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6,769贴子:10,020,652

本人对《红楼梦》的解析,不定期更新,微博同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笔者是工科生,会倾向依据每个人写出的话、做出的事,试图“跳出”每个人物情感范畴的分析人物形象,包括红楼的作者本身。但是可能会有点无趣,因为平时专业课比较忙,没有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引经据典。因此欢迎这方面有研究的人进行补充和建议,弥补我写作的不足。我对于红楼梦的解析,会更加依据我对“人性”的理解,这大多是从观察和分析周围人得到的,可能有心理学依据但我也没时间查阅心理学论文,因此欢迎反驳和补充。
唔,首先我喜欢《红楼梦》是喜欢它的荒诞,荒诞且真实。我最爱的句子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以说我是看到了这个句子去读的整本书。高中前浅浅的阅读过,上高中看到这个句子时很震撼,因此完整的把书又重看了一遍,我当时还背诵下来了整本书三分之一本的诗词。但后来本科期间学业繁忙,没时间继续研读。现在研究生二年级,希望能坚持再完整的看一遍并解析。
欢迎有理有据的反驳,并且由于记忆有点久远,情节方面我可能会记混,希望热心读者指出我的谬误。
我前几天又重读了《金陵十二曲》和判词,有了一些很疯的,和主流观点完全不一样的看法。但我能说出我的推理逻辑,因此我认为是合理的。我本人也很疯,周围人有认为我不谙世事的、有认为我心理年龄不似常人的、也有很多佩服我的洒脱的。下面列一下我仅仅重读了十二曲和判词的疯话,可能已经有人提出过,但我没瞅见,也欢迎指路观点类似的人的帖子或者论述的书。
1、我认为《终身误》写的是贾宝玉,《枉凝眉》是林黛玉+薛宝钗的合写
2、惜春其实是个很温柔的人,温柔且细心
3、我将从写作风格和用词解读曹雪芹本人的封建思想
我说了我是疯子,我现在不仅看曹雪芹笔下的人物荒诞,甚至看曹雪芹本人也觉荒诞,周围人也大多荒诞。
学业不定期繁忙,因此不定期更新


IP属地:上海1楼2023-09-26 15:43回复
    我是211哲学系的,但只是本科生,刚刚读完原著,留个名,希望你能坚持更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9-26 16:19
    回复
      发的文字版被吞了,之后会带章节序号。有被吞的可以私信提醒我一下


