽区的蚊虫疾病泛滥、饮用水缺乏,就足以消灭绝大多数的人类。三角洲是“芦苇杂草沙漠”,没想到吧?
        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亚马逊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几个三角洲,为什么还那么穷了。现代文明条件下孟加拉地区恒河三角洲的人民生活与农业生产:可能也就比绝对沙漠要好一点,什么文明建设、财富积累,通通不用想。大水一来,全部给你冲掉。雨季泛滥大水一来,汪洋一片,皆为鱼鳖矣。种庄稼?毛都不给你留一根。还什么房子、文明…痴人说梦,想都不要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大量土地还没有开垦出来,像"湖广熟天下足",那是很后来的事,都到明朝清朝了。还有东北的土地,大量开发成耕地也是很晚的。


      3楼2020-06-16 17:26
      回复
         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
          ——4000-50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只是一片和胶州湾一样的浅海(–5米),全是滩涂和泥泞,别说粮食,连海草都种不出。


        4楼2020-06-16 17:26
        回复
           而且,即使到今天,整个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也才2.4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海南岛面积的2/3。即使到中世纪,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可能还不到1万平方公里(开罗649年相当于唐朝建城就是明证,说明到那时三角洲的地面才刚刚硬化到可以建城的程度。而且开罗是在三角洲的顶点,当时今天的三角洲还有大量的面积还是海面,沉在水底。开罗的前身是福斯塔特城,641年由阿拉伯人创建。969年,从突尼斯入侵的一支伊斯兰人在其北建立了一个长方形新城——曼苏里耶城。而埃及的古都孟菲斯还要往南20公里,说明在开罗建城1000年前的海岸线还要更往南),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亩产不到100斤,还要除掉大量的泻湖、盐碱地、河面、沼泽、人类居住地、芦苇地(纸莎草),算算能打多少粮食。养活埃及自己都成问题。
            对比一下,现代粮食的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面积是21万平方公里,9倍;华北平原31万,12倍;东北平原35万,14倍;密西西比平原120万平方公里,50倍;乌克兰平原190万平方公里,80倍。2.4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泥面能养活多少人?冬摸螺丝夏摸扇贝,估计能养活200个人,也就是一个村庄的规模。
            现在想一想,5000年前的法老,有钱修金字塔(先不说是不是真的),没钱修河堤,这是何等的卧槽——5000年前失败的国家,到了今天,还是失败。要不怎么说人是有种的呢?
            人种,树木,粮食,三大铁证,足以证伪。


          5楼2020-06-16 17:27
          回复
            50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还是海底,别说粮食,海草都种不出来:
              地质勘探已经证明了。三角洲刚形成是杂草沙漠,不长粮食。没有堤防的三角洲是人间炼狱,不是天堂,旱涝两全,不产粮食:
              孟加拉坐拥恒河三角洲,现在还得进口粮食:
              孟加拉粮食部长在会上表示,该国每年进口约450-500万吨粮食,与此同时,国家采购约为100万吨。
              住在水边的都知道:
              刚泛滥过的土地,是不适合种粮食的:种子都得烂掉。疏松、透气、pH值和含水量都适中的土壤才是好土。除了富含有机质,淤泥地别的都不如熟土,得改造晾干加入熟田才好使用。
              洪泛区看起来肥沃,但其实作不了良田的。种花家是种田宗师,有话告诫“有钱莫买河边地”。洪水过后的淤泥,不经过耕作、处理,是无法种庄稼的。


