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白色圣诞节
纽黑文的冬天比想象中要冷,落雪细细绵绵下了一个多月,没有止住的势头。寒风夹杂着细雪,打在脸上有些疼,陆元慈却顾不上这些,裹紧围巾,低着头急步穿过街道,一路小跑着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康涅狄格州地处美国东北部,陆元慈虽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进入十二月,天气转寒,还是觉得有些寒意逼人。已是圣诞假期,许多本国学生回了家,校园也比平时寂然了许多。天色阴沉,青灰的天光普天匝地而下,覆盖着安静的纽黑文小镇。
来到美国已经数月,陆元慈初步适应了环境,但对高强度的课业仍是有些不习惯。耶鲁法学院对学生要求极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哲学、历史、人文方面也需有所造诣。最让她吃不消的是每周教授布置的阅读,几乎是她以前在国内一学期的阅读量。
高中选择了理科,虽然大学时期在程暮寒的引导下有目的性地研究了哲史人文以及西方文学,但毕竟不是她所专攻方向,现在学来难免倍感辛苦。她又是好强的个性,不愿落于人后,只能常常熬夜秉灯夜读。而此刻,圣诞前夕,当许多同学纷纷回家同家人团聚或是出外游玩旅行,她只能抱着一摞厚厚的书急匆匆赶往图书馆,分析没有尽头的大堆案例。
傍晚离开图书馆时,雪仍在下,不同于故城冬日的轻盈薄雪,此地雪景更盛,天地一片苍茫,有些凄然与凉薄。雪大团大团地落下,陆元慈心里小小埋怨,真是一点也不温柔。
路上人烟稀疏,偶尔有学生经过,也是同她一样的形色匆忙。穿过一排冬青树,看到一幢哥特式建筑前摆放着圣诞树,挂满了铃铛和小礼物,她才恍然想起,今天是平安夜。
又是一年白色圣诞节。
她不由回想起几年前的平安夜,她同程暮寒分享一年的第一场雪。她有些孩子气地问他是否相信圣诞老人,他先是望着她微笑,而后说道:“我以前是不相信的,不过现在,我开始相信了。”
当时并没有觉得怎样,现在却仿佛记忆回涌,清晰得仿佛昨日重现。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毫无偏差地记得他那时所说的每句话,和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她还记得他摸着她的头发,说:“你忽视了时间的神奇与伟大。”他看着她,温柔地如同当时的夜色,安静而美好。
陆元慈不由停了脚步,望着路灯,轻轻呼出口白气。她同样记得医院病房里,她站在窗边笑着回头,告诉他下雪了,却看见他端着热咖啡,在漫起的朦胧水雾中,唇畔若有似无的笑容。
当时她所忽略的细节,此刻如同电影回放一般,全部呈现在她面前,旧日时光宛若蔚蓝的海,她忍不住沉溺其间。
她知道他也是极忙的,前段时间电话中得知他去了欧洲,有一系列经济纠纷案亟待解决,其中涉及金额庞大,公司甚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大概要到一月份才能处理完善。
那他现在,在做什么呢?是朗然自若地同对方侃侃而谈,于不动声色中为己方争取到最大利益,还是微微皱着眉,神情专注地翻阅着卷宗,分析案情局势呢?
此时此刻,异国他乡,陆元慈望着路灯和落雪,慢慢有些想哭。好像,才分别没多久,她就已经开始想念他了。
她眨眨眼,逼回眼里的水汽,深深吸了口气,再艰难的旅程也要认真地走下去。
回到公寓,室友是早回家了,陆元慈随意做了份三文治权当充饥,又埋进了案例中。华人在国外学术研究中并非出于有利地位,她也免不了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歧视,她不愿示弱,只能愈加勤奋,反击这种观点。
她从导师口中得知,当年程暮寒亦从师于他。向来严谨吝于言辞的导师夸奖起他来,却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只是为他后来没有选择从政而有些隐隐惋惜。陆元慈想了想,说道:“大概是因为中国有句古话,有所为,有所不为。”
导师有些惊讶地看着她,“你怎么知道?他当时确实是这样说的,一模一样。”
陆元慈微笑,她自然是知道的。
大一暑假,她在凤凰遇到他。恰巧那时是七夕节,沱江上点了许多河灯,精致小巧的莲花灯托着柔和细小的光芒,摇曳着碎银的流光,在江面划开金波明丽的水痕。
她问他为何会选择法律。他先是静默,然后望着夜色中流光溢彩宛如明镜的沱江说道:“人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此后,每当对前路迷茫,或是受挫委屈时,她总会想到这句话,一切也就显得不那样模糊而困难了。
完成案例分析,已过了十一点,还有关于哲学方面的维特根施坦著作在等着她。陆元慈揉揉眼,起身去泡咖啡,突然电话响了。
她看也没看就接起,“喂,你好。”
“怎么还没睡?”正是她此刻最想听到的声音,一如往常的温沉。
陆元慈想着之前就被他批评熬夜对身体不好,也就不敢说实话,“我已经睡着了,被你给吵醒的。”
他好像低声笑了笑,“不诚实的小孩,那为什么书房的灯一直是亮着的?”
陆元慈惊讶不已,“你,你怎么知道?”
