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在英国版《勇者斗恶龙:创世小玩家》(Dragon Quest Builders)中,在日本被称为 Lava Demon 和 Ice Demon 的敌人有了更有趣的名字:Magmalice 和 Firn Fiend。一些角色的口音很狂野,因为这个 Goodybag 怪物(右)说的是 Polari 俚语。
大约在这个时候,发行商也开始更加注重本地化,以帮助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用户。这引起了玩家的不满,他们要求游戏的翻译更加“精准”,尽可能地贴近日语原文。但是在语言间翻译时,“精准性”并没有多大意义,尤其是在日语和英语如此不同的语言之间。从字面上翻译一个日语句子可以消除它的细微差别和幽默,所以更好的方法是采用相同的概念,并以母语人士自然的方式重写它。不管语言是什么,给定的一行文本都应该激发相同的情感反应,即使这意味着重写实际的句子。
改编的数量取决于游戏本身,以及它的用户。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宝可梦》,它主要面向儿童,本地化了许多同名生物的名字。例如,Fushigidane(也就是妙蛙种子的罗马音)对于说英语的人来说毫无意义,但它的英文对应词“Bulbasaur”会让人想到一种长着鳞茎的恐龙,而它正是鳞茎。另一方面,《女神异闻录》系列游戏面向的是青少年和成年人,他们可能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所以本土化甚至保留了一些日语敬语(如“XX 桑(san)”和“某某君(kun)”的后缀,这意味着角色之间的尊重程度和友情)。美国的任天堂及其本土化部门 Treehouse 在文本上更有创意,添加了一些有趣的幽默,导致游戏可能不完全忠实于日本同类游戏,但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这比直接翻译要自然得多。
Square 的Alexander O. Smith 翻译的《放浪冒险谭》便是最好的 RPG 本土化游戏之一(译者:中文民间汉化版亦是如此)。英文版的大部分内容写得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有很多华丽和戏剧性的对话。这款游戏的效果非常好,同样的风格也出现在这款游戏的导演 松野泰己(Yasumi Matsuno)的作品中。随后的游戏,如《最终幻想12》,以及PSP移植版《最终幻想战略版》和《皇家骑士团》都采用了这种风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勇者斗恶龙》游戏的本土化。最初以“Dragon Warrior”为英文版本发布时,文本采用了虚构的英伦风格,给一切都赋予了中世纪的感觉。随着游戏系列的发展,这种情况逐渐消失,但随着 PlayStation 2 上的《勇者斗恶龙8》,Square Enix 在英语版本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添加了日本原版版本中没有的配音,并使用了英式拼写和英式配音演员。许多敌人被赋予了新名字,这些名字要么有有趣的头韵,要么有愚蠢的双关语。(Ham Shamwitch,意为戴着帽子的猪,说起来既滑稽又有趣。)它还使用了口音,尽管在文本中很难读出法语或苏格兰口音。
近年来,其他跨文化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例子是任天堂和 Monolith 的《异度之刃X》(Xenoblade Chronicles X)——在其日本原版版本中,有一个核心角色是个长得像 12 岁女孩的机器人,并为她提供了一件非常暴露的比基尼作为可选服装。美国的任天堂意识到这行不通,于是撤掉了这款服装。(他们还取消了定制女性角色胸部大小的功能,无论她穿什么衣服。)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少数族裔的声音能够站出来反对负面的描述。这方面的一个关键例子是《女神异闻录 5》中的一个场景,一个青少年角色龙司(Ryuji)被一个典型的同性恋二人组接近。他们的行为本是滑稽的,但却表现出攻击性的刻板印象。在重新发行的《女神异闻录 5:皇家版》(Persona 5 Royal)中,英国本土化团队重写了场景,让角色不那么具有攻击性,同时仍然保留了幽默。
最后,那句老话说得好:“翻译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门艺术。”
民间翻译
对于非日语使用者来说,JRPG 中的语言障碍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90 年代的许多游戏杂志都有国际版,列出了所有可能永远不会离开日本的惊艳之作,包括《最终幻想 V》和《圣剑传说 3》(Seiken Densetsu 3)等热门游戏的续作。一些玩家自告奋勇写了攻略,并把它们贴在网上,以便在游玩间打印出来,但这很不方便。然而,粉丝们有可能侵入游戏的 ROM 文件,翻译脚本,并将其添加回游戏中,使游戏可以用英语或任何其他语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