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挡哈吧 关注:34贴子:10,757

回复:诗词预报(及时为您播报最好的诗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晏殊的无题    
    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 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 水远山长处处同



74楼2010-09-16 10:08
回复
    世界将来唯一的文明在于中国,吾辈起当勉力


    75楼2010-09-21 12:26
    回复
      夏日   寇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   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   轻寒微雨麦秋时
      


      76楼2010-09-25 00:18
      回复
        世外仙源 (匾额)    林黛玉
                宸游增悦豫,   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   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    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   宫车过往频。
        


        77楼2010-09-28 22:13
        回复
          法国女子苦等中国男子50年 年逾八旬终喜结连理
          来源:半岛网 2010年10月04日07:34我来说两句(667)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青年时代的李丹妮和袁迪宝。
          50多年过去,再相逢,他们都已白发苍苍。
               这是一对结婚不久的新人,但他们却都白发苍苍,新郎82岁,新娘83岁。他们一个眼睛不好,一个耳朵不灵,但“他是她的眼睛,她是他的耳朵。他俩共用一副器官”。他俩不是黄昏恋,他们相知相恋于风华正茂的时候,却不得不分离半个多世纪,跨洋相望相思,直到5个月前的一封信,让她从法国里昂飞奔到中国厦门,与他重续50多年前的情缘。新郎是厦门人,叫袁迪宝,新娘是法国人,叫李丹妮,他们把家安在了厦门。有人说他们的爱情是厦门版的《山楂树之恋》;还有人说,与他们相比,《山楂树之恋》是小巫了。
               相知相爱于西湖畔
               1953年,鼓浪屿鸡山路1号,25岁的袁迪宝与黄秀雪举行了婚礼。一个月后,袁迪宝赶赴杭州的浙江医学院读书。
               在学校里,也许是因为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袁迪宝引起了俄文老师李丹妮的注意。
               李丹妮的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丹妮在北京出生,毕业于浙大中文系,精通法、英、俄、中文的她,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明,在她身上显露无遗。
               一个飘着雪花的早晨,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宝冻得瑟瑟发抖。下课后,丹妮悄悄递给他一个纸包。袁迪宝打开一看,是一件蓝色毛衣。暖意和爱意,将寒冷挡在了窗外和心外……
               无奈分离半个世纪
               然而,两人相知相爱却无法相恋相守。有一天,袁迪宝鼓起勇气,把自己已婚的事实告诉丹妮。虽然极其痛苦,但丹妮仍希望袁迪宝能跟她一起去法国,只是袁迪宝不忍抛弃发妻。
               1955年,袁迪宝所在的卫生系被合并到华西医科大学,他只能随学校去成都。分别时,丹妮剪下一缕金发,脱下戒指,交给袁迪宝。1956年4月,丹妮随父母回到法国。两人这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一开始,他们仍旧以书信频频往来。但文革开始,两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处。有朋友告诉丹妮,再给袁迪宝写信会害了他,从此,书信也中断了。袁迪宝的姐姐也将丹妮的信连同丹妮的金发、戒指都小心烧毁。
               音讯全无,两人的情意只能存心间。这头,袁迪宝只能以每次出差杭州必到丹妮的旧居前徘徊来寄托思念;那头,丹妮频频看旧信并虔诚祷告来排解感情。他们都以为,这段缘分已了……
               迟到的信重续情缘
               多年以后 ,袁迪宝的发妻离世了,而在法国的李丹妮也一直未婚,只是失去联系多年,他们的心中都住着彼此,却不知道心中的“她/他”是否还在世,直到2010年。
               “今年春节表哥来拜年,说起舅舅年轻时是个大帅哥,在杭州读书时还差点娶了个外国老师呢……”袁老的三儿媳欧阳告诉记者,“我向公公求证,果然有这回事!我劝他说:‘为什么不再写信给丹妮,以前你怕妈妈伤心,现在她都去世十几年了’。我公公终于行动了,他花了几个晚上,写了相同内容的5封信,寄向曾经熟悉的地址。”
               5月1日,袁迪宝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第一封法国的回信,里面是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夹着一张彩照。袁迪宝端详着照片上的人,再看看那熟悉的中文笔迹,不禁老泪纵横……
               白发牵手共度余生
               “之后,我们开始重新书信往来,有一次我告诉他,我每天会与修女们见面,我打算最后到修女那儿终老。‘终老’这个词让他很心痛,他就让我到厦门,跟他团聚。”丹妮说着,手被迪宝紧紧握着。
          


          78楼2010-10-04 21:44
          回复

                 2010年9月18日,厦门高崎机场,袁迪宝捧着55朵玫瑰,他的三个儿子各捧着一束鲜花,在国际到达厅翘首张望。
                 走向出口的丹妮心情紧张激动,她不断问陪同的欧阳:“我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呢?”话未落音,两位耄耋老人便相拥在了一起……
                 9月21日,他俩走进了厦门市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
                 9月26日,儿子儿媳们以及孙子们为二老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今天,丹妮还觉得像作了一场梦,她说:“我忽然又有了一个家!感觉非常非常好!儿子儿媳们都对我非常好!”
                 在里昂,中法事务协会献给丹妮80岁生日的《混血儿》(由丹妮口述,一位记者笔录)一书已经出版。书里记录了丹妮一家的中国传奇,对于丹妮的中国之恋,只是一笔带过。如今,丹妮和袁迪宝有一个心愿,不仅要把书翻译成中文,而且还要把他俩的这段故事写进去。
                 ■情书选摘
                 他们用书信来诉说心中的爱
                 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
                 亲爱的丹妮:接到你的信我激动万分,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我倒在床上,求上帝给我启示,最后想到了,50多年前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离别50多年后,再让我们相见也是要我来爱你的……
                 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亲爱的迪宝:你的来信收到不少天了,没有及时回信的原因很简单,我反复不停地看,一遍一遍地看,就怕忘了重要的某件往事,信难以释手,而且想得很多很多……两年来,因为常生病,我开始整理东西了,特别是书信和照片。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我不能让你孤单一人住在外面
                 亲爱的丹妮:《one daywhenwewereyoung》是我最爱听最爱唱的歌,离别50年每唱这首歌,想念杭州时美好的时光,幸福感充满我心。但唱着唱着总会产生心碎、肠断、泪欲流的感觉。我要你来厦与我同住的原因是因为我现在生活很幸福,我不能让你孤单一人住在外面。
            


            79楼2010-10-04 21:44
            回复
              又回来了…  


              80楼2011-02-23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