“你拉开窗帘看看呢。”
陆元慈拉开窗帘,看着楼下,完全不敢置信。路灯暗沉的光和雪地反射的白光投在他身上,恍然有些不真实。他一手握着电话,一手插在大衣口袋中,站在雪地里,微微仰着头,脸上带着浅浅笑意,看向她。
心里雀跃的欢喜好像要跳出身体一样,太过惊喜,她全然失去了反应,只能怔怔地望着。然后,她听到电话里,他温柔的声音清晰地响在耳边,“阿慈,圣诞快乐。”
纽黑文的冬天比想象中要冷,落雪细细绵绵下了一个多月,没有止住的势头。寒风夹杂着细雪,打在脸上有些疼,陆元慈却顾不上这些,裹紧围巾,低着头急步穿过街道,一路小跑着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康涅狄格州地处美国东北部,陆元慈虽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进入十二月,天气转寒,还是觉得有些寒意逼人。已是圣诞假期,许多本国学生回了家,校园也比平时寂然了许多。天色阴沉,青灰的天光普天匝地而下,覆盖着安静的纽黑文小镇。
来到美国已经数月,陆元慈初步适应了环境,但对高强度的课业仍是有些不习惯。耶鲁法学院对学生要求极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哲学、历史、人文方面也需有所造诣。最让她吃不消的是每周教授布置的阅读,几乎是她以前在国内一学期的阅读量。
高中选择了理科,虽然大学时期在程暮寒的引导下有目的性地研究了哲史人文以及西方文学,但毕竟不是她所专攻方向,现在学来难免倍感辛苦。她又是好强的个性,不愿落于人后,只能常常熬夜秉灯夜读。而此刻,圣诞前夕,当许多同学纷纷回家同家人团聚或是出外游玩旅行,她只能抱着一摞厚厚的书急匆匆赶往图书馆,分析没有尽头的大堆案例。
傍晚离开图书馆时,雪仍在下,不同于故城冬日的轻盈薄雪,此地雪景更盛,天地一片苍茫,有些凄然与凉薄。雪大团大团地落下,陆元慈心里小小埋怨,真是一点也不温柔。
路上人烟稀疏,偶尔有学生经过,也是同她一样的形色匆忙。穿过一排冬青树,看到一幢哥特式建筑前摆放着圣诞树,挂满了铃铛和小礼物,她才恍然想起,今天是平安夜。
又是一年白色圣诞节。
她不由回想起几年前的平安夜,她同程暮寒分享一年的第一场雪。她有些孩子气地问他是否相信圣诞老人,他先是望着她微笑,而后说道:“我以前是不相信的,不过现在,我开始相信了。”
当时并没有觉得怎样,现在却仿佛记忆回涌,清晰得仿佛昨日重现。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毫无偏差地记得他那时所说的每句话,和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她还记得他摸着她的头发,说:“你忽视了时间的神奇与伟大。”他看着她,温柔地如同当时的夜色,安静而美好。
陆元慈不由停了脚步,望着路灯,轻轻呼出口白气。她同样记得医院病房里,她站在窗边笑着回头,告诉他下雪了,却看见他端着热咖啡,在漫起的朦胧水雾中,唇畔若有似无的笑容。
当时她所忽略的细节,此刻如同电影回放一般,全部呈现在她面前,旧日时光宛若蔚蓝的海,她忍不住沉溺其间。
她知道他也是极忙的,前段时间电话中得知他去了欧洲,有一系列经济纠纷案亟待解决,其中涉及金额庞大,公司甚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大概要到一月份才能处理完善。
那他现在,在做什么呢?是朗然自若地同对方侃侃而谈,于不动声色中为己方争取到最大利益,还是微微皱着眉,神情专注地翻阅着卷宗,分析案情局势呢?
此时此刻,异国他乡,陆元慈望着路灯和落雪,慢慢有些想哭。好像,才分别没多久,她就已经开始想念他了。
她眨眨眼,逼回眼里的水汽,深深吸了口气,再艰难的旅程也要认真地走下去。
回到公寓,室友是早回家了,陆元慈随意做了份三文治权当充饥,又埋进了案例中。华人在国外学术研究中并非出于有利地位,她也免不了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歧视,她不愿示弱,只能愈加勤奋,反击这种观点。
她从导师口中得知,当年程暮寒亦从师于他。向来严谨吝于言辞的导师夸奖起他来,却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只是为他后来没有选择从政而有些隐隐惋惜。陆元慈想了想,说道:“大概是因为中国有句古话,有所为,有所不为。”
导师有些惊讶地看着她,“你怎么知道?他当时确实是这样说的,一模一样。”
陆元慈微笑,她自然是知道的。
大一暑假,她在凤凰遇到他。恰巧那时是七夕节,沱江上点了许多河灯,精致小巧的莲花灯托着柔和细小的光芒,摇曳着碎银的流光,在江面划开金波明丽的水痕。
她问他为何会选择法律。他先是静默,然后望着夜色中流光溢彩宛如明镜的沱江说道:“人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此后,每当对前路迷茫,或是受挫委屈时,她总会想到这句话,一切也就显得不那样模糊而困难了。
完成案例分析,已过了十一点,还有关于哲学方面的维特根施坦著作在等着她。陆元慈揉揉眼,起身去泡咖啡,突然电话响了。
她看也没看就接起,“喂,你好。”
“怎么还没睡?”正是她此刻最想听到的声音,一如往常的温沉。
陆元慈想着之前就被他批评熬夜对身体不好,也就不敢说实话,“我已经睡着了,被你给吵醒的。”
他好像低声笑了笑,“不诚实的小孩,那为什么书房的灯一直是亮着的?”
陆元慈惊讶不已,“你,你怎么知道?”
“你拉开窗帘看看呢。”
陆元慈拉开窗帘,看着楼下,完全不敢置信。路灯暗沉的光和雪地反射的白光投在他身上,恍然有些不真实。他一手握着电话,一手插在大衣口袋中,站在雪地里,微微仰着头,脸上带着浅浅笑意,看向她。
心里雀跃的欢喜好像要跳出身体一样,太过惊喜,她全然失去了反应,只能怔怔地望着。然后,她听到电话里,他温柔的声音清晰地响在耳边,“阿慈,圣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