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吧 关注:14,430贴子:121,175
  • 6回复贴,共1

不同人对韩侂胄北伐的反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8-14 01:26回复
    小谷传说、139******72、九鼎仓储.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北伐背景: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成为阶下之囚,客死金国;大好河山落入金朝之手。比如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开始,陈亮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收复中原故土,重建一统江山,始终是南宋爱国人士的民族情结。这种情结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化解,后来还有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的爱国诗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8-14 01:30
    回复
      1202年,陆游应召入朝任实录院同修撰,侂胄对他十分殷勤,宴席上命宠姬四夫人弹奏阮琴,起舞助兴,然后向这位大诗人求作《阅古泉记》。次年岁末,辛弃疾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召赴行在,也应邀出席过侂胄在南园的会饮。辛、陆被罗致,最令侂胄得意,他俩思念故土、渴求恢复的新作一经吟成便不胫而走,久被视为主战派的旗帜和歌手。侂胄的北伐之议因他俩的关系而声望陡增,但他们也因此遭到种种非议。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8-14 01:31
      收起回复
        刘过对韩侂胄显然识人不透,估价过高,其《代寿韩平原》诗说:“要令邻敌尊裴度,必向东山起谢安。”把他比作平定河北藩镇叛乱的裴度和战胜前秦侵犯的谢安;甚至将他比作牧野之战前的姜尚,“维师尚父鹰扬,熊罴百万堂堂,看取黄金假钺,归来异姓真王。”词人容易沉浸在想象的胜利中:“今日楼台鼎鼐,明日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8-14 01:33
        回复
          官N代陆游对韩侂胄本人并不阿附,庆元末,侂胄向他求《南园记》,他不仅无谀言,还寓有规箴。然而,一生以恢复自期的诗人对这次北伐自始至终是热情支持、慷慨讴歌的。他也为韩侂胄写寿诗,“身际风云手扶日,异姓真王功第一”,后来被朱熹嘲笑,成了一个“笑柄”,其实没什么好笑,陆游一介文人,又不是身经百战,怎么开的了上帝视角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8-14 01:36
          回复
            主角辛弃疾:
            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有长期的研究,对战前的准备、战机的选择、战争的后果,就绝不像陆游、刘过那样乐观。然而,由于他自南归后,一直期待着北伐反攻的那一天,所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对正在从事的伐金准备,不论韩侂胄是否别有用心,稼轩在总体上是赞成支持的。他在军事上有真知卓识,为更确实地了解金国虚实,出任浙东安抚使后,他分别派人深入山东河北实地侦察,而后亲自把侦知的兵骑之数、屯戍之地与将帅之姓名汇总绘在“方尺之锦”上。嘉泰四年初,宁宗召见他,问以盐法后,向他征询目前应否出兵伐金的意见。辛弃疾回答道:“金国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翻译过来就是,他所说的“金国必乱必亡”,并不就是说灭亡在即,他在开禧之际曾说过用兵“更须二十年”,显然认为战前准备相差尚远。而他所说的把应变之计托付给元老大臣,弦外之音即告诫皇帝不应把这一重任交给由韩侂胄汲引的那些轻脱寡谋之徒。可惜以宋宁宗的智商也听不出来
            韩大人也不客气,解除了辛弃疾浙东安抚使之任,命他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在北伐烽烟即将点燃的前夕,又让言官借故将他劾罢。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08-14 01:44
            回复
              辛弃疾应该是知道赵扩没有理解,或者是韩本人假装听不出来,便在不少场合阐述己见。他:“中国之兵不战自溃,自李显忠符离之役始。但其后军队依旧父子更代,这种军队只能列陈江上,装点门面。至于渡淮迎战,左右应援,非沿边土丁断不可用。沿边之人,幼则走马臂弓,长则骑河往来,从来没把金人放在眼里。招募分屯后,只要新其将帅,严其教阅,使他们势合而气震,就能不战而使敌人慑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08-14 0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