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吧 关注:863贴子:5,465

【原创】王皇后为什么不得唐高宗李治的宠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22-07-02 11:22回复
    在很多人眼里,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可谓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虽然是李治的原配且贵为大唐皇后,却一直不得宠爱,早年被萧淑妃抢光了风头,后来更是连凤冠都输给了武后。
    然而王皇后的人生悲剧与其说是败给了两位劲敌,倒不如说是败在她自己手里更恰当。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从这段婚姻的开始、经过与结局重新捋一遍吧。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2-07-02 11:30
    回复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李治在这段婚姻的早期阶段还是对王氏颇有些感情的。
      表面上看这段婚姻与自由恋爱没有任何关系,王氏是唐太宗亲自选给李治的,但实际上真正看中王氏的不是别人,而是李治本人。
      要知道李治从来不是传统观念中那种小绵羊一般的性格,实际上他一直都很有主见。史书上就记载了在唐太宗大发雷霆想要杀了苑西守监穆裕的时候,唯有李治敢挺身而出,犯颜直谏;唐太宗想要赏赐一些出身名门的良家子到东宫伺候,李治不想要,也没委屈自己看在父亲的面子上纳了这群女人,而是直接回绝了。
      所以如果李治对王氏一开始就没有好感,那么即便唐太宗有指婚的意思,最终也会止于李治的拒绝。但李治显然对出身高贵、容貌出众的王氏十分满意,不仅没有抗拒这段婚事,反而在婚姻之初对妻子相当满意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2-07-02 11:30
      回复
        著名的《两度帖》便是这么来的。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2-07-02 11:30
        回复
          贞观十九年,也就是李治与王氏成婚两年后,唐太宗亲征高丽,作为太子的李治留守定州,父子二人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有一次唐太宗迟迟收不到宝贝儿子的来信,急得都以为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李治的回信这才姗姗来迟,唐太宗看了才知道原来是太子妃生病了。
          由此可知,如果李治对王氏无情,第一,不必带着她一起前往定州监国;第二,更不必如此牵挂她的病情,无心其他,以至于连给父亲的回信都耽误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2-07-02 11:30
          回复
            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既然这对夫妻还算有一定感情基础,最后又为什么会落得个离心离德的下场呢?


            IP属地:江苏6楼2022-07-02 11:31
            回复

              1.王氏不能母仪天下

              在褪去了新婚的光环后,即便作为皇室夫妻没有柴米油盐的生活烦恼,但依然少不了各种磨合,于是各方面的矛盾便逐渐暴露无遗。最典型的便是永徽三年的亲蚕事件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2-07-02 11:32
              回复
                永徽三年正月,唐高宗李治为了表示对农事的重视,亲自带领百官下田耕种。皇帝都做出表率了,身为皇后同样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配合丈夫举行亲蚕仪式。然而王皇后是怎么做的呢?
                《唐会要》:
                永徽三年三月七日。制以先蚕为中祀。后不祭。则皇帝遣有司享之。如先农。
                王氏作为皇后,居然连亲蚕这样的大事都不肯去,唐高宗无奈之下,只得让大臣代办。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2-07-02 11:32
                回复

                  王皇后如此毫不负责的举动,往轻了说,是任性之举,往重了说,就是无法胜任皇后的职责
                  。唐高宗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并没有立即发作出来,而是时隔十七天后,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提拔为了中书令。
                  如果王皇后背后的家族够聪明,或者说柳奭本人够警觉,那么就该在接到唐高宗任命的那一刻狠狠敲响警钟。因为就在不久之前,王皇后刚刚因为不能做出母仪天下的表率而得罪了唐高宗,唐高宗却故意选择在这个微妙的时刻给王皇后的近亲加官进爵,摆明了是一次试探——如果柳奭能够引导王皇后重新履行好职责,那么奖励一个中书令也没什么;如果王皇后继续肆意妄为下去,那么中书令一职就是柳奭乃至整个王氏家族的终点。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2-07-02 11:32
                  回复
                    王皇后要是够聪明,或是家族中有人及时提点,就该从此安分守己,丈夫想要做什么,自己就该积极地配合好。可惜的是,王皇后却是一错再错。


                    IP属地:江苏10楼2022-07-02 11:32
                    回复
                      不过也正是有了王皇后这个前车之鉴,继任者武后深刻吸取了教训,坚决贯彻唐高宗的指导思想。知道丈夫要抑制外戚,武后立即配合丈夫将武家正值壮年的男子贬的贬、杀的杀。知道丈夫提倡节俭,武后立马将裙子上的13个褶子减少到只剩7个。知道丈夫想要发展农业,武后亲蚕的次数堪称有唐皇后之最。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22-07-02 11:32
                      回复
                        2.王氏无子
                        如果说,王皇后拒绝亲蚕让唐高宗十分不满,那么真正让唐高宗对这个妻子心灰意冷的,是其膝下一直无子这件事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2-07-02 11:33
                        回复
                          唐高宗其实并不缺儿子,庶长子李忠早在贞观十七年十一月就出生了,随后也有好几个庶子相继出生。唐高宗缺的是皇后亲生的儿子,毕竟作为家里真的有皇位要继承的,还是立嫡为嗣更加名正言顺一些。更何况王皇后彼时还年轻,正值二十来岁的妙龄,只要把握好机会未必不能生下子嗣来。
                          然而王皇后却忙着打压萧淑妃的气焰,不仅选了武昭仪进宫来分宠,还在家中长辈的怂恿下提出立庶长子李忠为太子,阻挠丈夫立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为储的同时,也暗揣了“以忠母贱,冀其亲己”的心思。


                          IP属地:江苏13楼2022-07-02 11:33
                          回复
                            这让一向提防外戚的唐高宗十分不满。原因无他,李忠的生母身份相当卑微,根本无法与王氏相提并论,日后当真由这个庶子继承大统的话,必然会出现王皇后的家族在朝中抢占话语权的局面。看看近在咫尺的隋代北周的故事,就知道这种外戚坐大的局面有多不利于王朝的传承了。
                            尽管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立庶长子为储是必然选择,但此时并不是唐高宗主动想到立李忠,而是王皇后及其家族为了保住家族地位,试图拉拢李忠,才主动提议立其为储。所以唐高宗即便因为无嫡子可选,不得不将李忠立为太子,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他对王皇后的彻底放弃。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22-07-02 11:33
                            回复
                              可悲可叹的王皇后,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不知道怎么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只单纯以为丈夫被一个武昭仪“迷住了眼”,然后昏招迭出。
                              比如和曾经的情敌萧淑妃联手攻讦武昭仪,比如和母亲柳氏玩起了巫祝厌胜,一而再地触犯大忌,也让唐高宗找到了打压其家族的好借口,其舅柳奭便因此丢掉了中书令一职,而王氏本人的皇后生涯乃至整个人生,也很快走到了尽头。


                              IP属地:江苏15楼2022-07-02 1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