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闲话”,看上海女人
by 钱乃荣
再说上海女人的风采。
过去上海女人的形象有几类,多少与家庭出身有关。一类是富实家庭的“大家闺秀”,她们的榜样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她们都很崇尚礼仪,懂得传统,懂得夫妻相敬如宾,懂得与到厅堂来的各类人物怎样交际,是丈夫的贤内助,言语温和,举止淡雅,着装得体,常带微笑,彬彬有礼,那是上等教育和世代家风熏陶出来的。
另一类住石库门房的、父亲一般是职员阶层的“小家小户”出身,谙熟和珍惜都市时尚的生活,崇尚“小资生活”,然清纯如玉,安分守己,聪明乖巧,与邻舍“姐妹道里”融洽“兜得转”。上海话称她们为“小家碧玉”,当遇到这样的好女人了,上海人就会说:“一看就是好人家出来!”“规矩人家!”而与钱财多少无关。她们温柔体贴,小鸟依人。
上海女人又被自由的西风吹醒,求学心切,敢于追求爱情,甚至搞得惊天动地。他们与男人处世赞成平等,“我又勿依靠男人”,主张经济上独立,感情上互不干涉。当丈夫或儿子遇到困难,会挺身而出,出场力挽狂澜。这又是一类“摩登小姐”。低档一点的赶潮者,被称为“时髦阿姐”。
现今上海的姑娘就是上面三种女人的遗传素质的融合,既要摩登新潮前卫,又讲温和淡雅得体。她们讲究个性气质,又倾向心灵层面和格调,把眼光投向纽约、巴黎、东京,追赶“拉风”的流行东东,出入“酷炫”的精品路店。RAP听听,茶坊孵孵,善享受又尚情趣,轻松自若,休闲与工作并举。
如果说上海的男人的特色是“精明”,那么上海女人的品位是“精致”。上海不乏“秀色可餐”的美女。上海女人的美,是清爽的,优雅的,是得体的,讲究韵味。豆蔻少女,穿一袭黑衣,可以是沉静;花甲老妪,着鲜艳的裙裾,可以是端庄。上海女人追求时尚,是世界公认的。头巾的花样,帽子的戴法,裙子的形形色色,在衣领的“花边”上翻花头,还有在上海发明并精致化的旗袍,月牙边的绣花绢头,就是在揩眼泪水的时候,都不失洒丽和高贵之气。
即使在非常的“文革”岁月,她们也会做衣服上的“小手脚”,她们把“做头发”、“梳只头”看得较重,头上不时绽出几色小花,在“玻璃丝”、“蝴蝶结”上变花样,藏逸着个性的爱好。
上海女人十分明白,气质比外貌要紧得多,所以最忌的是“鲜格格”、“十三点兮兮”,或者打扮得给人感觉“乡里乡气”、“洋勿洋腔勿腔”,总之“贼腔来死”的话,便把她的学历、专业、身材、外貌一笔勾销啦。
上海女人崇尚“家政”,在“买汏烧”方面做得十分精致,反复讨论研究实验,当一门学问来处理,“邻舍隔壁”、“姊妹道里”互相切磋示范推介。许多叫“某家姆妈”的,都是“全职太太”,在内是“玉皇大帝”,对外是“公关部长”,是里外的“一把手”。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副食品和消费品供应很紧张,样样需要排长队的日子里,为了全家,为了“阿拉老头子”,为了“两个小出老”,她们人人是起早摸黑打冲锋的勇士。遇到“文革”患难时,连一向养尊处优的资本家太太,也会“独当一面”,挺身排除万难,不慌不忙度难关。
上海最令人心动和愉悦的,就是“嗲妹妹”的形象。
“嗲”这个词,在上海至少已经流行一个甲子了。它原来的意思,有人说是“故作忸怩之态,娇滴滴”;也有人说是“形容撒娇时的声音或姿态”。如:“伊讲起言话来嗲声嗲气。”有的妹妹不撒娇也有天生的“嗲劲”的。是褒是贬,随你看了,而且不同的时代看出来也会不一样。60年代不少人对之嗤之以鼻,认为这至少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须批判的;到80年代以后虽坚持上述看法不变的人也有,然却有不少青年女子是欲求嗲而不得了。
据说它是天生的,它像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描写的女人的“态”。更有人说“嗲”是上海人对女性魅力的一种综合形容和评价,它包含了女性的娇媚、温柔、姿色、情趣、谈吐、出身、学历、技艺等复杂的内容,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大概就是李渔所说的“态”了,“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体物之工”,学也学不来的;后天的据说出生在淮海路陕西路的与生在“下只角”的,是否重点中学出来的,气质就是不一样。