      IP属地:上海5楼2023-09-26 18:17
      收起回复
        枉凝眉第一段随你说谁都行,第二段非黛玉莫属。不过第一段百分之90还是黛玉的。这就是曹公对黛玉的偏爱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9-26 18:59
        回复
          【2】
          从写作风格和用词解读作者本人的封建思想。惜春的等我之后有空细读一下原文再说,防止过度解读。观点若有雷同纯属巧合,若有不同欢迎探讨。
          首先,我认为尽管作者本人说着敬佩这些女子,但他本人衡量女性是否获得幸福的方式依然是“获得一段良缘”。以下是论据。
          前文说过【虚花悟】是惜春的自述,而十二钗对惜春的判词是“看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重点在于“可怜”二字,惜春是个从头至尾很清醒且“脱离”的形象,安知对她来说青灯古佛是一种可悲而不是真正的解脱?至少我不觉得她可怜,我认为她清醒且决绝。“可怜”二字更可能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在为一个人“非必要的惋惜”。【世难容】中“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妙玉是个“云空未必空”的形象,对她来说“遭泥陷”确实悲伤,但思维如何直接就跳到了为王孙公子惋惜,我依然不能共情。我只能分析出作者试图给每个女子找个“好归宿”的祈求。
          其次,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排序,以及正册内十二女子的排序主要是按照女子背后的身份地位划分的,不是按照女子本人的才情划分的。并且身份地位的划分嫁的人优先、原出身其次。
          正册,宝钗黛玉在前,我认为作者应该把他俩都划分到了“宝玉的女人”的范畴,而贾宝玉的身份是“神瑛侍者”,神仙地位最高。其次元春,“皇帝的女人”。后面情节过于久远我不是每个都记得很清楚,直接跳到最后几个。巧姐嫁的平民,但平民活着;李纨早年丧夫守寡;秦可卿嫁的还行但与公公乱伦。最后几个的“排序”也可以适当佐证我的第一个观点,作者潜在的诉求是“给女子们找个好归宿”。
          最后,浅述以下我对人性的理解和总结,之后的章节对人物的分析均基于这些准则,欢迎有理有据的反驳和补充。
          先进行一个分类讨论,人可以分为戴面具的和不戴面具的两种,也可以分为自我认知清晰的和不清晰的两种。这是废话,就像“这个不是红的,就是不是红的”。我不崇尚单纯的性恶论或者性善论,每个人的善意和恶意占比是不太一样的,一般不至于一点都善意都没有也不至于一点恶意都没有,当然不排除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一点恶意都没有的一般坐地成佛了,一点善意都没有还不戴面具的一般已经进局子了。现在的道德规约和法律约束使得大部分人看起来都是善的,实则不一定。
          就算是非常善良的人,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恶劣的想法冒出来的,有人会选择压下去,这样可能会存在压抑久了间歇性心情低落的后果。我的做法是通过口嗨释放出来,我成天嚷嚷要把别人的伞撕掉,大家知道我又不会真去撕伞所以口嗨一下无所谓啦。我认为大部分人“口嗨”的时候,是会有一瞬间或者浅浅的真的是这么想的,但是恶意通过其它方式释放了,就不会真的去做。反而言之,如果有人成天强调自己很高尚,反而值得怀疑。
          现在我们排列组合+分类讨论一下是否戴面具+自我认知是否清晰的4种情况,并以此试图评估一个人的善意和恶意所占比例。(为了在现实中防止被坑,在解析小说人物时更加贴切)
          戴面具+自我认知清晰,那一般是为了藏真实的自己,可能是因为害怕别人的眼光(不分善恶),也可能出于怕自己看起来太好骗(非极端情况不至于作恶的人),或者为了让自己有亲和力看起来大好人(实际极可能会在背后坑你一把的)。戴面具+自我认知不清晰,这个情况一般是自我逃避型人格,走不出舒适区,可能这人看起来很单纯很真诚因为不会撒谎,比上一种类型更难区分,甚至可能压根没法意识到自己逃避;自我逃避最牛逼的我见过一个,其它方面都面对的相当好也理解人性、唯独最重要的事情(比如涉及家人的)压根不自知的;并且如果一个人一直表现的很天真不会撒谎,但ta实际上没有经历过任何伤害或背叛的话,更值得小心(除开年纪小或从小被保护的过于好的情况),ta可能会坑人而不自知。不戴面具+自我认知清晰,一般都不会太坏,除非处在整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环境下。不戴面具+自我认知不清晰,不清晰的话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和“戴面具+自我认知不清晰”合并的,评判是否戴要看在谁的视角看。当然再会藏一点的话可以拼命套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因此看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可以只看人说了什么,要看人做了什么。并且在分类讨论不够多的情况下,人会下意识的以己度人,可以从这里看人的自我认知(注意人的自我认知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是我之后试图分析《红楼梦》里人物的准则。
          哦对,网上看起来对某个人物或者其他人非常愤愤不平的,一般都是见着和自己相似的了所以想为自己说两句。
          还有,无论是善还是恶居多,其实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我不做恶事是因为对其他人造成负反馈这件事会让我非常愧疚,比起承担这些愧疚我宁愿吃一些“普世意义上”的亏。同理,做恶事的人只是天生没有这种愧疚感,并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也没有谁比谁更卑劣。我所觉得可笑和看不起的并不是恶意本身,而是“虚伪”,坦坦荡荡不找借口承认自己的恶意我还能敬人几分。并且在不蠢且清醒的状况下,敢于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就是出于恶意更加可贵。但我所见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假装忏悔,不停嚷嚷,实则不改。不改我见的分两种情况——更会伪装,伪装更可怕的情况是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件事本身;或者已经通过自己的忏悔释放了自己的善意,因此更加心安理得的作恶。
          我有过两个有交集的号称自己“信基督”的人,我觉得他们在侮辱基督教。其中一位一边在班级说自己每天忏悔祷告,一边光明正大收学生的礼(当然不能是太贵的,不然她就骗不了自己了),然后给不送的人穿小鞋(初二);另一位圣经都没读过。我敬佩《圣殿春秋》中菲利普教父的虔诚,那才是真正的基督徒。
          说说我自己吧,我本身的天性和经历都比较奇葩吧。我现在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在我面前说也无所谓,我只觉得不痛不痒且对方可笑。我也不在乎我付出的善意是否有反馈,我想付出是我的事,别人如何是别人的事,哪怕一开始就知道可能会被辜负我也不后悔我原本的决断。并且对方如何对我纯粹取决于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是什么样的,因此不必妄自伤怀;同理,别人对我有误解纯粹取决于对方的思想,而非我本身。
          我愿一直保持清醒,我会不断尝试走出舒适区,哪怕清醒的代价是长痛,死也要死个明白。我觉得我现在从未有过的清醒,看许多东西都觉讽刺,但我依然热爱这纷繁复杂的人间。会有很多东西想写出来,仅供参考。
          我将一直尝试“跳出”作者或者人物本身的局限,以用来分析人物。浅薄见解,还望包含,一哂即可。希望看出我局限性的人能指出谬误,共同进步。最后,非常欢迎补充时代背景,自己找真的好慢,我对比实验还没跑完,溜了溜了不能摸了。


