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吧 关注:4,083贴子:1,194,451

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汉末部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库备要》本比较清晰,就发这个版本的截图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1-30 01:16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1-30 01:17
    回复
      考证:以下皆为本人考证,因范晔《后汉书》和袁宏《后汉纪》引用较多,两本书书名相似,故后面一律简称为范书、袁纪。
      1、中平五年太尉曹嵩四月免,袁纪做正月。
      2、樊稜五月少府拜太尉,樊稜,范书《灵帝纪》、《崔骃传》、《李膺传》、《羊陟传》、《何进传》、《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傅子》、袁纪《灵帝纪下》皆作樊陵,袁纪《献帝纪二》作樊稜。五月拜,袁纪作三月。少府拜,范书作永乐少府。范书《羊陟传》作司徒樊陵,司徒当改为太尉。
      3、马日䃅七月射声校尉拜太尉,袁纪作六月。
      4、八月,丁宫迁司徒,刘弘迁司空,董重迁骠骑将军。袁纪皆作九月。
      5、皇甫嵩为左将军,袁纪误作右将军。
      6、袁隗为后将军,隗中平二年二月罢司徒,六年四月迁太傅录尚书事,拜后将军年份史无记载。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1-30 01:19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1-30 01:20
        回复
          1、中平六年董卓十一月自为相国,按此为春秋笔法,擅朝政者或挟持朝政者拜官,皆书“自为”,实皆朝廷所拜。
          2、刘虞为太尉、大司马幽州牧州牧加,黄琬为司徒豫州牧拜。书“加”,州牧如故,不入京。书“拜”则罢州牧入京就职。
          3、八月董卓拜司空,袁纪作“卓代为司徒,假节钺虎贲”。范书、《三国志》均作为司空,又,卓假节钺虎贲在迁太尉时,袁纪误。
          4、董卓为前将军,八月入京拜司空。按范书、袁纪及《三国志》均载卓为前将军时先后征为少府、并州牧,皆不就征。
          5、赵谦二月光禄勋拜太尉,袁纪作“光禄勋赵谦为太仆,王允为司徒,守尚书令。”袁纪“赵谦为”后缺“太尉”二字,应为“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守尚书令。”范书《赵典传》:“献帝迁都长安,以谦行车骑将军,为前置。”然则谦为太尉行车骑将军,允为司徒守尚书令也。
          6、司空种拂,袁纪作种弗,周天游注:弗乃拂之省文。但袁纪四库本也作种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1-30 01:22
          回复
            1、初平二年司空淳于嘉七月光禄大夫拜。袁纪作光禄勋拜。
            2、初平三年马日䃅八月拜太傅安抚关东。范书、袁纪皆作七月拜太傅录尚书事,八月安抚关东。表误。
            3、太尉皇甫嵩十二月免。袁纪作十月。
            4、司徒赵谦八月免。袁纪作九月。
            5、车骑将军皇甫嵩四月拜。范书、袁纪皆作五月。本表误。
            6、车骑将军李傕八月拜。范书、袁纪皆作九月与郭汜、樊稠同时拜。本表误。
            7、右将军樊稠、后将军郭氾皆九月拜。郭氾,四库本、荟要本、开明书店本万表作郭汜,史书多写作汜,武英殿本有处写作氾,有处写作汜,又百衲本有处写作(氵己)
            ,有处写作汜。又,袁纪于初平三年九月书“郭汜为后将军,封郿阳侯,樊稠为右将军,封万年侯。”后于兴平元年五月,复书“即拜扬武将军郭汜为后将军,更封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开府如三公”。汜、稠当同时开府,袁纪“开府”前当缺“并”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1-30 01:25
            回复
              附上四库本万表郭汜的不同写法,以及武英殿本、百衲本范书郭汜的不同写法。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1-30 01:29
              回复
                1、初平四年大司马刘虞八月为公孙瓒所杀。范书、袁纪皆作十月,表误。
                2、初平四年太尉朱雋,四库本、荟要本万表作朱儁。《三国志》作朱儁,但《集解》引范书写作朱雋。各版范书,朱雋的雋有三种写法,一种写作雋,一种写作巂字去掉山,一种写作雋的上边多一个亻。多数版本是第三种写法。
                3、司空赵温、张喜。范书、袁纪,二人拜司空皆录尚书事,表未标注。
                4、袁术拜左将军,袁纪,李傕等令马日䃅即拜袁术左将军在初平三年。表在四年,疑表误。
                5、兴平元年,司徒淳于嘉九月免,赵温九月卫尉拜录尚书事。四库本、荟要本无“九月拜”、“九月卫尉拜录尚书事”。又,范书,赵温拜司徒在十月。袁纪淳于嘉免、赵温拜均在十二月。
