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吧 关注:64贴子:4,302
  • 0回复贴,共1

读《京门脸子》 转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州的名作家好像不多,我想了好久只想到了刘绍棠和浩然,后来上网搜索还发现浩然是宝坻人,所以在我这不具什么代表性的认识中刘绍棠就成了通州文学的唯一杰出代表了。
最近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刘绍棠,一查正好是刘先生逝世二十一周年。刘先生出生在通州西集儒林村,前后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儒林村原来叫鱼菱村,估计后来觉得不好听改成了儒林村,就在北京城里小羊圈胡同改名小杨家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一样,我觉得选儒林两个字很可能跟出了刘绍棠这个大作家有关。刘先生是少年天才,“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履历成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搜,我这里只提一个小的轶事,据说他不满七岁时就对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 金银运河运金银”的对联!
京门脸子主要指北京的通州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副中心,我小时候还叫通县。依刘先生说法一出北京城圈儿,直到四十里外的北运河边,都叫京门脸子。我不确定“京门脸子”是不是通州话,不过通州人有时倒是喜欢用“子”来代替北京城里人的“儿”,比如城里人说“门帘儿”通州人说“门帘子”,城里人说“鞋底儿”通州人说“鞋底子”,城里人说“脸蛋儿”通州人说“脸蛋子”等等。
《京门脸子》这部小说,是刘先生把他从出生到进京念书之前这段时间里,他跟干娘一家发生的故事“添枝加叶”写成的。叫长篇小说其实并不算长,非常推荐朋友们看看。刘先生的语言非常有趣,有点像老舍先生。他给他不喜欢的两个人起名分别叫“艾踢蹬”、“艾大辈儿”,给他喜欢的干娘起名叫“艾窝窝”,给他干妹妹起名叫“毛桃儿”。他在小说里用的很多词语我也不确定是通州土话,还是北京话,还是普通话,反正通州人就是这样说的,我听起来很亲切,有些词我本来都只会说而不知道怎么写。比如迤逦歪斜、大全福人、懒驴上磨、岗尖岗尖、装傻充愣、打糊饼、仨饱俩倒、薅草间苗、曲里拐弯、蒺藜狗子、小肚鸡肠,等等,不知通州之外地区的朋友们是否听得懂。
小说中记述了很多从日据时期到解放前夕的通州民间习俗,比如埋衣胞子,认干娘,男孩起女孩名字,订娃娃亲,到京西妙峰山和京东丫髻山上香,过年高跷会小车会,等等,有些习俗比如高跷会小车会流传至今。同时小说也记述了很多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事件,比如土匪被日伪招安白天管河防晚上继续打家劫舍,比如日据地区吃不饱饭人们往河东逃荒等等。还有当时的大运河还很大,可以驶船,可以摸螃蟹。当时京津两地通勤只有一辆烧柴的汽车,而且收费特别贵。刘先生写的他进京念书一段我还颇有些感触,他当时得步行或者骑驴到通州南站坐火车进城。我九十年代时进京念书,也要坐一个郊区车先到通县县城,再坐312/322/342路到郎家园或者红庙,再换别的公交车,不过学生当时有月票。
现在建副中心搞文化建设,北京的通州的文化部门有没有考虑再把刘先生的一些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分享:


1楼2020-06-20 14: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