            6楼2020-06-16 17:27
            回复
              所以“每年一度的泛滥带来丰收”,不是科学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于诗人的浪漫想象,或是精神病人的梦幻呓语。
                不修堤坝不是因为成本高,而是因为没有能力。因为修堤坝的成本,远小于每年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部重新来过一遍平整农田、重建沟渠、重修道路、处理淤泥、填平水洼、修筑房屋、繁衍牲畜……的成本。
                成都金堂洪水消退后,要出动上万人清理淤泥。这还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几平方公里,有现成的道路下水道基础设施硬化路面,有现代化的机械工具汽车铲车水车大卡,有全套的现代化组织四套班子警察武警加政党。
                以古埃及的人力物力和人口,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恒河口的孟加拉人,现在还在天天玩泥巴。
                另外,洪水这东西不可控,只需稍大点,淹上两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得死。
                旧社会灾害,过一遍洪水,当地十几年不能恢复,牲畜基本死光,比如说黄泛区。还“一年一度的泛滥带来丰收”?零散小村庄还能靠逃荒,一个帝国靠什么?
                如果真有所谓“古埃及帝国”,五十年一遇的洪水就能把它灭了。
                河滩地种东西不过是个补充,能收成自然好,没收成也不怕。谁真能指着河滩地过活?
                而“古埃及”居然全靠洪泛区土地养活,哪家地主喜欢河滩地、洪泛田的?
                “位于林区、草原、河滩地、沙漠化等区域,属于难以稳定利用的耕地”,不能稳定利用的耕地,能够建立辉煌的农业文明?


              8楼2020-06-16 17:27
              回复
                 说到尼罗河的洪水,欧洲那些伪史和论文里常常论及天狼星历法与洪水之间的关系,编造了关于天狼星与尼罗河每年汛期的关系,这方面早已为诸多欧洲现代埃及学家所驳斥。
                  不过,气象学家又有说法,这下子天狼星就更尴尬了,呵呵:
                  关于古埃及覆灭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说法。一项新的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可能是这变化的推手之一。古代世界各地的火山爆发可能改变了尼罗河的流量,影响到了每年的农业洪水。这些突然出现的气候异变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是危险的,引发了税收骚乱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动荡。
                  布朗大学的历史学家格雷厄姆·奥利弗表示,这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了不起的组合,让我们对古代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古气候学家弗朗西斯·路德洛指出,尼罗河的水流量是单调的——它在中下游没有大规模的支流,而尼罗河的农业洪水依赖于埃塞尔比亚高原的夏季降雨。在没有开始使用复杂的灌溉设备之前,只能依靠洪水将水和肥沃的沉积物输送到他们种植农作物的洪泛区。没有洪水,干旱就随之到来,作物就面临歉收的风险。
                  平均来说,尼罗河流量的85%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降雨。这意味着埃塞尔比亚高原的降雨一旦出现异常,尼罗河便将受到极大影响。研究人员研究了降雨和火山喷发之间的联系,发现在火山喷发的年份,高原降雨往往偏少220毫米。由此,研究人员认为,世界其他地方的火山喷发可能触发了埃塞尔比亚高原的降雨稀少,导致尼罗河枯水,从而引发了古埃及的骚乱。
                  大型火山喷发会将大量灼热的二氧化硫和硫化物输送进入大气层,从而阻止阳光到达地面,从而使得全球短暂降温,在这种情况下,热带地区的降水模式将发生改变,从而出现干旱。
                  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约瑟夫·曼宁认为,火山爆发抑制了尼罗河的流量。从古埃及碑铭文、税务记录、诗歌和信件中都可以看出,古埃及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多方骚乱,平民与领主之间的紧张关系,饥荒和瘟疫,农民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土地。
                  不过,一些科学家也认为,火山爆发并不是直接引起社会动荡的原因,而是已经酝酿多年的紧张局势的触发钥匙。因为虽然农业社会的社会基础是脆弱的,但真正让一个古国颠覆必然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科学家们可以肯定是,火山喷发的天灾加速了古代埃及的覆灭。
                  --(点评)好了,说好的古埃及人依靠观测天狼星预测汛期并建立历法的桥段呢?这火山也来凑热闹啊?还有据说的大量超级水利工程及其施工技术呢?都失传了?
                  咱都江堰的“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2000多年了,这埃及区域就要到19世纪才引进所谓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水利整治和蒸汽排灌机的影响下,“埃及农业逐步建立起了两年三熟的轮作体系,粮食实现自给自足”。
                  这才能解决粮食自给导致人口翻番,1850年人口突破450万。
                  按白皮伪史与论文,埃及在19世纪人口只有500万,与公元二世纪持平


