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玄雅集吧 关注:5,581贴子:433,949
  • 7回复贴,共1

先丢个图,稍后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会太监的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2-28 21:38回复
    先来照片最下边的那本。霓虹人充分发挥了漫画的特点,一个实物也没有
    大部分内容和咱们国内的文房四宝介绍的差不多,从出土文物入手。也提到了奈良现存的最早的唐代舟形墨。虽然没有实物对照,但是还好手头有一个复原墨形可以参考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3-05 17:25
    收起回复
      舟形墨传入日本大多经过朝鲜半岛,所以正仓院藏墨中有几块刻有新罗xx家作为辅证。而唯独这块贞家的背面刻有唐代的年号。最早作为舟形也是因为制墨技术尚未发达,中间的凹陷是为了防止水分挥发导致断裂。正仓院藏墨最大的一条达到了52cm长。
      在制作上也讲到了油烟盒松烟,但是和国内的一些介绍中大同小异。
      有一段对青墨的介绍,青墨可以是各种烟料,但笔者认为非松烟制作的青色墨系可大多归为青墨。有的墨也写着松烟青墨以示区别。
      也有一段对于败胶的描述。但是败胶也有败胶的特点,不失为一种创作的可能。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03-05 17:48
      收起回复
        关于磨墨方法的误区。墨的颗粒在制墨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那么无论磨的次数多少只能决定浓淡,而与颗粒大小无关。所谓的热釜涂蜡是在墨变浓的过程中产生的感觉。
        另一个误区就是不同的砚是否会产生不同的颗粒大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2000倍的放大下,日本的几种砚石已经端砚的对比并未有任何微观上的大区别。
        再有一个误区就是陈墨体轻。内容太多翻译起来麻烦,结论就是正仓院保存完好1200年的墨密度为1.2,与今墨区别不大。
        综上破除封建迷信,端砚老坑并不比杂坑好多少。老墨并不比新墨轻,所谓退胶以及水分挥发的可能性不大。事实就是写的不够好跟材料工具无关,不要意淫好的工具能带来质的飞跃。当然笔和纸的加成另说。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03-05 18:07
        收起回复
          继续理工大佬,电子显微镜分析集成。
          油烟墨颗粒平均30纳米,青墨平均100纳米。油烟颗粒分布更均匀,而松烟则大小混杂。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2-03-06 11:05
          回复
            我们继续。
            三星红星五星红星,颗粒大小并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所谓的灯盏和机烟是不是只存在于手工制作的附加价值上呢?
            同样国墨和日墨在颗粒大小上区别也不大。区别应该是存在于胶法以及香料等配料上。
            浓墨与淡墨的区别也只在浓度上,围观颗粒大小没有区别。同理,砚磨出来的和锉磨出来的微观颗粒大小也没有区别。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2-03-06 16:58
            收起回复
              关于墨汁。
              墨汁的颗粒分布就明显没有墨块磨出来的均匀。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2-03-06 19:15
              回复
                谁说买书送船的
                有的话我先来一打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22-03-08 2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