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吧 关注:11,011贴子:3,868,576

回复:两岸相看(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22楼
咪咪: 您该去夸作者 与咱无关 咱只是转载这篇文章罢了
  
在咱这有不少民办的报纸 各个报纸主编无不挖尽心思 除了详尽的新闻报导外 也找一些老百姓关心的软性话题 或开专栏或用特写报导 以活泼版面刺激销量
    
咱在这得一个小报"旺报"上 看到了这个专栏"两岸徵文" 是由一般读者普罗大众投书 各述个人对对岸一切的看法 咱认为这是一般小老百姓的真正反映了 两岸间互相的客观或主观看法 因此每日撷取文章下载 并送给各位吧友参考 以期增进两岸的了解 套句新闻媒体常说的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 咱也声明这是投书者的观点 不代表咱临浯台客立场 若有夸奖是对作者的夸奖 若有不满与谴责也请去找作者 与咱无关啊 -- 特此声明 也算咱先把责任撇清吧 -- 哈哈
                  
注: 每篇标题下 都附上作者姓名/城市/职业 等资料应该是足以采信的 -- 我相信咱这的报纸 不敢做假 欺骗读者的 要不真会被读者拆了招牌的
                                                                          


24楼2010-09-13 16:54
回复
    有篇”《台湾人看大陆》上海人冷血 台北人冷酷?” 佰度仍在审核中可能无法上传了请参考
    http://hi.baidu.com/%C1%D9%E4%B4%CC%A8%BF%CD/blog/item/025b7af0d4512dd7f2d38582.html
    因此另补一篇:
    《台湾人看大陆》大陆的业务模式
    MOCK/上海台干
    (例一)想离公司近一点,决定要搬家,於是前些日子打电话联络了之前帮忙牵线的房仲,问他可不可以帮忙找人来承租,让我可以提早结束合约,也跟房东商量一下尽量不要扣押金。
    电话里口气依旧热情,陈经理长陈大哥短,说要帮我问问,两天后给我消息。等了两天但没等到电话,我拨电话一整天也没人接,只好发了封简讯,希望无论如何能够给我一个消息。
    然而,至今已经两个礼拜了,我也懒得再打电话过去,只好自己跟房东联络,再去找另外几间房仲来帮忙。
    (例二)前阵子公司的logo要换,我请业助找几间厂商来比价,结果还是把业务发给之前有合作过的厂商,想说至少有合作过,不会乱来。
    没想到拆除旧的logo时,把白色墙面刮得乱七八糟。我要求他一定要把墙面复原,但他说先把新logo挂上并付款给他,过两天他就会找师傅来重新粉刷。看他诚恳的样子,再加上后续还有好多case要发包给他赚,谅他不会因小失大,就把钱先付了。然而,他从此QQ始终离线,电话不接,人就消失了。
    难道这就是这里的业务模式?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中国太大人太多,与其花时间处理旧客户的麻烦问题,倒不如去开发新的客户,反正地那麼大、人那麼多,再相遇的机会比中乐透还难?
    在台湾,干业务不能得罪任何客户,就算不是为了再次下单,至少也要留著名声给人家「探听」。毕竟台湾那麼小,谁知道你得罪的旧客户,会不会也刚好认识你的新客户。
    想到这里,我不禁窃喜:如果真是这样,我用台湾的业务精神,定可赢过大陆业务;换我来这里当业务,客户们定会受宠若惊。客户原来预期我可能又是一个遇到烂摊子就会消失的业务,怎知会是一个说到做到,把对客户的承诺摆第一,宁愿吃亏也不愿失信於客户的业务!
    真有这麼简单吗?当我走过85℃,看到里头万头钻动,就更有信心了;一个在台湾再普通不过的咖啡面包连锁店,说好吃也还不算是顶级,但搬到中国马上就变的炙手可热。我知道,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26楼2010-09-15 19:15
    回复
      台湾人看大陆》灰姑娘变公主
      詹景翔/汐止市
      我的第二个「家」在深圳市公明镇。回家行驶在修筑中的道路,路面凹凸不平,路旁杂草丛生,有点不舒服。搬家后的环境变迁极大,生活节奏也跟著律动起来。
      几年前,经过一条小水圳,便是田野与住家。起伏的小山丘,山明水秀,一片草莓园可自行采果,享受摘水果的乐趣。镇内人口不多,大多以经营杂货店维生。当时我住在镇中心,回家必须行驶过一条羊肠小径,转到巷子内就到家了。外头环境不是很好,路上有一些垃圾杂物,那时的城镇开发并不完全,当地小工厂较多。
      现在的公明镇,不再是开发不齐的小镇,以前的农田已开发为工业区,小水圳整治成大型中央水圳。现以工商业为主,工业区不断有新厂搬进来。最近,我家旁边又盖了11栋高楼住宅,我们搬到公明第三工业区后,环境有明显改善,附近小山丘掘平成另一个工业区,现在的城镇已工业化,不再是以前的样貌。
      因应时代变迁,过去的「小渔村」演变成欣欣向荣的「工业城市」,我从以前懵懂无知的小孩,转变成懂事的小大人。时光一点一滴在流逝,公明镇从毫不起眼的小城镇,蜕变成高楼林立的工业区。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不管是逝去的还是发生的,公明镇有著独一无二的特色,不管将来它变得如何,我会永远支持它,因为「公明」充满著我无限美好的成长回忆。
      