                9楼2020-06-16 17:27
                回复
                   按照白皮错漏百出并且充斥着白皮中心论的所谓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一卷“中世纪的农业生活”中的记述:
                    公元一世纪,埃及向罗马每年出口小麦500万蒲式耳(注:按英制合27千克,合计约14万吨),相当于总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注:公元6世纪),埃及向罗马每年出口小麦700万蒲式耳(注:合计约17万吨)。
                    埃及在19世纪人口只有500万,与公元二世纪持平(注意,1800年仅有250万人口,在工业革命带来的水利整治和蒸汽排灌机的影响下,人口在1850年达到450万。1821年有30座近代化纺织厂,数千台进口纺织机械,1831年第一艘自制军舰下水,海军舰船自制达到了一半。)
                    历经百年,修阿斯旺之前可耕地不到三千万亩,埃及耕地主要来源就是尼罗河沉积,就算两千多年前的耕地数和肥力是差于现在的……
                    埃及的气候也是在变差的,尼罗河支流干涸了不少。然而,原本难以耕作的尼罗河三角洲以及其它泥沼地也可以耕作了,算它打平。按照理想状态下产量就是四十亿斤,这个数据实际上不可能达到,所以埃及作为粮仓,不外运纯种地也就能够养活数百万人,如果考虑别的作物和外运,呵呵。


                  10楼2020-06-16 17:28
                  回复
                     --加上前面俺引述的“由于19世纪以前灌溉技术的落后,埃及每年利用尼罗河泛滥所提供的水源补给对秋冬农作物进行灌溉。随着自19世纪初欧洲先进技术的传入,埃及农业逐步建立起了两年三熟的轮作体系,粮食实现自给自足,一度被誉为‘尼罗河的粮仓’。”
                      --按新近的基因证据,埃及现代人口主体还是当年的那波,其中明显受到了相当于唐代时期的阿拉伯入侵的影响,可是耕作与灌溉技术居然也忘光了么?
                      --个人推测,欧洲白皮根本就是拿工业革命影响后的埃及数据冒充了所谓古埃及文明的数据。
                      按照阿拉伯时期的经济和人口数据250万人,工具水平还要落后的所谓古埃及时代的人口数据可想而知,进而说明在所谓古罗马时代,埃及区域的商品粮是否出口达到白皮所编造的那种数量也是虚幻的。
                      至于什么古希腊文明,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12楼2020-06-16 17:29
                    回复
                       《世界农业》1989年06期吴景社《埃及的农业》:19世纪以前,埃及的灌溉技术还比较落后,人们利用每年的尼罗河汛期,对秋冬季作物进行一次蓄水灌溉。19世纪初,欧洲的灌溉技术传到了这里。埃及也从土耳其统治下获得了独立,开始发展近代农业。19世纪末,埃及因财政破产,成了英国殖民地。这个时期,英国人帮助埃及在尼罗河上建起堤坝,建立了保存至今的灌溉系统。
                        【非洲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张帅的《埃及粮食安全:困境与归因》:自19世纪初欧洲农业先进技术传入以来,埃及农业逐步建立起了两年三熟的轮作体系,粮食实现自给自足,一度被誉为“尼罗河的粮仓”。
                        另外,同样是这本洋洋巨著,所谓罗马的先进农业技术为什么到了中世纪就失传了?到了文艺复兴前后又从所谓的两本农业志之类的“文献”里挖出来了?


