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33贴子:206,557

《老子》(1~81章译文)——————2024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分解译注:
道可道:道 (有的) 可以说清楚。 道:天地万物的规律。(第二个) 道:说。
非常道:(有的) 永远都说不清楚。 非:不。 常:永远。
名可名:道的名字 (有的) 可以命名。 名:(道的) 名字。(第二个) 名:命名、起名。
非常名:(有的) 永远都无法命名。
无名:道没有名字。
天地之始: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
有名:道有了名字。
万物之母: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 母:基础、根本。
故常无欲:因此常常保持欲望很少。 无欲:指“人的欲望、追求很少”。
以观其妙:(你) 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其:代指“道”。妙:奥妙。
常有欲 :常常有过多的欲望。 有欲:指“人的欲望、追求很多”。
以观其徼:(你) 只能观察到道的表面现象。 徼:边际、边界,引申为表面。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天地万物和道一同出现却各有其名。 两者:指“天地万物和道”。
同谓之玄:都是深奥玄妙的。玄:奥妙、玄妙。
玄之又玄:(且) 无比深奥玄妙。(注:本句是两个“玄”字的叠加,意思是“更玄”。)
众妙之门:所有的奥妙都在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门:代指“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全文译文:
道 (即天地万物的规律) 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道 (即各种规律) 的名字有的可以命名,有的永远都无法命名;道没有名字,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道有了名字,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因此常常保持欲望很少,你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常常有过多的欲望,你只能观察到道的表面现象。天地万物和道一同出现却各有其名,都是深奥玄妙的,且无比深奥玄妙,所有的奥妙都在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重点导读:
1.本章前四句话是一个完整复句,均用“;”断句,第一个“道”字是这四个分句共用的主语,运用的是承前省略写作手法,补充完整是——道可道,非常道;(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 无名,天地之始;(道) 有名,万物之母。
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这两个复句是说:只有你保持欲望很少,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道,只有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才能发现道的奥妙。反之,吃喝玩乐等欲望较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道,更无法静下心来研究道,最后只能发现一些肤浅的表面现象。
3.本章出现了几处“玄”和“妙”,“玄”和“妙”可以理解为“玄妙”一词的分开使用,“玄”和“妙”的字义都是“奥妙”的意思。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本章开头这段话里最重要的名词是“道、天地、万物”,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两者”即指“天地万物和道”。而“众妙之门”的“门”则是抽象喻指“两者”的内部,即指“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
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分解译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美之为美:这个样子就是美。
斯恶已:于是“丑”就显露出来。斯:于是。恶:代指“美”的反义“丑”。已:同“矣”。
皆知善之为善:都知道什么是“善”。
斯不善已:于是“恶”就显露出来。
故有无相生:因此有和无相互比较产生。
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比较产生。
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比较产生。
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比较产生。
音声相和【hè】:音乐和歌声相互配合产生协调。(注:本句专指唱歌唱戏等情形。)
前后相随:前和后相互比较产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所以圣人做的都是不蛮干不妄为的事。 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行不言之教:施行的都是顺其自然的教化。不言:不用语言去刻意改变些什么,即指“顺其自然”。
万物作焉而不辞:(促使) 大家自然发展而又不离开 (道)。意译: 促使大家都能依道而行。
生而不有:使 (大家) 生长而又不占有 (他们)。生:生长,译为“使生长”更符合语境。
为而不恃:帮助 (大家) 而又不依赖 (他们)。恃:依赖、依靠。
功成而弗居:建立功劳而又不居 (功)。弗:不。
夫惟弗居:由于 (圣人) 不居 (功)。夫:语助词。惟:只有。
是以不去:所以才不会失去 (功劳)。
重点导读:
1.本文的“有”、“无”和今天的意思一样。有:表示存在。无:没有。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产生;成:形成;形:显现;倾:依靠;和:和谐的跟着唱;随:相随。”这是它们的大致意思。为了便于理解和符合白话文的表达习惯,通用“产生”一词来代替。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段话描写的是圣人的六大“行事”优点。
篇后总结:
本篇文章有多处用字用词不够准确,因而结合语境进行了合理矫正,我想这样去翻译更有实用价值。
================================================
三章
分解译注:
不尚贤:不去崇尚贤能。
使民不争:(就能) 使民众不去争夺 (名利)。
不贵难得之货:不去贵重稀有之物。
使民不为盗:(就能) 使民众不去盗窃。
不见可欲:不去显现可引起贪欲 (的事物)。见:同“现”,显现。
使民心不乱:(就能) 使民心不被迷乱。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 (是): 圣人:此处指有道的统治者。
虚其心:减少百姓的想法。虚:空,引申为减少。
实其腹:让百姓吃饱 (穿暖)。
弱其志:降低百姓的追求。
强其骨:增强百姓的体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百姓没有智巧和贪欲。知:同“智”,智巧(贬用)。欲:贪欲(贬用)。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聪明人不敢胆大妄为。为:妄为(贬用)。
为无为:(只要) (圣人) 做事不蛮干不妄为。 为:行动、做事。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则无不治:就没有不能治理 (的国家)。
重点导读:
“弱其志”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追求要符合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这句话对多数人而言都是适用的,但对千里马则不然。——这句话需要辩证来看,只有脚踏实地,然后才能仰望星空。
======================================
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分解译注:
道冲:道是虚空的。 冲:通“盅”, 虚空的器皿,形容虚空。
而用之或不盈:而使用它或许永远都用不完。不盈:装不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渊深莫测就像万物的主宰。 宗:主宰。
挫其锐:它能挫去万物的锋芒锐气。 挫:压下去、降低。
解其纷:它能化解万物的纷争矛盾。
和其光:它能调和万物的光芒优点。
同其尘:它能混同万物就像和泥一样。注:以上六句译文中的“它”即指“道”。
湛兮似或存:(道) 隐没不见而又真实存在。 湛:没、隐没。(古字义)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晓是谁产生的道。 意译: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
象帝之先:可能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象帝:可能指“盘古”、或“天帝”。
全文译文:
道是虚空的,而使用它或许永远都用不完,它渊深莫测就像万物的主宰。它能挫去万物的锋芒锐气,它能化解万物的纷争矛盾,它能调和万物的光芒优点,它能混同万物就像混合尘土和泥一样。道隐没不见而又真实存在, 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可能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重点导读: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两句可能与“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地”两个神话传说有关。 “吾不知谁之子”是个拟人修辞的疑问句,想太多就会进入思考的误区,较为合理的意译是“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
=======================================
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分解译注:
天地不仁:天地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不仁:不 (表现) 仁爱。
以万物为刍狗:把万物同等对待没有偏爱。刍狗:草扎的用于祭祀的狗。
圣人不仁:圣人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
以百姓为刍狗:把百姓同等对待没有偏爱。
天地之间:天空。(注:天和地之间的空间即是“天空”。)
其犹橐龠乎 :它多么像一个大风箱啊! 橐龠:古代鼓风吹火用的风箱。
虚而不屈:(天) 虽然是空的但动起来能量巨大。虚:空。 不屈:不屈服,形容能量巨大。
动而愈出:越动起来涌出的能量越大。(注:本句是讲风雨雷电等的能量无比巨大。)
多言数穷:用更多的话来描写天空我也没有词语了。
不若守于中:(大家) 不如遵守天空的诸多自然现象去生活。中:指天空中 (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
重点导读:
1.“不仁”即指 (上仁) 不仁,“上仁不仁”是古文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缺失谓语的主宾句,翻译时要合理补充谓语成分,这样的句子还有“上德不德”、“上善不善”、“大爱不爱”等。
上仁不仁:上仁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 注:译文中的"表现"就是补充的谓语。)
上德不德:上德从不 (表现) 自己的美德。
大善不善:大善从不 (表现) 自己的善。
大爱不爱:真爱很少挂在嘴上,而是刻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意译】
2.【刍狗】——把万物都看做是同样神圣的刍狗 (而非几种不同的比喻) ,因此说“刍狗”代指的是“同等对待而没有偏爱”。由此可见,“上仁”有两大优点——①从不表现自己的仁爱;②同等对待没有偏爱。
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这六句话仅仅是老子用诗句格式对“天空”的描写而已,别无它意。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4-03-11 19:51回复
    六章——(校正版)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jǐn】。(注:通行本是“用之不勤”,参照古本校正为“用之不堇”。)
    分解译注:
    谷神不死:大道永恒存在。谷神:无穷大的山谷,对“大道”的夸张比喻。
    是谓玄牝 :(它) 就像是一个奇妙的母体。玄牝:对“大道”的夸张比喻。
    玄牝之门:这个母体所产生的各种规律。
    是谓天地根:就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根源。
    绵绵若存:(道) 绵绵不绝好像一直存在。
    用之不堇 :使用它却永远都不会减少。堇:少、减少 。(古字义)
    重点导读:
    本章老子采用了夸张的比喻手法来描写“大道”,我们不要被这种夸张离谱的修辞所误导,“谷神”和“玄牝”都只不过是对大道的比喻而已。本章的大致意思是——大道永远存在,各种各样的规律不计其数,天地万物就依靠这些规律来运行发展变化,而且道不管怎样使用都不会减少。
    ========================================
    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分解译注:
    天长地久:天地长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其:指天地。
    故能长生:所以才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身处有利的前面。
    外其身而身存: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而又能保全自身。
    非以其无私邪:这不正是因为圣人无私吗? 邪:语助词。
    故能成其私:所以反而能成全他的私利。
    重点导读:
    本章讲述的是——圣人对天地的效法得以精神永存、名利双收。
    =====================================
    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分解译注:
    上善若水:上善之人 (即“最高德行的人”) 就像水一样。善:善良。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施利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善:善于。
    处众人之所恶:居处在众人所厌恶 (的低洼之地) 。
    故几于道:所以 (水) 最接近于道 。 几: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居善地:(上善之人) 甘愿居处在低下之位。善:善于。(下文的“善”均同此义)
    心善渊:心胸深广宽大。
    与善仁:交往仁慈友爱。 与:与 (人交往)。
    言善信:说话真诚守信。
    正善治:为政清静无为。 正:即指“正面的”,结合“治”译为“清静无为之政”。
    事善能:做事无所不能。
    动善时:行动善择时机。(注:以上七句的翻译均不能居于字面,意译到“理通”即可。)
    夫唯不争:因为不与别人相争。夫:语助词。 唯:因为。
    故无尤:所以很少有过错。 尤:过失、过错。
    重点导读:
    1.“水”有三大主要特性——利他、不争、居下,所以老子让大家学习水的这些特性就能做到“上善”。
    2. 本章一共出现了9次“善”,唯有“上善若水”的“善”是“善良、善行、德行”之义,其它8个“善”均为“善于”之义。
    ----------------------------------------------------------------------------------
    全文逻辑(及文法)剖析:
    上善若水。——(老子对“上善”和“水”的比较,即此二者很相似)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三大特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之人的八大优点)
    补充解释——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运用了主语承前省略写作手法,补充完整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 处众人之所恶,故 (水) 几于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对水的特性的描写“利万物”+“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对水的特性的补充再描写“居下”。
    【故几于道】——(由于水的特性“利万物、不争、居下”),所以“水”接近于道 。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9个句子的最后两句是一个复句,因此说上善之人共有“八大优点”。
    ======================================
    九章
    分解译注:
    持而盈之:操持 (事物) 达到盈满地步。
    不如其已: 不如把它停下来。已:停止。
    揣而锐之:(将刀剑) 磨得锐利无比。揣[chuāi]:双手反复用力的动作 (如"揣面"),此处指反复磨刀的动作。
    不可长保:(也) 不可能长久使用。
    金玉满堂:金银财宝积满房屋。
    莫之能守:(也) 没人能长久守住。
    富贵而骄:富贵之后而变得骄奢。
    自遗其咎:(那是) 自取祸端 。遗:留下。 咎:过失,引申为祸端。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后及时身退。遂:成功、实现。
    天之道:(才) 合乎天道。天道:最高境界的做人做事原则与方法。
    重点导读:
    天道的详细剖析——从境界高和低的角度区分,天道属于高的那一部分;从公和私的角度区分,天道属于公的那一部分;从美和丑的角度区分,天道属于美的那一部分;从圣人之道和人道区分,圣人之道大公无私属于天道,人道多利自己属于私道。通过对比可知:最高的、最公的、最美的行事方法才是天道。
    ======================================
    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分解译注:
    载营魄抱一:身体和灵魂的一体结合。 载:装载 (什么),结合“营魄”即指“身体”。营魄:灵魂。 抱一:结为一体。能无离乎:能不能分离呢?
