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蜀汉重臣,以“九伐中原”著称于世。但姜维在仕宦末期,其实陷入相当坎坷的困境。
蜀景耀五年(262),即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刘禅已经打算扶持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史称“废维树宇”。
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协比,而皓阴欲废(姜)维树(阎)宇。--《蜀书 姜维传》
如果不是因为翌年(263)魏军三道伐蜀,打乱了历史进程,蜀汉很有可能提早陷入内乱。
1、“废维树宇”的历史背景
虽然《姜维传》将废黜姜维的阴谋,推给了宦官黄皓,但黄皓其实是刘禅的代言人。刘禅也曾说过:“黄皓,趋走小臣耳。”
(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华阳国志》
可见废黜姜维,实际离不开刘禅的授意。
废黜姜维的计划,虽然发生在景耀五年(262),但其根源很早便已埋下。
延熙十六年(253)费祎遇刺,姜维自此执掌权柄,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北伐。非常不幸的是,姜维虽然“累年攻战”,却“功绩不立”,劳师疲民,徒耗钱粮。
(姜)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蜀书 姜维传》
延熙二十年(257),谯周作《仇国论》,试图通过寓言故事进行政治讽喻,意在劝诫姜维,停止穷兵黩武的行为。
时兵车久驾,百姓疲弊,太中大夫谯周著《仇国论》,言可为文王,难为汉祖,人莫察焉。--《华阳国志》
景耀元年(258),与姜维持合作态度的尚书令陈祗病死,导致姜维的处境进一步恶化。
景耀四年(261),诸葛瞻(诸葛亮子)录尚书事,代表着少壮派力量的崛起。彼时的宿将宗预、廖化等人甚至一度打算拜见诸葛瞻,借此探听新的政治风向。在此背景下,姜维本就不甚稳固的地位,越发摇摇欲坠。
于是,废黜姜维、改立阎宇的计划,终于在景耀五年(262)提上日程。姜维闻讯,出屯避祸。
2、事件相关人物的立场
在姜维从“得宠”到“失宠”的过程中,前文提到的诸多人物,在其中分别扮演了不同角色,也反映了时代背景的变化。
(1)陈祗
陈祗是蜀司徒许靖的外孙,属于勋戚子弟。他在延熙九年(246)入朝为侍中,延熙十四年(251)晋升为尚书令。“吕乂卒,(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蜀书 董允传-附传》”姜维掌权,始自延熙十六年(253),与陈祗的发迹期基本重合。彼时的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与姜维互为表里。“大将军姜维虽班在(陈)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蜀书 董允传-附传》”其实“上承主指”与“下接阉竖”的含义相同,因为阉竖黄皓,本就是刘禅的代言人。侧面可以看出,在姜维北伐初期,刘禅是持支持态度的。
这与蜀汉统治阶层的出身有关。
蜀汉政权的统治集团,来自刘备的元从集团与荆州士人及其后裔,因此对益州豪强,一贯持打压态度。
陈祗是豫州汝南人,姜维是凉州天水人。作为流寓士人,他们存在相似的价值观,即保障流寓人士的利益,压制益州的土著力量。益州大儒谯周(巴西人)在延熙二十年(257)撰写的《仇国论》,矛头直指“北伐派”。谯周的态度代表着相当一部分益州士人的观点,可以视作一次文化层面的试探与反扑。“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谯)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蜀书 谯周传》”
陈祗死后(258),姜维失去了朝中的合作伙伴。自此,没有人能在他与刘禅之间起到调和缓冲的作用。
蜀景耀五年(262),即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刘禅已经打算扶持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史称“废维树宇”。
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协比,而皓阴欲废(姜)维树(阎)宇。--《蜀书 姜维传》
如果不是因为翌年(263)魏军三道伐蜀,打乱了历史进程,蜀汉很有可能提早陷入内乱。
1、“废维树宇”的历史背景
虽然《姜维传》将废黜姜维的阴谋,推给了宦官黄皓,但黄皓其实是刘禅的代言人。刘禅也曾说过:“黄皓,趋走小臣耳。”
(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华阳国志》
可见废黜姜维,实际离不开刘禅的授意。
废黜姜维的计划,虽然发生在景耀五年(262),但其根源很早便已埋下。
延熙十六年(253)费祎遇刺,姜维自此执掌权柄,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北伐。非常不幸的是,姜维虽然“累年攻战”,却“功绩不立”,劳师疲民,徒耗钱粮。
(姜)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蜀书 姜维传》
延熙二十年(257),谯周作《仇国论》,试图通过寓言故事进行政治讽喻,意在劝诫姜维,停止穷兵黩武的行为。
时兵车久驾,百姓疲弊,太中大夫谯周著《仇国论》,言可为文王,难为汉祖,人莫察焉。--《华阳国志》
景耀元年(258),与姜维持合作态度的尚书令陈祗病死,导致姜维的处境进一步恶化。
景耀四年(261),诸葛瞻(诸葛亮子)录尚书事,代表着少壮派力量的崛起。彼时的宿将宗预、廖化等人甚至一度打算拜见诸葛瞻,借此探听新的政治风向。在此背景下,姜维本就不甚稳固的地位,越发摇摇欲坠。
于是,废黜姜维、改立阎宇的计划,终于在景耀五年(262)提上日程。姜维闻讯,出屯避祸。
2、事件相关人物的立场
在姜维从“得宠”到“失宠”的过程中,前文提到的诸多人物,在其中分别扮演了不同角色,也反映了时代背景的变化。
(1)陈祗
陈祗是蜀司徒许靖的外孙,属于勋戚子弟。他在延熙九年(246)入朝为侍中,延熙十四年(251)晋升为尚书令。“吕乂卒,(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蜀书 董允传-附传》”姜维掌权,始自延熙十六年(253),与陈祗的发迹期基本重合。彼时的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与姜维互为表里。“大将军姜维虽班在(陈)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蜀书 董允传-附传》”其实“上承主指”与“下接阉竖”的含义相同,因为阉竖黄皓,本就是刘禅的代言人。侧面可以看出,在姜维北伐初期,刘禅是持支持态度的。
这与蜀汉统治阶层的出身有关。
蜀汉政权的统治集团,来自刘备的元从集团与荆州士人及其后裔,因此对益州豪强,一贯持打压态度。
陈祗是豫州汝南人,姜维是凉州天水人。作为流寓士人,他们存在相似的价值观,即保障流寓人士的利益,压制益州的土著力量。益州大儒谯周(巴西人)在延熙二十年(257)撰写的《仇国论》,矛头直指“北伐派”。谯周的态度代表着相当一部分益州士人的观点,可以视作一次文化层面的试探与反扑。“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谯)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蜀书 谯周传》”
陈祗死后(258),姜维失去了朝中的合作伙伴。自此,没有人能在他与刘禅之间起到调和缓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