                      13楼2020-06-16 17:29
                      回复
                         汉代也就供养了6000万,建立在亩产比罗马高,耕地比罗马多的情况下。尽管后者的数据基本上是杜撰。即使是欧洲中世纪的亩产,也就汉代一半水平,就这还是剑桥欧洲史所谓的技术进步的体现。还用到了一堆罗马时候存在,没有大规模使用的技术。
                          顺便说一句,意大利工业革命前的农业亩产和11世纪时候相比也是提高有限的(每英亩9蒲式耳)。这里还没研讨大量廉价的铁制工具对农业生产的促进因素。(剑桥插图中世纪史,剑桥欧洲经济史,英国庄园生活等提到的中世纪的农业水平不管是畜力、农具、耕作方式,甚至农作物品种数量都超过了罗马时期。)
                          中国清代踩在明朝肩膀上,亩产也就提高60斤,这还是番薯土豆玉米等多种外来作物驯化后轮流上,才玩出的数量。


                        14楼2020-06-16 17:29
                        回复
                            还有网友说:
                            “靠“河水泛滥”得到耕地来种植,可以肯定这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突然想起我老家有一片地,地势低,淹水,时间不长,每年就十几二十天,但就是这样,这块地没法种了。为什么这样,很简单,因为它淹水的时间不固定。
                            尼罗河靠的是雨季的降水泛滥,时间约为每年的6月-9月。这意味着,春季(1-2月份)完全无法种植作物,否则你只能收获泥巴(春季作物收获时间8-9月份)。也就是说,只能靠10月份后种植的冬季作物,但是,冬季作物的收获季节,呵呵呵呵,是次年6月份,还是只能收获泥巴。
                            注意:这雨季可不是月圆月缺那么固定,提早、推迟、过量、过少那是家常便饭。在种花家,“洪水泛滥”历来都是农业的大敌,“古埃及”哪来这么多神特殊。个人断言:现代水利设施应用之前,“古埃及”那块就是不毛之地,除了野人,没有文明能活在那里。”
                            现在埃及播种和收获是在不受洪水影响的水利设施保护下的,作不得参考。如果洪水期是7月到11月,那更加完蛋了,12月份播种都还只能是侥幸。至于12月、1月没法播种都不提了……
                            “洪水漫灌法”?种花家漫灌那是挖水渠控制水量才能漫灌,靠洪水漫灌那是找死的行为。如果洪水高了那么一点点,把种子漂没了、把苗淹没了咋办?这槽多得都不想吐了。
                            俺抛砖引玉:
                            按埃及气象水文资料,开罗洪水期是7月到11月,9-10月是最大洪峰期,卢克索一带略早一点,这段时间河边的那些神庙必须被洪水泡澡,否则埃及首席文物工程师的解释就完蛋了,致命的盐碱需要每年肥沃的洪水冲刷啊!多么可爱的谎言!
                            埃及据说自古以来种植小麦,大麦单产较低,多用于古埃及啤酒,春小麦3-4月播种,7-8月收获,洪水期,矛盾。
                            在19世纪工业革命技术影响埃及水利工程以后,埃及才实现两年三熟,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难题,人口迅速增加到500万级别。也就是说,埃及原来就是一年一熟,春小麦不能种,那就只能种冬小麦了。
                            冬小麦在中华,从西北到山东到长江流域,均在10-11月播种,第二年5月收获。
                            埃及的冬小麦今年的收获日是5月初,有新闻报道和照片。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也说过,埃及冬小麦在5月-6月收获。经过土地休耕期1-2个月,汛期到来。播种期本应在10-11月。那么应该在洪水退去之后的11-12月份才行。
                            粗看貌似可以推测古代埃及能够种植冬小麦,但最致命的就是泛滥时间和时期的不确定。形成稳定的出口简直是梦想。古罗马三大粮仓?全都是假造的。以后有空慢慢扒。
                            再来看埃及河谷地带诸城市的气温。开罗到卢克索,冬季的日平均气温在6-11摄氏度,有霜冻,甚至还有下雪。总体上,夏季在7度-43度,冬季在0度-18度。按积温水平,冬小麦的播种收获时间和我国是相近的。
                            利用尼罗河每年一季的洪水漫灌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400年。直到19世纪以后,才出现沟灌法和畦灌法,并逐步得到推广。19世纪以前都只能拼人品的。
                            对了,开罗夏季湿度77%,对文物的危害,呵呵。
                            除了盐碱对文物和建筑的损害外,著名的西洛克热风,自3月-5月,一刮好几天,时速140公里,2小时升温20摄氏度,严重危害农业、牧业,甚至损害房屋和基础设施。
                            干燥的埃及保存文物?白皮家的保管箱连美国独立宣言的羊皮书抄本都只管了40年就字迹模糊不清、书面如何如何,只能改印刷制版了。