    抟气致柔:调补气达到柔顺。抟[tuán]气:对身体进行“调补气”。抟,聚集。
    能婴儿乎:能接近儿童 (的气足状态) 吗? 婴儿:泛指儿童。
    涤除玄览:洗涤清除内心 (的恶念)。 玄览:指人的内心。
    能无疵乎:就能不犯错误了吧? 疵:毛病、 错误。
    爱民治国:关爱民众治理国家。
    能无知乎:能不用智巧心机吗? 知:同“智”,智巧(贬用)。
    天门开阖 :开口说话 。 天门:此处指“口”。开阖:一开一闭,比喻说话。
    能无雌乎:能不能雌柔些呢? 雌:雌柔、柔和。
    明白四达:人情事理懂得多。 四达:人情事理、事物规律等无所不通。达,通达(事理)。
    能无为乎:就能不蛮干不妄为了吧? 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生之畜之:(圣人) 使 (大家) 生长发展。 生:生长。畜:畜养。
    生而不有:(圣人) 使 (大家) 生长发展而又不占有 (他们) 。
    为而不恃:(圣人) 帮助 (大家) 而又不依赖 (他们)。恃:依赖、依靠。
    长而不宰:(圣人) 领导 (大家) 而又不主宰 (他们))。 长:官长,此处译为动词“领导”。
    是谓玄德: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德。 玄德:深奥的、高深的德,修正为“最高境界的德”。
    重点导读:
    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两句话是说肉体和灵魂的一体结合,是两个事物之间不离不弃的最佳搭配状态,老子的真实意思是让我们学习这种“不离不弃”的精神。
    2.【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古人普遍认为儿童虽然骨弱筋柔但精气神充足,所以说后天对身体进行调补气要达到儿童的气足状态才算是最佳。
    3.【能无离乎?能婴儿乎?能无疵乎?能无知乎?能无雌乎?能无为乎?】——这六句话有肯定疑问句,还有否定疑问句,很难用统一的方式进行翻译,切忌咬文嚼字,翻译时注重“文顺理通”即可。
    4.【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五句话描述的其实是有道的领导者对待下面人的态度、或圣贤对待大家的态度。


    IP属地:黑龙江2楼2024-03-11 19:54
    收起回复
      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 】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分解译注:
      三十辐共一毂:三十根辐条围绕着车毂形成车轮。
      当其无:正是因为车毂上的孔洞把辐条串联到一起。无:代指车毂上的孔洞。
      有车之用:才有了车的用途。
      埏埴以为器:和黏土制作成器皿。 埏:用水和土、和泥。埴:黏土。
      当其无:正是因为器皿内的空间。无:代指器皿内部的空间。
      有器之用:才有了器皿的用途。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户:门。牖:窗户。
      当其无:正是因为房屋内的空间。无:代指房屋内部的空间。
      有室之用:才有了房屋的用途。
      故有之以为利:因此带有外壁的器物之所以能被利用。有:代指器物的外壁。
      无之以为用:利用的是器物的空间“无”的部分。 无:代指器物的内部空间。
      重点导读:
      本文的“有和无”只是揭穿了带有空间的器物是怎样被利用的这一简单常识现象,即器物的外壁“有”和内部的空间“无”构成一体,才能使器物产生应有的用途。——仅此而已,别无它意。
      ==================================
      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分解译注:
      五色令人目盲:各种美景美物令人眼花缭乱。五色:指各种美景美物等。
      五音令人耳聋:各种音乐歌舞令人震耳欲聋。五音:指各种音乐歌舞等。
      五味令人口爽:各种美食美味令人口爽享受。五味:指各种美食美味等。
      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驰聘打猎令人心情豪放。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珍贵稀有之物令人强取豪夺。行妨:行为损害他人利益。妨,伤害。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圣人只求吃饱 (穿暖) 而不过分追求享受。为腹:吃饱肚子,代指清心寡欲。为目:追求眼目享受,代指贪欲奢求。
      故去彼取此:因此要去除贪欲奢求而保持清心寡欲。
      重点导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些都是常人的普遍想法和做法,这些都是常人的欲望生活,这是老子对常人的总结概括。相反,圣人的想法不在外物,而注重内在的精神生活和道的生活。
      ——————————————————————————————————
      【无声私语】
      道的领悟过程——是个从渐悟到顿悟,再从顿悟到渐悟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是个逐渐清晰、逐渐完善、逐渐提高的过程。唯有常思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借鉴他人优秀观点的才能持续登高。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在各知识领域里丰富学识,丰富逻辑思维,启发悟性很有必要。而只知道一条路跑到黑的人,比夜郎自大好不到哪去。
      ===========================================
      十三章——(校正版)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第一段)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第二段)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三段)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四段)
      分解译注:
      宠辱若惊:(有人) 受宠时很惊喜、受辱时很惊恐。宠辱若惊:即“宠若惊、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有人) 把得失看得像生命一样重。大患:把“得失”看得过重就是大祸患。
      何谓宠辱若惊:究竟什么才是宠辱若惊呢?
      宠之为下:(比如) 宠爱下面的人。之:指被宠的对象。为下:处在下面。
      得之若惊:(下面的人) 得宠时很惊喜。
      失之若惊:(下面的人) 失宠时很惊恐。 (注:“失宠”是“受辱”的情形之一。)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是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为什么 (有人) 把得失看得像生命一样重呢 ?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们所以有看重得失的人。
      为吾有身:那是因为我们把自身的利益、荣辱等看得过重。
      及吾无身:假如我们把自身的利益、荣辱等看得很淡。及:达到。
      吾有何患:我们还会有这些祸患吗?
      故贵以身为天下:因此只有他把天下看得像生命一样重。
      若可寄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爱以身为天下:只有他把天下像生命一样热爱。
      若可托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重点导读:
      1.第一段内容是老子提出的两个“观点”;第二、三段内容是对“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这两个观点的分别解答;第四段内容与前文是一种对比关系,即是说唯有把天下看得像生命一样重的人才能担当大任,而把荣辱得失看得像生命一样重的人很难担当大任。
      2.“宠辱若惊”是性情、心态不好的表现形式之一,应达到“ 宠辱不惊,安之若素”的状态。
      --------------------------------------------------------------------------
      【13章校对、及推理分析】
      古本——宠之为下。
      通行本(版一)——宠为下。(注:这应是把古本的代词“之”误读成“助词”并略去。)
      通行本(版二)——宠为上,辱为下。(注:这应是在“宠为下”解释不通后,又改写成了两句。)
      本人观点:(古本是对的)
      宠之为下——【直译】——宠(宠爱)之(他)【并且是】为(处在)下(下面的人)。“之”是被宠对象,“为下”与“之”是并列补充关系,译句中添加了“并且是”就是为了体现出这种并列补充关系。
      =====================================================
      十四章
      分解译注:
      视之不见名日夷:道“看不见”的特征跟“没有”差不多。 夷:灭掉,代指没有。
      听之不闻名日希:道“听不到”的特征跟“稀少”差不多。 希:同“稀”,少。
      搏之不得名日微:道“抓不着”的特征跟“微小”差不多。 搏:扑上去抓。 微:小。
      此三者不可致诘:以上三种特征无法深究细问。 致:达到、实现。诘:追问。
      故混而为一:因此说这三种特征是混在一起的。
      其上不皦 :道的上面不显明亮。 皦:明亮。
      其下不昧:道的下面不显昏暗。 昧:昏暗。
      绳绳不可名:无头无绪说不清楚。 绳绳:一堆绳子,形容无头无绪。名:说。
      复归于无物:最后只能归结到没有道这种实物。
      是谓无状之状:这是说 (道) 处在一种没有形状的状态上。状:形状(第一个);状态(第二个)。
      无物之象:它没有物体的样貌。 象:形状、样子。
      是谓惚恍:所以说 (道) 是模糊的。
      迎之不见其首:迎着它看不见道的头部在哪里。
      随之不见其后:跟随它看不见道的尾部在哪里。
      执古之道:运用古人总结出的事物规律。
      以御今之有:就能驾驭支配今天的 (万事万物)。御:驾驭、支配。今之有:今天有的 (事物) 。
      能知古始:能够知晓 (事物) 在古时的初始情形。
      是谓道纪:这些就是道的主要内容。 纪:纪要——主要内容。
      重点导读:
      1.本章以描写道的种种特征为主,老子的表达准确度不足50%,大体意思应是——道没有实体,道小到“看不见、听不到、抓不着”,道又大到没头没尾覆盖了所有空间,道又古往今来无处不在。
      2.本文很多句子都是非常夸张的比喻句、或比拟句,我们不要被这种夸张离谱的修辞手法所误导,要结合实际情况去理解“道”。——若译者只知道在“文字相”上打转转,不但一无所获,还会导致逻辑思维错乱。
      ========================================
      十五章
      分解译注:
      古之善为士者:古代善于做士的人。士:泛指皇帝身边的臣子、及官员身边的谋士等。
      微妙玄通:无所不通令人难以捉摸。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摸。玄通:无所不通。
      深不可识:高深莫测无法认识。
      夫唯不可识:正因为无法认识。唯:因为。
      故强为之容:所以勉强加以形容。
      豫焉若冬涉川:小心的样子好像是冬天过冰河。
      犹兮若畏四邻:戒备的样子好像是畏惧四邻。
      俨兮其若客:庄重的样子好像是一位客人。 俨:庄重。
      涣兮若冰之将释:【意译】大度的样子好像是与谁都没有隔阂。(参考成语“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忠厚的样子好像是特别淳朴。 敦:敦厚、忠厚。
      旷兮其若谷:心胸开阔的样子好像是山谷一样。 旷:心境开阔。
      混兮其若浊:包容的样子好像是浑浊的大水一样。 混:混同,修饰为“包容”。
      孰能浊以止:谁能停留在浑浊大水的状态上?
      静之徐清: 静下来时又能慢慢地清澈下来。(注:“浊”和“清”描述的都是水的状态。)
      孰能安以久:谁又能像水一样长久安静?
      动之徐生:动起来时又能生机勃勃。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有此道的人不求盈满。 欲:想要。
      夫惟不盈:正因为不求盈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他既能保持原有优点又能不断形成新优点。 敝:旧,代指原有的优点。
      重点导读:
      本文的“豫”、“犹”合起来即是“犹豫”——形容迟疑不决、反复思考的样子,结合句子分别解释为“小心”、“戒备”。
      涣然冰释:像冰块一样融化消散。比喻误会、疑虑、隔阂等完全消除。


      IP属地:黑龙江3楼2024-03-11 19:56
      回复
        十六章
        分解译注:
        致虚极:达到最大程度的虚心。致:达到。 极:【程度副词】顶点、尽头。
        守静笃:坚守最大程度的清静。 笃:【程度副词】很、深。
        万物并作:万物一起成长发展。
        吾以观复:我就用“虚心和清静”来观察万物的循环往复。 以:用(什么)。复: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万物众多。 芸芸:形容众多。
        各复归其根:它们最终又都回归到各自生命的起点。 复:又。 根:原点、起点。
        归根曰静:回归起点就是静止死亡的意思。
        是曰复命:(静止死亡后) 就会等待下次生命的开始。
        复命曰常:这种循环往复的生生死死永恒不变。 常:经久不变。
        知常曰明:懂得自然规律就会开明豁达。常:自然规律。明:开明。
        不知常:不懂自然规律 (和事物规律)。常:自然规律。
        妄作凶:胡作妄为就会招致灾祸。
        知常容:懂得自然规律就能做到包容。
        容乃公:包容一切就能做到公正。
        公乃王:公正就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王:代指在某方面达到了顶点。
        王乃天: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天:代指自然规律。
        天乃道:自然规律就是道。
        道乃久:遵道而行就能长久。
        殁身不殆:(就) 终身不会有危险。 殁身:终身。殁,死。 殆:危险。
        重点导读:
        1.本文的“虚极”就是“极虚”;“静笃”就是“笃静”,这就是古文的定语 (或状语) 后置现象,翻译这种句子时有些需要前置处理有些则不需要。
        2.【吾以观复】——“以”的意思是用 (什么)?即指用第一、二句的“致虚极”和“守静笃”。“吾以观复”又是个承前省略句,所以译句还要把第三句里的“万物”补充进来。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段话是在描写万物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动物、植物等都会死去,但都会以各种方式将生命传承下去,懂得了万物这种生生死死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人就会变得开明豁达。
        ---------------------------------------------------------------------------
        篇后加注:
        本章有多个句子的表达准确度不足,多处词不达意,甚至个别用字用词仅能算是一个代号,居于字面无法正常翻译,以能意译到“文顺理通”为最佳翻译。
        开明:指人思想开通,不顽固,不保守。
        豁达:指人胸襟大、度量大、性格开朗。
        ======================================
        十七章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分解译注:太上:最好的统治者。
        不知有之:(百姓) 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其次的统治者。
        亲而誉之:(百姓) 亲近赞誉他。
        其次:再次的统治者。
        畏之:(百姓) 畏惧他。
        其次:最次的统治者。
        侮之:(百姓) 侮骂他。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啊!——指君王的诚信不足。
        有不信焉:有谁会信任他呢?