                6、杨定安西将军开府,七月拜。虽然杨定写在卫将军一栏,但此处杨定应为拜安西将军开府,并非拜卫将军。如同前面董卓拜相国、太师皆写在太傅一栏,不等于董卓就是拜太傅。
                如果是安西将军开府,拜卫将军。按照万斯同一贯的标注方法,应该是,“七月安西将军开府拜”,而不是“安西将军开府七月拜”。这里的“安西将军开府”,是为了和同一栏的卫将军区别开。后面董承后标注“卫”,同样是为了和杨定的安西将军开府相区别。否则这一栏只有卫将军,万斯同没有必要在董承后面标注“卫”字。开明书店本,在杨定前标〔卫将军〕,是对万斯同原表的误读。因此很多读者误以为杨定担任过卫将军。
                又,按袁纪《献帝纪》:(兴平元年七月)甲子,即拜镇南将军杨定为安西将军,开府如三公。可以证实杨定拜的是安西将军开府,而非卫将军。因为杨定和车骑将军李傕、后将军郭汜、右将军樊稠同样得到开府如三公的待遇,故列入表内。但杨定列入表内,同样带来其他问题,如吕布、胡才、李乐、韩暹、伏完同样曾经以其他将军开府如三公,万斯同并未将他们列入表中。要么万斯同把他们都列入卫将军一栏,要么都不列入。总之这么处理有点双标。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1-30 02:08
                回复
                  附上朱儁在不同版本万表,以及《三国志》,《三国志集解》引《后汉书》,《后汉书》不同版本的不同写法。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1-30 02:11
                  回复
                    1、(兴平)三年,当作二年,显然错误。万有文库本,从书集成初编本亦误。四库本、荟要本、开明书店本不误。
                    2、李傕五月自为大司马。袁纪作闰月,范书作五月。虽然闰月也是闰五月,但五月和闰五月并不是同一个月。
                    3、张济七月拜骠骑将军,《三国志·董卓传》张济迁骠骑将军在初平三年,袁纪,初平三年先写张济拜骠骑将军,后张济又变成镇东将军,兴平二年七月,又从镇东将军拜骠骑将军,开府如三公。表中未标注开府。
                    4、右将军樊稠二月为李傕所杀。万有文库本疑似作“为李傕斩杀”,但我查到的图像字迹不太清。
                    5、袁绍拜右将军。袁纪作正月拜后将军。范书《袁绍传未记载月份,袁绍此年拜右将军。此年七月,后将军郭汜迁车骑将军,安西将军杨定迁后将军,后将军一职没有空缺,故袁绍不可能拜后将军。又,右将军樊稠死于二月,袁绍拜右将军也不可能在正月。袁纪,袁绍拜将军的月份、官职均误。
                    6、建安元年,七月车驾还洛,八月迁许。袁纪还洛在六月丙辰,范书作七月甲子,《三国志》亦作七月。
                    7、袁绍十月加太尉。按袁绍实未接受,表列入。但曹操此年拜大将军,同样未接收,表却未列入。双标似乎不妥。
                    又,袁纪曹操拜大将军在八月甲戌,《三国志·武帝纪》作九月。周天游注袁纪认为八月无甲戌,当在九月。
                    又袁纪十月戊辰,右将军袁绍为太尉。周天游注认为十月无戊辰,此事当与曹操拜司空同在十一月。
                    8、曹操七月拜司空兼车骑将军。司空张喜九月免,曹操七月当然不可能拜司空,表误。袁纪作十月丙戌拜,范书作十一月丙戌,周天游注袁纪认为十月无丙戌,当在十一月。
                    又,兼车骑将军,袁纪作领车骑将军,范书、《三国志》作行车骑将军。按董承后来迁车骑将军,可知曹操仅暂行车骑将军,为曾兼领,表与袁纪皆误。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1-30 04:46
                    回复
                      9、吕布拜左将军。表吕布和袁术同时拜左将军,自相矛盾。据《三国志·吕布传》裴注引《英雄记》记载,此时诏书购捕公孙瓒、袁术、韩暹、杨奉等。则可知此四人已经被罢免官职。表中公孙瓒至建安四年,袁术至建安二年仍为将军,误。
                      又,曹操与吕布书,记载吕布举报袁术称帝事,此时吕布仍为平东将军。按《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年,袁术欲称帝於淮南,使人告吕布。布收其使,上其书。则吕布拜左将军当在此事以后。又吕布拜左将军后,范书《吕布传》,《三国志·吕布传》均记载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则吕布拜左将军只能在建安二年。表列于建安元年,误。又因吕布建安三年反叛,即应被罢免,故吕布左将军不应当任至被杀。
                      又,各版本万表不同或疑似不同之处截图如下。另外大家共同参考一下万有文库表樊稠是“为李傕斩杀”还是“为李傕所杀”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1-30 04:52
                      回复
                        1、建安二年,二年袁术称帝于寿春。袁纪作建安三年,袁纪误。
                        2、袁绍三月改大将军。袁纪作七月。
                        3、建安三年十二月曹操拔下邳杀吕布。袁纪,斩吕布在建安四年春。可能破吕布在建安三年十二月,斩吕布在四年春正月。
