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8飞制一班
第十章: 5、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李松林 陈俊威 詹涵 李佳豪 潘雨辰 甘建权)
首先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最后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
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1、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通过世博会,加快完善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2、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比如申博后,上海总结了“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等五种精神,积极发扬这些精神,对市民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
比如吉祥物“海宝”,是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可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4、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5、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
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最后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
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