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论学习吧 关注:80贴子:1,776
  • 5回复贴,共1

肾毒性西药:肾毒性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可造成急性肾小管损伤、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肾毒性西药:肾毒性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可造成急性肾小管损伤、坏死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造影剂、顺铂、磺胺类。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有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非甾体抗炎药、环孢素、利福平、万古霉素等。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造影剂等。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病的药物有顺铂、锂、汞、环孢素、他克莫司、中药关木通、马兜铃、防己、厚朴等,其中最主要的为镇痛剂。很多药物对肾脏都有损伤,特别是西药,肾功能衰竭或者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在使用西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药物。哪些西药对肾脏有损伤或者哪些西药最伤肾?对于常见的抗生素,抗生素中的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B具有明显的肾毒性,因为它主要经过肾脏排泄,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剂量或者避免使用。  还有止疼药,很多止疼药对肾脏有损害,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还有抗肿瘤的药物,比如环磷酰胺、羟基脲片、甲氨蝶呤,这些药物也是经肾脏排泄,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还有降糖的药物,如果肾功能减退到一定程度,一定要避免使用降糖的药物或者减量,如二甲双胍对肾脏也有损害。还有降血脂的药物,也要慎用。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引起肾功能损害。在使用药物期间,特别是使用的药物都长达一个月以上的情况下,建议定期进行肝肾功能的复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24 00:37回复
    每年都会有因为服用药物不当,滥用肾毒性药物而引发肾衰竭、尿毒症的案例被报道。据统计我国急性肾衰竭患者中有20%-34%的患者是由肾毒性药物引起的。由此可见药物引发的肾脏损害是导致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抗生素就是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之一,而每年将近有8万的患者因为服用抗生引发肾脏疾病,威胁生命。
    大家知道抗生素具有杀菌的作用,但对于其他作用包括副作用都知之甚少,导致了一些人在使用时存在用药误区。
    前段时间报道,有位44岁的男性患者感觉,因急性胰腺炎发作入院,为避免感染服用抗生素近一个月,最终引发严重肾衰竭,危及生命。
    哪些抗生素都具有肾毒性?如何识别?
    比较常用的抗生素中其中这7类是最为常见的: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地尼、头孢曲松等;
    青霉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美他环素、土霉素、地美环素等;
    沙星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
    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米隆等;
    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等;
    除此之外,还有名字中带霉素字眼的抗生素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罗红霉素。
    如何使用才能避免肾毒性的发生?
    服用后出现肾毒性出现是两种原因造成的:一不顾医嘱,大剂量服用,本身抗生素具有肾毒性,会损害肾脏功能,药物毒性代谢更慢,只会越来越严重。除此之外,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发生,服用其他药物均不治病,严重威胁生命。二用于儿童,儿童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服用抗生素后不能及时代谢,诱发损害,因此建议儿童患者最好万不得已不要使用此类药物。
    因此要避免此类药物损害肾脏,首先要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要觉得好用就自私大量用,对于儿童患者尽量不要用或小剂量用,老年人也是如此。
    俗话说是要三分毒,好药用的对会发挥好的作用,用不对带来的伤害无法估计。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6-24 00:37
    回复
      当然了,事情远远不止这样简单,疾病的进展,用药没控制那也会毒了! 关于中药的毒性中医黑也都告诉了,只是也没有告诉说用药剂量多少,以及用时多久!都要在相互批评,质疑中进步,就对了!是药三分毒也不是胡说的!怕用药副作用,毒副作用怕几乎什么药也都用不了了!安慰剂它也不治病啊!偏听偏信滴不行!真相掩盖不了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6-24 00:39
      回复
        依靠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否认中医,是废医论者的最强手段。其思路是,设立可供对照的两个或多个组别,通过随机筛选等方法保证一致性,各个组别展开看似相同其实各异的实验,参与测试的病人和测试者都不知道真相,结果出来后,通过统计学结论,就能搞清某种药物或方法的有效性。
        如果说,要求中医搞懂身体结构,要求懂得治疗机理,还可用“手段不能代替目标”之类的话语搪塞,那么这次,整个过程都着眼于目标,就没有相应缺憾了。有些药物可能造成长期伤害,那我们把观察周期足够延伸,不就做到完美无缺了吗。可惜,这个方案仍然是千疮百孔的。
        这类思路预设了一些前提:能公平地把病人分组,这是很难的,起始点的一致性很难保证。有些疾病,选择百级别的样本,结论就几乎可以得出了;有些疾病,哪怕千级别万级别的样本都很难有效。
        生活中,有人食用高脂食物有人相反,他们体内形成了相应的状态,一旦被纳入实验范畴,都食用低脂食物,身体变化就制造了混乱,双盲实验如何应对?
