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小琴
(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學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三期
一、引言
根据饶秉才、詹伯慧、彭小川等学者的研究,粤方言广州话‘’完成体”可以通过“动词35变调”和体词“咗”来表现 ,并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陶原珂进一步指出:最典型的完成体助词是“咗”,但“起、埋、晒、喇”等助词也在各自的一定语义范围内表达完成义。
关于粤方言完成体标记,除了35变调类型外,袁家骅等、张洪年、李新魁、詹伯慧均标记为“咗”,詹伯慧同时还有另一标记“□hεu”。
标记的语法单位则存在着“词尾”和“助词”的区别:袁家骅、张洪年认为是词尾;詹伯慧、李新魁没有明确指出是词尾还是助词,仅指出是动词的体貌标记;彭小川、陶原珂则称之为动态助词。刘叔新则在助词类别的基础上,提出将“咗”等已虚化到起构形法形态作用的助词,称之为“形态词”,“形态词”的功能应该相当于“词尾”。
本文认同詹伯慧等先生的观点,将动词后表完成语义体貌特征的语法成分统一称之为“标记”。粤方言完成体的共时标记以“咗”为强势典型,尤其在广州方言中。虽然35变调不采用“咗”来表示完成体,但彭小川认为:35 变调是基于“咗”快读所致的声韵省略,而仅保留35 声调,然后通过附加在前面谓词音节形成变调来实现的。变调是“咗”的合音变形,“咗”是最基本的广州话完成体标记,必须着重研究。而张洪年则亦指出,通过变调表动作完成,是广州粤方言的残留,现在的香港人已不太使用,尤其是阴平阴入的字,大多使用“咗”。从以上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咗”是粤方言完成体的重要标记。然而从粤方言书面文献语料观察中发现,粤方言的完成体历时标记曾出现过:V 敲;V 哓;V 休;V 咻;V 阻;V 左;V 楚;V 唨;V咗,“咗”是后起并定型的强势标记。
语料显示粤方言的完成体标记存在着历时的变更及演变发展的规律。因此,从历时与共时的层面上,探讨粤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演变及其来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①此处粤方言的内涵是狭义的,主要指粤海片,粤海片分区则以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和李新魁的《广东的方言》为准。由于本文研究为历时演变考察,部分文献作者具体归属地尚未定论,但因基本分布在广州、香港、东莞、顺德等地,故可归入粤海片。
粤海片中,广州话作为粤方言标准语的强势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其书面语而言。历时研究的主要语料来源为清代木鱼书、来华传教士粤方言圣经译著、粤方言教科书、历代文人粤方言创作文本(含报纸、杂志)等。共时语料来源为慧科新闻数据库。
二、清代以降粤方言完成体标记的历史演变
(一)清康熙年间至清中叶:敲/休具有粤方言语言特征的文本,较早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木鱼书中。由于明代木鱼书《花笺记》完成体标记依然采用近代汉语的“了”,所以完成体标记的考察延至清代木鱼书。“了”作为完成体标记,在清代木鱼书中占据语用主流,说明了通语对书面语影响的主导地位。但在粤方言入文程度较高的木鱼书文本中,粤方言完成体标记得到一定程度的记录。其中以《二荷花史》(简称二荷)、《金丝蝴蝶》(简称金丝)为代表。梁培炽在《花笺记会校会评本》指出:事实上康熙五年以后(公元1666)“才子书”系列(共11 部)已全部形成了,也就是说《二荷花史》的创作时间应该早于1666 年。《金丝蝴蝶》相对于《二荷花史》,其粤方言的口语程度更高,所记录的粤方言语言面貌更加丰富。薛汕认为,《金丝蝴蝶》从内容及刻本的版式看,是清中叶作品。【V 敲】V hau55,清代木鱼书中粤方言完成体的典型标记,即普通话的“V 了”,在《二荷花史》中较早出现。比较而言,“敲”在《金丝蝴蝶》中的出现频率则明显增多。
②引用自木鱼书的例子均为薛汕校订《木鱼书》(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年版),其中《二荷花史》为单行本;文中注音为国际音标。
(1)如此困敲(被困了)三四日,捱来都似几年长。(二荷27)
③例句中,简称书名后所标数字为页码,括号中数字表册序数;例句中括号内为普通话释文。圣经例句,书名后所标数字则为所属章节,如2.5,即第二章第五节。例句按原文录下,故有繁体字。由于清末民初标点符号正在形成过程中,大部分尚未定型,句读方式较为随意,主要采取“、”“。”“。。”符号,教材和经整理过的木鱼书则较为规范。
(2)嗰(那)时就系迟敲(迟了)了,回思空惹恨茫茫。(二荷36)
(3)哩下哥你好敲(病好了)来我馆,只觉四围花木亦精神。(二荷65)
(4)如今你若辞敲(辞了)菜,转头休想食波菱。(二荷79)
(5)今已夜敲(晚了)难走动,唔时直到我家堂。(二荷88)
(6)总怕醉时起得三间屋,醒敲(醒了)都无一条梁。(金丝415)
(7)干坤一定世无双,丢敲(丢了)若是唔相与。(金丝451)