          IP属地:上海7楼2023-09-26 20:36
          收起回复


            IP属地:重庆8楼2023-09-26 20:40
            回复
              关于【1】的见解,补充一些具体的理解。因为假定作者打磨了很多,不清楚是否过度解读或者作者本身比喻不当。


              IP属地:上海9楼2023-09-26 21:26
              回复
                “虚花悟”不是惜春自述,而是作者客观描述红尘世界对惜春的普遍看法。
                惜春的确“清醒绝决”,
                但对于红尘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都希望如惜春般做个世家千金小姐。
                生活在热闹的锦绣繁华地,不愿忍受“青灯古佛”的孤寂。
                故而感叹“可怜”惜春出家了。
                当然对于惜春而言,出家学佛反倒是开心的事情。
                何来“可怜”二字?!


                IP属地:安徽10楼2023-09-26 21:48
                收起回复
                  关于“人性”的讨论自古有之:性善说,性恶说,不善不恶说,无所谓善恶说。
                  人性分为先天与后天,大部分人是讨论如上所说后天之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忘记了“性善说”的界定是“人之初”。
                  一个出生100天之内的小婴儿才算得上“人之初”。
                  先天之人性本善!
                  “人性”如水,受外界环境影响会有不同表现,如后天之人性。
                  人们误以为“水往低处流”是水之本性,非也!
                  水的先天本性是“水平不流”,水性好平!


