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吧 关注:1,341贴子:33,513

回复:【史论】赵南星小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的奏疏,是明末政坛上的一件大事,是东林党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对魏忠贤的最后一搏。对此,在东林党人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


IP属地:广东32楼2023-11-28 22:03
回复
    一是以杨涟为代表的一些人,他们认为魏忠贤篡权,罪恶滔天。为臣子者,应义无返顾,挺身而出,彻底揭露其罪行,即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可悲的是,他们渴望得到其支持的熹宗皇帝,恰恰是为魏忠贤所挟持,甚至连其爱妃等都不能保护的傀儡。司礼监与东厂又为魏忠贤所控制,甚至连内阁也要看他的眼色行事。这一切都说明杨涟的奏疏无异于以卵击石,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崇祯时,阁臣黄景昉曾这样写道:
    先朝韩文攻刘瑾,内恃王岳、范亨,外恃刘健、谢迁,势在必克,尚不免蹈甘露之祸。若杨涟二十四罪疏,更何恃哉!直气激无复之,自为必死计矣,惜哉!其不讲于制小人之术也。汉杨震、李固,宋刘挚、吕大防,千载一辙。[1]
    即在他看来,进行政治斗争,不能靠感情用事,不能单凭忠心、勇敢,而是必须靠智慧,讲求斗争策略,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注释:
    [1]黄景昉:《国史唯疑》卷11。


    IP属地:广东33楼2023-11-28 22:04
    回复
      二是以内阁首辅叶向高为代表的一些人,他们看到魏忠贤“以司礼而兼东厂,羽翼已成,又有客氏为助,势若拔山,事不可测” [1]。因此,他对东林党与魏忠贤的矛盾,采取了明哲保身的“不介入”、“中间”的态度。一切得过且过,装聋作哑,用黄尊素的话来说,他“穿鼻巨珰,受索门户,筐靠盈门,棋酒自娱,一切边庭要务﹐俱置不问”[2]。对杨涟奏疏,认为“太轻率”,很不明智。
      注释:
      [1]《罪惟录》卷13下《叶向高传》。
      [2]黄尊素:《说略》。


      IP属地:广东34楼2023-11-28 22:04
      回复
        三是以黄尊素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在魏忠贤势力过于强大的情况下,要想战胜他们,单靠忠心无畏是不够的,还必须凭借智慧,注重斗争策略。他说:“吾辈如处漏舟,亦惟衣枷自戒。勿自为敌国。百弩环舍,尚尔勃镶,亡无日矣。”[1]也就是说,他认为当前形努是如此险恶,东林党人的应对之道,内部必须加强团结,行动一致;对外必须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勿妄生事端,勿授人以柄。养精蓄锐,相机而动。他们对杨涟奏疏,总的来说是支持的;但对该疏是否现在提出,则持严重的怀疑态度。他说:“公不见杨邃庵(即杨一清)之除刘瑾乎?有张永以为内主,故不劳而功成。公今争以口舌,是手搏猛虎也。一击不中,祸贻亡国矣。”[2]另外,对该疏内容“多摭宫嫔风影事”,认为此“适贻之以口实”[3]。这些意见都比较符合实际,而且稳妥可行。如果东林党真能听取这些建议,对魏党韬光养晦,虚与委蛇,把矛盾引向对东林党人有利的方向发展,多做些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事,在默默中求生存发展,一旦力量壮大,时机成熟,再与魏党摊牌。这样,既可减少损失,又能使成功有较大的把握,应该说这是上上之策。
        注释:
        [1]《东林列传》卷4《黄尊素传》。
        [2]《东林列传》卷4《黄尊素传》。
        [3]黄尊素:《说略》。