                          15楼2020-06-16 17:29
                          回复
                             https://mp.weixin.qq.com/s/90ashLp49oNNF4wLH_Qe1Q
                              程碧波: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
                              程老师从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论证埃及的历史值得借鉴。地理数据不会骗人,靠近地中海的几座城市和地区也就几百年的历史。


                            16楼2020-06-16 17:30
                            收起回复
                              下面是扒皮所谓古埃及莎草文书的段子,顺便一乐。
                                拿破仑指着金字塔对士兵训话,“士兵们!四千年的历史在俯视着你们!”也是以一个欧洲人面对世界历史时说的话。问题是,谁告诉他这些玩艺有4000年历史的?
                                吐槽一下白皮吹嘘的埃及露天沙漠垃圾堆。
                                1897年,两名英国牛津学生在沙丘中发现了一个古埃及垃圾堆,里面竟然有超过50万张莎草书碎片。
                                1898年至2012年,学者们只翻译出其中的5000张碎片。这意味着1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只解译了这些文献总量的1%。
                                这里面大部分是文件契约证明,只有10%是文献典籍,好,只有500张了,那所谓的古代戏剧著作还有几何原本、希罗多德历史、希腊志之类的大批文物证据如何分布的?
                                这个运河岸边的古代城市,其居民在千年跨度里不厌其烦、不遗余力、不亦乐乎地把古代宝贵的手抄本成卷成捆还带标签地运送到沙漠里倾倒,有的还有包鱼的痕迹,俺不提有机质文物在沙漠露天垃圾堆里由于温差变化和湿度变化而必然产生的碳化归宿,就是有个问题,那条鱼呢?
                                故事还没有完。
                                为保证破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由牛津大学教授德克·欧卜克倡议发起的“古代生活”项目于2014年全面启动,把破译工作众包给具有古希腊字母表基础知识的“公民科学家”,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招募了超过25万名志愿者,在线学习古希腊字母表并破译文本。后者在网上浏览这些碎片,并尝试把上面的文字翻译出来。被转译后的文字都会经过系统和软件的反复核对,以确保工作的精准度。
                                此次众包得到全球25万多名志愿者的帮助,破译工作目前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任何对古希腊字母表有基本了解的人都有机会在线接触这些文本、并尝试破译它们。随后,软件会从现有文本和翻译中提取数据,对译文进行交叉对比,对翻译进行检验。甚至连只学过希腊字母表的在校儿童都可以做这件事情。
                                德克·欧卜克表示:“项目进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考古人员自己拿着放大镜埋头苦干,我们已经破译了10万到20万张古埃及文献碎片。”
                                据了解,这些文献主要记载了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的历史,包括古代戏剧、诗歌、法医报告、购物清单等内容。
                                --俺能说这100年里面的白皮专家都是一群饭桶不?
                                作为对比,不要说甲骨文,即使是金石文,乃至战国秦汉的简牍文书,那也不是随便什么孺子都可以众筹释读的。不信,请看四种古文老子,最长的已历40年释读。白皮天才何其多!
                                竹简保存倒是水坑货相对容易留存至今,植物纤维制品干燥容易枯裂,温湿变化容易碳化,露天沙漠垃圾堆?撒哈拉果然好神奇。
                                贝叶经呢?古印度的史料问题还没扒皮呢!
                                傻瓜都明白莎草席子怕潮湿,这是白皮史料自己说的,所以才会保存在埃及明亚省西部的沙漠垃圾堆。据说绵延千年垃圾,那时候先后有古希腊影响和希腊化时代,于是亚城图书馆的谎言和沙漠垃圾堆的假货相映成趣。


                              17楼2020-06-16 17: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