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说着民族语言,楚语不太会说。沟通并不是很好。好在哈瓦的父亲来山上喊他吃饭,哈瓦的父亲是个自来熟。学过楚语交谈轻松。他看得出来大家没有恶意就请大家先去家里吃饭,热情款待大家。通过短暂的相处。这是个有爱的大家庭。父亲是个账房先生,母亲是个家庭主妇。他还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弟弟。通过交谈才知道,他们管弟弟叫妮妮。这少年不过是才16年华的孩子,哪来的成婚生子?果然造谣全凭一张嘴,什么已婚两孩子,妻子叫妮妮。乱七八糟的,评书老头说的话,吃瓜群众随便都可以相信。这少年明明什么都没有做,莫名其妙的就被误会被恶意抹黑,真的太过分了。少年十分羞涩。紧张的低下头看着地面,又微微抬起头看着几个来找他的【大人们】
一双小黑手不安分抓起了衣角。这手和少年的年纪一点儿都不相符,虽是妲己脸,一双大大的黑手确是粗糙不已,双手的指甲剪的很短因为常年劳作挖草什么的指甲盖都是白白的,一看就是劳动人民的手。他长得高高瘦瘦,可一眼就能看出来这还是个年纪不大的孩子。刘文景已经在私塾教书20余载,德高望重,除此以外他还是县衙的状子写师,帮不少不懂字的人解决过不少民事纠纷。何耀祖虽是三年前才开始教书却十分有耐性和爱心闲暇之余做过不少慈善事业,而护林员阿德,是土生土长世代相传的资深人士,一直以来都做着保卫土地丛林爱护大自然环境的积极者此外还是虔诚的带发修行者,做过很多公益。他们这次来一个是他的外表已经火遍大江南北,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想要抢走他,把他当成了摇钱树,有很多家戏班班主看上了他想把他捞进戏园子,这样只要有他在出现的地方,绝对是赚的盆满钵满,可实际是,戏班子的钱大部分都进了班主口袋,戏子得到的却少的可怜。何耀祖替他考虑了一下,他说到底不过是个牧民放羊娃,让他去戏班子,到时候人家唱戏,他在戏台上干什么?放羊吗?何耀祖向来看不起戏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下三滥。他也不希望眼前这个美好的少年被戏班子的人给毁了,另外他自己也有一点儿小私心,于是来到了巴蜀找到了哈瓦。希望哈瓦能去清沙村当护林员,他的楚语基础薄弱没关系,每天几个夫子轮流教他,闲暇之余还可以回巴蜀放羊,护林员工作虽然不如戏班子赚的多但好在稳定是个铁饭碗,一个月给7两银子(现代3500),虽然不多总好过风餐露宿去山上挖草放羊。哈瓦父亲阿肆非常高兴,觉得好极了。而哈瓦母亲则隐隐担忧起来,孩子没咋出过远门,家里的羊怎么办,在外头吃的习惯不,干的习惯不?一个在外照顾的好自己不?哈瓦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就在哈瓦去山下贩卖虫草那段时间父母去了寺庙烧香,而弟弟则在寺庙修行,是俗家弟子。也才回到家没几天。母亲往往就是担忧的太多想的太多。但做父母格局大小往往就是能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一对通情达理的父母,最后还是决定让孩子出去闯闯而不是把他牢牢的拴在身边。就这样,哈瓦和他阿舅罗布林卡以及表兄郎措一起坐上了来接哈瓦的马车。这次去,阿舅和表兄除了去看看哈瓦工作的地方以外,身为捕快的表兄也是为数不多的懂楚语的巴蜀人。他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看看与哈瓦签订工作契约,担心哈瓦不懂楚语容易被骗。虽然并不觉得何耀祖几个人坏,但身为捕快的他自然是多几分警觉还是跟了来。私塾不是很大,私塾隔壁就是一间刚盖好的书屋。不远处就是哈瓦工作的房间,房间外另一条路前往森林,这条路少有人知正是早起修行不会被人打扰的好地方,这儿的话就哈瓦和阿德两人居住。郎措再三看了契约保留了一份觉得没有问题,于是与阿舅暂住在民宿,等过段时间再回去。他可不是来玩的,阿舅还有虫草没卖呢。不知怎么回事,哈瓦来到巴蜀并且成了护林员的事居然一传十,十传百,给大家都知道了。何耀祖并不意外,毕竟这小镇也就那么点人又互相认识。以为哈瓦什么都不懂,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于是何耀祖向乡亲们宣布了一件事,那就是募捐,不要别的有的没的,只接受募捐的书籍,让大孩子小孩子都有书读,学习知识。于是乎第二天,当何耀祖来到私塾时,却发现刘文景和阿德还有厨房两个大娘坐在隔壁书房,门口有好几个箩筐,这是怎么回事?何耀祖打开一看,好家伙,箩筐里全部都是书籍,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四大名著唐卡艺术萨迦格言童话镇等等等等。还有一箩筐的信。这是咋回事?刘文景因为操心书房的事住在这里有几天了,半夜的时候感觉门外有动静,于是去看了,好家伙好几个信差背了几大箩筐的东西送来,来回折腾了好几次。每次都是沉甸甸的,他打开一看原来是募捐的书籍。还有一大堆信封,他打开一看里面的告白内容看的刘文景老脸一红,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年轻人哟。原来都是哈瓦的崇拜者,追随者送的书信。无非就是喜欢他什么之类的话。因为哈瓦效应,来私塾读书的人也多了不少,到底多了多少呢?大概是原来的百分之650吧。此时有一位少年不知后不后悔当初来清沙村不好好卖虫草而是到面瘫吃了一碗牛肉面。因此容貌被发现还被画师画了下来。当日美滋滋吃完牛肉面回到巴蜀的少年今日坐在私塾看着追随者们寄给他的书堆满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