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王吧 关注:22贴子:718
  • 3回复贴,共1

【转帖】剪辑心理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4-12 23:54回复
    作者:杨耀祖
        我想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目前电影市场不景气,电影、电视离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深感有责任对此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说到电影、电视不好看,就会有人说是“婆婆太多”对此我不同意。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都要符合那个民族的需求。虽然我国电影不景气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在此我仅想从电影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谈点个人的看法。
         我这个选题――“浅析电影电视剪辑的基础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是基于针对目前充斥银屏的大量老百姓不欢迎的作品而提出的。目的是希望影视制作者从电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目前的作品所存在问题,及时加以改善,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有个笑话。一家里电视机开着,正在播放当晚电视剧黄金挡的节目。儿媳妇坐在电视机旁一边翻着杂志一边磕着瓜子。婆婆正在厨房洗碗,传来儿媳妇的喊声:“妈!快来啊,开演半天啦。”婆婆精心的擦着盘子头也不回地说:“我看着哪!”儿媳妇:“您没来怎么看?”婆婆:“我都听见啦,那姑娘叫人抢走啦”!
         这个笑话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影视剧收视的现象,观众只需要有个耳朵就可以看电视剧了。作为电影工作者,看看我们的作品沦落到这个地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我们的影视画面就那么没有吸引力?这也是电影院为什么没有观众的原因之一,人们不愿闭着眼睛坐在电影院里听故事。
         观众为什么不用眼睛去看电影?结论一是“没的看”,二是“不好看”。
         “没的看”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全是靠嘴巴说出来的,画面上除了一男一女两个大特写,两张大嘴巴,再没有别的可看。连角色下半身什么样都不知道,那还有什么可看的?
         “不好看”指的是影片画面拍的不好,不吸引观众的眼睛。剪辑的不好,素材选择不准确,剪辑节奏拖沓,造成观众眼睛累了他不愿意看。
         电影、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的角度上讲,要想获得传播的成功,
         “传播者”和“受众”是最关键的两个方面。“传播者”如何使用手段进行传播,是电影制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了解“观众”是怎样看电影的,同样是电影制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这里我主要针对影视剪辑师谈谈我的看法。
         一、传播者
         1、电影电视的规律是通过“看”和“听”把信息传达给观众,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是吸引观众的眼睛让他看信息,其次是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
         看是人审美的过程,人有审美的的愿望,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美的是“运动”。传统艺术对运动的再现或是静态的,比如绘画、雕刻。或是抽象的,比如文学、音乐。因此人们希望将生活中“运动的美”纪录下来,这是电影发明的起因。
         2、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发明电影机器的目的,是为了纪录与还原现实中的“运动光影”。录音机的发明也是为了纪录现实中的声音。要使人的眼和耳能看见、听见一种纪录下来的光影和声音,就得用“光波”和“声波”来刺激人的“眼睛”和“耳朵”。光学透镜和麦克风的结构,在原理上是摹拟人眼睛和耳朵的感觉功能,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听感官的。比如说,要用电影来讲故事,那就得用与故事有关系的“光波”和“声波”在银幕上呈现这个件事的过程。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在接受到这些“光波”和“声波”的刺激后,根据他记忆中的“视听经验”就明白银幕上表现的是怎么一回事了。我们把这种能够传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光波”和“声波”的使用技巧叫做视听语言。
         3、视听语言的特点与其它语言不同之处是,它只能使用光波和声波的刺激。直到目前为止,与电影、电视有关的科学技术都是朝高保真度发展的,这是视听语言所要求的――“逼真性”。电影的手段是纪录。纪录的东西要让人看得懂,就得纪录得准确,越准确越逼真越容易懂,这是电影来自照相的基本原理。
    


    2楼2010-04-13 02:21
    回复
           这是早期电影研究有意识地进入心理学的一种心理效应的试验,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把自己的感觉给了银幕上的人,所以观众就感觉到了银幕上的那个人现在的各种心情。这个试验说明了电影的创作的特点――结论在观众。
           如何让观众得出结论在于创作者提供的视听形象,比如《小兵张嘎》中小嘎子堵烟囱,观众说他调皮;烧炮楼,观众说他英勇;老鸦窝里藏枪,观众说他机智。等等结论不断的综合,最后在观众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美可爱的孩子的视听形象。
           我以“库里肖夫效应”作为本文的结束,希望学习剪辑的同行思考一下,我们的前辈在电影早期就进入心理学领域研究电影了,我们不觉得有些落后吗!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中心    杨耀祖
                                                           2005年8月10日
      zhouzhou(2006-12-8):
           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杨耀祖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曾投到离他最近的一个单位的学报,但被婉言拒绝,据说是不吻合论文的格式。去他的什么格式,我们这里是研究学问的,不是研究格式的。他们不登,说明他们的学术水平高到水平线下了。华罗庚不是因为什么格式而被发现的。你不发,我发。对不起了,抢先一步了。我总是抢先一步。
           不是吹牛,精彩的文章都在我们的里。
      yangyang(2007-4-25):
           周老师过奖了,我的确很惭愧。不是我谦虚而是我从一开始接触电影,就接受了许多综合论的观念,当我在实际工作中逐渐认识到它的危害时已为时过晚。我从开始接受周老师的从电影本体入手,了解研究电影的学习方法到现在有20多年了。之所以总觉得自己还差的很远,是因为要想彻底改变自己以前的旧观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从小受文字语言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已行成习惯,现在要改变自己用视听思维,形象思维比学一门外语还难。特别是从事剪辑,不是你在理论上明白了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视听思维,就可以在实际中创造银幕上的视听形象甚至是视听叙事。而是要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你自己的各种实验和自己的视听感受来认识这个道理。这个过程很长,你做的练习越多,实验越多你的感受就越深,有时甚至你会否定你以前认为是正确的感受。同时决不能闭门着车,必须把自己的实验用于作品中给观众看,在观察观众的反映后才能证实自己的实验是否成功。比如周老师告诉我:“一格是有用的”。用哪一格?用在哪里?能起到什么作用?用和不用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你具体的运用并通过证实。在剪辑台上我们很容易做到一格有用的证明,但在实际工作中你会主动的用吗?20年前周老师就用这个考题考我,老实的告诉大家,我用了12年的功夫才基本上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是在我剪辑的电视剧中得到观众认可的。我曾很得意的拿给周老师看,并且肯定的说:“一格可以叙事”。记得周老师只是淡淡的一笑没有说什么……
            像我一样从事电影电视工作的专业人员,有几个从小就接受过视听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呢?我们凭什么就敢说我会了呢?别的不说,看看每年电影学院举办的国际学生作品展中外国学生的作业,我们当教员的能拍出那个作业吗?能有那个水平吗?我再次老实的告诉大家:“我没有那个水平”。


      7楼2010-04-13 02:21
      回复
        随便从机子里找了一篇还被审核了…悲剧


        10楼2010-04-13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