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耀祖
我想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目前电影市场不景气,电影、电视离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深感有责任对此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说到电影、电视不好看,就会有人说是“婆婆太多”对此我不同意。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都要符合那个民族的需求。虽然我国电影不景气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在此我仅想从电影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谈点个人的看法。
我这个选题――“浅析电影电视剪辑的基础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是基于针对目前充斥银屏的大量老百姓不欢迎的作品而提出的。目的是希望影视制作者从电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目前的作品所存在问题,及时加以改善,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有个笑话。一家里电视机开着,正在播放当晚电视剧黄金挡的节目。儿媳妇坐在电视机旁一边翻着杂志一边磕着瓜子。婆婆正在厨房洗碗,传来儿媳妇的喊声:“妈!快来啊,开演半天啦。”婆婆精心的擦着盘子头也不回地说:“我看着哪!”儿媳妇:“您没来怎么看?”婆婆:“我都听见啦,那姑娘叫人抢走啦”!
这个笑话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影视剧收视的现象,观众只需要有个耳朵就可以看电视剧了。作为电影工作者,看看我们的作品沦落到这个地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我们的影视画面就那么没有吸引力?这也是电影院为什么没有观众的原因之一,人们不愿闭着眼睛坐在电影院里听故事。
观众为什么不用眼睛去看电影?结论一是“没的看”,二是“不好看”。
“没的看”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全是靠嘴巴说出来的,画面上除了一男一女两个大特写,两张大嘴巴,再没有别的可看。连角色下半身什么样都不知道,那还有什么可看的?
“不好看”指的是影片画面拍的不好,不吸引观众的眼睛。剪辑的不好,素材选择不准确,剪辑节奏拖沓,造成观众眼睛累了他不愿意看。
电影、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的角度上讲,要想获得传播的成功,
“传播者”和“受众”是最关键的两个方面。“传播者”如何使用手段进行传播,是电影制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了解“观众”是怎样看电影的,同样是电影制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这里我主要针对影视剪辑师谈谈我的看法。
一、传播者
1、电影电视的规律是通过“看”和“听”把信息传达给观众,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是吸引观众的眼睛让他看信息,其次是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
看是人审美的过程,人有审美的的愿望,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美的是“运动”。传统艺术对运动的再现或是静态的,比如绘画、雕刻。或是抽象的,比如文学、音乐。因此人们希望将生活中“运动的美”纪录下来,这是电影发明的起因。
2、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发明电影机器的目的,是为了纪录与还原现实中的“运动光影”。录音机的发明也是为了纪录现实中的声音。要使人的眼和耳能看见、听见一种纪录下来的光影和声音,就得用“光波”和“声波”来刺激人的“眼睛”和“耳朵”。光学透镜和麦克风的结构,在原理上是摹拟人眼睛和耳朵的感觉功能,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听感官的。比如说,要用电影来讲故事,那就得用与故事有关系的“光波”和“声波”在银幕上呈现这个件事的过程。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在接受到这些“光波”和“声波”的刺激后,根据他记忆中的“视听经验”就明白银幕上表现的是怎么一回事了。我们把这种能够传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光波”和“声波”的使用技巧叫做视听语言。
3、视听语言的特点与其它语言不同之处是,它只能使用光波和声波的刺激。直到目前为止,与电影、电视有关的科学技术都是朝高保真度发展的,这是视听语言所要求的――“逼真性”。电影的手段是纪录。纪录的东西要让人看得懂,就得纪录得准确,越准确越逼真越容易懂,这是电影来自照相的基本原理。
我想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目前电影市场不景气,电影、电视离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深感有责任对此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说到电影、电视不好看,就会有人说是“婆婆太多”对此我不同意。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都要符合那个民族的需求。虽然我国电影不景气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在此我仅想从电影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谈点个人的看法。
我这个选题――“浅析电影电视剪辑的基础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是基于针对目前充斥银屏的大量老百姓不欢迎的作品而提出的。目的是希望影视制作者从电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目前的作品所存在问题,及时加以改善,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有个笑话。一家里电视机开着,正在播放当晚电视剧黄金挡的节目。儿媳妇坐在电视机旁一边翻着杂志一边磕着瓜子。婆婆正在厨房洗碗,传来儿媳妇的喊声:“妈!快来啊,开演半天啦。”婆婆精心的擦着盘子头也不回地说:“我看着哪!”儿媳妇:“您没来怎么看?”婆婆:“我都听见啦,那姑娘叫人抢走啦”!
这个笑话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影视剧收视的现象,观众只需要有个耳朵就可以看电视剧了。作为电影工作者,看看我们的作品沦落到这个地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我们的影视画面就那么没有吸引力?这也是电影院为什么没有观众的原因之一,人们不愿闭着眼睛坐在电影院里听故事。
观众为什么不用眼睛去看电影?结论一是“没的看”,二是“不好看”。
“没的看”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全是靠嘴巴说出来的,画面上除了一男一女两个大特写,两张大嘴巴,再没有别的可看。连角色下半身什么样都不知道,那还有什么可看的?
“不好看”指的是影片画面拍的不好,不吸引观众的眼睛。剪辑的不好,素材选择不准确,剪辑节奏拖沓,造成观众眼睛累了他不愿意看。
电影、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的角度上讲,要想获得传播的成功,
“传播者”和“受众”是最关键的两个方面。“传播者”如何使用手段进行传播,是电影制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了解“观众”是怎样看电影的,同样是电影制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这里我主要针对影视剪辑师谈谈我的看法。
一、传播者
1、电影电视的规律是通过“看”和“听”把信息传达给观众,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是吸引观众的眼睛让他看信息,其次是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
看是人审美的过程,人有审美的的愿望,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美的是“运动”。传统艺术对运动的再现或是静态的,比如绘画、雕刻。或是抽象的,比如文学、音乐。因此人们希望将生活中“运动的美”纪录下来,这是电影发明的起因。
2、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发明电影机器的目的,是为了纪录与还原现实中的“运动光影”。录音机的发明也是为了纪录现实中的声音。要使人的眼和耳能看见、听见一种纪录下来的光影和声音,就得用“光波”和“声波”来刺激人的“眼睛”和“耳朵”。光学透镜和麦克风的结构,在原理上是摹拟人眼睛和耳朵的感觉功能,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听感官的。比如说,要用电影来讲故事,那就得用与故事有关系的“光波”和“声波”在银幕上呈现这个件事的过程。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在接受到这些“光波”和“声波”的刺激后,根据他记忆中的“视听经验”就明白银幕上表现的是怎么一回事了。我们把这种能够传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光波”和“声波”的使用技巧叫做视听语言。
3、视听语言的特点与其它语言不同之处是,它只能使用光波和声波的刺激。直到目前为止,与电影、电视有关的科学技术都是朝高保真度发展的,这是视听语言所要求的――“逼真性”。电影的手段是纪录。纪录的东西要让人看得懂,就得纪录得准确,越准确越逼真越容易懂,这是电影来自照相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