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射法的基本
关于射法的基础
(弓道)被(世人)称为“弓术”或者“射术”的“术”,在经过数百年发展至今,不论是谁都可以依据这套(学习和训练)方法,准确无误地、正确地掌握如何持弓行射,并提升技艺水平,(这项“术”)是已经被数万习射人认可并确立(成体系)的事物。
其中,(弓道)已经(在日本)流传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且名家射手辈出、被世人称为“射只限于日置”的日置流印西派,该流派中(积累的许多关于射法、射术)的经验之谈,我想作为被研究和思辨的对象维度,由此用来阐述(弓道)射术的基本。
(习射者)要想发挥出射术的奥妙,全身必须(在习射时)处于正确的状态,分析这其中的状态,就要理解横与纵两个方向的轴系。
纵轴是以头、胴、腰、脚一线连成的纵向身体部位,实射时由于不能晃动,(我)将其理解为“静止系”。另外(横轴是以)左手、左腕、左肩、胸、右肩、右腕、右手,作为参与一系列推弓引弦进行重要动作的部分,可以理解为进行箭发射动作的“活动系”。
本章就关于“静止系”和“活动系”两系,我来说明一下这两个系的基本事项和练习方法。
静止系的部分(纵轴)
足踏
“足踏”的“蹈”字为“ふみしめる”的意思(读音),现在一般使用“踏”字。
(习射者)在面对靶子时第一要点是明确靶子与自己的位置关系。换言之,面向靶子的站位决定了瞄准目标的最佳位置。
方法如下图:
足踏
身高的一半为箭的长度
1.确认靶的中心
2.(将视线)移动到设定好的延长直线A点上。
3.(视线)由A点向B点移动
4.在该延长线上设定C点
5.前脚尖踩中C点。
6.以A、B、C三点连接而成的延长线定至D点(D点在从C点开始,至自身身高二分之一长的位置,且该长度与箭矢的长度一致)。
两脚尖的位置确定后,脚掌紧紧地贴在地板上,以保证上体的稳定。
此时(以前后脚尖朝外幅度模拟出的两条延长线,其相交的)E角度决定站姿是否安稳。胖的人、瘦的人(因体态不同脚尖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上半身前挺(胸)和后屈(腰)的情况也会不同。(但共同的)要点是,上半身应在保证直立的状态下(两脚站姿)得到最安稳良好的角度。
以上的足踏方法称为:“一间中墨之准1”。
从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约为身高的一半,与引弦中箭的长度一致,(两脚尖距离与箭同长)这称为“矢束之准2”。
另外关于角度E,由于古日本没有用“度”来表达角度的单位,而是用“扇”来表达类似(双脚)打开幅度,所以根据打开幅度来确定(双脚站姿),称为“扇之准3”。
能准确地遵守以上所说的三个“准”,并按步骤(如实)进行的话,“足踏”的动作就算完全掌握了。
【解读】
1.本章作者认为,弓道中双脚间的距离应为自身身高的一半。例如一个人身高1.7米,即前脚和后脚的间距应为85厘米。同理,双脚间距的长度等于箭矢的长度,如前例双脚间距为85厘米,则箭的长度亦为85厘米。
2.本章中提到的角度E,虽然文中没有明确表述该角度的成因,但依图例可知,为双脚尖朝外幅度所组成的夹角,该夹角的角度应控制在60~60度之间为宜。
【注释】
1.一间中墨之准:原文为“一間中墨の準[いっけんなかすみのかね]”,这里保留原文意思,做简体中文处理。
2.矢束之准:原文为“矢束の準”,这里保留原文意思,做简体中文处理。
3.扇之准:原文为“扇の準”,这里保留原文意思,做简体中文处理。
胴造
若能掌握足踏,好好地研究腰部,端正上半身。
(如何掌握正确的胴造?)请回忆“站姿”的基本动作。自古以来就有“袴腰之准1”的说法,即袴裤在腰部的系法留有一个注意点。
正确的胴造
如上图所示,(站立时)为了让袴的腰板完全贴在背上(,袴上的系带能贴在)肚脐向下的位置,小腹(可)轻轻用力,(让)腰部可以保持安定不动。
前屈的胴造
但请注意,(站立时下腹部)不要过度用力。一般而言,随着修行(弓道)的深入,下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变得有力,(到这一阶段)无需再小腹用力。此时下腹过度用力反而不利身体健康。
胴造(背面)
【解读】
胴造即躯干站姿,虽与足踏分为两个章节,实则一个动作。正确的胴造如平常的站姿一样,臀肌、大腿肌、下腹肌发力,做到维持站立的力即可,上半身放松,胸、背不突出不内凹,两肩、腰与足踏对准靶心的延长线平行。
【注释】
1.袴腰之准:原文为“袴腰の準[はかまごしのかね]”,这里保留原文意思,做简体中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