                  IP属地:安徽11楼2023-09-26 23:08
                  收起回复
                    觉得是好事,就要争风吃醋排第一出风头的人
                    敢做不敢当,甩锅最在行
                    薄命司的顺序、判词、曲子
                    除了黛玉晴雯,还炫耀和拉踩“偏心排第一”
                    别人都想去好命司排最后,倒数第一也行,不想在薄命司
                    宝钗黛玉判词合用一册
                    曲子终身误枉凝眉,是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合用
                    黛玉宝钗,先后为宝玉还泪
                    警幻规定绛珠仙子是兼美,
                    不是哪个独美
                    作者用冷香丸、宝玉用蘅芜苑,说明宝钗也是绛珠仙子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9-27 06:12
                    回复
                      强调、鼓吹人性的
                      都是xjb自由,敢做不敢当,甩锅最在行,甩锅父母,甩锅世俗
                      其实俗不可耐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9-27 11:57
                      回复
                        看起来都是风平浪静,怎么就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贾敬宾天后贾蓉登第一年元春四十三岁真的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死的人成千上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就是这一年。元春四十四岁是前八十回最后一年公园丁巳年(蛇年)。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9-27 21:51
                        回复
                          第一,对于终身误,就是以宝玉的口吻的写的黛玉和宝钗,都说我和宝钗是良缘,我只念和黛玉的前世盟约,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薛宝钗,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感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日方才相信,纵然是拜堂成亲了,到底还是无法平复我的相思之情。
                          第二、阁下对于枉凝眉的解释实在无法认同,就因为林黛玉名字中有一个玉字就是美玉无暇了吗?全书中没有任何一处以美玉来比喻黛玉,判词也是玉带林中挂,用的是谐音法,并非是比喻。我宁愿相信美玉无暇是妙玉也不信是黛玉,妙玉的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世难容也有无暇白玉,再有仙葩明显是植物一类,跟宝钗的金钗实在没法相合,与终身误的木石前盟是相合的。若说没奇缘...若说有奇缘...这样的句式明显不是指两个人。最后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么能经得一年又一年的流。这个想不到能跟宝钗哪里相合,又怎么可能合写,只能是写黛玉。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9-28 08:16
                          收起回复
                            对于楼主的【2】楼主认为作者本人说着敬佩这些女子,但本人衡量女性是否获得幸福的方式依然是获得一段良缘。
                            首先我认为作者不是简单的敬佩这些女子,而是同情这些女子,敬佩其中的一部分女子。而作者衡量女性的幸福方式当然有且只有一种就是获得良缘。这在那个年代是有且只有唯一的方式。楼主以现代的价值观,时代是眼光来看待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得到的肯定是扭曲的。比如惜春,她的判词和虚花悟并非是她本意从出生就开始就看破红尘,了无牵挂的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本身就是作者对书中人物命运所做的谶语,并非是主观意愿。后面送宫花惜春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智能儿作姑子去。这也是谶语,也是小孩的玩笑话,没想到一语成谶。有哪个豪门世家的小姐平白无故的会看破红尘呢,肯定是经历人生重大事故才会如此,就像甄士隐和最后贾宝玉一样。如果做姑子真的那么好,那么吸引人,那么幸福,智能儿又怎么和秦钟好上了呢。现在有几个官二代或富二代女儿们去出嫁当尼姑的。楼主可以搜一搜清代的尼姑都是怎么来的,基本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才皈依佛门的。而你再去看看清史稿的大清律,清代妻子是不可以离婚的,而丈夫可以以七出的理由休妻,休妻的结果看凤姐就知道了,绝大多数是活不了的。另外夫妻吵架,如果妻子因此而死,丈夫不用负任何责任,如果丈夫因此而死,妻子绞刑。丈夫可以娶妾,妻子则要守节。在那个年代女子和男子是严重的不平等。到现在都有女怕嫁错郎。想想迎春豪门贵族的小姐出嫁后一年就被迫害死了,娘家也没一个为她说一句话的。她就相当于货物卖给孙家一般。再看看香菱,被薛蟠买到成为妾,没被薛蟠折磨死,被嫡妻夏金桂折磨死。书中几乎全是薄命女,所以她们才入的薄命司。你觉得要怎样才能让她们幸福呢?自由平等博爱吗?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9-28 09:40
                            收起回复
                              建议楼主可以去B站搜一下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的课程,你看红楼梦的很多疑惑或许就能解开了。虽然她的一些观点不认同。比如她认为贾宝玉=神瑛侍者=通灵宝玉,三位一体。我则认为贾宝玉=神瑛侍者。通灵宝玉=作者。不过总体来说,看她的讲课还是会受益匪浅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9-28 0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