      29楼2010-10-01 15:29
      回复
        《台湾人看大陆》我的亦师亦友   
        吴尚桦/东莞台商子弟学校
        从小,我就对本地学校有点害怕。小一时,在本地学校读书,几乎每天被修理:功课没交,被打;考试没考好,被打;就算你成绩好、按时交功课,老师也会偷偷捏你!以上是我对本地成年人的印象。
        本地小孩呢?如果你一开始就跟他玩,他不会当你是朋友,你永远别想打入他们的世界。我在本地学校读书的经验,有点类似被关在地狱的感觉。从小就有根深蒂固的印象:「要跟本地学生融合在一块,并不太容易。」
        现在,我有位本地朋友——刘光焰老师,他是老师,但有时也当我们的朋友,跟我们谈天游戏。跟刘老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改变了对本地人的印象。五下刚开学,刘老师是我们班的生辅老师,我以为刘老师很凶,结果错了!他不但不凶,反而对我们很好。犯了错,他会好好跟你沟通,如果情节太严重,就需要书写反省单,我想这是老师相信我们可以改过自新的原因吧!刘老师在处理我们的事情时,都是心平气和的跟我们说道理,直到我们听懂为止。
        现在我慢慢把「跟本地人不容易相处」的感觉遗忘了,反而变成是「多接触本地朋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30楼2010-10-01 15:32
        回复
          临浯台客的帖子,顶起来。


          32楼2010-10-06 09:44
          回复
            受益匪浅,谢谢台客。


            33楼2010-10-06 09:56
            回复
              嗯,仔细的阅读了其中好几篇文章,作者写的很中肯实在,
              两岸文化风俗思想的交流,应该要更多一些
              谢谢楼主朋友的转帖,让我们多多的了解美丽的台湾,知性的台湾,
              谢谢你的热诚。
              欢迎你来大陆观光.
              欢迎你来上海参观世博会。来的时候,记得联系我们!
              


              39楼2010-10-07 20:49
              回复
                回复:39楼
                依依的月亮:
                谢谢吧主的关心
                继续为两岸的沟通与交流而努力啊
                若回去 一定会与各位找机会见见面聊聊天的