        IP属地:广东35楼2023-11-28 22:05
        回复
          当时,素以“公忠强直”、“渴善仇恶”著称的赵南星持什么态度呢?他对叶向高的态度不仅大失所望,不屑一顾,而且连日常政务,也从不与之相商。正如有的记载所说:“赵南星秉铨,锐意澄清,然径情直行,视政府蔑如也。福清(指叶向高)以下多不悦。”[1]
          注释:
          [1]文秉《先拨志始》卷上。


          IP属地:广东36楼2023-11-28 22:05
          回复
            对黄尊素的意见,他似乎也不以为然。原因可能是:一、赵南星认为,做人就要襟怀坦荡,国家有难就要挺身而出。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还搞什么韬光养晦!尤其对魏忠贤这样的刑余小人,必须针锋相对,何必虚与委蛇。而且虚与委蛇,势必迁延岁月,对他这个年逾古稀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他总想在有生之年拼死一搏。二、是赵南星一向自以为是,一旦他认定应该怎样做的事,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黄尊素说他:“性颇刚愎,爱者劝之绝不省。”[1]另一东林党人孙慎行曾把他与邹元标做过比较,认为“邹之爱人淳切,间有推刚为柔处;公则持一意,刚不可犯”[2]。另外,在癸巳京察时,他也是“锐意澄清,独行己志”[3]。可见他的个性是相当突出的。正因为以上情况,所以他不顾黄尊素的意见,径情直行,不考虑后果。
            注释:
            [1]《说略》
            [2]孙慎行:《恩恤诸公志略》。
            [3]《明史》卷243《赵南星传》。


            IP属地:广东37楼2023-11-28 22:06
            回复
              赵南星对叶向高的态度,是如此反感,对黄尊素的意见,又有一定的保留,这是否可以说他同意与支持杨涟的奏疏呢?从《明史》的字里行间和他对杨涟的重用来看,可能是这样,但在《明史》中没有明确的记载,赵南星的文集中也找不到答案。而《东方未明砚铭》却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IP属地:广东38楼2023-11-28 22:06
              回复
                《东方未明砚铭》,收录在民国《高邑县志》卷九《金石》中。《东方未明》原是《诗经》中一个篇名。赵南星所以以此四字名砚,实际上是用以比喻魏忠贤的黑暗统治而言。目的在于时时提醒自己国家处境之艰难和臣子责任之重大。铭文作于何时,据方志作者说:“按此铭为代杨公作二十四大罪疏时题砚背上。”也就是说,此铭题写于天启四年,与杨涟上疏几乎是同时。至于此疏是否为赵南星代写,仅凭这一记载,尚难断定。而且其他许多记载以及铭文语气上看,该疏作者应该是杨涟而非赵南星。为了更好地分析赵南星当时的认识与心态,现将铭文全部引述如下:
                残月辉辉,疏星闪闪,鸡三唱,更五点,此时草书讥大奄。成则同汝功,败则同汝贬。


                IP属地:广东39楼2023-11-28 22:07
                回复
                  县志的编者对此所作的按语说:“今其砚相传在真定府王姓家。”


