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广而演之,务必有趣】
每次只要看见采访新闻之类的说张译是什么什么“硬汉”,我就喷,哎呀实在是忍不住。
现在什么都搞短平快、搞流水线、搞速成、搞套路、搞模式、搞路线,还动不动就自作聪明拿个帽子往人身上啪嚓那么一扣,也不管人乐不乐意。
于是就应运而生一批批让人腻歪恶心“类型”标签,观众天天被迫眼睛里看着耳朵里听着,什么“铁血硬汉”“青春玉女”“阳光美男”“硬派小生”“知性路线”“X感路线”……
发明这些词的人往往自鸣得意,认为自己阅尽圈中男女,每个过来就随手敲上个图章,像检疫猪肉似的:你,浓眉大眼老演士兵警察八路红军,你“军旅硬汉”了!
你,没事戴个眼镜看着挺有文化的,你就“知性路线”了!
你,长得不咋地还能演点犯罪分子流氓头子什么的,你就“实力派性格小生”了!
你,长得挺帅貌似开朗状,你就“偶像派阳光美男”了!
要是演员和角色真的能被这么简单的四个字就定型的话,不是这个演员演技不咋地,就是这个角色本身太二维平面,根本没立起来。
更可悲的是,不知演员们是总被这样称呼产生了错觉继而信以为真了,还是他们的确没有勇气没有实力甚至不想花那个辛苦去开拓新的路子了,很多演员、尤其是在他们演了某个较为成功的角色后,就此成为了这种类型角色的牺牲品。
重复塑造某一类型角色,反复在某一定式、某个怪圈中徘徊,如同在莫比乌斯纸环上爬行的蚂蚁,看似前进却最终回到原点。不停的重复相似甚至相同的表演模式,钱来得很快、短时期内红得快、演起来不费劲、还越来越熟练(能不熟练么?天天就是这个类型的人,翻来覆去都成熟练工了),可结果呢?
观众越来越腻味:怎么又是他?今天穿身阿玛尼就是商界猛男、明儿换身迷彩就是军营猛男、后儿换身灰布军服变成八路猛男、大后儿又换身古装变成大侠猛男……天天就是那个表情那个腔调,正气凛然的出现在各种年代背景剧情里,恍惚之间不看剧情不看服装化妆,此人和彼人完全没区别,就是这个人,他在古代就肯定是那个大侠样、抗战就肯定是那个八路样、现代就肯定是那个精英样!
你一皱眉观众就知道这小子下边该撇嘴了,你一瞪眼观众就知道这小子下边该咬牙了,多没劲呀!
你说观众不烦你烦谁呀?!
更有那急着当明星的,好容易混脸儿熟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短时期玩命大量重复,跟扎了鸡血似的为了暴利复制再复制、临摹再临摹,实惠是捞着了、也蹿红了一把,结果也把观众弄恶心了。
一看观众不买账了,他急了:这可要了亲命了!这老路线不灵了,怎么办?
好办,圈里哪天不得有几个高调嚷嚷着“转型”的?咱再转下一个“型”不就行了嘛!
转型以后又是一条好汉!
真是可笑可悲又客气!一个好演员从来就不会有“定型”这一说,又何来“转型”?!
说完那些反面教材,该说到咱张译了。
瞧我这次的标题,叫做【广而演之,务必有趣】
张译的聪明,不光表现在他清醒的自我评价、适时的自省、还包括他对演员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
他是我见过的演员里选角色最聪明的人之一。
他选角色本着的恰恰就是我最为推崇的这种方式:广而演之,务必有趣。
所谓有趣,可不是逗人乐、滑稽可笑的那个有趣,而是指类型独特、能给演员以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创作灵感的有趣。
可以说,目前为止张译出演的所有剧目都符合这八个字,甚至包括我花了半年时间苦苦唾骂的《枪声》。
问个问题:《士兵》里史今的表现几近完美,可为什么直到《团长》以后张译才被圈里广泛认可?就算孟烦了比史今演的好也没好出那么多去吧?
我的回答是:不是因为史今不够好,而是因为孟烦了挖掘出了这个演员塑造能力中更多的可能,正是这些别人没想到的可能让人惊艳了。
这些可能代表着一种实力、潜力、头脑、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