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吧 关注:1,344,454贴子:24,307,479
  • 5回复贴,共1

一些有关卡52直升机的老信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吧里出现了多个有关海军可能会引进卡52K直升机的贴子,其来源都出自一处,就是记者实地采访了卡52的制造工厂以及俄罗斯直升机集团的声明,愿意向中国提供直升机产品。这两则信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直接就被吧里的很多人认定中国必将引进卡52K直升机供075两栖攻击舰使用,也许是最近两个月严重缺乏重量级的军事新闻,所以一些人抓住一点消息就大肆炒作,也许是其它一些原因,暂且不论。这里讲诉一点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有关卡52直升机的一些信息,看了之后也许会对中国引进卡52的可能性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1. 出身名门却是“废物利用”
卡52“短吻鳄”直升机的前身便是大名鼎鼎的卡50“黑鲨”,包括吧里的很多人在内,至今仍然有大量军事爱好者对其念念不忘,尤其是冷战末期的苏联武装直升机选型一举击败米28赢得军方订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不过,这里有些情况还是需要澄清一下,这里的军方并非苏联所有军种,而是空军,那这次竞标为何是卡50获胜而非卡28呢?并非卡28技不如人,而是卡50的设计思路更符合苏联空军的需要。苏联空军对武装直升机的要求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要的并非是一款“反坦克直升机”,而是用于摧毁敌方武装直升机的空战直升机,彼时的苏联军方对自身的钢铁洪流十分自信,因此其并不担心对面的坦克、装甲车会对己方坦克造成多大威胁,倒是80年代日益兴起的空中反坦克兵器——武装直升机对苏联的坦克形成了巨大威胁,而苏联空军认为,在瞬息万变的东欧战场,制空权的争夺将十分胶着,由于陆战才是核心,因此,可以直接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低空、超低空制空权尤为重要,为了保护己方装甲部队,对方的武装直升机必须想办法清除,因此对于己方武装直升机的要求是“对地可以弱,空战必须强”,因此卡50采用了非常激进的单人驾驶舱,以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效果也是很明显,比起模仿AH64”阿帕奇“的米28,前者机动性提高了一大截,毕竟苏联10~13吨级直升机动力都是相同的TV3-117(卡27/28/29/31还有米8/17等都是如此),直升机气动也不像喷气式飞机那么讲究,基本上是谁重量轻机动性就好,而对苏联军方要求判断失误的米里遗憾丢标,当然,失标后的米里也不甘示弱,声明卡50做完翻滚动作后只能往左转,往右转旋翼便会相撞,不过这种控诉随着苏联解体订单作废而不了了之,只能说卡莫夫的柔性共轴翼的确有这种风险。
先说到这,时间不早了,有空再补充


IP属地:辽宁1楼2021-09-13 00:27回复
    至于说为何卡52是”废物利用“想必各位也明白了,就是苏联解体后卡莫夫痛失大单,俄罗斯那时候根本指不上了,海外也只获得了中国印度的少量订单,也就是靠着卡32消防直升机获得了喘息之机,而米里却靠着大量出口米8/17/171和米24名扬天下,这种情况下卡莫夫只能把手头的资源再改一改利用一下,否则真是要面临灭顶之灾了,那手头除了卡27系列也就只剩卡50了,冷战后武直思路完全倒向美式,卡50那套不管用了,必须改成对地,对空可以不要了,俄罗斯射控也不行,西方都做不到单人武直俄罗斯更不能,需要加个人,怎么加?要么向其它武直看齐后面设置个座位,要么像运输直升机那样改成并列双座,前者改动量太大,战斗机单座变双座容易把机背油箱挖一部分就行,航程少点就少点(苏30航程就比苏27短),武直不行,一共就那么点油挖了就没了,又不能像运输直升机那样随便找个地就能多放个油箱,想来并列双座加点风阻也没啥,反正直升机航速又不高,就改成了并列双座,美其名曰”便于交流“。


