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1,812贴子:472,856
  • 12回复贴,共1

《五代十国全史》第六册被删节的内容:因剑而生,因剑而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于天涯论坛大概是死了,打算将未完成的连载移至本贴吧来,先试试水。


IP属地:云南1楼2023-04-16 22:43回复
    附文:因剑而生,因剑而亡
    评李存勖
    往事历千年,李存勖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消失于历史长河的波涛之中,但谁也无法忽视,他曾经那样强烈夺目地存在过。他一生的经历,是历史上一道少见的奇观。从无比辉煌的巨大成功,到让人瞠目的迅速失败,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其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落差如此之大,相隔又如此之近,在整个历史上,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例子也寥寥无几。就像不同寻常自然景观,总会引起地质学家们的关注和研究,李存勖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成为很多史家与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析。
    关于李存勖最有名的评价,来自一代大儒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以此为基础,网上出现了一种很常见的调侃:都怪李克用在临终前给儿子留的箭太少了,结果等很有才华,却很没有自制力的李存勖完成了三支箭的任务之后,不再有什么力量来鞭策着他,他就迷失了自我,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也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IP属地:云南2楼2023-04-16 22:45
    收起回复
      既然是调侃,个人觉得玩笑的成份比较大,不用太当真。首先,三箭之誓的故事很有可能并非史实,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分析过。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李存勖在灭亡后梁后,他根本就没有停下来享清福,仍在积极有为,放纵欲望是有的,迷失自我则绝对没有。
      对外,李存勖在不长的时间内又取得了并岐、灭蜀的两次重大胜利,统一天下的速度超过了后来的柴荣和赵匡胤;对内,他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强势,重新向各镇派驻监军,把各镇节度使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大量裁撤后梁降兵,强化中央的绝对权威。而且,直到最后一年前,他的这些做法几乎没有遇到过象样的反弹。从同光元年至同光三年的李存勖,真可谓“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啊!
      至于喜欢狩猎,喜欢唱戏,喜欢与伶人接触交往之类,那也是李存勖一生一贯如此的行为,并不是灭梁后才产生的新爱好。如果说李存勖先前可谓“忧劳”,那么后来的表现恐怕也不能简简单单说成是“逸豫”。


      IP属地:云南3楼2023-04-16 22:46
      回复
        民国大作家蔡东藩先生,在《五代史演义》中对李存勖败亡的点评,又代表了一大类,充满职业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传统观点:“妇寺擅权,优伶乱政,戮功臣,忌族戚,不恤军民,酿成祸患……这可见女子小人,最为难养,两害相兼,断没有不危且亡哩!”看来,蔡老先生觉得李存勖最重要的问题是不会用人,不该杀戮和猜忌功臣、宗族,却让后妃、宦官、伶人来参政,因为老夫子早就教诲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个人觉得,蔡老先生的点评,虽然说出了一部分原因,但由于观念有些陈旧,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用不着远追古今,仅在本文中我们就可以见到很多反例。比如:
        让宦官参政本身无所谓对错,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宦官误事祸囯的例子,但也有张承业这样清廉正直有担当的杰出人物彪炳史册。
        任用伶人本身无所谓对错,李存勖身边固出现了像景进、史彦琼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材,但同样产生了李存审这样为后唐开国居功甚伟的元勋宿将。
        后宫干政本身也无所谓对错,刘玉娘固然刷新了一个皇后,能够坏到什么程度的下限,但就此之前不久,朱温的张夫人,李克用的刘夫人,以及李存勖的母亲曹太后等人,对各自集团的政治影响都是比较正面的。
        也就是说,蔡老先生口中李存勖在用人方面干错的那几类事,其实他父亲李克用都干过了。而且我们仔细回顾历史,可以客观的说,那些事都是李克用的加分项,压根就不是错误。李存勖赖以巩固基本,进取天下的大量人才,除了郭崇韬、康延孝等聊聊数人外,大多都是李克用选拔出来留给他的。
        所以,李存勖用人不当的本质,是对刘玉娘这个恶妇无原则的放纵,而不是空泛的后宫干政;是选用了李绍宏、李从袭、向延嗣这些无才无德之辈接张承业的班,而不仅仅是任用了宦官;是从伶人中精确挑出景进、史彦琼之类的人渣委以重任,而不是说伶人中就没有可用的人才。
        说到底,还是李存勖没有识人用人之明,在这方面比他父亲差得太远。只要能陪李存勖玩(可以是玩战争,玩打猎,玩戏曲),让他开心的人,遇到他都有机会进入他的心腹小圈子,从而升到高层,掌握大权,积累财富,列身新贵。这种干部选拔机制与才干无关,与功绩无关,与资历无关,基本上就不是择优取人,这使得李存勖的心腹小圈子严重腐化堕落,可用之才很少,败事废材众多。同时,赏罚不明也是君主的大忌,易使小圈子以外,数量多得多的文武官吏,各地军民,渐渐对君主离心离德。
        但问题是,历史上有这些缺点的君主很多,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建下李存勖的功业,却极少有人能像李存勖败得这么惨。这该找谁说理去?