        悠兮其贵言:(最好的统治者) 清静无为很少发号施令。悠兮:悠闲无事的样子。贵言:指干扰百姓的号令很少。
        功成事遂:却能成就功绩和顺利完成大事。遂:顺利完成。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这样。 自然:本来的样子。
        重点导读: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段话是一个完整的复句,讲述的是统治者清静无为少发号施令的两大好处:①对统治者的好处是可以功成名就建树伟业;②干扰百姓的政令越少百姓越能干好自己的事而过上好日子。
        =======================================
        十八章——(校正版)
        原文:
        大道废,安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如果这样校正本章,两个为疑问否定句,另外两个为肯定句,则文顺理通。
        安有仁义?(疑问否定句) 安:怎么(疑问词)。
        有大伪。(肯定句)
        安有孝慈?(疑问否定句)
        有忠臣。(肯定句)
        分解译注:
        大道废:大道荒废后。
        安有仁义:怎么可能还会有仁义呢? (译文改成肯定句:一定会丧失仁义。)
        慧智出:人类的智慧发展得越高。
        有大伪:各种伪诈现象越严重。
        六亲不和:六亲之间不和睦。
        安有孝慈:怎么可能还会有孝慈呢?(译文改成肯定句:一定会丧失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陷入昏乱。
        有忠臣:就会有忠臣挺身而出。
        重点导读:
        1.【大道废,安有仁义】——这两句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当大道丧失后,社会上各种不仁不义现象就会层出不穷。
        2.【六亲不和,安有孝慈】——这两句是针对同一个家庭而言的,六亲之间不和睦与长辈不慈爱晚辈不孝顺有直接关系。
        3.【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两句是说忠臣大多刚直不阿,不如奸邪谄媚的臣子更招人待见,所以平常时群臣的忠奸是很难分辨的。唯有当国家陷入昏乱危难之时,忠臣就会挺身而出,而那些贪生怕死的佞臣则会找出各种借口来躲避,因此说“国家昏乱,方显忠臣”。
        ========================================
        个人校对所参考的四大版本——
        【帛书甲】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畜兹。国家闷乳,案有贞臣。
        【帛书乙】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慧智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贞臣。
        【楚简老子】古大道废,安有仁义?六新(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又(有)正臣?
        【通行本】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个人推测:
        1.以上四大版本里的“贞臣”、“正臣”、“忠臣”都是一个意思,仅是秦汉之前三个意思相同的不同称呼而已,最后被统一称为“忠臣”,其他两个称呼则被淘汰,这样统一简化后便于传承、交流和使用,这就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好处所在。
        2“畜兹【chù cí】”的意思可能是“牲畜对幼崽慈爱呵护的天性”。“畜兹”可能是方言、或“孝慈”的最早用词,“畜兹”是针对牲畜(及禽~兽)而言的,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用“畜兹”来赞美人不太合适,便用新词汇“孝慈”取而代之。
        3.“安”字不是语助词,而是疑问词“怎么”,楚简里的“安有仁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安有仁义?”的意思是“怎么可能还会有仁义呢?”,而“有仁义”的意思则是“一定会有仁义”,此二者的意思完全相反。因此综合各种表述语句,只有“大道废,安有仁义?”这种表述方式文顺且理通。(注:“案”同“安”。)
        4.“闷乳”的意思可能是“乳汁长时间一闷就会腐败坏掉”,“闷乳”的引申义就是“昏乱”,“闷乳”一词晦涩难懂逐渐被淘汰。
        5.以上四大本版本中还有多处不同,多为抄写错误,没有讨论的实质意义。
        ======================================
        十九章——(校正版)
        原文:绝声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注:通行本为“绝圣弃智”,参照古本校正为“绝声弃智”。)
        分解译注:
        绝声弃智:(即"绝弃声智")绝弃声人们的片面主张。 声:声人——即出谋划策的人。智:指声人的片面主张、片面思想。
        民利百倍:民众就能获得更多好处。绝仁弃义:(即"绝弃仁义")绝弃仁义的倡导。
        民复孝慈:去促使民众恢复孝慈。
        绝巧弃利:(即"绝弃巧利")绝弃机巧私利。巧:智巧、机巧。利:私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就会没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用以上三条条文 (去恢复社会秩序) 依然不够。
        故令有所属:因此还要让 (民众) 做到 (如下三条)。属:归属到具体情况上。
        见素抱朴:外表朴素内心淳朴。见素:看见的朴素,即“外表朴素”。抱朴:怀里抱着的淳朴,即“内心淳朴”。
        少私寡欲: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绝学无忧:不学坏就无后患之忧 。绝学:指不学坏、不染恶习等。
        ============================================
        重点导读:
        (一)
        “绝声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是千古以来引起误解最多的三句话,为了恢复老子想要表达的真实原意并消除误解,我们先来剖析一下第19章。
        春秋末年,整个社会的秩序大乱,第19章就是老子总结出的恢复春秋社会混乱秩序的六条建议。
        第一条:绝声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第三条: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一、二、三条在篇前)
        第四条:见素抱朴。
        第五条:少私寡欲。
        第六条:绝学无忧。(四、五、六条在篇后)
        如果脱离了春秋社会乱象这个历史事实,思路越是天马行空越是解不开第19章。
        ①【绝声弃智,民利百倍】——春秋时,心系天下的只有老子、孔子等少数,而大量围绕在各诸侯王身边的诸子百家及谋臣们,虽然都有大本事、大智慧,但大多都是为了一方诸侯兴邦而施展的片面才华,使社会一步步走向无法收拾的乱世局面,使得本该完整的天下四分五裂,战乱连连,民不聊生。在老子看来,要想形成统一而又良好的社会环境,让老百姓获得好处,就要绝弃“声人”们的片面主张,“声人”即指诸子百家及谋臣这些经常为各诸侯王出谋划策的人。
        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这是把“孝慈”视作了“仁义”的根源,如果人人恢复了孝慈的本性在家能父慈子孝,那么对待外人必然也能做到仁义(“仁义”即指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爱)。千古以来,没有几人能参透老子的这种辩证思考,老子的仁义观被后人完全扭曲、变形、颠倒。“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最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先不要急着弘扬仁义,而要先弘扬孝慈,当孝慈恢复之后再去弘扬仁义,仁义的弘扬就会变得容易。
        ③【 绝学无忧】——“绝学”必然是指不学习坏的东西、不染恶习等,而一切好的东西则必然是多学益善 。
        补充说明:“绝声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这三句话的表达准确度严重不足,因此翻译时只能合理矫正译文。
        (二)
        【“圣”和“声”的误解】
        “绝圣弃智”——通行本
        “绝声弃智”——帛书甲
        圣:即“圣人”,指有道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褒义)
        声:即“声人”,指出谋划策的人。(有讽刺之意)
        通过“圣”和“声”的含义对比,这两个字绝不是通假字,那么“绝圣弃智”和“绝声弃智”必有一错误。
        问题出现在《道德经》的《道篇》里,通行本共有11处“圣”,而帛书甲本则10处为“声”1处为“圣”。由此可见,古代学者并没有搞懂“圣”和“声”的区别而进行了统一处理。通行本《道篇》的11处“圣”,其中10处都是以“圣人”合用的形式出现的,唯独第19章“绝圣弃智”的“圣”是单独使用。10处“圣人”的句子都是文顺理通的,那么这10处“圣”一定是对的,唯独第19章“绝圣弃智”解释不通,因此说此处的“圣”字应是“声”字,这就是错误产生的原因所在。


        IP属地:黑龙江4楼2024-03-11 19:58
        收起回复
          二十章
          分解译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答应与迎合相差多少呢 ? 唯:真心的、恭敬的答应。 阿:迎合的、怠慢的答应。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良与凶恶相差多少呢?
          人之所畏:大家所畏惧的。
          不可不畏:(我) 也不可能不畏惧。
          荒兮其未央哉:(大道) 荒废到这样广阔无边的程度。 未央:没有边际。
          众人熙熙:众人却兴高采烈。众人:指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熙熙:热闹的样子。
          如享太牢:好像是在参加盛大宴会。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全备为太牢,场面宏大。
          如春登台:好像是春日登台 (欣赏美景) 。
          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淡泊享乐没有任何反应。 未兆:没有任何征兆。
          如婴儿之未孩:好像是还没有长大的婴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憔悴颓废好像是个无家可归的人。 儽儽兮:憔悴颓废的样子。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很满足。 有余:指众人的权势大、财物足。
          而我独若遗:唯独我好像丢失了什么。遗:遗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是有颗愚人的心呀。
          沌沌兮:是那样的愚昧无知。 沌沌:愚昧无知的样子。
          俗人昭昭:俗人都特别明白。 俗人:指没有精神、思想的权贵们。昭昭:特别明白。昭,明白。
          我独昏昏:唯独我昏昏噩噩。 昏昏:浑浑噩噩。昏,糊涂。
          俗人察察:俗人都特别精明。 察察:观察特别仔细。
          我独闷闷:唯独我特别不开窍。闷闷:像个闷葫芦似的不开窍。
          淡兮其若海:(众人的) 冷淡好像我的思想是那没有边际的大海。 淡:冷淡、不热情。
          飂兮若无止:可我还是像风一样忙忙碌碌无法停止 (传播道) 。 飂兮:疾风不停的样子,比喻忙忙碌碌。
          众人皆有以:众人都各有用处。 有以:有自己的用处。以,用。
          而我独顽似鄙:而唯独我顽固到被众人鄙视的程度。 鄙:轻视、看不起。
          我独异于人:我和众人完全不同。
          而贵食母:我要看重探索研究道 。 食:引申为探索、研究。母:(事物) 的基础,即“道”。
          篇后总结:
          同样处在社会的上层,众人 (代指有权有势有钱的人) 皆陶醉于享乐之中,过着奢靡的生活。而老子却时刻忧国忧民,老子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本文中处处体现出众人的幸福感和老子的忧愁感之对比,这就是众人与圣人老子的巨大差别。另外,通过本文能看得出老子在整个后半生里都一直在悟道、传道,且传道很不顺利。
          =====================================
          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分解译注:
          孔德之容:孔子的德的内容。
          惟道是从:只能说与道是相从的。从:跟随、相从。
          道之为物:【意译】德与道的关系。【直译】道作用到德上。 物:代指德。
          惟恍惟惚:只能说是恍惚的。(即是说“德与道很难分清楚”。)
          惚兮恍兮:惚惚恍恍啊! 惚恍:模糊而分不清。
          其中有象:德中有道。 象:(道的) 迹象 。
          恍兮惚兮:恍恍惚惚啊!
          其中有物:道中有德。 物:代指德。
          窈兮冥兮:深奥啊! 窈:深远。冥:深奥。
          其中有精:德中有道的精华。
          其精甚真:道的精华存在于德中是真实的。
          其中有信:德中有道是绝对可信的。
          自古及今:从古到今。
          其名不去:德的名字不曾离去。
          以阅众甫:(人们) 就用德来检查众人的言行是否美好。众甫:众人美好的形象。甫,古时加在男子名后的美称。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我是怎么知道众人的言行是否美好的呢?
          以此:我是用道来衡量的。此:代指老子自己的道。
          重点导读:
          ①“孔德”就是“孔子的德”的缩写,“忠、孝、仁、义、礼”等即是“德”的细分细化。
          ②【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子的儒家学说研究“德”,老子的道家学说研究“道”,本章即是老子对“德”和“道”进行的一个比较。老子认为“德”和“道”有太多重复混合的、或分不清楚的内容,例如“忠、孝、仁、义、礼”即是德的内容也是道的内容。(提示:德都是道,但道不一定都是德。因为道包含天、地、人、事、物五大方面的规律,而德则只与人和事的某些方面有关。)
          =============================================
          二十二章
          分解译注:
          曲则全——
          ①解:(某些情况下) 唯有曲忍退让才能保全自己。曲:弯曲,引申为“曲忍”——委屈忍让。
          ②解:((处理某些事情) 要学会绕点弯子才能办周全。曲:即“直来直去”的反义。
          枉则直:(意识到) 歪曲事实祸害人就能做到正直。枉:使 (什么) 歪曲,行为不合正道。
          洼则盈:居下才能盈满。
          敝则新:陈旧便会更新。 敝:代指陈旧事物。(即“推陈出新”的最早用词。)
          少则得:少取才是多得。(注:这是说“人要学会知足”。)
          多则惑:贪多反而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圣人始终坚守以上六条原则而成为天下楷模。 抱一:即指对“以上六条哲理”坚守如一。 式:样式,引申为楷模。
          不自见故明:不自我表现才是明智。 见:同“现”,表露在外面、表现。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才能彰显才华。 彰:即“彰显”——鲜明地显示。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我夸耀才能保有功劳。 伐:自夸。
          不自矜故长:不自高自大才能长久。 矜:自尊自大、自夸。
          夫唯不争:由于 (圣人) 不与人相争。 夫:语助词。唯:只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也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说的“曲则全”。
          岂虚言哉:不可能是空话呀!
