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家疃村-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偏南7.2公里处。汉族。明以前建村。村址处于十八盘关隘要道,清代在此设“汛地”,和现属罗家洼乡的北汛地相对,故名“南汛地”。后因此地烽火台四周遍生岌岌草,便称其为岌岌台。当地人常以台名代村名,日久,岌岌台遂成村名。后谐音为现名。
村地处关隘要道,名曰“十八盘”。十八盘北起宣化县深井镇的吉家疃、南至阳原县高墙乡的红寺村,全长4.5公里。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末期,攀上建有连环城堡,并派勇将重兵驻守。崇祯17年(公元1644年)农历3月,李自成部将率领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由大同向北京挺进过阳原化稍营后路经此地时,守将与士兵早已弃关逃走,遂将关寨烧毁,使义军与另一路由大同经阳高、怀安向北京逼近的军队,在宣府(今宣化)胜利会师。后至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宣化府为加强府衙与蔚州等县的通讯往来,征集民工把十八盘北侧山腰间的羊肠小道拓宽为车马能够行进的驿道。崎岖山径虽然加宽,路面仍是坎坷不平,特别是每当两季山洪爆发或是严冬积雪道路被冲被堵后,更是无法通行。
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出版的《宣化县新志》“艺文志”中曾以“十八盘岭”为题,诗云:“车坊尚平地,近岭昼生寒,拔地数千丈,凌空十八盘。飞泉鸣乱石,危磴护重关,俯视人寰隘,真疑长羽翰。”短短几句诗却对十八盘的地理位置、现状与所起作用,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日寇侵占与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各自利益,虽然修建并开通了宣化经十八盘至蔚县、阳原的公路,由于路况极差,质量低劣,各种车辆只能间断通行。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重视发展城乡经济,多方加快山区交通建设,曾多次对十八盘路段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维修与养护,并于1974年在铺建宣化至阳原沥青油路的同时,对这一段路采取填沟、降坡、建桥、拓宽路基和取直弯度等多种技改措施,进行较大范围的改造与扩建,使这段路窄坡陡的土道,变成宽阔弯少,平整畅通的油路。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十八盘西部修建开通的宣大高速公路后,这条古代崎岖山间小道自改建成驿路、如今逐步发展成平坦、畅通的十八盘路段,由于宣化、阳原两县加强管理与养路工人精心维护以及广大群众积极支持,今后仍将为晋煤、其它物资和农副产品的外运,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地处阴山山系,熊儿山延脉,周边高山环绕,各山海拔:大井山(约1658米)、广荒山(约1636米)、西大山(1402米)、花报梁(约1397米)、大团尖(1344米)、三道洼山(约127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