        IP属地:云南4楼2023-04-16 22:47
        回复
          至于说到杀戮功臣,确实是引爆了李存勖最后败亡的导火索,但如果细细比较,李存勖在君主中其实并不算很残暴,他杀功臣的烈度和广度,其实远及不上后世的明太祖。为什么朱元璋几乎将功臣清洗干净,仍是千古一帝的级别?找不到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也就很难说真正理解了李存勖为什么失败。


          IP属地:云南5楼2023-04-16 22:49
          回复
            不恤军民,也确是李存勖灭梁后的突出恶政,从抛弃减税的承诺,到重用孔谦横征暴敛,再到强夺魏博军女眷,算得上劣迹斑斑。但问题同样,在这些方面,李存勖也是“举目还多在上人”,隋炀帝就比他过份的多。但即使是杨广,也是在折腾了足足十四年之后,才把自己给折腾没的,远没有李存勖失败的这么快,而且直到最后一刻,众叛亲离的程度也没有李存勖这么高。
            也许,只从李存勖自身找原因,我们得不到足够令人信服的答案。


            IP属地:云南6楼2023-04-16 22:50
            回复
              于是,现在网上不少论史者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一因素无限放大,又将唐末的藩镇割据,与后唐第一王朝的情况不加思索的等同,提出一种与传统解释几乎毫无交集的新理论:“李存勖之所以遭受兵变,就是因为他试图削藩,利用监军等控制藩镇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极大地侵害了各地节度使的利益,致使其统治迅速瓦解,至于沉迷戏曲、宠用伶人等等原因,都是胜利者书写历史时的刻意抹黑罢了。”
              客观来看,削藩说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确实可以解释李存勖失败时的部分现像。如在同光四年二月后,后唐数个藩镇的下层军人陆续发生反叛,三月后,多镇节度使与李存勖派驻各镇的监军发生严重冲突,各镇纷纷脱离了中央的控制,使本已困难洛阳中央,陷入兵力、物资均调动不灵的更大困境。
              持这种论点的朋友常常看不起其它观点,认为自己说的就代表了真理,其他原因都是假的,都是神话,都是骗你们这些不懂史的人的!如果刻意地筛选史料,再凭借想像对一些史料做主观加工,对不利于这一论点的史料一概选择性失明,那么这种解释乍一看还是很道理的。但是,如果不这样操作的话,这种论点的破绽其实比比皆是,并不比蔡东藩的点评高明到那里去。


              IP属地:云南7楼2023-04-16 22:50
              回复
                比如,二月后下层军人的纷纷反叛,是因为魏博大兵皇甫晖、赵进给他们带了头,此时“被侵害了利益”的各镇节度使还基本上没人敢动;三月后各镇节度使们真正行动起来造李存勖的反,是因为魏州城下又发生兵变,李嗣源被逼成了反李存勖的首领,“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确实对李存勖怀有恨意的各镇节度使们,有了一个足够让他们团结起来抗衡强大的李存勖的领袖。显然,这与其说各镇节度使的反叛是李存勖失败的原因,不如说是李存勖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崩溃的结果。
                李存勖那些让自己丧失人心,削弱自身软、硬实力的举措,有些确实能套进削藩的框架内加以解释,但更多的,与削藩毛关系没有,如:赤裸裸地制造赏罚不公,赦免挖遍唐陵大盗墓贼温韬,自己拆毁自己登基的祭天台,公开祭奠唐室仇敌朱温,强抢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魏博军人的妻女,不断出猎践踏洛阳周边的农田,诛杀著名清官罗贯等等。难道能将这些统统当成“胜利者书写历史时的刻意抹黑”,就可以不用逻辑,不用证明,将这一大堆史料全部一口否定吗?
                在导致李存勖政权走向崩溃的过程中,明显有三次兵变最为关键,即由皇甫晖发动的贝州兵变,由张破败发动的魏州兵变,还有由郭从谦发动的兴教门之变。
                其中,皇甫晖是魏博军人,魏博军是与李存勖渊源最深的两支藩镇军队之一(另一支是河东军),因为李存勖在灭梁前整整十年的常驻地就是魏州,也是在魏州登基称帝,魏博军那时就是他的直辖部队。
                另两次兵变的领导人,张破败是从马直军人,郭从谦直接就是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是什么军队?是李存勖从各军中精挑细选的亲卫骑兵,是后唐帝国中央军中的中央军!可见,造李存勖反最积极的军队,并不是受到削藩打击的藩镇军队,而恰恰是李存勖的亲兵!如果李存勖的所做所为仅仅是削藩的话,中央军应该是受益者啊?他们造的哪门子反啊?