          诚全而归之:(我们) 要真诚的把保全自己的功劳归功于“曲” 。诚:真诚、诚心。
          重点导读:
          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六句哲理;“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又是四句哲理。——这十句话的深奥道理都需要仔细揣摩,没有经历过、不到一定年龄就很难领悟其中道理。
          ②【不自见故明】——这句哲理需要辨证来看待,在求职时、表演时、比赛时、答辩时等必须全力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而平时里的多数情况下都无需刻意去表现自己,否则就会招人反感。
          ③"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是一个完整复句,要连带到一起进行解读,“诚全而归之”的“全”即指“曲则全”的“全”,“诚全而归之”的“之”即指“曲则全”的“曲”。篇尾这三句与篇首的“曲则全”是首尾呼应的一种写作格式。
          =======================================
          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分解译注:
          希言自然:少说话才合乎规律。 希:同“稀”,少。 自然:即指合乎规律。
          故飘风不终朝:缘由是狂风刮不了一个早上。
          骤雨不终日:暴雨下不了一个整天。
          孰为此者:谁使狂风暴雨这个样子呢?
          天地:(是) 天和地。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且不能 (使狂风暴雨) 长久。
          而况于人乎:更何况是人 (说话) 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因此依道而行的人言行合乎道。
          德者同于德:依德而行的人言行合乎德。
          失者同于失:失道失德的人言行背道弃德。失:指失去上两句话里的“道” 和“德”。
          同于道者:有道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乐意和他在一起。
          同于德者:有德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乐意和他在一起。
          同于失者:失道失德的人。
          失亦乐得之:道和德也会抛弃他。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啊!
          有不信焉:怎么会有人信任他呢 ?
          重点导读:
          1.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段话是“道法自然”写作手法,老子是把人的说话和天地的刮风下雨做了个比较,天地都无法使狂风暴雨(不是细风小雨)长久下去,由此老子认为人的说话也不应该滔滔不绝,滔滔不绝就会出现很多问题:①言多必失;②别人插不进话;③无法获知他人想法;④引起大家的反感等。
          2. 【德者同于德】——这是一个承前省略句,所以要把上句话里的“从事于”补充进来, 即“(从事于) 德者同于德”。
          =========================================
          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分解译注:
          企者不立:踮起脚跟不能站立长久。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者不行:迈大步的人不能走太远。
          自见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不明智。 见:同“现”,表露在外面、表现。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无法显现才华。 彰:即“彰显”——鲜明的显示。
          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的人失去功劳。 伐:自夸。
          自矜者不长:自高自大的人不会长久。 矜:自尊自大、自夸。
          其在道也:这些行为用道来衡量。
          曰余食赘行:只能说是多余无用的。 余食赘行:比喻多余无用。 余食,残羹剩饭。赘行,带着多余无用的东西行走。
          物或恶之:大家或许都厌恶上述六条缺点。 物:代指人。 之:代指上文的六条缺点。
          故有道者不处:因此有道的人不接触 (这六条缺点) 。
          重点导读:
          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是为人处世的六条缺点。
          ②“企者不立”实际上是告诉人们总想着要比别人高一头反而会很累的道理。
          ③“跨者不行”实际上是告诉人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本意是两种常识现象,老子则由这两种常识现象联想到做人做事也应这样。


          IP属地:黑龙江5楼2024-03-11 20:01
          收起回复
            二十五章———(校正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的断句极可能错了两千多年,正确断句应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思是:“道”在混沌世界之前就一直存在、然后“道”促使天地产生。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分解译注:
            有物:有种规律。物:代指“道”。
            混成先:(这种规律) 在混沌世界之前就存在。
            天地生:(然后) (这种规律) 促使天地产生。
            寂兮寥兮:(初始的天地) 无比寂静空旷。 寂:寂静。 寥:虚空、空旷。
            独立不改:各自独立存在永不改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的运行永不停息。 不殆:不会遇到危险 (而停止运行) 。
            可以为天下母:(天地的出现) 可以说是为天下万物的产生创造了基础条件。母:基础。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这种规律的名字 。(意译:我不知道是什么规律产生了天地和万物。)
            字之曰道:就给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叫“道”。
            强为之名曰大:(再) 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道”。(半截话,原句补充“强为之名曰大道”。)
            大曰逝:大道是看不见的。 逝:代指消失、看不见。
            逝曰远:看不见且又遥远。
            远曰反:遥远且又在眼前。 反:代指“远”的反义,即近处、眼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因此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这四大重要方面。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占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要遵循地的变化(而生活)。 法:效法、遵循、顺应。
            地法天:地要遵循天的变化(而变化)。
            天法道:天要遵循道来运行。道:本处指天的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①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效法自然现象;②做人做事的方法要遵循自然规律。道:本处仅指做人做事的道理、或方法。自然:自然规律、自然现象。
            重点导读:
            1.【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三句话描述的是“天和地”产生后的最初情形,即天和地寂静空旷的一直在周而复始的运行着,(此时万物还没有出现)。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段话首尾呼应,即老子把开头说不清楚的“有物”最后起名为“道”。“道”包含两个阶段——①形成天地万物的规律;②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道”的含义极广,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各有所指,不能混为一谈。)
            3.【“强为之名曰大”为什么要补充个“道”字?】——这是承前省略写作,即借鉴了上句“字之曰道”的“道”字。由此亦可推知下句“大曰逝”的“大”同样指“大道”。(注:此处的承前省略很不合理,特此提示。)
            4.【逝曰远,远曰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在遥远的古代有,在今天还有。
            -------------------------------------------------------------
            篇后总结:
            整个第25章都是在讨论“有物”(即道),老子认为“道”这种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有,在万物出现之前有,在天地万物里有,在古代有,在今天有,在人和事里有……,这才是老子最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可不幸的是老子把第25章写成了“谜”,后人又集体把25章解读成了“谜中谜”。


            IP属地:黑龙江6楼2024-03-11 20:01
            收起回复
              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分解译注:
              重为轻根:用重视来取代轻视。(原意:重视是轻视的根本。)
              静为躁君:用冷静来取代急躁。君:借“君臣”来比喻,即静为“君”、躁为“臣”。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所以圣人整日远行不会离开车马用品。
              虽有荣观:虽有荣幸观光的机会。
              燕处超然:却心不在焉而自忙其事。燕处:燕子处于(的状态)——时而悠闲、时而忙碌。 超然:不在其中,置身事外。
              奈何万乘之主:奈何 (拥有) 万辆兵车的君主。
              而以身轻天下:却以自身的强大轻视天下。
              轻则失本:轻视就会失去根本。 本:根本。
              躁则失君:急躁就会失去冷静。 躁:性急、不冷静。君:代指“静”——即“静为躁君”。
              重点导读:
              ①【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即指行远路,行远路就要备好车马及一切急需用品,这是说圣人对待远行非常“重视”。(辎重:行军打仗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本语境代指车马及携带的急需用品。)
              ②【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三句是互文,讲的是圣人远行时重视什么和轻视什么,“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补充说明圣人远行时对欣赏沿途风景心不在焉,而是一直重视自己的出行任务。
              ③本文最后四句是讲强大的君主对天下轻视的后果,与圣人远行重视什么轻视什么形成鲜明对比。
              =========================================
              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分解译注: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的不会留下痕迹。(注:行军打仗、警察破案经常会出现此情形。)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的找不出漏洞。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 谪:贬谪、处罚.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数术的不用筹谋策划。 数:数术。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于保守秘密的不会泄露。(原意:善于关闭的不用设置门闩也打不开。) 关楗:木制门闩。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团结的无法将他们分开。(原意: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解不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别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 (被圣人) 抛弃的人。
              常善救物:(圣人) 总是善于救助事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 (被圣人) 抛弃的事物。
              是谓袭明:(以上讲述的) 都是高深的智慧做法。袭明:大致意思是“善于偷袭的智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因此善人的善行是恶人的老师 。师:即指恶人要向善人学习。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恶人的恶行是善人的警戒。 资:提供些什么,即提供 (警戒) 。
              不贵其师:不重视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在乎这样的警戒。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也是糊涂。 迷:迷糊、糊涂。
              是谓要妙:这就是道的精要奥妙。 要:精要。 妙:奥妙。
              重点导读: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五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恶人要经常学习善人的善行,久而久之就能成为善人;善人要把恶人的恶行视为警戒就能长久保持善良。能这样做的都是有智慧的人,否则糊涂至极。
              ====================================================
              篇后补充解读: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本段的行文结构:
              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②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③不贵其师——此处的“师”即指①句讲的内容,即“恶人一定要注重向善人学习,从而改变自己”。
              ④不爱其资——此处的“资”即指②句讲的内容,即“善人要注重恶人的言行产生的恶果,从而避之”。
              ⑤虽智大迷——本句是把头四句合起来评论,不论善人还是恶人若不注重以上道理,不管有多大智慧也是糊涂。
              ⑥是谓要妙——本句是说不论善人明白了这些道理,还是恶人明白了这些道理,都是掌握了道的精要奥妙。
              ==================================================
              二十八章——(校正版)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一段)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第三段)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第四段)
              分解译注:
              知其雄:管住自己的蛮横暴躁。雄:代指“雄性”的蛮横、暴躁 等习性。
              守其雌:守住自己的雌柔温和。(注:“知其雄,守其雌”是指人的性格、脾气、秉性等。)
              为天下溪:就能 (像天下的溪水一样) 做到善良。
              为天下溪:做到善良。 天下溪:到处都有的滋养万物的小溪、小河,代指“善良”。
              常德不离:常德就不会离开 (自己)。常德:即指五常 (仁、义、礼、智、信) 等。
              复归于婴儿:就能达到淳朴。归于:达到。婴儿:代指孩子的性格——诚实、纯真、质朴。
              本段译文:
              管住自己的蛮横暴躁,守住自己的雌柔温和,就能做到善良。做到善良,常德就不会离开自己,就能达到淳朴。
              分解译注:
              知其荣:知道自己的功劳荣耀。
              守其辱:却甘愿守在卑微位置。辱:代指低下、卑微的位置。
              为天下谷:胸怀就能 (像天下的山谷一样) 宽广。天下谷:比喻胸怀宽广。
              为天下谷: 胸怀宽广。
              常德乃足:常德就会保持充足。
              复归于朴:就能达到 (特别) 淳朴。(注:补充“特别”是为了配合“复归于婴儿”和“复归于无极”。)
              本段译文:
              知道自己的功劳荣耀,却甘愿守在卑微位置,胸怀就能宽广。胸怀宽广,常德就会保持充足,就能达到特别淳朴。
              分解译注:
              知其白:发挥自己的优点长处。 白:代指优点、长处等。
              守其黑:管住自己的缺点短处。 黑:代指缺点、短处等。
              为天下式:就能做榜样。 天下式:天下人的榜样。 式,样式、引申为榜样。
              为天下式:做了榜样。 常德不忒:常德就不会出现差错。 忒:差错。
              复归于无极:就能达到无极 (淳朴) 。 无极:无极限、无尽头。极,顶点、尽头。
              本段译文:
              发挥自己的优点长处,管住自己的缺点短处,就能做榜样。做了榜样,常德就不会出现差错,就能达到无极淳朴。
              分解译注:
              朴散则为器: 以上三种淳朴的同时释放就能成为优秀人才。 散:分散,引申为释放。器:人才。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使用这三种淳朴则成为好首领。官长:百官之长,即首领。
              本段译文:
              以上三种淳朴的同时释放就能成为优秀人才,圣人使用这三种淳朴则成为好首领。
              重点导读:
              1.“天下溪”是滋养万物的,所以老子用“天下溪”来代指“善良”,“为天下溪”与“上善若水”是同一类型的句子。
              2.“复归于无极”是个承前省略句,这是借鉴了第二段最后一句“复归于朴”的“朴”字,补充完整是——复归于无极(朴)。
              3.本文阐释的是返朴归真的具体方法,三段内容分别阐释了“淳朴”的三重境界(或说是三个层次)——①淳朴;②特别淳朴;③无极淳朴。再换一种更贴切的说法:第一段内容是告诉人们要培养“好的性格”;第二段内容是告诉人们要做到“胸怀宽广”;第三段内容是告诉人们要发挥“优点长处” 。最后老子总结到——只有同时拥有这三点的人方能担当大任。
              4.“朴散则为器”的“朴”即指——①复归于婴儿;②复归于朴;③复归于无极。说白了就是指这三段的全部内容。
              =========================================
              篇后加注:
              本文是结合各大古本进行的校正。


              IP属地:黑龙江7楼2024-03-11 20:04
              回复
                二十九章——(校正版)
                原文:
                夫大制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注:“夫大制不割”由第28章移入,通行本为“故大制不割”,参照古本“故”字校正为“夫”字。)
                分解译注:
                夫大制不割:大国的制度不应该分割 (疆土) 。 夫:语助词。制:体制、制度。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想要再次取得天下的统一并付诸行动。
                吾见其不得己:我看他是很难成功的。
                天下神器: 就算它拥有天下最好的军队和武器装备。 神器:代指精良的军队和武器装备。
                不可为也:也是办不到的。
                为者败之:行动的就会失败。
                执者失之:执着到底的还会被灭掉。
                故物:因此国这个东西。 物:代指国。
                或行:或自行创建一套制度治国。 行:指自己行动去创建。
                或随:或沿用己有的制度治国。 随:跟随。
                或嘘 :或以小心慎重治国。 嘘:慢慢吹气,形容小心慎重。
                或吹:或以虚张声势治国。 吹:说大话, 形容虚张声势。
                或强:或以示强治国。强:示强,(形容词用作动词。)
                或羸:或以示弱治国。 羸:瘦、弱。(形容词用作动词。)
                或挫:或以压制各种反对势力治国。 挫:压下去、降低。
                或隳 :或以毁坏削弱他国来强大本国。 隳:毁坏。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圣人总是能去除那些过分的、奢侈的、极端的东西。 甚:过分。奢:奢侈。泰:极、最,引申为极端。
                重点导读:
                ①【夫大制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段话讲的是老子对周朝分封疆土从而形成诸侯割据乱象的担忧,老子认为大国的疆土一旦被分割,想要再次收回几乎办不到。
                ②【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这段话讲的是老子总结出的八种治国方法,运用的是类比写作手法,因此要牢牢抓住类比的特点——此像彼,并深入结合全文主题才能意译完美。
                =========================================