    IP属地:辽宁2楼2021-09-13 00:34
    收起回复
      然,一开始这种异类完全没有获得任何订单,直到2020年后才获得了俄罗斯空军的大批订单,显然空军还是一直没放弃它奈何此前囊中羞涩,而后来的卡52K也不是因为性能优异,纯粹是海军和卡莫夫的特殊关系,苏联时代海军直升机就一直由卡莫夫包办,从卡20”母鸡“到卡25”公猪“再到卡27”蜗牛“,后来又是卡29运输直升机和卡31,和米里基本没关系,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冷战后期米里在米8基础上开发出了米14岸基反潜直升机,和苏联一众猎潜艇配合使用,只少量装备,因此米28也就很自然和海军无缘了。。。


      IP属地:辽宁3楼2021-09-13 00:35
      回复
        果然,贴吧还是插科打诨扯闲话得多,辛苦码字写得这些也没人看。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9-13 01:00
        收起回复
          最近卡52的热度总算是降下来了,也可以静心讨论了。在分析中国海军的需求之前,我先把之前写的有关米28的早期情况先发出来,这样大家对于卡50和米28的设计思路区别能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先说结论:卡50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空战武直”,而米28则是以对地攻击为主,但是,和西方的武直,不一样。
          2. 米里设计局的打算
          话说回来了,米里设计局真是***?为何会设计出与需求大相径庭的直升机,只是因为模仿阿帕奇比独创要容易?当然不是,他盯上的是更庞大的陆军的需求,冷战时苏联陆军地位是仅次于战略火箭军的,军费也多,陆军虽然没像空军那样大张旗鼓搞竞标,但作为研制了苏联第一款武装直升机——米24的米里设计局,对陆军的需求 的掌控还是很有心得的,和空军不同,陆军不需要争夺对方的制空权,只专心对地即可,当然与西方也不同——苏联武直的对地打的也不是对方坦克,而是“地面上一切对己方坦克有威胁的目标”,包括敌方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步兵反坦克小组、阻碍苏联坦克前进的坚固工事等,因此苏联陆军的武直很倚重火箭弹和机炮,反坦克导弹虽然也有,那也是因为破甲弹头很适合攻击多种目标,说句题外话,现在俄罗斯陆军坦克多携带破甲弹而非穿甲弹也是同理,而中国坦克除了穿甲弹更爱带榴弹。此外苏联直到现在的俄罗斯反坦克导弹技术稀烂,尤其是导引头,在空中打坦克还真未必打得准,现在俄罗斯最新的机载反坦克导弹9M120用的还是激光驾束制导,相当于20年前中国红箭9早期型,后来有了更先进的导引头估计也没采购,俄罗斯对精确制导弹药的采购是很抠门的这点和苏联倒是一脉相承。


          IP属地:辽宁26楼2021-09-15 17:33
          回复
            米28的思路其实类似于米24的无货舱版本,因为在后期的一些演习和战争中,苏联陆军在出动米24武直的同时,仍然要出动数架米8运输直升机,换言之米24的运输功能完全可以放在运输直升机上,而米8本身亦可以携带数个火箭弹发射筒执行用于在投送人员之前清扫登陆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进口的早期米17/171虽是最廉价的裸机版,但仍然保留了这一功能,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下缺乏武直的必要之举。
            苏联解体后米28和卡50一样陷入了沉寂,但米里设计局的米24和米17系列此时在全世界大范围扩散,两次车臣战争米8和米24的表现也获得俄军认可,因此此时改进米28对米里并不急迫。不过,着眼于未来,米里还是推出了现代化改进型米28N,相对于卡52,米28N显然是姗姗来迟,2010年前才正式面世,却是赶上了个好时候,此时手头缓出钱的俄罗斯终于开始下大力气对武器进行全面更换,因此,短短几年之后,米28N便获得了来自俄陆军的大笔订单,其订单规模比空海军的卡52更多。


            IP属地:辽宁27楼2021-09-15 17: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