by 钱乃荣
再说上海女人的风采。
过去上海女人的形象有几类,多少与家庭出身有关。一类是富实家庭的“大家闺秀”,她们的榜样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她们都很崇尚礼仪,懂得传统,懂得夫妻相敬如宾,懂得与到厅堂来的各类人物怎样交际,是丈夫的贤内助,言语温和,举止淡雅,着装得体,常带微笑,彬彬有礼,那是上等教育和世代家风熏陶出来的。
另一类住石库门房的、父亲一般是职员阶层的“小家小户”出身,谙熟和珍惜都市时尚的生活,崇尚“小资生活”,然清纯如玉,安分守己,聪明乖巧,与邻舍“姐妹道里”融洽“兜得转”。上海话称她们为“小家碧玉”,当遇到这样的好女人了,上海人就会说:“一看就是好人家出来!”“规矩人家!”而与钱财多少无关。她们温柔体贴,小鸟依人。
上海女人又被自由的西风吹醒,求学心切,敢于追求爱情,甚至搞得惊天动地。他们与男人处世赞成平等,“我又勿依靠男人”,主张经济上独立,感情上互不干涉。当丈夫或儿子遇到困难,会挺身而出,出场力挽狂澜。这又是一类“摩登小姐”。低档一点的赶潮者,被称为“时髦阿姐”。
现今上海的姑娘就是上面三种女人的遗传素质的融合,既要摩登新潮前卫,又讲温和淡雅得体。她们讲究个性气质,又倾向心灵层面和格调,把眼光投向纽约、巴黎、东京,追赶“拉风”的流行东东,出入“酷炫”的精品路店。RAP听听,茶坊孵孵,善享受又尚情趣,轻松自若,休闲与工作并举。
如果说上海的男人的特色是“精明”,那么上海女人的品位是“精致”。上海不乏“秀色可餐”的美女。上海女人的美,是清爽的,优雅的,是得体的,讲究韵味。豆蔻少女,穿一袭黑衣,可以是沉静;花甲老妪,着鲜艳的裙裾,可以是端庄。上海女人追求时尚,是世界公认的。头巾的花样,帽子的戴法,裙子的形形色色,在衣领的“花边”上翻花头,还有在上海发明并精致化的旗袍,月牙边的绣花绢头,就是在揩眼泪水的时候,都不失洒丽和高贵之气。
即使在非常的“文革”岁月,她们也会做衣服上的“小手脚”,她们把“做头发”、“梳只头”看得较重,头上不时绽出几色小花,在“玻璃丝”、“蝴蝶结”上变花样,藏逸着个性的爱好。
上海女人十分明白,气质比外貌要紧得多,所以最忌的是“鲜格格”、“十三点兮兮”,或者打扮得给人感觉“乡里乡气”、“洋勿洋腔勿腔”,总之“贼腔来死”的话,便把她的学历、专业、身材、外貌一笔勾销啦。
上海女人崇尚“家政”,在“买汏烧”方面做得十分精致,反复讨论研究实验,当一门学问来处理,“邻舍隔壁”、“姊妹道里”互相切磋示范推介。许多叫“某家姆妈”的,都是“全职太太”,在内是“玉皇大帝”,对外是“公关部长”,是里外的“一把手”。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副食品和消费品供应很紧张,样样需要排长队的日子里,为了全家,为了“阿拉老头子”,为了“两个小出老”,她们人人是起早摸黑打冲锋的勇士。遇到“文革”患难时,连一向养尊处优的资本家太太,也会“独当一面”,挺身排除万难,不慌不忙度难关。
上海最令人心动和愉悦的,就是“嗲妹妹”的形象。
“嗲”这个词,在上海至少已经流行一个甲子了。它原来的意思,有人说是“故作忸怩之态,娇滴滴”;也有人说是“形容撒娇时的声音或姿态”。如:“伊讲起言话来嗲声嗲气。”有的妹妹不撒娇也有天生的“嗲劲”的。是褒是贬,随你看了,而且不同的时代看出来也会不一样。60年代不少人对之嗤之以鼻,认为这至少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须批判的;到80年代以后虽坚持上述看法不变的人也有,然却有不少青年女子是欲求嗲而不得了。
据说它是天生的,它像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描写的女人的“态”。更有人说“嗲”是上海人对女性魅力的一种综合形容和评价,它包含了女性的娇媚、温柔、姿色、情趣、谈吐、出身、学历、技艺等复杂的内容,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大概就是李渔所说的“态”了,“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体物之工”,学也学不来的;后天的据说出生在淮海路陕西路的与生在“下只角”的,是否重点中学出来的,气质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