                IP属地:云南8楼2023-04-16 22:51
                回复
                  为了弥补这一显而易见的大破绽,持这一论点的朋友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便想当然地随意加工史料。把李存勖派去伐蜀的那六万军队,说成是此时后唐帝国的“绝大部分精兵猛将”,是李存勖的“亲卫禁军”,是因为“李存勖把自己的亲兵都派出去了,所以藩镇军队造反时才束手无策”。但只要我们在察阅史料时稍微仔细一点,就知道这种说法其实是颠倒了黑白,事实是:伐蜀的军队绝大部分是梁亡后才归顺的后梁降兵,真正帮助李存勖打天下的大部分精兵猛将们一直就留在北方。
                  综上所述,李存勖进行了削藩是事实,但削藩只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不仅不是唯一原因,连主要原因都不是。
                  那什么才是导致李存勖灭亡的最关键原因呢?其实不难,让我们看看李存勖在走向失败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上哪一个群体最活跃?反叛最积极?虽然李存勖也纵容孔谦等人用苛捐重税来盘剥百姓,同光朝的后唐民众负担明显加重,但当时几乎没有百姓暴动的纪录,有记载的造反者差不多全是军人。而且,其中造反最积极的,是不分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广大中下层军人,而不是什么军方大佬。不论地方还是中央的军方大佬们,大多或是被裹挟,或是在大势已经明朗的最后关头才纷纷加入这一大潮。
                  所以,让李存勖倒下的原因虽然可以列一张长长的清单,但很显然,失去军心,尤其是中下层军人的军心,才是所有因素中的重中之重!


                  IP属地:云南9楼2023-04-16 22:52
                  收起回复
                    那为什么同样承受着同光朝的种种恶政,很可能处境更糟糕的百姓们还没有起来反抗,军队却率先揭杆而起了呢?这大概就需要追述一下从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演变了。
                    唐朝的藩镇化,最先是从安史叛军残部组成的河朔藩镇开始的。河朔三镇虽然名气很大,但如果对比一下它们的土地、人口,加起来也不到唐朝整体的十分之一。为了以这样弱小的基础实力,长期抗拒中央的统一趋势,河朔藩镇在其内部只能尽最大努力来强化武力,一切以军事优先,一切利益分配都向军队倾斜。久而久之,河朔军队习惯了这种超国民待遇,视之为理所当然,稍有不满就闹事,甚至动不动就换一个节度使。
                    黄巢之后,唐中央崩溃,全国都真正进入了彻底失控的藩镇化,中央权威衰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大小小的军阀们开始逐鹿天下,激烈的混战持续不断。为了不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各藩镇都必须强化武力,也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向河朔藩镇的某些习惯看齐,军人优先,社会其他各阶层都要依附或服务于军人,渐渐变成全天下的常态。
                    其实进入五代以后,朱温、李存勖都在他们征服的区域内重建了中央集权,在他们统治的巅峰期,其辖区内各藩镇基本没有人敢抗拒他们的意志。但朱温、李存勖这种重建,并不是唐宪宗那种,靠强化中央,打击藩镇来实现的中央集权,而是在激烈的军阀混战中,强大藩镇通过打败、吞并了众多小一点儿的藩镇,让自己变成新的中央。这样的中央集权模式,比唐宪宗的模式更强有力,但对军队的依赖度也更高,在这个过程中,军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优势地位,理所当然的更加巩固。