                        4、建安四年春袁绍灭公孙瓒。范书作春三月。袁纪作三月,袁绍讨公孙瓒。按袁纪此处疑似少写了“斩之”或类似的话。
                        5、建安五年九月,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范书作九月,袁纪作十一月甲子。《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淳于琼等运粮在十月,故范书误。表从范书亦误。
                        6、建安五年左将军刘备,按《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刘备与董承谋反,则刘备左将军应于此年被罢免。表标注刘备担任左将军至建安七年,误。
                        7、建安九年七月,曹操走冀州。走当作定。其他各版本均作定。当为四部备要本自己排版错误。
                        又,据范书,袁纪,《三国志》曹操定冀州在八月,表误。
                        8、建安十二年,拜公孙康为左将军,见《三国志·公孙度传》。公孙康卒年不详,但公孙恭拜官于黄初元年,可以推测公孙康卒于曹丕称帝不久以前。表缺。
                        9、建安十二年司徒赵温免。范书作十三年正月。袁纪十三年春正月癸未,司徒赵温请置丞相。下面接秋七月,曹操征刘表。可以推测袁纪有脱文。该句应为“司徒赵温免”。后面又缺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等等。
                        但总而言之,表司徒赵温免在建安十二年是错的,应该在建安十三年。
                        11、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五月进爵为王,袁纪,范书皆作四月甲午,《三国志·武帝纪》作五月。
                        12、郗虑免御史大夫在何年,史所不载。但建安十九年十一月,策免伏皇后策文中有“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之句,可知至少此时郗虑尚为御史大夫。而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或五月,曹操进爵为王时,诏书说“”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则郗虑被免官的时间当在建安十九年十一月,到建安二十一年四月之间,表虽然标注到建安二十一年,但实际上于史无据。只不过表格形无法模糊表达而已。
                        13、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孙权拜骠骑将军,见《三国志·吴主传》,表缺。
                        14、建康元年,应为延康元年。万有文库本、从书集成初编本、开明书店本皆误。只有四库本、荟要本不误。
                        15、十月,禅位于魏。《三国志·文帝纪》作十一月,《三国志》误。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1-30 06:31
                        回复
                          四部备要本误,而其他版本不误的地方截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1-30 06:34
                          回复
                            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汉末部分)简化字,横排版。
                            原则:
                            1、保留原表面貌,原表有错误均不改正。
                            2、因版本不同,有的版本有误,有的版本不误,从不误者。
                            3、版本不同,万表有两种不同写法,但均有史书上出处者,按四部备要本。
                            4、原表相国、太师占太傅栏,简化字版分开。
                            5、原表前后左右将军共占一栏,简化字版分开。原表中人名后标注的前、后、左、右等字去掉。
                            6、原表皇甫嵩、董卓“俱讨关中贼”,二人在同一栏,故只标注一个。简化字版分开,故两人后面均标注。
                            7、原表中标注的小字,简化字版加( )。
                            8、简化字版每个分表前面均标注该行官职名。
                            9、简化字版每年均标注公元年份,加〔 〕。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1-30 06:55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1-30 0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