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虽然她笔下记录的总难逃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其17岁的闺秀成名作《击壤歌》,虽然在今天看来难免显得稚气未脱,书中所写也无非是放学上学与同伴的趣事,偶有时候的摸不到边际的遐想,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对时事的看法,完全真实而贴切的记录了一个少女眼中的世界。其语言的老到和视野的开阔也依旧令人惊叹。
大多数人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听到了黄舒骏的《未央歌》——歌中唱到了此书的影响力之大——之后,大约是两年前,大家才看到了鹿桥的小说《未央歌》。书中所写的是抗战时国立西南联大一群青年学生的纯真风貌,写他们的青春、读书、情感和理想,追忆过往的逝水年华。
翻开一纸清香,仔细品味,想象干净的红砖路,白云碧海的校园,空气里飘散着青草味,那群女校的高中生想办法逃学四处游荡,遂行自己的小小叛逆,逃学为了读更多书,教科书之外的文史书,就好像当年也这样疯狂过的三毛。看电影,坐火车出城看世界有多大,白云悠悠下的这些女孩子们,心思闲静得仿佛能装得了整个天下。这些就是《击壤歌》里最质朴的画面。在很多读者心中,它就像是“女子版的《未央歌》。
青春总有青春的烦恼,虽然许多年后看起来,显得过于单薄。在书里,天心写过在考试榜单贴出来之后也不敢上前去看个究竟,只好远远的瞄,成绩单也是不敢交上去的,只看见最后一名都比她高了2分,愈发不可想象。考试的时候有很空虚,不知道什么是赛因扣赛因,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同伴们飞快地答题自己漫天遐想着。一次月考前跟同学留下来看书,都讨论着数学,谈吐不凡,自己又不懂,只好一边冷冷清清的看最爱的英文。
天心也写道自己国文分数总也很糟,尤其高一时最是爱叛逆,先生规定作文定要写足两张,她却却以为文章当不是这样的,就故意交了一篇写得很精短,只有一页半的作文,先生批了个零分。后来又写过一篇只有两行的,记得题目是“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组”,结果得五十分。后来想想似乎是自己的不对,而且每次大考小考都不默书,国文成绩真是岌岌可危,就安分地写起八股文章来。后来上了高二,愈发厌恶书本,总故意没睡意地躺在床上,看书包兀自在桌灯下冷清,想,凭什么要将最珍贵的三年来反复只读这几本书,真是谋杀青春!
年少时候大抵所有人都有过的想法,读书不知道意义在哪,为了升学和未知的前途又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继续在昏暗的台灯下谋杀自己已经所剩无多的青春。这个时期可说是人生的转折期,有了对前途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小小世界,既不算大人又绝不承认自己是孩子。
有记者曾经访问过朱天心关于这几部青春记事的相同之处的看法,在她看来,两本书确有类似的初衷,但时代背景却完全不同。而且,《未央歌》显得过于理想化了,虽然这无可厚非,但相对于《击壤歌》,同样是写校园情怀,但在朱天心笔下,读者看到的却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