                    IP属地:云南10楼2023-04-16 22:52
                    回复
                      如果要硬杠的话,李存勖的很多行为其实都能找到部分的合理性。
                      一个让军人权益过度放大,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的社会,肯定不是什么理想社会。自唐中叶以来,骄兵悍将造成的巨大危害,可谓有目共睹。逐步削夺骄兵悍将们享受的过高待遇,压缩本不该属于他们的权力上限,使之回归正常,是一件迟早要做,也必须要做的事。如果仅从这一原则理解,是不是李存勖在这方面做得并没有错?
                      同样,“功臣”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是国家在创业阶段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在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他们所产生的作用就要两分了,甚至有很大可能成为国家维持稳定的巨大潜在危胁。所以几乎每一个大的王朝,在天下大体安定,战争烈度减小之后,都会设法削弱,甚至清除功臣集团,让他们逐渐在现实政治中淡出。如果仅从这一点看,是不是李存勖杀郭崇韬、朱友谦,罢去李嗣源兵权等等行为都是情有可原的?
                      几乎每一个在位时间长一点儿的领导者,都会有逐步排除因资格老功劳大,渐渐尾大不掉的旧人,将资历浅服从指挥的新人提拔上位的冲动。建立能让自己如臂使指的心腹班底,使自己的执政意图和信念能够有效推行,这不是很正常很合理的要求吗?仅从这个角度分析,是不是李存勖大量提拔,并放权给与自己亲密,让自己信得过的老婆,伶人和宦官,也就是合理的了呢?
                      确实,这些做法,如果脱离了与它们相关的大背景,一件件单独从大模式来看,都不能说有错。错的,不在于李存勖做事的类型,而在于做那些事时,他对其中度的把握。
                      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者,每一举措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不做事,才能不得罪任何人,否则只要你推出一项新政策,就会既有人得利,同时也几乎不可避免地伤害到另一批人的利益,所以总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一个成功的政治人物,不管他做出什么样的抉则,在推行其执政理念时,都会把握好一个基本原则:你在做事的每一个步骤中,尽可能让受益者比受害者多,保证支持面比反对面强大,或者比反对面关键,能够有效制约反对面。
                      如果你的初始支持面不够强大怎么办?没有关系,只要假以时日,相应的社会群体是可以被创造出来,并且发展壮大的。
                      如果你的执政理念面对的反对面过于强大,势力已经稳固,使你根本得不到可以与之对抗的支持面怎么办?有难度,但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因为没有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是不可以被分化瓦解的,大不了将他们多分几份。具体操作时,你应该分阶段进行,在某一阶段先对其进行分化,然后收买其中一部分,和他们结成暂时的统一战线,孤立打击另一部分。在取得一个阶段的成功后,再仿照以上步骤开始下一阶段。前文说为什么朱元璋几乎杀尽功臣,却什么事没有,就是因为那位大政治家在玩弄这些扶巧方面,早已炉火纯青,任何一个想要反抗他的人都会发现,一旦反叛,自己必将陷于毫无希望的绝对劣势。
                      而李存勖在这一原则上,简直堪称教科书级的失败典型。他所创造的支持面,仅仅是由亲族、伶人、宦官和极少数将领组成的心腹小圈子。由于李存勖在识人用人方面存在的缺陷,他的这个心腹小圈子总体来说腐化、堕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在这个小圈子之外,几乎整个社会,全都是在他的统治下受到损害的人们!只不过,有李存勖统治前期百战积攒下的赫赫声威,再加上普遍不满的人们不是一个整体,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暂时不那么直观,李存勖王朝仍然能够通过高压威慑,让后唐帝国维持着一种虚假的稳定。
                      可这种稳定是极其脆弱的,就像替身被杀之前雄霸鹅城的黄四郎。李存勖不是没有避免大乱的机会,但君有疾在腠里的时候,他完全没有警觉,更不会有行动;等他发现有问题,已是君之疾在骨髓,一切都晚了。一则李存勖已死的谣言,最终引爆了低层士兵压抑已久的愤怒与欲望,天下顷刻间崩裂!意想不到的大乱来临,李存勖才惊讶地发现,他根本找不到一个有力的社会群体来作为自己的支持面,他曾经一切强大的表像都瞬间如幻镜般破碎!李存勖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可后世又出现了不少后人,是哀之而不鉴,致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IP属地:云南12楼2023-04-16 22:53
                      回复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那我就开始第八册《三贤帝时代》的连载。


                        IP属地:云南24楼2023-04-17 21:49
                        回复
                          第七册契丹强横已经出版,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捧个场。


                          IP属地:云南41楼2023-09-14 18: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