                  IP属地:广东40楼2023-11-28 22:07
                  回复
                    从铭文中可以看出:第一,赵南星与左光斗、黄尊素、缪昌期等一样,是杨涟上疏前的少数知情者之一。该疏呈上后,魏广微为了激怒魏忠贤,陷害赵南星,曾说:“杨涟疏系赵南星改定。”这只是他们别有用心地妄加揣测,并没有真凭实据。第二,赵南星知道杨涟奏疏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他对这一奏疏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并对搞掉魏忠贤寄予厚望。第三,赵南星也清醒地估计到,杨涟所上奏疏,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一击不中,牢狱之灾与杀身之祸,将随之而来。但是,不论成败,赵南星决定与之同生死,共患难,没有丝毫犹豫与畏惧。正如铭文中所说:“成则同汝功,败则同汝贬。"他那一身浩然正气和坚定地斗争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IP属地:广东41楼2023-11-28 22:08
                    回复
                      当杨涟奏疏被斥后,魏党疯狂报复。不久赵南星被罢官削籍,皮往代州(今山西代县),而且被搞得家破人亡。面对这一切“赵南星慨然不以介怀”[1],并以非凡的勇气和信念,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对即将戍往庄浪(今甘肃永登县)、永昌(今甘肃永昌县)的儿子清衡和外孙王钟庞安慰鼓励说:“汝两人往戍所,宜闭户读书,彼苍不终愦愦也。”[2]至于他自己,“抵戍所,处之怡然”[3]。著述之余,仍念念不忘国家,念念不忘为国捐躯的杨涟、左光斗等人,更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在铭文中写下的暂言。至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临终前,还说“吾可下见杨左诸公矣”[4]。而晋抚牟志夔系魏党,“故迟遣之”。于是,这位“天下望之如山岳”的吏部大员,为“矢志报国”,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之后,竞卒于戍所。
                      注释:
                      [1]《东林列传》卷13《赵南星传》。
                      [2]《东林列传》卷13《赵南星传》。
                      [3]《明史》卷243《赵南星传》。
                      [4]《熹朝忠节死臣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忠毅赵公传》。


                      IP属地:广东42楼2023-11-28 22:08
                      回复
                        四、《明史·赵南星传》之误


                        IP属地:广东43楼2023-11-28 22:08
                        回复
                          在与魏党的斗争过程中,东林党人或被逐、被囚,或被戍、被杀,“朝堂为之一空”,而其中受害最大的则是赵南星。明末吴应箕曾这样说:
                          初,高邑(指赵南星)为考功,锢也以党;为太宰,罢也以党;卒以党死戍。党人岂真负国哉?而锢之、罢之,死之者,何忍奉一刑余以自殄瘁其国家也……大臣而受祸烈,未有如太宰者也。[1]
                          注释:
                          [1]《熹朝忠节死臣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忠毅赵公传》。


                          IP属地:广东44楼2023-11-28 22:09
                          回复
                            赵南星被削夺戍边时,亲人中株连受害者尚有五人。《明史·赵南星传》说:“笞其(指赵南星)子清衡及外孙王钟庞,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卒戍南星代州,清衡庄浪,钟庞永昌。嫡母冯氏、生母李氏,并哀恸而卒。子生七岁,惊怖死。”从这段文字看,文中说的有赵南星的嫡母、生母,还有7岁的儿子。而当时赵南星已76岁,还有嫡母、生母,而且还有7岁的儿子,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为此,我们又查阅了王鸿绪纂修的《明史稿》和徐乾学编写的《明史列传》的赵南星传,文字基本相同,所以在撰写《魏忠贤传》时,我们就沿袭了这一说法。


                            IP属地:广东45楼2023-11-28 22:09
                            回复
                              但是,对这个问题仍作为一个疑问而受到关注。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陈鼎、万斯同等人的记载则与此不同。如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这样写道:
                              南星谪戍振武,而清衡戍庄浪,外孙钟龙(庞)戍永昌,妻冯及妾李同日就道,痛噎死。[1]
                              在这段记载中,冯和李是否与赵南星“同日就道”,并“痛噎死”,我们且不去说。但冯、李二人的身分是清楚的。即冯是赵南星之妻,而李是他的妾。与《明史·赵南星传》的记载截然不同。又陈鼎的《东林列传》中,说的更为明确具体:
                              南星戍代州,清衡戌庄浪,钟庞戍永昌。相去万里。将行,妻冯氏一恸而死,清衡母李氏忧死。[2]
                              这里说的比《罪惟录》的记载更清楚了,即把冯李二人的关系讲得很清楚。冯氏是清衡的嫡母,李氏是清衡的生母。
                              注释:
                              [1]《罪惟录》列传卷30《赵南星传》。
                              [2]《东林列传》卷13《赵南星传》。


                              IP属地:广东46楼2023-11-28 2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