                三十章
                分解译注:
                以道佐人主者: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
                不以兵强天下:不会用兵力去逞强天下。
                其事好还:这种用兵之事容易遭到报复。
                师之所处:军队所处之处。
                荆棘生焉:会生出许多是非灾难。 荆棘:带刺灌木,代指是非灾难。
                大军之后:大军交战过后。
                必有凶年:一定会有灾荒之年。
                善有果而已:善于用兵的只求达到目的而已。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兵力去强取天下。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大。 矜:自尊自大、自夸。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自夸。 伐:自夸。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
                果而不得己: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己。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就不要再去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盛极就会走向衰败。
                是谓不道:这是说它已不再符合道。
                不道早己:不符合道很快就会衰亡。


                IP属地:黑龙江8楼2024-03-11 20:05
                回复
                  三十一章——(校正版)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上左,凶事上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注:通行本为"尚左"、"尚右",根据古本校正为"上左"、"上右"。)
                  分解译注:
                  夫兵者不祥之器:兵器是不祥的器物。
                  物或恶之:人们或许都厌恶兵器。 物:代指“人”。
                  故有道者不处:因此有道的人不去使用(兵器)。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则以左边为贵。居:平时。
                  用兵则贵右:用兵打仗时则以右边为贵。
                  兵者不祥之器:兵器是不祥的器物。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所使用的器物。
                  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时才会使用它。
                  恬淡为上:冷淡的对待 (兵器) 为上。 恬淡:冷淡、淡泊。
                  胜而不美:战胜了也不要得意。
                  而美之者:(战胜) 而得意的人。
                  是乐杀人:是喜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喜乐杀人的人。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则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事上左:吉事以左边为上。上左:以左边为大。
                  凶事上右:丧事以右边为上。
                  偏将军居左:(出兵打仗)副将居于左边。
                  上将军居右:主将居于右边。
                  言以丧礼处之:这是说要用丧事礼法来对待 (出兵打仗) 。
                  杀人之众:(出兵打仗) 杀人众多。
                  以哀悲莅之:应以哀悲的心情来对待杀人。 莅:参加。
                  战胜以丧礼处之:战胜了也要用丧事礼法来处理后事。
                  篇后加注:
                  【夫兵者不祥之器】——通行本原话是——【夫兵者,不祥之器】
                  =====================================
                  三十二章
                  分解译注:
                  道常无名:道经常起不出名字。(注:由于规律多到数不尽,所以有些规律暂时无法起出名字。)
                  朴虽小:(道)朴实又微小。朴:形容道没有虚假成分。
                  天下莫能臣也:可天下没有任何东西能使道臣服。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若能坚守大道。
                  万物将自宾:天下人都会自动为宾 (而奉他为主) 。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也会阴阳相合为他降下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百姓没有政令约束也能形成良好秩序。
                  始制有名:随着各种制度开始建立并有了惩罚名号。名:指惩罚名号,即惩罚条例。
                  名亦既有:既然有了惩罚名号。
                  夫亦将知止:人们的行为也就知道了适可而止。夫:成年男子,通译为“人们”。
                  知止可以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灾祸。殆: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打个比方道存在于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就像无数的河流汇集于江海一样 。
                  ===========================================
                  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分解译注:
                  知人者智:能了解他人的人明智。
                  自知者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注:“智”和“明”合起来即“明智”。)
                  胜人者有力:能胜过他人的人有能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能感到富有。
                  强行者有志:敢于行动的人才是有志者。(注:光有理想和志向而不行动是没有意义的。)
                  不失其所者久:不离失本分的人才能长久。其所: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死而不亡者寿:身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长寿。死:指身死。不亡:指精神不死 (“精神”即指人的思想和事迹等) 。
                  重点导读:
                  本章是8个格式相同的排比句,即有关 “(……)者(……)”的句子,讲的是 “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这八句话之间都用“,”来断句。
                  ——————————————————————————————————
                  【实用解】断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通行本】断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帛书乙】断句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帛书甲】断句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
                  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则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注:本章标点有所改动。)
                  分解译注:
                  大道氾兮:大道广泛分布。 氾:同“泛”,广泛。
                  其可左右:它无处不在。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万物都依道而生而又不离开道。
                  功成而不名有:(道) 建立功劳而又不显露功劳。 不名有:不说有 (自己的功劳) 。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 养护万物而又不替万物作主。 衣:衣服,喻指“外在的保护”。
                  则常无欲:这是说 (道) 永远没有任何索求。则: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或顺承关系)。
                  可名于小:(因而) 可以把 (道) 称作“小”。 名:叫做、称作。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都归附于 (道) 而它又不替万物作主。
                  可名为大:(因而) 可以把 (道) 称作“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由于道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道的“大 ”。
                  篇后总结:
                  本章老子采用夸张离谱的拟人手法来描写道,道是天地人事物的各种规律,它没有生命,因此我们不应该被这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所误导。
                  ====================================
                  三十五章
                  分解译注:
                  执大象:(君主) 实施了大道。大象:大道的迹象。
                  天下往:天下人就都会来归往。往:归往、前去。
                  往而不害:归往却没有害处。
                  安平泰:(于是) 天下太平。 安、平、泰:三个字都是“太平”的意思。
                  乐于饵:(这里的百姓) 生活快乐富足。
                  过客止:(吸引) 过客都止步观望。
                  道之出口:道用口说出来。
                  淡乎其无味:淡而无味。
                  视之不足见:视而不见。
                  听之不足闻:听而不闻。
                  用之不足既:用之不尽 。 既:完、尽。


                  IP属地:黑龙江9楼2024-03-11 20:07
                  回复
                    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分解译注:
                    将欲翕之:想要收敛他。(原意:想要关合它。)翕:合闭、收敛。
                    必固张之:一定要先放任他张狂。(原意:一定要先张开它。)
                    将欲弱之:想要削弱他。弱:削弱、减弱。
                    必固强之:一定要先放任他强横。强:强横、强大。
                    将欲废之:想要废除他。
                    必固兴之:一定要先放任他兴起壮大。兴:兴起。
                    将欲夺之:想要夺取他。
                    必固与之:一定要先故意给与他。(注:“必”和“固”都是“一定”的意思。)
                    是谓微明:(上述所讲) 都是高深的智谋。 微:微妙、精深。明:明智、聪明。
                    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不能脱离水 (而生存) 。 渊:深水,这里泛指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家的利器实况不可以展示他人。 利器:指武器装备、军队实力等。
                    重点导读: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段话我个人的理解是 :只有这样去做,才能使其暴露出种种破绽,然后才能够有把柄、有理由、有针对性、有准备的去收拾他。
                    2.“柔弱胜刚强”是辩证哲理,体现的是“柔弱与刚强”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每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都要想到以下五种情况:①刚强胜柔弱;②柔弱胜刚强;③刚强补柔弱;④柔弱补刚强;⑤刚柔并济。——这五种情况在不同条件下需要灵活选用。若把“柔弱胜刚强”这句伟大的哲理学死了,它就是一句害人的话;学活了,它就是一句助人成事的话。
                    ========================================
                    三十七章
                    分解译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都是让人们遵循规律去做一切事情。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若能坚守 “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
                    万物将自化:所有的人都将依道自然发展。自化:自己该干啥就干啥。
                    化而欲作:自然发展而出现了做作现象。 作:做作,即指虚假、不良现象。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将用无名淳朴的大道来调整。 镇:镇压、抑制,引申为调整。
                    无名之朴:实施了无名淳朴的大道。无名:指道很难起出名字。
                    夫亦将无欲:人们也就没有了贪欲。夫:成年男子,通译为“人们”。无欲:没有贪欲。
                    不欲以静:没有贪欲就会安静下来。不欲:没有贪欲。
                    天下将自定:天下就会自行安定。
                    =======================================
                    三十八章——(校正版)
                    通行本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声明】
                    本章多处逻辑错乱,道理不通,错误产生的原因不详,因而运用老子惯用的阴阳辩证写作手法和程前省略写作手法校正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为之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下仁为之而有以为;上义为之而无以为,下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无以为;下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 (失) 德,失德而后 (失) 仁,失仁而后 (失) 义,失义而后 (失) 礼。夫 (失)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分解译注:
                    上德不德:上等德的人从不 (表现) 自己的美德。上德:德行深厚的人、德行较高的人。
                    是以有德:所以他保有美德。
                    下德不失德:下等德的人处处 (表现) 自己的美德。下德:德行浮华的人、德行寡薄的人、德行较低的人。
                    是以无德:所以他失去美德。
                    上德为之而无以为:上等德的人做好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为之:做 (好事) 。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等德的人做好事而是有意识的行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等仁的人做好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
                    下仁为之而有以为:下等仁的人做好事而是有意识的行为。
                    上义为之而无以为:上等义的人做好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
                    下义为之而有以为:下等义的人做好事而是有意识的行为。
                    上礼为之而无以为:上等礼的人做好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
                    下礼为之而莫之应:下等礼的人做好事而无人回应。
                    则攘臂而扔之:就会举起手臂将所做的事扔掉。 攘:捋起 (袖子) 。
                    故失道而后 (失) 德:因此丧失道而后就会 (丧失) 德。
                    失德而后 (失 ) 仁:丧失德而后就会 (丧失) 仁。
                    失仁而后 (失) 义:丧失仁而后就会 (丧失) 义。
                    失义而后 (失) 礼:丧失义而后就会 (丧失) 礼。
                    夫 (失) 礼者:(丧失) 礼的时候。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忠信的寡薄和祸乱的开始。 薄:寡薄、不足。
                    前识者:前文的这些认识。者:语助词。道之华而愚之始:是大道的浮华和愚腐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所以大丈夫要处在德的深厚上。
                    不居其薄:而不要居在德的寡薄上。
                    处其实:要处在德的笃实上。
                    不居其华:而不要居在德的浮华上。
                    故去彼取此:因此要去除下德、下仁、下义、下礼,而保持上德、上仁、上义、上礼。
                    重点导读:
                    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这五句话均为承前省略写作,补充完整是:“故失道而后 (失) 德,失德而后 (失) 仁,失仁而后 (失) 义,失义而后 (失) 礼。夫 (失) 礼者”。( 注:这五句话老子运用的承前省略很不合理,特此提示广大读者。)
                    2.“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是一组梯次式的辩证关系,“礼”处在梯次的末端,是道德沦丧最为严重的表现。
                    3.“前识者”——即指前文提到的下德、下仁、下义、下礼、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些认识。即“下德、下仁、下义、下礼”是浮华的表现;“失德、失仁、失义、失礼”是愚腐堕落的表现。
                    篇后总结:
                    1.本章其实论述的是“德、仁、义、礼”的三种状态——①上德、上仁、上义、上礼(这是不求回报、不求表扬的“厚德”表现);②下德、下仁、下义、下礼(这是求回报、求表扬的“薄德”表现);③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是“缺德”的表现。)
                    2.孔老二圣笔下的德、仁、义、礼的内含是一样的。不同的仅仅是:老子侧重于讨论德、仁、义、礼彼此之间的辩证关系、或自身的辩证关系;孔子侧重于讨论德、仁、义、礼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应用。
                    =======================================
                    三十九章——(校正版)
                    第一段:
                    昔之得一者:从前凡是得一的。得一:与道保持一致,同“得道”。
                    天得一以清:天得一而清明。
                    地得一以宁:地得一而安宁。
                    神得一以灵:神得一而灵验。
                    谷得一以盈:河谷得一而充盈。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一而生生不息。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得道而成为天下圣明君主。 贞:忠、真诚。
                    第二段:
                    其致之:反之则会这样: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无法清明恐怕将要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无法安宁恐怕将要发生 (灾害) 。
                    神无以灵将恐歇:神无法灵验恐怕将要失去 (灵性) 。歇:停止。
                    谷无以盈将恐竭:河谷无法充盈恐怕将要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无法生息恐怕将要灭绝。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侯王无法高贵恐怕将要垮台。蹶:摔倒,比喻失败、或受挫折。
                    第三段:
                    故贵以贱为本:因此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
                    非乎:不是吗?
