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射箭就有撒放,撒放可以说是任何射箭技术中最重要的、画龙点睛的一个环节。撒放如此重要,自然会让射手对待这一关的时候慎之又慎,注意力高度集中,指望一撒定输赢。。。其结果大多是杯具。因为撒放虽然看似重要,但一个好的撒放的产生,并不是因你在撒的时候多么小心多么认真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你在前面的功夫和后面的收尾做的怎么样。所谓“前面的功夫”,是指持弓扣弦、开弓用力的动作步骤的质量;“后面的收尾”是指撒放后的动作暂留和自检反省的过程。撒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靠正确的“前面的功夫”引导出来的,是靠合理的“后面的收尾”巩固和完善的。没有做好前后的撒放,是无根之木,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撒放,也不可能仅仅靠撒放技术的正确就得到好结果。当然相对的,即使前后都做好了,撒放没做好,一样射不好。
我的手法是拇指扣弦,食指(或食指和中指)压拇指。但并不是食指中指弯曲卷紧死死勾住拇指。而是食指中指用力下压(用力主要在最长的指节,即根部指节,尖端两指节不故意用力),拇指向(头顶方向)上顶、向里(手心)扣。如此三指就形成了一个捏紧或者说钳紧的力。这样的好处是撒放顺畅。因为撒放时不应是有意识的用力以大幅度的放开手指,而是“捏、钳”力一松,手指自然被弦推开。这样弦受到的阻力仅仅是手指的重量和关节肌肉的阻力,不容易产生偏离直线力的扰动。若用力分开手指,手指分开的速度肯定没有弦快,在脱离过程中就会碰到因用力而僵硬的手指,阻碍比手指自然放松大的多。而且故意用力的轻重和方向很难拿捏,容易造成严重的扰动。须注意撒放时放松的仅仅是扣弦的三根或两根手指,其余的手指(小指无名指)要蜷在手心,攥紧,直到动作暂留结束后才可放松。因为这两根手指的紧张涉及到持续用力的问题,后面会讲到。
撒放不仅要注意手法,整体的用力也是为撒放“服务”的。人拉弓的时候,身体就像一根被压紧的弹簧,撒放后力量消失,弹簧自然会回弹,但如何回弹,向什么方向回弹,就需要精细的控制引导了。首先用力要平直、对称,即前文说的“前面的功夫”要做好,从开弓就要保证用力的对称和平直,撒放的时候才能均匀平脱。前手要保持直直的向着靶心推,不要扭不要弯,也不要过度紧张捏紧弓把,紧张了用力过猛,撒放后就会造成摆臂、送撒(后手被拽回来);也不能太轻松,会造成前手不稳晃动、撒放时被后手拽回等,也会造成后手摆动过猛。理想的撒放是,后手轻轻的向后平撤,在弦脱离手指之前,手的移动方向都是沿着箭的轴心线方向;前手不晃不摆,在保证支撑稳定的前提下,注意力尽量忽略前手。还要注意放开手指不是动作过程的结束,保持持续用力和动作暂留,注视着箭的离开,检视这一箭的好坏和自身动作的正误,以及这个过程带来的注意力集中,对提高命中率、持续进步提高是有很大好处的。
听闻撒放的最高境界是“无意识撒放”,姑且揣测之。前面讲过,撒放是一个中间环节,前面和后面的步骤是决定撒放好坏的条件。那么可以想象,一般的射手在撒放的时候,是有意识的选择一个时机撒放,而时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我的撒放是自然放松手指的撒放,但是这会产生一个问题:手上力量放松的瞬间,很容易会被弦拽回造成送撒。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持续用力。我在拉弓的时候,看似拉满之后会停下来稳定一下再撒放,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的“停下来”,而是在接近拉锯定位的时候减缓拉弓的速度,看似停住,实际内部用力还在持续的拉,只是基本不会增加多少拉锯,维持一个推拉的趋势而已。当我觉得到位了,时机到了,手指轻轻一松,但身体还在保持拉弓的趋势,直到我的身体因撒放后的放松完全伸展开,才停止。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度要自己拿捏,保持持续用力的趋势即可,不必太猛太绵长。。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手在脱离弦的时候是沿着箭的轴心线也就是直线力方向运动的。脱离弦之后的动作趋势其实已经与箭无关,但是不必花精力去克制这个趋势,于是顺其自然而已。
