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吧 关注:1,595贴子:8,634
  • 3回复贴,共1

【时政】美日夺岛军事演习“铁拳”九日拉开序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自卫队即将举行夺岛训练的彭德尔顿兵营


1楼2006-01-13 22:16回复
    美国《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1月10日报道,倍受中美日和亚洲国家关注的美日首度联合“夺岛”演习9日在圣地亚哥拉开了序幕。许多与此演习相关的真正内幕也浮出水面,包括保密许久的演习代号--“铁拳”!

      《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记者里克·罗杰斯撰文称: 约200名日军现已登陆美国亚地亚哥县,参加旨在向崛起中国展示实力的军事演习。来自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官兵今天起开始参加代号为‘铁拳’的夺滩演习。演习的科目包括对敌占的岛屿进行夜间抢滩。

      美国海军陆战队发言人肯特·罗宾斯上尉介绍说,美日联合两栖登陆夺岛演习将主要集中在彭德尔顿兵营的“科罗拉多海军两栖登陆基地”进行,该演习将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战的“缩微版”。罗宾斯说,日本是去年夏天正式与有悠久两栖登陆战史的海军陆战队进行正式接洽。

      “铁拳”演习让日本自卫队一箭双雕:一方面实际学习到了当年最恐怖的对手的作战技能,一方面又对中国有震慑作用。

      亚洲的国防专家和部分政府分析家认为,演习代号“铁拳”就是要警告中国:如果小岛被夺走的话,日本能轻松夺回!

      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崛起,东京和北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两国在海底油气资源和其它领土争端等一系列问题上相当紧张。

      日本共同社报道说,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军是上周二抵达彭德尔顿兵营的,他们将接受特别“反恐怖演习与训练”,整个训练持续三周时间。

      罗宾斯将“铁拳”演习描述成“小规模反恐怖而非反对另一个国家”的演习,并且他断然拒绝提及中日之争:“我们非常愿意与日本军人举行联合演习,希望在未来能增加联合演练的机会,我们非常高兴能跟日本军队一起演习。”

      彭德尔顿兵营占地125000亩,有17英里长的海岸线。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成千上万的美军就在这里参加夺岛登陆演习,然后开赴太平洋与日本军队作战。其它的盟国,比比如说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都在这里参加过演习。


    2楼2006-01-13 22:17
    回复
            美军报称美日联合“夺岛”演习将针对中国潜艇 


      美军《太平洋星条旗报》1月6日报道 今年的《太平洋星条旗报》刊登了戴维·阿伦和日本记者合写的《日本军队将首度与美海军陆战队在美国本土举行演习》一文。

        这篇发自冲绳福斯特兵营的文章称:“日本军队将于下周登陆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军陆战队首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这是据新的美日防御计划,日本军队如何加强与美军演习的具体举措,约有130名日本自卫队将在加利弗尼亚州的彭德尔顿兵营参加训练。”

        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军司令部发言人表示,30人组成的先头部队已于本周二抵达加利弗尼亚,不久将有100人的大部队与众会合,然后于下周一开始联合演习。演习将持续到1月27日,演习的目的是训练日军如何应对冲绳以及其它离岛面临的“威胁”。有关的武器装备已于12月份提前运抵美国。

        发言人表示,这一演习是根据美日新防卫指针进行的。演习将模拟登陆一被占领的岛,“向有丰富经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学习登陆的经验。”

        组建于2002年的西部步兵团直属于西部军司令部,负责冲绳离岛的防御。此次派出军队到美国本土训练是在日本外相声称中国威胁中日争议的钓鱼狂妄岛的言论后不久。

        2004年11月10日,一艘“中国潜艇”在台湾附近的“日本领海”巡航近2个小时,日本海上自卫队立即派出驱逐舰和一架巡逻机进行了连续追踪,直到潜艇返回中国领海为止。这是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二次进入战备状态。

      2004年日本新防卫大纲指出,“防范针对岛屿的侵略是防卫力量的新任务”。据日本媒体称,以2004年11月中国核潜艇在日本先岛群岛周边海域潜航为标志,中国海军在日本近海海域频繁活动,此次军事演习就是为向中国展示日美军事力量在该地区的存在。

        目前,主管九州、冲绳的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军的辖区内岛屿很多,配备在岛屿上的部队只有驻扎在冲绳岛上的第一混合团和对马岛上的警备队。“西南诸岛易攻难守”,日本军方人士这样形容该海域面临的安全困境。

        与此次军事演习相对应,从本月下旬开始,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军还将与美国陆军第一军团在日本熊本市的“健军”驻地进行为期10天的电脑模拟“日美共同方面部队司令部演习”。(编辑:李琳)


      3楼2006-01-13 22:23
      回复
        中国海军宋级潜艇双舰编队


        4楼2006-01-13 2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