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澳及妈宫城隍庙「功存捍卫」匾额
清代澎湖建有二座城隍庙,一在文澳,一在妈宫澳,这是相当特别的情形。这二座城隍庙现均为第三级古迹,其史迹与澎湖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
座落於马公市西文里的古早巷道中,过去知道的人较少,目前庙旁已开辟道路,不再藏身巷弄中,正对著马公市文澳国小北侧围墙,从大马路即可看到古色古香的庙貌。妈宫城隍庙
座落於马公市闹区,香火鼎盛,庙前有知名的烧肉饭店家,物美价廉,是阿兵哥及观光客常光顾的地方,附近是著名的商店街,逛街人潮很多。文澳城隍庙的存在,标示著文澳地区(今马公市西文里、东文里)过去曾为澎湖厅署的所在地。妈宫城隍庙的兴建,则象徵著妈宫澳(今马公港附近地区)地位的重要性,获得官方重视。
二座城隍庙现均存有光绪年间御赐「功存捍卫」匾额,记录著中法战争澎湖之役的一段史实。光绪11年(1885)中法战争,法军舰炮猛烈轰击妈宫澳,炸弹如雨落下,妈宫澳居民纷纷逃往北边的白沙岛(俗称「顶山」),由於城隍神的保佑,幸而妈宫百姓无人伤亡,通判程邦基请长官(刘铭传)奏请封号颁匾额,光绪12年(1886)1月奉上谕,御赐「功存捍卫」匾额,并封澎湖城隍之神为「灵应侯」。《澎湖厅志》:『光绪十[一]年二月,法夷犯澎。十三日,妈宫百姓扶老携幼,北走顶山,皆口呼城隍神保佑。时夷炮沿途雨下,颗颗坠地即止,无一炸裂伤人者,亦足异也。及事平,厅主程公据实请大宪,奏明加封,号为灵应侯。御赐「功存捍卫」匾额。程公重新庙宇,为文记之(记载「艺文」)。』这次战争中,妈宫城隍庙受到战火波及而损毁,通判程邦基与澎湖士绅黄济时、蔡玉成、徐癸山等捐款重建,落成当时,同时悬挂御赐匾额。
澎湖文澳城隍庙「功存捍卫」匾额 光绪12年丙戌,1886
![](http://hiphotos.baidu.com/%C8%FD%D3%C0%C8%FD%B2%C5%C6%E6/pic/item/e3b0b0d13287b7343bf3cf10.jpg)
,上方中央为玺印,玺文篆刻「光绪御笔之宝」。妈宫城隍庙「功存捍卫」匾额
![](http://hiphotos.baidu.com/%C8%FD%D3%C0%C8%FD%B2%C5%C6%E6/pic/item/f797bf032bfab93a7aec2c1e.jpg)
,正中上方有玺印「勅赐之宝」,左右各有一条金龙。这二方匾额,均无上、下款。这二方匾额有相当的差异:除了金龙及玺印的差异外,匾词中「卫」、「衞」二字也不同。文澳城隍庙的匾额为「卫」字,妈宫城隍庙为「衞」字。「衞」为正字,「卫」则为俗字。御赐匾额玺文为「勅赐之宝」,也尚待研究。根据《光复以前台湾匾额辑录》中收录的清代各朝御赐匾额,绝大多数均为「○○御笔之宝」,各朝皆如此。玺文为「勅赐之宝」的仅有二方,除妈宫城隍庙「功存捍衞」外,另一为澎湖天后宫「与天同功」,二匾「勅赐之宝」玺文的字迹也不同,二匾或有地缘及时间关系,可能均是自行制作匾式的情形。推断御赐「功存捍卫」匾额先立於文澳城隍庙,玺文为「光绪御笔之宝」,之后另行制作一面匾式,於妈宫城隍庙重修落成时所立,玺文为「勅赐之宝」。
( 转吴培基的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