                    故至数舆无舆:因此追求过多的赞美反而会失去赞美。 舆:舆论、评论,本处指好评、赞美。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去追求成为珍贵的美玉。喻义:不要去追求成为一个富贵奢华的人。琭琭:玉有光泽的样子,用来比喻富贵奢华。
                    硌硌如石:而要去争做一块大石。喻义:而要去追求成为一个强者。硌硌:山石坚硬的样子,用来比喻“坚强、强大”。
                    重点导读:
                    ①本章第一段即是“有道”的论述,第二段即是同一事物“无道”的论述。第40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是对第39章一、二段的总结概括,“有生于无”里的“有”即是“有道”的简写,“无”即是“无道”的简写。
                    ②本章第三段即是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实际运用。
                    ③【本文运用“得一”的理由】——推理分析——“得道”一词多用于“人”,而天地没有意识,其它万物或没有意识或属于低等生命,因此用“得道”来形容可能不太合适,我猜想这可能就是老子使用“得一”一词的理由。
                    校正备注:
                    【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甲本
                    【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乙本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通行本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通行本(少见)
                    个人认为:“琭琭”、“硌硌”这两个形容词还算是靠谱些,其它的可能不妥。
                    ==========================================
                    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分解译注:
                    反者道之动:①甘愿居处在下位的能人就是有道;②知错能改的人就是有道。道之动:道的动力 (促使的),即指“有道”。
                    弱者道之用: 示弱是道的 (巧妙) 应用。( 注:补充“巧妙”一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句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万物的 (兴盛) 产生于有道。(半截话,原句补充“天下万物生于有道”。)
                    有生于无:有道则产生于无道 。 ( 半截话,原句补充“有道生于无道” 。 )
                    重点导读:
                    1.“反者道之动”的释义①解是说“道的动力可以促使一个能人处在卑微的下位”。“反者”即指“居上、尊贵”的反面“居下、卑微”。世人的普遍做法都是争上、争尊贵,唯有情愿处在卑微下位的能人才是有道有德的人,唯有选用这种能人来担当大任才能成为好领导。
                    2.“示弱”不但有谦虚、谦让等内涵,更有谋略、道义等内涵。“示弱”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处世哲学,它与“示强”相反,“示弱”和“示强”都需要巧妙运用、合理运用、辩证运用。
                    3.【有生于无】——道德经从头到尾讨论的都是“道”,而不是“有和无”。那么“有生于无”里的“有和无”实际上是“有道”和“无道”的简写,运用的是承前省略写作手法,承接的是第39章一、二段的内容。“有生于无”的意思是说“无道的情况下事物就会走向衰败,衰败就会促使事物兴盛的方法产生”。
                    篇后加注:
                    第39章和第40章的划分破坏了道德经的连贯性,此处需引起读者注意。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24-03-11 20:09
                    回复
                      四十一章
                      分解译注:
                      上士闻道:上等智慧的人听闻道的理论。
                      勤而行之:就会勤奋的去施行。——即指就会依道去做人、行事、施政等。
                      中士闻道:中等智慧的人听闻道的理论。
                      若存若亡:半信半疑。
                      下士闻道:下等智慧的人听闻道的理论。
                      大笑之:哈哈大笑。
                      不笑:不嘲笑。
                      不足以为道: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
                      故建言有之:因此 (我) 有如下建言:明道若昧:光明的道反被嘲笑引人愚昧。
                      进道若退:上进的道反被嘲笑引人倒退。
                      夷道若颣:平坦的道反被嘲笑缺点很多。 颣:缺点、毛病。 上德若谷:上德之人的表现反被嘲笑空虚。谷:山谷,比喻空虚。
                      大白若辱:纯洁之人的表现反被嘲笑辱没。
                      广德若不足:广德反被嘲笑不足。 广德:包含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德的全部内容。
                      建德若偷:建立的德反被嘲笑是偷取的。(注: 嘲讽孔子的德是窜改前人的。)质真若渝:品质纯真的人反被嘲笑变化无常。渝:改变 (多指态度和感情)。
                      大方无隅:【喻意】谋划大事不要遗漏任何细节。 隅:角,角落。大器晚成:【喻意】干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总是很晚才能获得成功。大器:喻指“人才”。大音希声:(有些好话) 大声喊也没人听。希声:声音很小,喻指听者不走心、听不进去。
                      大象无形:庞大事物看不见形体样貌。大象:庞大事物的样貌。象,形状、样子。
                      道隐无名:道隐没不见又很难起出名字。隐:藏匿。无名:修饰为“很难起出名字”。
                      夫惟道:只有道。
                      善贷且成:才能善于帮助 (万物) 且成全 (万物) 。 贷:借,引申为帮助。
                      重点导读:
                      1.【大方无隅】——本句的原意大致是“观察大方形时遗漏了某个角(或遗漏了某几个角),老子是在批评这种丢三落四现象。因此我说,本句的喻意就是“谋划大事不要遗漏任何细节”。如今我们可以这样去使用“大方无隅”:①对考虑问题周全的赞美;②提示大家考虑问题时要周全。
                      2.【大音希声】——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若听者走心而能认真听,你小声说他也能记得住(或照着去做);若听者不走心,你大声喊也没用,还不如省省力气不说。”
                      3.【大器晚成】——较大器物的制造用料多、工序多、工时长,所以才最晚制造完成。同样,担当大任干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必然也是很晚才能获得成功。(注:“大器晚成”的本意没有讨论价值,“喻意”才是主要的,是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性的哲理。)4.【大象无形】——一个茶杯、一个人、一辆车等都有各自的形状;而军队、社会、国家等 (“大象”) 的形状无法难描绘,即“没有形状”。
                      ====================================================
                      【41章】的文章脉络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一段)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第二段)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第三段)
                      深入剖析:
                      ①第一段讲的是上士、中士、下士三种人对待“道”的不同态度。
                      ②第二段共有8个“若”字句,这是老子对下士嘲笑道的总结。明道 【若】昧
                      进道 【若】退
                      夷道 【若】纇
                      上德 【若】谷
                      大白 【若】辱
                      广德 【若】不足
                      建德 【若】偷
                      质真 【若】渝
                      以上8句话仅仅是老子对下士嘲笑道的绘声绘色的描述而已,没必要去过度解读,保证译句文顺理通即可。“建言有之”的意思就是提醒大家要以这8句话为警戒,不要去做颠倒黑白的人。(注:“若”字的翻译以符合每句话的语境需求为妙。)③第三段头四句是以“大”字开头的四个不同哲理。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这四句哲理彼此间没有任何联系,仅是格式相同而已。
                      =============================================
                      四十二章——(校正版)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注:通行本为“冲气”,根据帛书乙校正为“中气”。本文后半段移入第43章。)
                      分解译注:
                      道生一: “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规律。(注:本句的表达准确度不足,只能"意译"+"修正"。)
                      一生二: 天地万物的规律划分成阴阳两大类。 一:代指天地万物的规律 。
                      二:代指阴和阳。二生三:阴阳又产生多种搭配状态。三:代指多。
                      三生万物:万物分别以(①阳的状态、②阴的状态、③阴阳的各种搭配状态)而发展变化。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要远离阴的状态而靠近阳的状态。
                      中气以为和:万物都要中和阴阳达到和谐状态。 中:中和 。气:指阴阳,古人把阴阳称为“阴阳二气”。
                      全文译文:
                      “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规律,天地万物的规律划分成阴阳两大类,阴阳又产生多种搭配状态,万物分别以阳的状态、阴的状态、阴阳的各种搭配状态而发展变化。万物都要远离阴的状态而靠近阳的状态。万物都要中和阴阳达到和谐状态。
                      重点导读:
                      ① 本文应是对《伏羲先天八卦图》的语言文字表述,这是一组极具抽象的语言文字,要远离咬文嚼字的狭小空间,以将译文修正并意译到文顺理通的状态为完美翻译。(提示:伏羲用八卦图、老子用数字来分别表述天地万物的规律均难尽其意,因此后人对前人的表述不能理解得太死板。)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段话是老子对天地万物所有规律的综合论述。
                      ③【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话是说万物自身都要向善弃恶、行善止恶。本语境下的“万物”主要是指所有的人。
                      ④【中气以为和】——这句话是说万物彼此间都要和谐的搭配在一起,即指人与人要和谐、人与万物要和谐、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社会与社会要和谐等。由此可见,万物只有自身负阴抱阳、彼此和谐,才能更加繁荣昌盛,一旦这种状态形成常态永驻人间,我想离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不远了。
                      篇后加注:
                      第1章、第25章、第42章的内容都是老子对天地万物所有规律的综合论述。
                      ==========================================
                      四十三章——(校正版)
                      原文:
                      人之所恶, 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一段)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二段)
                      第一段:(由第42章移入。)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只有孤、寡、不谷。 不谷:不结果实的谷物。 (注:“孤、寡、不谷”代表“弱”。)
                      而王公以为称:而王公却用它们来称呼自己。(注:“王公”代表“强”。)
                      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事物或许是减损它反而增益它。
                      或益之而损:或许是增益它反而减损它。
                      人之所教:前人是这样教导的。
                      我亦教之: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横凶暴的人不得好死。 强梁:强横凶暴。
                      吾将以为教父:我将把“强梁者不得其死”视为最严厉教导。以:用 (什么)。
                      第二段:
                      天下之至柔:天下至柔的东西。
                      驰骋天下之至坚:能攻克天下至坚的东西。 驰骋:引申为“攻克”。
                      无有入无间:“柔克坚”这种看不见而又真实存在的力量无处不在 。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就是通过“柔克坚”才知道不蛮干不妄为有好处。以:用 (什么)。
                      不言之教:(上述所讲的道理) (都是) 不能用语言说清楚的教导。
                      无为之益:不蛮干不妄为有好处。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天下希及之:(可) 天下很少有人能达到“无为”状态。之:指“无为”。
                      重点导读:
                      1.本章第一段是“弱与强”之辨,第二段是“柔与坚(‘坚’同‘刚’)”之辩,合之即是“柔弱胜刚强”。——这就是第一段内容划分到第43章里的理由依据。
                      2.【教父】——父亲主要是教育孩子的,父亲的教导普遍都是最严厉、最关爱、最正确的,我想“教父”所要体现的就是这些内含。后期宗教的“教父”也是由此内含演化而来。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三句是互文,要连带到一起进行解读,即第三句是第一、二句的补充与总结。
                      4.【无有入无间】——无:代指“柔克坚”看不见。 有:代指 “柔克坚”真实存在。 无间:所有空间、所有领域。 那么,“无有入无间”的意思就是“柔克坚”这种看不见而又真实存在的力量无处不在 。
                      ===========================================
                      四十四章
                      分解译注:
                      名与身孰亲:名声与生命哪个更重要呢? 亲:根据语境需求修饰为“重要”。
                      身与货孰多:生命与财物哪个更重要呢? 多:根据语境需求修饰为“重要”。
                      得与亡孰病:得与失哪个更有害处呢? 亡:失去。 病:害处。
                      是故甚爱必大费:所以过分追求一定会耗费巨大。 甚爱:特别喜爱、过分追求。
                      多藏必厚亡:过多聚敛不义之财物迟早会深受其害。多藏:指过多聚敛不义之财物。
                      知足不辱:知道满足就会避免遭罚受辱。
                      知止不殆:知道时刻而止就会避免危险。 殆:危险。
                      可以长久:这样就可以长久。
                      ==========================================
                      四十五章——(校正版)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注:通行本为“屈”,参照古本校正为“诎”。)
                      分解译注:
                      大成若缺:大成就的人就算有所缺点。
                      其用不弊:他的作用也不会有弊端。
                      大盈若冲:大圆满的人就算有所不足。冲:虚空,比喻“还有不足之处”。
                      其用不穷:他的作用也不会有穷尽。
                      大直若诎:耿直的人不会撒谎。 诎[qū]:言语钝拙,代指不会花言巧语。
                      大巧若拙:大巧的人平时不要显露自己的灵巧。 拙[zhuō]:笨拙。
                      大辩若讷:善辩的人平时不要处处表现口才。 讷[nè]:说话迟钝。
                      躁胜寒:运动能驱散身体的寒冷。 躁:急躁、躁动,引申为运动。
                      静胜热:静止能散发身体的燥热。 静:停止不动。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才是天下正道。 清静:做人、行事、为政等安静、不搅扰。
                      重点导读:
                      “拙”、“讷”、“怯”、“愚”都是普通人的常见表现,因此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都是古人在提醒“大巧、大辩、大勇、大智”之人,平时要与普通人保持一样不要处处凸显自己,而要把才智、能力、勇敢等充分用在关键时刻。
                      =========================================
                      附加内容:
                      大勇若怯:大勇的人平时和常人差不多,但遇事则勇猛过人。怯:胆小、没勇气。
                      大智若愚:大智慧的人平时不要炫耀才华。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24-03-11 20:12