                40楼2010-10-07 21:10
                回复
                  《大陆人看台湾》三次赴台 感受台湾心跳声
                  2010/10/09 | 胡佳林/兰州大学研究生,现为元智大学交换生
                  「那长春藤攀上生锈的消防栓,像蝴蝶离不开有花香的地方。宁静的小巷,一杯永和豆浆,我在细细品尝恬淡的家乡。霓虹灯点亮,关於夜市的想像,孩子们捉迷藏,在找爱吃的糖。昏黄的夕阳,龙山寺的老墙,我虔诚点著香,手拿一柱希望。」方文山以细腻感人、饶富画面感的文字所创作的世博台湾馆主题曲——《台湾的心跳声》,正是台湾风情的动人缩影。优美感人的歌词与旋律、亲切的台湾人文风情影像,唤醒了我和我的夥伴们留在这片土地上美好的回忆。
                  那年仲夏
                  那年夏天,我走了很多路;那年夏天,我遇到了很多人;那年夏天,我充满了无限的感动。那是2007年的夏天,我首次来到宝岛台湾,参与「君政学者」科研见习活动。
                  永远难忘清华校园参天的古树、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小吃部里香喷喷的炸鸡排、清华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清华同学的温暖笑容……   
                  永远难忘台北捷运的有序、嘉义平原的颜色、屏东鲔鱼的快乐、陡峭的太鲁阁、蔚蓝的太平洋、一路蜿蜒的淡水河……
                  那年夏天,人在台湾,不舍离开……
                  后会有期
                  宁愿相信是妈祖显灵,感受到了我内心的虔诚,两年后,我获得了中华发展基金会奖励陆生赴台研究奖学金,再次来到台湾。
                  依然是学术交流活动,依然是新竹清华大学,依然是原来的指导教授,但这次交流让我有机会深入到台湾的社会角落,让我更近距离的感受到台湾民众的心态与生活。
                  由於我做的课题是以地震事件为例,两岸NGO之比较研究,所以我分别前往四川大地震的灾区汶川和台湾9.21大地震的灾区东势镇进行田野调查,访问中发现,两岸民众对於NGO的认识差别甚远,信任感差距很大,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麼台湾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却可以如此有序运行,为什麼台湾民众乐於牺牲自己的时间参与社会公益?
                  随著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喜欢走向台湾那些角角落落的地方,越来越喜欢走向那些宁静的小巷,越来越近地聆听台湾的心跳声。
                  不解之缘
                  如果让我用两个词来形容前两次的赴台感受,那就是「惊喜」+「运气」,直到今年2月,我再次拿到奖学金去台湾交流学习时,我深信我与这片土地有著一种不解之缘。
                  这次是在台湾元智大学做交换学生,由於前两次赴台只是做专题研究,所以没有和台湾同学一起上课、一起活动的经历,这次交流让我感受到了台湾高校的教育氛围。
                  印象最深的是课上老师与同学之间激烈地辩论、精益求精的课堂报告、注重实践的社交实务教学与课后的志愿者社区服务。一学期下来,我的个人能力提升了很多,再不会害怕课上讲错而羞於发言,再也不会只是注重课本学习而忽略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台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也正如歌词中所描述的那样,「这块土地上有很多很多的选择,仔细看著八家将的妆独特,我说亲爱的亲爱的,我们故事说到这。」
                  


                  42楼2010-10-09 19:58
                  回复
                    《大陆人看台湾》一次夜幕中的挥手   
                    2010/10/04 | 肖剑平/湖南省湘潭市
                    到台湾的第6天,我们住进了位於台湾东部的花莲县。赴台前,我们从有关资料了解到,花莲是个地震区,一天之内,能感到有震感的地震就多达一千多次。到了花莲,我们不但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恐惧,而且亲历了同根同族,花莲同胞的热情。
                    我们一行中,有个钓友想买几根台湾钓竿。给我们开车的彭师傅听说后,便自告奋勇地要为我们当向导。彭师傅是花莲人,到达花莲后,他叫妻子开来他的私家车,载著我们走进了一家离我们入住的旅店约有15分钟车距的鱼具店。店里的鱼具琳琅满目,以至我们这位钓友望著各色钓具看看这,又瞧瞧那,有点目不暇接。我们怕耽误了彭师傅的回家时间,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他才携夫人提前离开了这家鱼具店。
                    走出鱼具店,已是华灯初上。斜对面一个用霓虹灯做的「第一猪脚店」招牌映入眼帘。「尝尝台湾美食去。」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走进了这家猪脚店。这猪脚热腾腾,香喷喷,肥而不腻,酥而不烂,确实名不虚传。
                    回味著猪脚的余香,我们在街边等的士(计程车)准备回旅店。台湾的士清一色的黄色。我们等了一会儿,却见不到有黄色的车影从我们眼前驶过。这时,猪脚店的老板及老板的妈一起走了出来。老板约莫四十多岁,娘儿俩都带著微笑说:在花莲,在路边等不到的士,必须电召(打电话)才行。说罢,老板就折回自己的店里,为我们去「电召」。
                    老板的妈已年逾古稀。老人告诉我们,她是江苏人,老伴前几年已经去世。她说:「见到来自大陆的人,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店老板打完电话后,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有些过意不去,劝他们早点回店休息。娘儿俩执意不肯,直到的士车开来,我们在车里向他们挥手告别,老人和她的儿子仍在夜幕中向我们挥手致意。
                    热情的台湾同胞,热情的台湾人。(肖剑平/湖南省湘潭市)
                    


