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吧 关注:246贴子:2,181

佛境界是没有前后之分、次第之别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八识成四智
从历史来看,天台跟华严这两兄弟始终吵架吵不停,甚至延续至今。这两个宗派在初兴起之际,其实便互有往来。天台宗先诞生,三祖智者大师在理论上的成就尤其不可思议。他号称东方小释迦,那成就有多大啊!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真正的集大成者,而华严宗兴起较晚,是在三祖法藏大师的手里集大成,然而真正完成判教而具有重大影响力者,则是四祖清凉国师。他把天台和华严的教理杂揉融合,大大扩充了影响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1-06 20:43回复
    清凉早年曾修学过天台,当他把天台的教义跟教理引介来解释华严的时候,就让天台和华严这两宗显得不清不楚;到底是华严比较好,还是天台比较好?中国人讲:“自古文人相轻。”读书人就是放不下身段,脾气不好,所以这个问题才会一直吵到现在。这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好坏之分对于修行来讲,实在是致命伤。我们在做研究跟分析的时候,会有我们自己的背景,我说华严好,那是因为我喜欢,这就是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在我们判断真理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华严和天台两个宗派之间的争执,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喜好的问题。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1-06 20:43
    回复
      意识形态是在哪里产生的?在禅修的过程中,要如何破除呢?各位都知道要转八识成四智,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八识在哪里,那要怎么转呢?所以说,八识四智对你而言只是知识、只是IQ,而我们要的是BQ。BQ就是佛智,是你生命过程中发生问题时,可以当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而不是从大脑拿出来的一个理论知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11-06 20:44
      回复
        你有了理论知识,可以讲给别人听,但是光会讲没有用,境界一来你还是东倒西歪。很多人都会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六识怎么起作用?”六识从哪里来?六根接触六尘,原本是没有六识的,可是你却会跑出六识来,这本身不是问题吗?你注意过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1-06 20:44
        回复
          六根接触六尘时是心念产生,这时候叫做“生”,心念产生以后即存在,存在就掉入了第二念而没有活在当下,此谓之“住”。存在以后会起作用,这叫变异;起了作用便即消失,此称为“灭”。这就是所谓的“生、住、异、灭”。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1-06 20:44
          回复
            心念产生以后,你如果真正活在当下的话,那个“生”会流入萨婆若海,而后什么都没有了,你会产生很高很高的生命能量。可是我们往往心念一产生,大脑就跟着起作用,然后记忆起来。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你心念一产生,立刻就被记忆捕捉,于是就在“住”里面了,你掉入了第二念。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11-06 20:45
            回复
              你告诉自己:“我不掉入第二念!”不可能啦!因为你的记忆太强了,所以根、尘相接触时,马上就被记忆捕捉过去。这是什么呢?这是在“住”里头。你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生香味触法,马上便起作用,然后第六意识立刻起了分别。那是因为你的记忆都存在阿赖耶识里头,所以当你六根接触六尘时,心念一生,马上就被捕捉进去“住”里头,那个记忆已经造成你的“心王”,你知道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11-06 20:45
              回复
                你要是能明白,原来八识在这个地方起作用,那么你也就能够在这个地方把它转成四智了。问题是,你根本不知道,所以即使我讲得很清楚,你还是转不过来。八识在哪里?你能看得很清楚,要转才有可能,那剩下来的,才是技巧性的问题,否则懂再多技巧也没用。这是一个关键,提供各位参考,尤其禅修的时候,你静静地、仔细地去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11-06 20:46
                回复
                  我们刚才提到四教、五教所判定的圆教,是依据经典来的。《法华经》上面提到:“会三归一”,亦即把三乘教最后融入到一乘教里头。最有名的就是《譬喻品》里,长者普劝孩子们:“三界火宅不平安,大家赶快出去,不要在里面贪玩了。”小孩子们喜欢在三界六道里贪玩,长者便告诉他们出离三界以后有多好,他说:“离开火宅,出了屋外以后有羊车、鹿车、牛车……”几经争执,小孩子们终于跑出去,却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在露地上的大白牛车。原来羊车是小乘,鹿车是中乘,牛车是大乘,三个都没有,就是把三乘会归一乘,亦即大白牛车。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11-06 20:46
                  回复
                    大白牛车表一佛乘,这叫“会三归一”。也就是说,不管我们修行的是小乘、中乘,还是大乘,只要出离三界,便只有“大白牛车”这个结果。所以你不必计较哪个殊胜,因为出三界以后,只有一佛乘。再换一个讲法,就是“华严”。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11-06 20:46
                    收起回复
                      华严只讲一佛乘,而不谈那三乘。换句话说,从经典来看,华严对三乘比较排斥,法华对三乘比较宽容。法华认为三乘跟一乘一样,故谓之“共同圆”。华严根本不去比较三乘的大小优劣,它直接就讲一佛乘而不涉及三乘,所以称“别教”、“别圆”,是特别的,而非“同圆”。华严讲一乘不共三乘,故谓之“不共别圆”。不管法华或者华严,最后终归是一佛乘,但却有“一乘共同圆”以及“一乘不共别圆”的差异。你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这是不能比较的,因为那是经典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性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1-06 20:47
                      收起回复
                        《华严经》是佛陀成道时的那个境界。我们通常在口头上都说:“佛陀成道以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就叫《华严经》。”其实佛陀没有讲这部经,这部经是佛陀的境界,而不是佛所宣说的。因此,与其说《华严经》是佛陀讲的一部经,不如说它是一幅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11-06 20:47
                        回复
                          我们读《华严经》要以赏画的心情来看,你若用听音乐的方式去看,会有前后次第之别,看画则是同时映现。佛陀的境界就像一幅画,一时俱呈、炳然齐现。因为后来透过文字把那个境界记载下来,所以才会让人产生先后次第之感。然而佛境界是没有前后之分、次第之别的。各位能体会吗?就好像我们看一幅画,眼睛一望,即全部现前了,可是一旦要透过语言解释,就这个、那个……变成先讲的先出现,后讲的晚出现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11-06 20:47
                          回复
                            《华严经》是佛陀的境界,这个境界根本没有提到三乘,连大乘、小乘也都没有涉及,所以称为“不共别圆”。而法华则是佛转法以后,到最后才讲的。由于当时众生对于这么高的境界难以体会,所以佛陀到鹿野苑初转法之时,便先讲苦集灭道这个部分,历经近四十年,众生的因缘成熟了,他才开始以十二年的时间讲《法华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11-06 20:48
                            回复
                              这是经典的历史背景,我们无须论断其高下好坏,因为这种论断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可是读书人的脑筋就喜欢分别,两部经兜在一起,就开始比较哪一部经好;两个宗派一碰在一起,也开始比较。你挑到好的,但是修不出成就,有什么用?所以我们要选的是适合自己修行的。透过它来训练,能受用、能获致成就,才是真正的好。不要论断好坏高低,我们要的重点是:“这样一个行法,适不适合我来修?”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11-06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