有了上面的基础,就可以揣测一下无意识撒放的状态了。首先称之为“撒放”就不太贴切,由上文可知,良好的撒放并不是撒手放弦,而是一个自然脱离或者说分离的过程。无意识撒放的关键就在于选择分离时机。在我们的技术还不成熟情况下,只能有意识的去选择一个合理的时机,并把这个过程和节奏不断巩固。当我们经年累月的练习,将这些步骤和节奏养成牢固的动作记忆,形成本能般的时机意识,久而久之,射箭已经变成一件呼吸般轻松的事情,时机自然不需刻意去把握,行云流水而已。
想要做到这样理想的状态,首先要有合理、扎实的基础。否则练出来的只是牢固的错误。
我的手法是拇指扣弦,食指(或食指和中指)压拇指。但并不是食指中指弯曲卷紧死死勾住拇指。而是食指中指用力下压(用力主要在最长的指节,即根部指节,尖端两指节不故意用力),拇指向(头顶方向)上顶、向里(手心)扣。如此三指就形成了一个捏紧或者说钳紧的力。这样的好处是撒放顺畅。因为撒放时不应是有意识的用力以大幅度的放开手指,而是“捏、钳”力一松,手指自然被弦推开。这样弦受到的阻力仅仅是手指的重量和关节肌肉的阻力,不容易产生偏离直线力的扰动。若用力分开手指,手指分开的速度肯定没有弦快,在脱离过程中就会碰到因用力而僵硬的手指,阻碍比手指自然放松大的多。而且故意用力的轻重和方向很难拿捏,容易造成严重的扰动。须注意撒放时放松的仅仅是扣弦的三根或两根手指,其余的手指(小指无名指)要蜷在手心,攥紧,直到动作暂留结束后才可放松。因为这两根手指的紧张涉及到持续用力的问题,后面会讲到。
撒放不仅要注意手法,整体的用力也是为撒放“服务”的。人拉弓的时候,身体就像一根被压紧的弹簧,撒放后力量消失,弹簧自然会回弹,但如何回弹,向什么方向回弹,就需要精细的控制引导了。首先用力要平直、对称,即前文说的“前面的功夫”要做好,从开弓就要保证用力的对称和平直,撒放的时候才能均匀平脱。前手要保持直直的向着靶心推,不要扭不要弯,也不要过度紧张捏紧弓把,紧张了用力过猛,撒放后就会造成摆臂、送撒(后手被拽回来);也不能太轻松,会造成前手不稳晃动、撒放时被后手拽回等,也会造成后手摆动过猛。理想的撒放是,后手轻轻的向后平撤,在弦脱离手指之前,手的移动方向都是沿着箭的轴心线方向;前手不晃不摆,在保证支撑稳定的前提下,注意力尽量忽略前手。还要注意放开手指不是动作过程的结束,保持持续用力和动作暂留,注视着箭的离开,检视这一箭的好坏和自身动作的正误,以及这个过程带来的注意力集中,对提高命中率、持续进步提高是有很大好处的。
听闻撒放的最高境界是“无意识撒放”,姑且揣测之。前面讲过,撒放是一个中间环节,前面和后面的步骤是决定撒放好坏的条件。那么可以想象,一般的射手在撒放的时候,是有意识的选择一个时机撒放,而时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我的撒放是自然放松手指的撒放,但是这会产生一个问题:手上力量放松的瞬间,很容易会被弦拽回造成送撒。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持续用力。我在拉弓的时候,看似拉满之后会停下来稳定一下再撒放,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的“停下来”,而是在接近拉锯定位的时候减缓拉弓的速度,看似停住,实际内部用力还在持续的拉,只是基本不会增加多少拉锯,维持一个推拉的趋势而已。当我觉得到位了,时机到了,手指轻轻一松,但身体还在保持拉弓的趋势,直到我的身体因撒放后的放松完全伸展开,才停止。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度要自己拿捏,保持持续用力的趋势即可,不必太猛太绵长。。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手在脱离弦的时候是沿着箭的轴心线也就是直线力方向运动的。脱离弦之后的动作趋势其实已经与箭无关,但是不必花精力去克制这个趋势,于是顺其自然而已。
有了上面的基础,就可以揣测一下无意识撒放的状态了。首先称之为“撒放”就不太贴切,由上文可知,良好的撒放并不是撒手放弦,而是一个自然脱离或者说分离的过程。无意识撒放的关键就在于选择分离时机。在我们的技术还不成熟情况下,只能有意识的去选择一个合理的时机,并把这个过程和节奏不断巩固。当我们经年累月的练习,将这些步骤和节奏养成牢固的动作记忆,形成本能般的时机意识,久而久之,射箭已经变成一件呼吸般轻松的事情,时机自然不需刻意去把握,行云流水而已。
想要做到这样理想的状态,首先要有合理、扎实的基础。否则练出来的只是牢固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