                    44楼2010-10-09 20:03
                    回复
                      回复:45楼
                      迎风erli:
                      谢谢您的夸奖 您说得对 "人与人之间,相知才能相熟,相熟才能相亲。" 这也是咱为何加入佰度 加入50吧 加入这与大家讨论 交流的原因
                      两岸走到现在这情况 决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家需更加珍惜啊
                      咱只敢很大声的对大家说 咱是以客观 公正的立场 提供资讯给大家参考的 绝无偏颇 -- 这点咱对自己的良心交待得过去啊
                                


                      46楼2010-10-11 09:19
                      回复
                        台湾人看大陆》中国——人生最后一块拼图
                        2010/10/11 | 杨艾俐/资深媒体人,广东汕头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去年来到中国,转眼已一年半了,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不喝,就永远不知那道滋味为何。
                        人生三件事一地完成
                        对我来说:退休,来中国,教书,这三件事一起在中国完成,对人生别有启示;彷佛在我的人生放上最后一块拼图,於此人生才完整。
                        为什麼?我也常常思索。要说「寻到根,终於能安身立命」,也有点言重。毕竟两岸隔离太久,很难一见如故。但是这段经历,对我人生意义却非凡。似乎回首前程,一切清朗起来,不再混沌懵懂。
                        作为华人,在中国大陆读历史,研究地理,特别有感应,名山大川尽在眼前,历史事件俯拾即是。假日时,我不出去,都会留在家里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或《古文观止》;要去哪里,我都拿上地图研究半天。有很多新发现,例如以前我总以为西藏在中国很北边,现在才知道是在西南;气候冷,不是因为在西北,而是因为高山峻岭。
                        中国也是个很好的「参考国」。我生在台湾,长在台湾。之后在《天下》杂志做特派员多年,采访日本、欧美、非洲等国,并在美国定居。我的参考国家有台湾、美国、欧洲。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其背景和文化,比较起来就很纷杂。
                        中国为参考国的幸运
                        例如以美国为基准,世界哪里都不够有效率,基础建设都不够好。以台湾为基础,台湾小,同质性高,很多台湾成功的原则不能放诸四海皆准。以小而美的北欧为参考点,每个国家都变成人间地狱。
                        但是以中国为参考国,你会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尤其长期待在二、三线城市的人(我在汕头大学教书,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今年夏天,我从台湾举行的中华传播学会年会出来,从嘉义搭高铁北上,一路行来,小河蜿蜒,衬托出葱绿的远山,觉得台湾还真美。
                        去年此时,我坐在同样车厢内,同样的窗外风景。我挑剔著,坐垫太薄,地板和座椅颜色看起都很廉价(我在与日本、欧洲的高铁比较)。窗外,农田里建起的房屋如此丑陋(我在与美国、欧洲景观比较),完全没有今天的心平气和。
                        以中国人为参考点,你更没有什麼可以抱怨。我在大学教书的同事与我年龄相近,1970年代我上大学时,他们不是在工厂做工,在锅炉旁忍受高温,或者在酷寒的北大荒耕作,至今都患有严重的后遗症,如风湿、气管炎,膝盖肩膀更是经常疼痛。
                        看到中国人虎虎生风
                        但我来此,正逢中国崛起的年代,看到中国人虎虎生风,迎向未来,又看到历史的必然。一个国家,只要自立自强,不可能长期处於劣势。欧洲富强不过300多年,美国更是崛起於二次世界大战后,而他们都是年轻的国家,中国衰老了,开始新生。在人类历史,实属首次。中国在此又提高我看历史的视野。
                        所以,中国——这块我的人生最后拼图,让我看到以前的经历多麼可贵,现实又多麼值得珍惜,未来又多麼难测。人生的趣味不就是如此吗?少了这块拼图,肯定我有遗憾。
                        


