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心上流吧 关注:25贴子:1,320

同步第八册课外文言文

收藏回复

  • 222.134.85.*
翻译
项籍者,下相人也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①,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③。项梁尝有栎阳逮④,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⑤,以故事得已⑥。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⑦。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⑨,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⑩,族矣(11)!”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12),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3)。
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②去:放弃,丢下。
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
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
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
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
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
⑧繇:同“徭”。
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
⑩妄言:胡乱说。
(11)族:灭族,满门抄斩。
(12)扛:两手对举。
(13)虽:即使。惮:害怕。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当初起兵反秦时,年纪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将领,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去:去掉,指放弃学书);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扛:两手举起),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1楼2010-04-21 16:35回复
    • 222.134.85.*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2、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可以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在匆忙之间见到赵王了,希望你能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一定牢记你的话。” 


    2楼2010-04-21 16:39
    回复
      • 222.134.85.*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笑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地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那样充沛;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中午的阳光一样,还很强烈;老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光亮。但是,点亮蜡烛来照明前进的道路比起在黑暗中摸黑行走,究竟哪一个更好呢?”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师旷简介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著名音乐家,主乐大师(今山西洪洞)人(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大约生活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3楼2010-04-21 16:45
      回复
        • 222.134.85.*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得很厉害,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如果他不具备作为一个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地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象父亲一样侍奉他”。 


        4楼2010-04-21 16:49
        回复
          • 222.134.85.*
          【原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笔记卷》
               【注释】:
               1 欧阳公:指欧阳修。
               2 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3 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4 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5 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6 气索:气短。
               7 不韵:不雅。
               8 士大夫:读书人
               【译文】:
               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一直就像这样。一天与欧阳棐(欧阳修的儿子)谈论文章 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宋徽宗时,苏轼被贬南海时所作的诗很盛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这时候 朝廷虽然曾经禁止(海外诗),并且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就传诵得越多,经常凭借(海外诗)多相互夸赞。士大夫(意可为读书人)不能诵读东坡的诗,就自己觉得神气委靡,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不雅。
          


          5楼2010-04-21 16:54
          回复
            • 222.134.85.*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⑦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⑧,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
                 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④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遽:于是,就。
                 ⑧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8.好:喜欢,喜爱
                 9.闻:听见
                 10抚 :拍
                 11授:送给
            译文:
            苏子美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苏子美: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不羁
            


            6楼2010-04-21 17:07
            回复
              • 222.134.85.*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7楼2010-04-21 17:14
              回复
                • 222.134.85.*
                【原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13)天下无敌⑶。将游京师⑷,宿于逆旅⑸。既灭烛,闻主
                   人媪隔壁呼其妇⑹曰:“良宵难遣⑺,可棋(14)一局乎?”妇曰:“诺⑻。”媪曰:“第几道⑼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⑽。”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⑾,意思⑿皆所不及也。
                [编辑本段]【注释】
                   ⑴本文是李肇所撰《国史补》卷上中的一则。《唐国史补》记唐代开元至长庆问一百多年的史事三百零八件。王积薪:唐朝著名位棋手。棋:指围棋。
                   ⑵李肇(zhào):唐代元和年问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翰林志》及《国史补》。
                   ⑶敌:匹敌,相等。
                   ⑷京师:京城。
                   ⑸逆旅:旅店。逆:迎。
                   ⑹媪(ǎo):老妇人。妇:指儿媳。
                   ⑺良宵:美好的夜晚。遣:消遣。
                   ⑻诺(nuò):表示应允的辞。
                   ⑼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
                   ⑽伏局:意为这一局棋认输了。
                   ⑾复其势:意为再次摆出那棋的局势。
                   ⑿意思:用意,此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
                   (13)谓:认为。
                   (14)棋:名词作动词,下棋。
                   (15)及:达到
                   既:后
                   尔:你
                   明日:后来
                【译文】
                   王积薪的棋艺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跟他匹敌的人。他要到京师游历,在一所旅店住宿。灯烛已经熄灭,隔墙听见店主老妇人呼唤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消遣,可以下一局棋吗?”儿媳说:“哦。”老妇人说:“在第几道上布下棋子。”儿媳说:“在第几道上布下棋子。”(她们这样)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妇人说:“你失败了。”儿媳说:“这一局我认输。”王积薪暗暗地记住了(她们摆布棋子的位置和顺序),第二天他恢复两人对弈中的形势发展的过程,(每一步棋的)用意都是他赶不上的。


                8楼2010-04-21 17:19
                回复
                  • 222.134.85.*
                  原文: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翻译: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赏析】: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通假字】:
                       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
                       2、顿:困顿、疲弊。弊:困乏、疲惫
                       “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逐字翻译】:
                       1. 天下之疾犬也(疾)快
                       2.各死其处(各)各自
                       3.田父:农夫
                       4.以顿:困顿
                       相关问题   齐欲伐魏与哪个寓言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1.(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 鹬蚌相争
                       2.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犬兔相争、农夫得利”。它们都用形象的故事说明了多方斗争中最后一方取胜的真理。多方斗争,一定要善于借力打力,以他人的内耗、相争来消灭与自己为敌者的有生力量.
                  


                  9楼2010-04-26 09:01
                  回复
                    • 222.134.85.*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翻译: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裕的。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 ”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10楼2010-05-06 14:15
                    回复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禁言 |11楼2010-06-23 08:07
                      回复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禁言 |12楼2010-06-23 08:13
                        回复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忘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孟子不复忘矣。(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
                                 ①喧(xuān):通“谖”,忘记。
                               ②裂:割断。
                               3引:拿起
                               4有所失:忘记,记不得
                               5诵:背诵
                               6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自是:从此
                               9宣:遗忘
                               10戒:警告
                          译文
                                 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启示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 。在孟母的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阅读训练
                                 1.解释:
                               (1)失____
                               (2)引____
                               2.翻译:
                               (1)何为中止?_______________
                               (2)此织断,能复续乎?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忘记,记不得 拿起
                               2.为什么中间停顿了?
                               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
                               [补充]
                               《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谊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断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列女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坠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禁言 |13楼2010-06-23 08:14
                          回复
                            原文: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翻译:
                               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自留有各自的宝物。”
                               精神:玉是宝贵的,但不贪图宝玉的品质是更加宝贵的,说明培养自己高尚廉洁的品质比获得一块玉要重要得多. 


                            禁言 |14楼2010-06-23 08:16
                            回复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这短短的寓言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
                              著名事列: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禁言 |15楼2010-06-23 08: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