(待續)
(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學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三期
一、引言
根据饶秉才、詹伯慧、彭小川等学者的研究,粤方言广州话‘’完成体”可以通过“动词35变调”和体词“咗”来表现 ,并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陶原珂进一步指出:最典型的完成体助词是“咗”,但“起、埋、晒、喇”等助词也在各自的一定语义范围内表达完成义。
关于粤方言完成体标记,除了35变调类型外,袁家骅等、张洪年、李新魁、詹伯慧均标记为“咗”,詹伯慧同时还有另一标记“□hεu”。
标记的语法单位则存在着“词尾”和“助词”的区别:袁家骅、张洪年认为是词尾;詹伯慧、李新魁没有明确指出是词尾还是助词,仅指出是动词的体貌标记;彭小川、陶原珂则称之为动态助词。刘叔新则在助词类别的基础上,提出将“咗”等已虚化到起构形法形态作用的助词,称之为“形态词”,“形态词”的功能应该相当于“词尾”。
本文认同詹伯慧等先生的观点,将动词后表完成语义体貌特征的语法成分统一称之为“标记”。粤方言完成体的共时标记以“咗”为强势典型,尤其在广州方言中。虽然35变调不采用“咗”来表示完成体,但彭小川认为:35 变调是基于“咗”快读所致的声韵省略,而仅保留35 声调,然后通过附加在前面谓词音节形成变调来实现的。变调是“咗”的合音变形,“咗”是最基本的广州话完成体标记,必须着重研究。而张洪年则亦指出,通过变调表动作完成,是广州粤方言的残留,现在的香港人已不太使用,尤其是阴平阴入的字,大多使用“咗”。从以上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咗”是粤方言完成体的重要标记。然而从粤方言书面文献语料观察中发现,粤方言的完成体历时标记曾出现过:V 敲;V 哓;V 休;V 咻;V 阻;V 左;V 楚;V 唨;V咗,“咗”是后起并定型的强势标记。
语料显示粤方言的完成体标记存在着历时的变更及演变发展的规律。因此,从历时与共时的层面上,探讨粤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演变及其来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①此处粤方言的内涵是狭义的,主要指粤海片,粤海片分区则以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和李新魁的《广东的方言》为准。由于本文研究为历时演变考察,部分文献作者具体归属地尚未定论,但因基本分布在广州、香港、东莞、顺德等地,故可归入粤海片。
粤海片中,广州话作为粤方言标准语的强势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其书面语而言。历时研究的主要语料来源为清代木鱼书、来华传教士粤方言圣经译著、粤方言教科书、历代文人粤方言创作文本(含报纸、杂志)等。共时语料来源为慧科新闻数据库。
二、清代以降粤方言完成体标记的历史演变
(一)清康熙年间至清中叶:敲/休具有粤方言语言特征的文本,较早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木鱼书中。由于明代木鱼书《花笺记》完成体标记依然采用近代汉语的“了”,所以完成体标记的考察延至清代木鱼书。“了”作为完成体标记,在清代木鱼书中占据语用主流,说明了通语对书面语影响的主导地位。但在粤方言入文程度较高的木鱼书文本中,粤方言完成体标记得到一定程度的记录。其中以《二荷花史》(简称二荷)、《金丝蝴蝶》(简称金丝)为代表。梁培炽在《花笺记会校会评本》指出:事实上康熙五年以后(公元1666)“才子书”系列(共11 部)已全部形成了,也就是说《二荷花史》的创作时间应该早于1666 年。《金丝蝴蝶》相对于《二荷花史》,其粤方言的口语程度更高,所记录的粤方言语言面貌更加丰富。薛汕认为,《金丝蝴蝶》从内容及刻本的版式看,是清中叶作品。【V 敲】V hau55,清代木鱼书中粤方言完成体的典型标记,即普通话的“V 了”,在《二荷花史》中较早出现。比较而言,“敲”在《金丝蝴蝶》中的出现频率则明显增多。
②引用自木鱼书的例子均为薛汕校订《木鱼书》(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年版),其中《二荷花史》为单行本;文中注音为国际音标。
(1)如此困敲(被困了)三四日,捱来都似几年长。(二荷27)
③例句中,简称书名后所标数字为页码,括号中数字表册序数;例句中括号内为普通话释文。圣经例句,书名后所标数字则为所属章节,如2.5,即第二章第五节。例句按原文录下,故有繁体字。由于清末民初标点符号正在形成过程中,大部分尚未定型,句读方式较为随意,主要采取“、”“。”“。。”符号,教材和经整理过的木鱼书则较为规范。
(2)嗰(那)时就系迟敲(迟了)了,回思空惹恨茫茫。(二荷36)
(3)哩下哥你好敲(病好了)来我馆,只觉四围花木亦精神。(二荷65)
(4)如今你若辞敲(辞了)菜,转头休想食波菱。(二荷79)
(5)今已夜敲(晚了)难走动,唔时直到我家堂。(二荷88)
(6)总怕醉时起得三间屋,醒敲(醒了)都无一条梁。(金丝415)
(7)干坤一定世无双,丢敲(丢了)若是唔相与。(金丝451)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