                        50楼2010-10-11 14:01
                        回复
                          台湾人看大陆》中国——人生最后一块拼图
                          2010/10/11 | 杨艾俐/资深媒体人,广东汕头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去年来到中国,转眼已一年半了,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不喝,就永远不知那道滋味为何。
                          人生三件事一地完成
                          对我来说:退休,来中国,教书,这三件事一起在中国完成,对人生别有启示;彷佛在我的人生放上最后一块拼图,於此人生才完整。
                          为什麼?我也常常思索。要说「寻到根,终於能安身立命」,也有点言重。毕竟两岸隔离太久,很难一见如故。但是这段经历,对我人生意义却非凡。似乎回首前程,一切清朗起来,不再混沌懵懂。
                          作为华人,在中国大陆读历史,研究地理,特别有感应,名山大川尽在眼前,历史事件俯拾即是。假日时,我不出去,都会留在家里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或《古文观止》;要去哪里,我都拿上地图研究半天。有很多新发现,例如以前我总以为西藏在中国很北边,现在才知道是在西南;气候冷,不是因为在西北,而是因为高山峻岭。
                          中国也是个很好的「参考国」。我生在台湾,长在台湾。之后在《天下》杂志做特派员多年,采访日本、欧美、非洲等国,并在美国定居。我的参考国家有台湾、美国、欧洲。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其背景和文化,比较起来就很纷杂。
                          中国为参考国的幸运
                          例如以美国为基准,世界哪里都不够有效率,基础建设都不够好。以台湾为基础,台湾小,同质性高,很多台湾成功的原则不能放诸四海皆准。以小而美的北欧为参考点,每个国家都变成人间地狱。
                          但是以中国为参考国,你会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尤其长期待在二、三线城市的人(我在汕头大学教书,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今年夏天,我从台湾举行的中华传播学会年会出来,从嘉义搭高铁北上,一路行来,小河蜿蜒,衬托出葱绿的远山,觉得台湾还真美。
                          去年此时,我坐在同样车厢内,同样的窗外风景。我挑剔著,坐垫太薄,地板和座椅颜色看起都很廉价(我在与日本、欧洲的高铁比较)。窗外,农田里建起的房屋如此丑陋(我在与美国、欧洲景观比较),完全没有今天的心平气和。
                          以中国人为参考点,你更没有什麼可以抱怨。我在大学教书的同事与我年龄相近,1970年代我上大学时,他们不是在工厂做工,在锅炉旁忍受高温,或者在酷寒的北大荒耕作,至今都患有严重的后遗症,如风湿、气管炎,膝盖肩膀更是经常疼痛。
                          看到中国人虎虎生风
                          但我来此,正逢中国崛起的年代,看到中国人虎虎生风,迎向未来,又看到历史的必然。一个国家,只要自立自强,不可能长期处於劣势。欧洲富强不过300多年,美国更是崛起於二次世界大战后,而他们都是年轻的国家,中国衰老了,开始新生。在人类历史,实属首次。中国在此又提高我看历史的视野。
                          所以,中国——这块我的人生最后拼图,让我看到以前的经历多麼可贵,现实又多麼值得珍惜,未来又多麼难测。人生的趣味不就是如此吗?少了这块拼图,肯定我有遗憾。
                          


                          51楼2010-10-11 14: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