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宫元辰宫吧 关注:22贴子:302
  • 2回复贴,共1

人心皆散乱,一念纯性便是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教修行中,尤为强调一个“真”字。所谓真,是指人们要在修行的过程中观照自我的本来真相,去除掉后天形成的种种欲求,从而证得心性朗然的结果。
道教的宇宙生成观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大道运化而来。道祖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因为站在道的境界去看,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道的体现,所以彼此间不存在利益的争夺。既如此,也自然没有了善恶的区分。
修行,便是要使我们的身心回到至道状态中,远离从各种礼教中附加而来的名利争杀,寻回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桃花源”。人们之所以会追逐于名利,在于无法控制心中因贪念、执着而生出的无限欲求。修行,是对自我心性和自我行为的一种戒持。
自古以来,成大道者都要历经心性上的磨练。如丘祖在“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的时候曾以搬石头和战睡魔的方法来修行,通过对身体安逸的挑战,使生理上的苦痛升格一场历劫,最终从苦中参悟到世间至乐。
这份乐远远超越了美食、华服、高屋以及女色所能带来的物质上的欢娱,修真之士从中体悟到的是独与天地之大美相往来的独特精神境界。
道家从道祖以道言教之初,便注定了其对人间俗尘的超越性质。其谈论的修行并不只是一世为人。在劝导世间众生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背后,修行还有无穷的精神意蕴。
正如那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不言不争,却一直致力于润化万物于无形。因为心怀慈悲,所以才能“善利万物”;又因为懂得修真的隐意,所以才不会被天地万象迷惑了心神,更不会居功自傲。
把万化还给于万物,把自我返归于自然,把心性安然于心中。安守分、做自己,这才是道教修行的真要。


1楼2021-05-18 15:56回复
    在千年的历史文明中,道教修真的概念影响了诸家言论。儒家有正己之说,释家有化性之谈,虽然各家言说之词不同,但归根于底还是要回到道祖提出的“自然”二字上来。
    万物本来品类千般,想要从不同的体相中证得同一大道,唯一的法门便是从万物自我本然的心神出发,以其视角观其运化,才能明晓其展现出来的大道之方。
    人们之所以会对同一个世界产生千变万化的不同认知,皆是从自己的立场去观众生,而非从众生的视角看众生。不过,南华真人却告知人们,人籁是以自我的标准去界定天地,而天籁却是世界的自然演化。孰是孰非,一语明了。
    偏执本是人的主观意识在作祟。修行就是在化除因脾气秉性而带来的贪嗔痴怨,从自我之身中体悟到非色非空、不偏不执,这便得了大道真妙。
    “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祖把婴儿发自于身心的自然需求,视为不加任何修饰的道的展示,因此强调人们修道要回到婴孩般的纯真。因为婴儿不曾以人的主观意识去看待他人、他事,所以也不会产生利益的引诱。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物质社会中,但若能够保持一份如同婴孩一般的淡然心境,千缘万业也都不过是境遇一场。身是物质的,心是清虚的,只因无心于万物,便不染人间铅华,也就不存在是是非非的论断了。
    即便是在日益商品化的现代社会中,这一修真法则也未曾改变。俗语有言,“生活即是修行”。乍眼来看,仿佛修真大事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仔细参悟会明白,这些日常琐事正是修心炼性的好道场。


    2楼2021-05-18 15:57
    回复
      修真,不只是要从深山老林中感知到与世无争的逍遥,更要从红尘中参悟出身心超越的法门。从万般苦难中证得人生大乐,这不正是丘祖遗训的现实写照吗?
      道书中曰,修真之士最难降服的是自己的意马心猿。人们感知外界变化的枢机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越是被花花世界牵缠,自身的欲求就越难平息。有很多修行人因为这一障碍而最终堕入红尘,真可惜也!
      不管我们身处的社会如何变化,一个人唯有保持内心深处的纯然一念,才可以得悟真常。既然你我都还是人身,有了欲求、动了心念也并非全部都是坏事。正是因为我们的恣意任心且曾无觉悟,历代祖师才以身言教,谆谆教诲之外不乏悲悯苦心。
      道教讲求慈心于万物,从对天地万物的慈念中感悟修缮本性的必然。偶有起心动念并不可怕,若是能够及时省悟并因此又生出一层精进心,修行之“修”便有了切实的意义。
      经中有曰:“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清静经》中写道:“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修行的目标是要超越人生的困境,使自己的心性不受外界环境的牵累,进而炼心、炼形,从一介凡尘上升为得道高真。这一切的基础,建立在对自我心性的主动把控上。
      真正的修,是从万千中化一,是从一切实有中参悟到真无的妙处。所谓玄妙大道,其至理正在于无中生有、有中含无,二者相生且不离。若是再进一层,堪破了有无皆是执念的重玄之意,也就更加明白散乱人心中的一性纯真是什么了。


      3楼2021-05-18 1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