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1,844贴子:472,879
  • 8回复贴,共1

究竟是元行钦诬告还是李嗣源谋反在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旧五代史唐明宗纪》是说元行钦诬告(李嗣源借口收抚散兵,逃出邺都,抵达魏县。他命牙将张虔钊前往元行钦营中,召其前来一同平乱。元行钦却疑其有诈,率一万步骑退至卫州(治今河南卫辉),诬奏李嗣源与叛军合谋叛乱。)
《旧五代史·元行钦传》:明宗密令张虔钊至行钦营,戒之曰:“且坚壁勿动,计会同杀乱军,莫错疑误。”行钦不听,将步骑万人弃甲而退。自知失策,且保卫州,因诬奏明宗曰:“镇师已入贼军,终不为国使。”
但是逻辑上既然李嗣源到魏县只有百人,元行钦为什么不敢来还怀疑有诈呢?假如李嗣源真的和赵在礼的叛兵联合设好陷阱那么元行钦进去就是被吃掉,他的拒绝也是有道理的。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元行钦会诬告李嗣源,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不能尽信。


IP属地:浙江1楼2021-07-15 13:43回复
    元行钦南撤有一万步骑他在担心什么?之前元行钦被授权调集各路兵马以优势兵力屯兵澶州,拆毁百姓的车轮、门扉、屋梁,做成木筏,渡过长庆河攻冠氏门,已经包围魏博,现在居然要弃甲南撤惊慌成这副样子。


    IP属地:浙江2楼2021-07-15 13:48
    回复
      明白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魏州士卒因为轮番戍守问题,没有公正解决,引发兵变,要自立统帅。
      兵变时,李嗣源奉命平叛,公元926年三月六日,到达邺镇城下,叛军统帅赵在礼登城谢罪,并且拿出牲畜粮草犒劳朝廷大军。李嗣源也说了些安慰他的话。当天驻扎在城西南。李嗣源知道赵在礼是被军士皇甫晖等人胁迫作乱,他无能主导令其归降朝廷,于是下令准备九日那天攻城。
      但八日晚就出事了。
      有一位下级军官名叫张破败,夜半起来,纠集几位死党,号令诸军,各自杀掉各自的都将,开始纵火焚营。一时间李嗣源行营内火光冲天,人喊马叫,乱成一团。这是李嗣源没有料到的。说话间,乱兵到了中军大帐之前,李嗣源亲兵当即组织起来,与乱兵殊死搏斗,史称“伤痍者殆半,乱兵益盛”,亲兵受伤死亡了将近一半人,但乱兵越来越多。
      这时,李嗣源根本就没有叛逆之心,他出帐呵斥乱兵无礼,大声道:“自从我做了藩帅,十多年啦,我做过对不起你们的事吗?现在带你们来讨伐魏州,就要破城,不正是你们这些人立功名、取富贵之时吗?何况你们还都是天子的亲军,怎么反过来为贼人服务呢?”


      IP属地:浙江3楼2021-07-15 19:18
      回复
        李嗣源还要辩白,这时候,安重诲、霍彦威正在旁边,就在夜色中悄悄地踩了一下李嗣源的脚。
        李嗣源当即醒悟:乱军中,任何激怒血脉贲张之辈的做法都是愚蠢的。
        于是,在乱兵的架弄下,在火把照耀下,李嗣源不情愿地向魏州也即邺镇城里走去,这时,邺城已经放下了吊桥,这就意味着,城内乱兵已经接受了李嗣源。李嗣源从吊桥走过城壕,赵在礼等人欢欣鼓舞,又感动异常,流泪不已——邺镇,总算没有被朝廷“剿灭”。
        但鼓动赵在礼叛乱的皇甫晖却担心城外的乱兵进城后有诈,拒绝外兵进城。皇甫晖甚至率本部精兵出城,将张破败等人斩杀。
        外兵见状,呼哨一声,四散而逃,丧家犬一样,没有了归宿。
        赵在礼设宴犒赏跟随李嗣源进城的少数兵众,李嗣源登上城楼,看到城外大兵流散,就对赵在礼说:“要做大事,没有兵是不能成的。我还要到城外去招抚诸军,不能让将士们离散。”于是又出城,到了附近的魏县,招抚的士卒不满百人。
        当时霍彦威带领的镇州兵五千人还没有乱,听到李嗣源出城了,带着将士们来护卫。


        IP属地:浙江5楼2021-07-15 19:19
        回复
          重点来了:李存勖派大将元行钦率军万余人屯驻魏州城南,元行钦发现李嗣源在兵变中进城出城,琢磨不透,但他估计李嗣源可能要反,带着本部兵马回洛阳去了。
          第二天天亮,李嗣源登上魏县城楼,哭着说:“国家患难,一至于此!看来我回朝是不可能啦!来日归藩,回镇州,然后上章,听主上所裁。其他事慢慢再说。”
          安重诲、霍彦威等人都认为李嗣源所言不对,他们认为:“朝廷将京师之外的事托付给我们,不幸大军在逗留之际遭遇贼人兵变。那个元行钦在城南,还没有听到战鼓声,就无故而返。他见了天子,一定会添油加醋说起这场变故。如果天子信了他的话,有什么事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要是回到藩镇听命,给人的印象,正好就像占据根据地,以此来要挟君主,这也正好堕入元行钦之辈的谗佞之口,等于授人以口实嘛!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星夜返回朝廷,叩拜天子,当面说清事情原委,阻断谗佞之言。这样也许能够保全一世的功业。临难,这个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啦!”李嗣源听从了安重诲的这个意见