                      回复
                        四十六章
                        分解译注:
                        天下有道:天下太平安定。
                        却走马以粪:(就) 退还战马到田间耕种。 却:退还。 粪:代指耕地种田。
                        天下无道:天下混乱不安。
                        戎马生于郊:怀胎的战马也要上战场而将马驹生于郊野。
                        祸莫大于不知足:引起祸端的原因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引起过错的原因莫大于贪得无厌。
                        故知足之足:因此只有知足才能感到满足。
                        常足矣 :(才能) 永远满足 。
                        ============================================
                        四十七章
                        分解译注:
                        不出户:不出家门。
                        知天下:(也能) 知晓天下大事。
                        不窥牖 :不看窗外。
                        见天道:(也能) 知晓天道变化。天道:指日月变化、四季变化、大自然变化等。
                        其出弥远:出门越远。
                        其知弥少:知道的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所以圣人不去远行也能推知 (事物结果) 。
                        不见而明:没有亲眼所见也能搞明白 (是咋回事) 。
                        不为而成:不去亲自操作也能获得成功 。
                        ===============================================
                        四十八章
                        分解译注:
                        为学日益:求学 (随着知识增长) 就会日渐受益。日益:好处一天天增加。益,受益。
                        为道日损:修道 (各种不良习气) 就会日渐减少。损:消损、减损、减少。
                        损之又损:减少再减少。
                        以至于无为:最后达到遵循规律去做事。
                        无为而无不为:遵循规律去做一切事情。
                        取天下常以无事:取得天下常靠不滋事。无事:不滋事。
                        及其有事:只要他不断滋事。有事:有“滋事”。
                        不足以取天下:很难取得天下 。
                        文法剖析:
                        本章可以切割出四组互文,如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一组互文,老子讲:"干什么"日渐受益,"干什么"日渐减损。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二组互文。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组互文。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组互文。
                        重点导读:
                        ①【为(wéi)学】——“学习知识、技能等”的最古老叫法、或老子独创的叫法。本语境“为”的意思是——正在做“什么”、从事“什么”、研究“什么”。(注: 为学=求学 )
                        ②【为(wéi)道】——指学习道、研究道、领悟道、实践道、运用道等系列相关内容。(注:为道=修道 )
                        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段话是教化每一个世人的,这段话再补充上后三句“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就是教化君王的。由此可见,天下人从老百姓到君王,人人都可以从道德经里汲取智慧营养。
                        -----------------------------------------------------------------------
                        篇后总结:
                        通过第48章全篇可以看出老子文章逻辑缜密,一环紧扣一环,道德经81章篇篇如此。今人之所以看不懂道德经是因其成书较早,文化断代久远,书中有一定量的古词语(或老子独创的、或商朝周前期使用的),以及字词、文法、标点等历经2500多年持续不断的千百次演变,再加上传抄时误写和人为改动等等,如此种种原因致使老子五千言出现了一些错误语句和一些有缺陷语句,只要我们能把这些错误语句一一修正、缺陷语句一一弥补上,道德经所传递的思想依然光芒万丈。如果道德经的错误处不修正、缺陷处不弥补,而去硬读硬解一定会导致读者译者逻辑思维错乱。
                        ============================================
                        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一段)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二段)
                        分解译注:
                        圣人常无心:圣人永远没有私心。无心:没有为自己着想的私心。
                        以百姓心为心:处处替百姓着想。【原意】以百姓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
                        善者吾善之:善人我 (用) 善对待他。 善者:善良的人、有德之人。
                        不善者吾亦善之:不善人我也 (用) 善对待他。 不善者:无德之人、恶人。
                        德善:德 (就是) 善。(注:德就是善,反之“善就是德”,善=德=仁义礼智信等。)
                        信者吾信之:诚信的人我 (用) 诚信对待他。信:诚信。
                        不信者吾亦信之:不诚信的人我也 (用) 诚信对待他。
                        德信:德 (就是) 诚信。(注:德就是诚信,反之“诚信就是德”。)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圣人在天下言行慎重。歙歙焉:轻轻吸气的样子,比喻说话慎重。
                        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的想法是) 促使天下人的想法都接近。浑其心:想法都接近。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关注圣人的言行 (来效仿学习)。注其耳目:注意听、看圣人的言行。
                        圣人皆孩之:圣人都特别诚实质朴。孩之:指孩子的性格——诚实、纯真、质朴。
                        全文译文: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处处替别人着想。善人我用善对待他,不善人我也用善对待他,善就是德;诚信的人我用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用诚信对待他,诚信就是德。圣人在天下言行慎重,圣人的想法是促使天下人的想法都接近,百姓都关注圣人的言行来效仿学习,圣人都特别诚实质朴。
                        重点导读:
                        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歙歙焉”即喻指“言行小心慎重”,圣人之所以言行小心慎重是怕失去前文提到的“善”和“信”。
                        ②“孩之”的意思就是“孩子的(样子)”,即指孩子的性格——诚实、纯真、质朴。
                        ③先秦古文有一大表达缺陷,即某些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之间缺失谓语,翻译这种句子时要合理补充谓语。例如:“德善:德 (就是) 善。”——此译文中()内的文字即是补充的谓语成分。
                        ========================================
                        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第一段)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二段)
                        分解译注:(第一段)
                        出生入死:从出生到死亡。
                        生之徒十有三:长寿的人约有十分之三。生之徒:长寿的人。徒,××的人。
                        死之徒十有三:短寿的人约有十分之三。死之徒:短命的人。
                        人之生:人的一生。
                        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妄动致死的人约有十分之三。 死地:可致人丧命的各种危险之地。
                        夫何故:这是什么原因呢?
                        以其生生之厚:是因为他们都把自身生命看得很重。
                        本段重点导读:
                        1.“夫何故?”是段落划分的依据。“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是对前面结论的自问自答,本段是老子对世人生命普遍现象的观察与总结,“以其生生之厚”的意思是说“这三种人都很重视生命”,但因重视的缘由、方式等的不同而出现三种结果——①生之徒十有三;②死之徒十有三;③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2.“十有三”理解成“约数”更合理些,至于某些人发现把三个“十分之三”加起来而少了“十分之一”,我认为这种纠结没有意义。
                        分解译注:(第二段)
                        盖闻善摄生者:听闻善于保护生命的人。盖:发语词。 摄:保养、保护。
                        陆行不遇兕虎:陆上行走不会遭遇犀牛和老虎的伤害。兕:犀牛。
                        入军不被甲兵:从军打仗不会遭遇敌兵的杀伤。
                        兕无所投其角:犀牛伤害他无处使用犀角。投:投放。
                        虎无所措其爪:老虎伤害他无处使用利爪。 措:安放。
                        兵无所容其刃:将士伤害他无处使用兵刃。 容:容放。
                        夫何故:这是什么原因呢?
                        以其无死地:因为他们没有置自身于危险境地 。死地:可致人丧命的各种危险之地。
                        本段重点导读:
                        1.【“陆行不遇兕虎,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这三句话老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走路时一定要躲避开兕虎,兕虎才无法伤到你。
                        2.“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是五个夸张描写的句子,大致意思可能是:“善摄生者不会置自身于各种危险境地,因而小人、恶人、敌人等都没办法伤害到他们。”(注:“ 兕和虎”应是对恶人和权贵之人的形象比喻。)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24-03-11 20:16
                        回复
                          五十一章
                          分解译注:
                          道生之:道生长了万物。之:代指万物。
                          德畜之:德畜养了万物。
                          物形之:万物形成兴旺之势。之:代指下句的“势”。
                          势成之:兴旺之势的形成。之:没有实质意义的助词。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因为万物都尊崇道而又重视德。 莫不:都。
                          道之尊:道的尊崇。
                          德之贵:德的重视。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使万物没人命令也常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自然:自然状态,即正常发展状态。
                          故道生之:因此说是道生长了万物。
                          德畜之:德畜养了万物。
                          长之育之:(道) 使万物生长发育。
                          亭之毒之:(道) 使万物长大成熟。 亭:代指已长大。 毒:代指已成熟。
                          养之覆之:(道) 使万物循环往复。 养:生养、养大。覆:覆灭,代指死亡。
                          生而不有:(道) 使万物生长而又不占有它们。
                          为而不恃:(道) 帮助万物而又不依赖它们。
                          长而不宰:(道) 领导万物而又不主宰它们。 长:官长,译为动词“领导”更适合语境。
                          是谓玄德:(以上道的六种行为)就是最高境界的德 。 玄德:玄妙的德;最高深、最无私的德。
                          重点导读:
                          本章的“万物”亦包括“天下人”。
                          ======================================
                          五十二章——(校正版)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注:本文综合古今各版本进行了校正。)
                          分解译注:
                          天下有始:天下 (事物) 都有各自的初始。
                          以为天下母:事物的初始状况就是天下事物的根源。 母:基础、根源。
                          既得其母:既然了解了天下事物的根源。
                          以知其子:(通过古今对比)就能知晓今天的事物状况。子:代指今天的万事万物。
                          既知其子:既然知晓了今天的事物状况。
                          复守其母:(通过古今对比)就能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母:事物的本质、规律。
                          没身不殆:(掌握事物规律)就终身不会有危险。 没身:终身。 殆:危险。
                          塞其兑:堵塞人们 (贪欲的) 视听。 兑:眼、耳、鼻、口等孔窍。
                          闭其门:关闭人们 (智巧的) 大门。
                          终身不堇:(就) 终身不会缺少 (道和德)。堇:少。
                          开其兑:(如果) 打开智巧和贪欲的大门。
                          济其事:(并) 实施这样的事。
                          终身不救:(则) 终身不可救药。
                          见小曰明:观察细微才是真正聪明。见小:观察仔细连微小的都不会遗漏。
                          守柔曰强:坚守柔弱才是真正强大。
                          用其光:使用自身的优点长处。 光:光芒,引申为优点、长处、天赋。
                          复归其明:(就能) 展现出自我的聪明才智。复归:又回归到,修饰为“展现”。
                          毋遗身殃:没有给自己的日后留下殃祸隐患。 毋: 不要。遗: 留下。
                          是谓袭常:这是因为他把不变的道运用到了变通的程度 。
                          重点导读:
                          1.【塞其兑,闭其门】——事物都有“好和坏”的两面,本处“堵塞”和“关闭”的一定是坏的那一面,这一点广大读者间要达成共识。
                          2.【守柔曰强】——强大分为两种,一种是暴戾的强大,一种是守柔的强大。或许老子认为:“强大的人”示柔示弱才能亲近团结大家,亲近团结大家才能长久,长久才是真正强大。(注:“柔弱的人”就算坚守柔弱也不会变强,甚至只能更弱。)
                          3.“袭常”的释义分析——“袭”的本义是“趁其不备时攻击”,此处借指“变化”;“常”的意思则是“经久不变”。那么,“袭常”的大致意思就是“不变而又变化”。“毋遗身殃,是谓袭常”是一个复句的上下句,要合到一起进行解读。
                          =========================================
                          五十三章
                          分解译注:
                          使我介然有知:我的心里始终有种认知。 介然:(心里)始终、(心里)一直。
                          行于大道:施行大道。
                          唯施是畏:最担心的就是施行 (过程中出现偏离)。
                          大道甚夷:依大道而行非常有好处。 【直译】大道非常平坦。
                          而民好径:而有些人却喜欢搞歪门邪路。径:小路。代指“邪道、歪道”。
                          朝甚除:(导致) 朝政腐败难除。
                          田甚芜:农田特别荒芜。
                          仓甚虚:仓库非常空虚。
                          服文彩:(而达官显贵却) 衣着华丽。
                          带利剑:佩带利剑。
                          厌饮食: 饮食丰盛到厌恶享用。
                          财货有余:钱财物品多到用不完。
                          是谓盗竽:这些都是靠吹嘘欺骗盗取来的。竽:吹奏古乐器,五音之长。借指吹嘘。
                          非道也哉:这是多么无道啊!