        如果疾病是单因素的,比如只受一种影响,或表现为一种异常,双盲还相对有效,绝大多数时候不是这样,双盲实验又如何应对?要保证实验的精度,两个因素至少需要平方级别的样本,这方面又如何支撑?
        这类思路认为,任何处置方法都能建立双盲的场所,人们甚至做到了针灸的双盲,让病人看到银针扎入了,但并没有做真正的操作。很多无法这样,推拿如何做到双盲?中药在口中的感觉如何双盲,汗法下法等等制造的身体反应如何双盲。这就是对手段的要求,放弃了某些真正有效的方法。
        双盲实验只能应对疾病的治疗,没法理解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哪些因素在影响疾病,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无法这样展开。
        双盲实验伴随诸多考量:影响结局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流程,以便凸显某个因素,而压抑其他因素;随之而来,是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以便杜绝各种未知影响因素。
        还有,实验的评判准则如何选择,基于客观指标还是主观认识,哪些指标该参与进来;生命有丰富的状态,病人有各异的诉求,治疗有多种策略,比如着眼于短期和长期,比如稳妥和激进,还有费用和时间上的考量,如何妥当地应答这些方面。
        这些都是复杂的考量,导致医学的愈发复杂,导致对高精尖技术元素的依赖,导致医学费用的高昂。把医学深刻地和生活分开,和民众智慧分开,制造不可逾越的鸿沟。
        伽利略在斜塔上扔下一重一轻两个球,这就是物理学上的对照实验,是医学双盲实验的雏形,双盲延续了理性主义者的一贯做法,但在生命救治上,它制造的弊端会愈发显著。
        双盲要将中医的大部分因素抛弃掉,或改头换面研究(比如丸剂),或研究某些组分。这样,中医理论就会被否定掉,只有少数中医方法表现正面效果,得以留存。这是对中医的扼杀,缺乏理论的中医只能萎缩,没法发挥整体观医学的优势。
        双盲实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医学单方面决定病人的命运。有人文关怀的人们一直对双盲抱有警惕,认为这样伤害了病人的利益。虽说很多时候不可避免,但我们应当尽量减少这类伤害。
        双盲实验要把生命和疾病降维,降低到实验室所能应对的层面;之所以要双盲,要随机,是要抹杀人之间的丰富关系,用单调的药物对待;把民众的智慧抹灭,用半吊子的科学准则替代。
        疾病是生命背景下的状态,双盲聚焦于部分有形的存在,丧失了对生命的理解;双盲是特殊的分解研究,抛弃影响生命和疾病的诸多因素,只选择少数因素求解,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类的绝大多数知识和规则都来自模仿,生命保全更依靠模仿,医学进步,与其说依靠高科技的创新,不如是个体间的相互模仿,模仿是隐藏在医学冰山下的更广泛部分。双盲反其道而行之,把病人关到封闭的空间,杜绝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模仿。
        最好的状态,是医疗和生活不可区分,治疗泯灭于生活;医生和病人没有界限,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做主;医学和其他人类活动没有差别,医患不再对峙。可惜的是,双盲实验代表的价值观阻止了这样的企图。
        双盲实验充满造物主的雄心,把病人当作苍白的存在,希望通过各种方法,做到对世界的控制,谋求依靠自身能力得出明确无误的结论,缺乏协同民众解决问题的思维。建立了医学的鸿沟,制造了诸多的扭曲。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保持成为主流追求,双盲实验感到力不从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慢性病成为主要难题,双盲实验愈发感到力不从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自由成为主旋律,社会多元,个人权利凸显,双盲实验却走在相反的方向。
        总之,双盲把医学严格限制住,限制于少数人,限制于疾病救治,带来的危险尚未充分认识。
        双盲实验是在凸显技术元素的威力,尽量抹杀人的价值。医学不只有这一条路,可凸显人的价值,曲折地实现目的。比如,我们可把生活当作大实验室,允许人们自由地生存,充分理解他们受到的刺激和产生的反馈,只要能集结足够多的人,就能解耦复杂性,得知某些因素制造的影响,得知中医的有效性。
        随机双盲是好的,是西医的大功臣,它也制造了大量限定,是锁住西医的大功臣。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6-24 01:02
        回复
          我们要充分认识双盲实验的利弊得失,吸收其先进成分,同时避免落入双盲的窠臼,以改进中医。(转载)这是一部分中医,中西医对双盲实验的反对和质疑看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6-24 01:0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6-24 07: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