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说说双座版伊尔2的发展。
伊尔2设计之初便有双座原型机(TsKB-55),但为了指标进行了取舍而选择单座版量产。

(TsKB-55)
早期型伊尔2初入战场便显示出强大的对地能力,但也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其中缺乏防御性武器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尽管伊尔2设计上保留了一定的空战能力,但增加装甲后笨重的机身已和一线战斗机差距甚大,偶尔的反杀记录也无法改变单座伊尔2被德军战斗机大量击落的大势。

早在41年末42年初,各工厂便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在伊尔2上增加后座机枪

而真正制式加长座舱的双座伊尔2则在42年秋冬开始投入量产。文献中一般称之为IL-2M或IL-2 mod.1943。

IL2M服役后总体受到欢迎,但另一方更加沉重的机体带来的恶化的操控性,尤其是低速状态下的不稳定倾向受到不少恶评。
前线报告很快引起上层注意,伊留申本人在43年春季便开始了新一轮改进工作。最终新的改进型号在1943年下半年修成正果,也即后世熟知的伊尔2最终量产型号,文献中一般称为IL-2M3、IL-2 Type3或IL-2 mod.1944。设计上最大的改动便是借助风洞实验敲定的主翼后掠15度的设计,后掠的机翼也被后世简称为“箭型”机翼。

虽然15度后掠的改动不小,实际上也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下才能看出明显区别。
伊尔2设计之初便有双座原型机(TsKB-55),但为了指标进行了取舍而选择单座版量产。

(TsKB-55)
早期型伊尔2初入战场便显示出强大的对地能力,但也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其中缺乏防御性武器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尽管伊尔2设计上保留了一定的空战能力,但增加装甲后笨重的机身已和一线战斗机差距甚大,偶尔的反杀记录也无法改变单座伊尔2被德军战斗机大量击落的大势。

早在41年末42年初,各工厂便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在伊尔2上增加后座机枪

而真正制式加长座舱的双座伊尔2则在42年秋冬开始投入量产。文献中一般称之为IL-2M或IL-2 mod.1943。

IL2M服役后总体受到欢迎,但另一方更加沉重的机体带来的恶化的操控性,尤其是低速状态下的不稳定倾向受到不少恶评。
前线报告很快引起上层注意,伊留申本人在43年春季便开始了新一轮改进工作。最终新的改进型号在1943年下半年修成正果,也即后世熟知的伊尔2最终量产型号,文献中一般称为IL-2M3、IL-2 Type3或IL-2 mod.1944。设计上最大的改动便是借助风洞实验敲定的主翼后掠15度的设计,后掠的机翼也被后世简称为“箭型”机翼。

虽然15度后掠的改动不小,实际上也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下才能看出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