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吧 关注:10,326,851贴子:53,961,146
  • 0回复贴,共1

《充气娃娃之恋》:相爱而不交欢这部电影有一个让人难免浮想联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充气娃娃之恋》:相爱而不交欢
这部电影有一个让人难免浮想联翩的译名,但实际上是一个纯真而充满温情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孤僻的妄想症患者最终在关爱下融入社会的经历。主人公lars生活在人群之中,工作,去教堂,购物,但他似乎从不想与人们有任何多余的交集。他逃避着住在相邻房子的哥嫂的关怀和照顾,他更喜欢独居,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负担最小的生活方式。拥抱和接触会让他感觉到疼痛,他似乎是本能地排斥这个世界。
Lars的行为更像是一个小男孩,稚气,羞怯,偶然出现的仿真人偶比安卡是他潜意识中接近世界的一种尝试。从前他逃避与亲人接触,但在人偶到来之后,他介绍她给亲友认识,甚至主动参与到了他们的生活之中。在一个无生命的人偶身上,他创造出了有生命的比安卡,并在她身上投射了自己。他对医生说比安卡的母亲在她出生时去世,那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经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拒绝与人接触。母亲的离去让他觉得自己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父亲的终日消沉和哥哥的逃离更让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是一个不幸者,但又无法逃避自责,哪怕那一切并不是他的过错。因此,他对比安卡的同情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怜悯,面对那个投影,他可以避开挥之不去的愧疚感去拥抱自己。
一开始,Lars与比安卡是完全相同的个体,他与比安卡说话,听得到她的回答,是他在幻想世界中把自己的想法赋予了比安卡。渐渐地,他们开始变得不同,从邻居们带比安卡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到比安卡拒绝他的求婚,他与一个根本不存在思想的人偶声嘶力竭地争吵,实际上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意志。他与比安卡的分裂象征着亲友们试图带他回到社会生活过程中,他与自身的斗争。比安卡的一切行为都是他自己的行为,他自己选择了比安卡的拒绝,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孤独一生的抗拒和对爱的渴望。
本来是设计用来发泄的人偶,但Lars并未与之有任何亲密举动,小心地保持着礼节,他甚至觉得不能和比安卡睡在一个房间里,仅有的亲近举动也只是在她身边耳语和哄她睡觉而已。与其说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恋,不如说只是一个青涩男孩的不知所措之举。母亲的经历使他认为怀孕是极其危险的,为了规避这种危险,他甚至拒绝了和年轻女性的接触,以至于在成年后依然单纯和懵懂。
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在童年受到创伤的人,一部分人格可能会永远停留在那个时期。也许这正是Lars显得不够成熟的原因之一。借由比安卡,他完成了自己迟到的成长。在经历了几次争吵与和解后,他与哥哥谈起比安卡告诉他的成人礼,他突兀地发问:“你怎么知道自己成为了男人......是性吗?”哥哥对他说起选择与责任,为自己曾经的所为道歉。至此,他已经有了充足的与过去和解的理由,他可以不再自责,毫无负担地与其他人正常相处,他不再需要比安卡来融入社会,所以她“死了”。比安卡由他自己创造,也由他亲手埋葬,曾经的自己随之永远留在过去,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
拥有包容而充满爱的生活坏境也是Lars的幸运,让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接纳成为了可能。。在他妄想症发作后,带着人偶拜访哥嫂,让他们大吃一惊。哥哥主张立刻把他送到医院,但嫂子没有鲁莽行事,提出比安卡需要检查,借机把他带到医院。同样令人欣赏的是邻居们的态度,他们被嫂子说服一起保护着Lars不受伤害,耐心地等待他从幻想中清醒。出于对Lars的关爱,整个小镇的人都陪着他“发疯”,把人偶看作真实存在的女孩,与她打招呼,为她设计发型,配合着他的游戏。
这种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实现的桥段,似乎是影片创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在被工具理性日益侵蚀的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温情。他们可以把Lars丢进精神病院迅速打破幻想,强行把他拉回现实世界,但他们选择用真实的温暖守护那份虚幻的温暖,全镇的人们都在等这个27岁的人“长大”,等待他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真实的世间。
全镇人的“疯狂”、“荒谬”和“反理性”的行为却恰恰是对Lars的最大尊重,他们以梦境和浪漫让Lars重拾自我意识与存在价值。过度的实用主义与无比理性的人们被囚禁在现代的铁笼,美好的世界应该能给予机会让那些激情洋溢的人们尽情奔跑,也应该容许疲惫的人停下来等等灵魂。
为了使这种乌托邦式的温情有据可依,电影中提供了一种宗教信仰式的解决方案。影片开始不久,展现了居民们在教堂礼拜的场景,牧师在布道时说:“爱身边的人。”通常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被视作价值、意义与信仰的危机,事实上,以宗教解决信仰危机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在科技发展中逐渐消退的灵晕使得这种信仰有支离破碎的危险。但我们愿意相信一件依然不会改变的事情,只要还有爱存在,它必将是人类的纽带和共同的信仰。
公众号/影调radio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0-26 10: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