          IP属地:浙江6楼2021-07-15 19:20
          回复
            我觉得安重诲等人要李嗣源回朝“明辩”,事实上已经带有怂恿造反的含义
            元行钦本来是李嗣源的手下败将,投降后,李嗣源还给了他优厚待遇,但他此时却选择忠于李存勖。他从邺镇返回,驻守在卫州,命人向朝廷报告:李嗣源已经造反,与邺镇赵在礼的贼众已经合兵一处。
            李嗣源此时一边准备回到朝廷自辩,一边连续不断地给李存勖上书,说明自己不想造反,也没有造反。
            李嗣源的长子李从审在朝廷为金枪指挥使,即金枪部队总指挥,李存勖对他说:“我深知你老爸为人很忠厚,你可以代替我前往宣示我的意思,不要使他有疑虑。”
            但李从审走到半路到达卫州时,被元行钦拘留,准备杀掉他。李从审大呼道:“公等既不愿意给我老爸伸冤,又不要我去找我老爸,这样,还是放我回朝廷,宿卫皇上去吧!”
            元行钦放回了他。
            李存勖待李从审很好,给他改名为李继璟,待他像亲生儿子一样。
            此后李嗣源再有投向李存勖的奏疏,都被卫州的元行钦半路截住,无法与李存勖联系。元行钦此举在史书上被写成掩盖诬告真相,要逼反李嗣源造成他是对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元行钦带本部一万步骑撤回卫州不久后悔失策的原因,失策是因为自己判断错了李嗣源并不是真想反。


            IP属地:浙江7楼2021-07-15 19:20
            回复
              而这时李嗣源的女婿,当时正任“左射军”统领的石敬瑭一番话,给犹豫造反的李嗣源吃了定心丸。
              石敬瑭说:“哪有主将在外领兵,军队兵变,主将却安然无事的道理?犹豫不决实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迅速南下。我愿领骑兵先取下汴州,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处。得之则大事可成。”
              李嗣源麾下的突骑指挥使康义诚说:“当今主上没有德政,军民们怨恨愤怒。主公您要是顺从大家的意愿就会活下来,如果要坚守节操就会死去!”
              李嗣源对石敬瑭一向信任,康义诚一番话,虽然很糙,违背李嗣源多年信奉的价值观,但却是非常“务实”的一个经验判断。李嗣源不是“殉道”之人,最后痛下决心:反!
              于是就任命石敬瑭为前军先行,命安重诲发檄文,召集部队。
              李嗣源大军夺下汴梁向京师开进之际,元行钦率兵回到京师,与李存勖南下荥阳,在途中杀死了李从审。御敌李嗣源失败,二人再次返回洛阳,“兴教门之变”后,李存勖被艺人郭从谦攻击,死于乱箭之下,元行钦出逃,在一个叫平陆县的地方,被村民捉住,押送到虢州(今属河南灵宝)。虢州刺史为了讨好李嗣源,砸断了元行钦的两只脚,然后将其装入槛车押送到京师。


              IP属地:浙江8楼2021-07-15 19:21
              回复
                根据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元行钦不是一个有谋略的人,或者说缺乏眼光,他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将骁将,凭自己作战经验判断李嗣源反不反,判断错了之后又极力掩盖自己的错误,虽然他忠于李存勖但这种只是愚忠,对事态发展缺乏预判性,元行钦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判断都有问题,这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后果,最终身死。元行钦本有机会挽救李嗣源,却进一步造成李嗣源真正走向逼反的道路,从这点来说他为什么死也是可以理解的。对我们的教训是,处理棘手问题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慎重,对事态发展要有预见性和判断力
                他没有被欧阳修列入死节传而王彦章被列入的原因。欧阳修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 焉,作《死节传》。欧阳修是因为站在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对统治极其需要所以才有这样的评价,他评价元行钦的个人操守,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所以没有列入,引发了一大通议论:死亡可贵的原因,是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但我个人认为在五代那个动乱年代,人求自保是一种本能反应,评价人物应该对历史走向,社会发展贡献来评而不是个人道德。


                IP属地:浙江9楼2021-07-15 19:25
                回复
                  元行钦有没有做错?按正常统一朝代理解,臣属听从皇帝的调动,也成为不容置疑的问题,皇帝与权臣之间发生矛盾时,不论与权臣是什么关系,皇帝杀你的上司,你就跟你上司一块造反?你这就是标准的乱臣贼子。这样说他并没有错,但五代不一样,听命于谁是个很讲究的问题,你不考虑藩镇区的将领独立性那么站错了队下场就会很惨,这和中央强大时的集权不一样。如果真从社会贡献来看,魏博起兵作乱的赵在礼,皇晡晖是开了历史倒车,这两人都是小人,赵在礼横征暴敛成了眼中钉成语的主人公,皇晡晖则是一个无赖,契丹来了逃到南唐最后被赵匡胤活捉受重伤而死。


                  IP属地:浙江10楼2021-07-15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