                          重点导读: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这两句话的本意是:平坦而又宽阔的大道非常好走,但路程较远些;而小径(即小路)则是两点之间的近路,虽然狭窄不平但距离较近,所以有人才会去喜欢走小径。于是,老子认为做人、行事、为政等也经常会出现类似情形。
                          =========================
                          【篇后补充】
                          “介然”——目前词义丢失。
                          新华字典“介”的第③个字义是——存留,放在心里。
                          新华字典“然”的第④个字义是——副词或形容后缀:忽然丨突然丨超然丨介然。
                          由此推知——存留,放在心里的应该是“始终”的;“然”字没有实质意义。
                          可能由于“介然”的释义有个二次转化过程,不太好理解,就逐渐被淘汰弃用。
                          词语解释:
                          介然:(心里) 始终、(心里) 一直。
                          忽然:表示瞬间发生。
                          突然:表示来的迅速。
                          超然:不在其中,置身事外 。超:超出 (某范围之外)。 (燕处超然 ——第26章)
                          “介然”例句——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善在身,必定会始终洁身自好。
                          介然不群:始终与众不同。
                          介然自守:始终自觉坚守 (道德、信念等)。
                          介然自克:始终自我约束。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山径的小路面,始终有人走就会踩成宽路。山径:山坡小路。蹊间:小路的路面。蹊,小路。
                          加注:
                          以上关于“介然”的几个例句,用“始终、一直”的含义去解读基本上全通 ,这是后人把“介然”的释义“(心里)始终、(心里)一直”简化成了“始终、一直”来使用 。
                          =======================================
                          五十四章
                          分解译注: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基业的不会被拔除。
                          善抱者不脱:善于团结的不会被分开。 抱:代指团结。脱:脱离、分开。
                          子孙以祭祀不辍[ chuò ]:子孙不忘祖训祖法就会世代传承。 祭祀:拜祭祖先,代指祖训祖法。 辍:中止。
                          修之于身:用以上这些道理修身。之:指“善建、善抱 、祭祀不辍”这三大优点。
                          其德乃真:他的德就会非常纯真。
                          修之于家:用以上这些道理建设家庭。
                          其德乃余:他的德就会充足有余。
                          修之于乡:用以上这些道理管理乡村。
                          其德乃长:他的德就会特别长久。
                          修之于国:用以上这些道理治理国家。
                          其德乃丰:他的德就会丰硕无比。
                          修之于天下:用以上这些道理治理天下。
                          其德乃普:他的德就会普天同在。
                          故以身观身:因此结合修自身之法来观察借鉴他人。
                          以家观家:结合建设自家之法来观察借鉴他家。
                          以乡观乡:结合管理本乡之法来观察借鉴他乡。
                          以国观国:结合治理本国之法来观察借鉴他国。
                          以天下观天下:结合治理天下之法来观察借鉴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是怎么知道天下事物是这个样子呢?
                          以此:我就是用“善建、善抱、祭祀不辍”来观察的。
                          重点导读: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要把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经常比对一下,然后就会知道哪个方法更好些,自己的方法更好就继续使用,别人的方法更好就借鉴过来使用,综合各自的优点长处亦可探索发现新方法。
                          ===========================================
                          五十五章
                          分解译注:
                          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
                          比于赤子:就像孩子一样诚实质朴。赤子:孩子(孩子的性格——诚实、纯真、质朴)。
                          蜂虿虺蛇不螫 :毒虫不会去伤咬他。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一种毒蛇。
                          猛兽不据:猛兽不会去伤害他。
                          攫鸟不搏:凶鸟不会去攻击他。攫鸟:用爪子攻击的肉食猛禽。攫,抓、夺。
                          骨弱筋柔而握固:孩子骨弱筋柔却精气神充足。握固:古代的一种强身养生法,代指精气神充足。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不知男女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却能完全勃起。
                          精之至也:那是精气充足的原故。
                          终日号而不嗄:整日哭号却不会哑嗓。 号:大声哭。嗄:嗓音嘶哑。
                          和之至也:那是阴阳气血调和的原故。 和:(阴阳气血) 调和。
                          知和曰常:知道阴阳气血调和就搞懂了生命规律。 常:永远不变 (的规律)。
                          知常曰明:知道生命规律就是聪明。
                          益生曰祥:善于养生就会健康。 祥:吉利、好,代指健康。
                          心使气曰强:心肺功能谐调就会强壮。 气:代指呼气的“肺脏”。
                          物壮则老:事物盛极就会走向衰败。
                          谓之不道:这是说它已不再符合道。
                          不道早己:不符合道很快就会衰亡。
                          重点导读:
                          ①【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这三句是夸张的比喻句,还原后大致意思可能是——连小人、奸人、恶人等都不伤害含德深厚的人,这说明含德深厚的人不但诚实质朴还非常有智慧。
                          ②本章有关身体健康方面的句子多数都很晦涩难懂,所以要紧密结合人的生命现象进行合理意译。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24-03-11 20:24
                          回复
                            五十六章
                            分解译注:
                            知者不言:明智的人不多说。 知[zhì]:同“智” 。 不言:修饰为“不多言”。
                            言者不知:多说的人不明智。
                            塞其兑:堵塞大家的片面视听。兑:眼、耳、鼻、口等孔窍。
                            闭其门:关闭大家的智巧大门。
                            挫其锐:挫去大家的尖锐想法。
                            解其纷:化解大家的纷争矛盾。
                            和其光:调和大家的光芒优点。
                            同其尘:就像混合尘土和泥一样。 同:混同——混合同化。
                            是谓玄同:这就是混同的奥妙所在。玄同:混同的奥妙。
                            故不可得而亲:因此 (对各家思想) 不要去吸收如下内容。
                            不可得而疏:不要去吸收他们疏远的内容。
                            不可得而利:不要去吸收他们利己的内容。
                            不可得而害:不要去吸收他们有害的内容。
                            不可得而贵:不要去吸收他们尊崇的内容。
                            不可得而贱:不要去吸收他们低贱的内容。
                            故为天下贵:所以说 (混同的思想) 是天下最好的 。
                            重点导读:
                            本文老子其实是在讲述:如何将诸子百家的片面思想混同成综合全面性思想的具体方法,在其它很多方面同样可以借鉴此方法。
                            ======================================
                            五十七章
                            分解译注:
                            以正治国:以清静无为治国。 正:正面的,代指“清静无为之道”。
                            以奇用兵:以诡奇方式用兵。 奇: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
                            以无事取天下:以不滋事来取得天下。 无事:不滋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
                            以此:根据如下:
                            天下多忌讳:天下的禁忌律令越多。
                            而民弥贫:而百姓越贫穷。
                            民多利器:百姓私藏的利器越多。
                            国家滋昏:国家滋生的昏乱越多。
                            人多伎巧:人们的伎俩智巧越多。
                            奇物滋起:反常事物滋起的越多。
                            法令滋彰:法律政令越多。 滋:滋生。 彰:显示出来。
                            盗贼多有:罪犯越多。 盗贼:通指“罪犯”。
                            故圣人云:所以圣人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不瞎搅合则百姓便会自然发展。无为:不瞎搅合。自化:自己该干啥就干啥。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喜欢清静则百姓便会自然端正。自正:自己端正自己。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滋事则百姓便会自然富足。无事:不滋事。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没有贪欲则百姓便会自然淳朴。
                            =======================================
                            五十八章
                            分解译注:
                            其政闷闷:国家的政令不严明不清晰。 闷闷:特别不通透,形容政令混沌不清。
                            其民淳淳:他的人民反而忠厚淳朴。 淳淳:特别淳朴。
                            其政察察:国家的政令严明清晰。 察察:特别清楚。
                            其民缺缺:他的人民反而道德败坏。 缺缺:缺点很多。
                            祸兮:灾祸啊 !
                            福之所倚: 幸福就倚靠在它的旁边。
                            福兮:幸福啊!
                            祸之所伏:灾祸就潜伏在它的里面。
                            孰知其极:谁能知晓最后结果会变成啥样呢? 极:达到的程度。
                            其无正: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正”的标准。
                            正复为奇:正的随时会转化成反的。
                            善复为妖:善的随时会转化成恶的。
                            人之迷:人们对这些的迷惑。
                            其日固久:由来已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所以圣人方正而不损害他人。 割:切断,引申为“损害”。
                            廉而不刿:(圣人) 清廉而不陷害他人。刿:刺伤、割,引申为“陷害”。
                            直而不肆:(圣人) 直率而不放纵。 肆:放纵、任意行事。
                            光而不耀:(圣人) 光芒闪烁而不耀眼。
                            重点导读: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四句话是一个复句,讲述的是圣人的四大优点。
                            =================================
                            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分解译注:
                            治人事天莫若啬 :(君王) 治人事天都要节俭。 啬:吝啬、小气,引申为节俭。
                            夫唯啬 :只有节俭。
                            是谓早服:才是及早服从 (道)。
                            早服谓之重积德:及早服从 (道) 就是重视积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重视积累德则攻无不克。克:攻克。
                            无不克莫知其极:功无不克则无法知晓他能力的极限。 极:顶点、极限。
                            莫知其极:无法知晓他能力的极限。
                            可以有国:(他) 才可以拥有一个国家。
                            有国之母:有了国的基础。母:根本、基础。
                            可以长久:(他的功绩和德行) 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是根深柢固、永世长存之道 。 深根固柢:树根又深又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可动摇。 柢:树根。
                            重点导读:
                            本文老子是在给君王讲道,“治人、事天”都是针对君王而言的,“治人”在本语境下是指君王生活和用人方面的花销状况;“事天”则是指开坛祭天的祈福活动,通指各种祭祀活动。老子认为只有“治人、事天”都不铺张浪费的君王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样他的功绩和德行才能与世长存。
                            ==================================
                            六十章
                            分解译注: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 (不能妄加搅动)。 小鲜:小鱼、小虾等水产品。
                            以道莅天下:用道来治理天下。 莅:光临,引申为治理、管理。
                            其鬼不神:那些恶人的神通就没了。 鬼:代指恶人、奸人等。 神:(恶人的) 神通。
                            非其鬼不神:不是那些恶人没了神通。
                            其神不伤人:(而是) 恶人的神通伤不到人了。其神:恶人的神通。其,指鬼。
                            非其神不伤人:并非是恶人的神通不伤害人。
                            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圣人:代指有道的统治者。
                            夫两不相伤:恶人与圣人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这是德的交往所至 。
                            重点导读:
                            “鬼和神”在本文只是两个代号,暗指的应是“恶人”和“(恶人的)神通”。本文的翻译不要过度居于字面,以译文能意译到文顺理通即可。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24-03-11 20:26
                            回复
                              六十一章
                              分解译注:
                              大国者下流:大国要 (像百川交汇的江河下游一样) 居处在下位。下流:百川交汇的江河下游。
                              天下之交:天下的小国就都会来交往。
                              天下之牝:这样的大国是雌柔的。牝:代指 (母性的)“雌柔”。
                              牝常以静胜牡:雌柔的大国常以清静胜过雄强。牡:代指 (公性的)“雄强”。
                              以静为下:大国应以清静居处在下位。
                              故大国以下小国:因此大国用居下来对待小国。下:与大国对应译为“居下”。
                              则取小国:就能取得小国 (信任) 。
                              小国以下大国:小国用谦下来对待大国。下:与小国对应译为“谦下”。
                              则取大国:就能取得大国 (信任) 。
                              故或下以取:所以说有的用居下取得 (信任) 。
                              或下而取:有的用谦下取得 (信任) 。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过是想要统领小国。(直译+意译)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过是想要得到大国庇护。(直译+意译)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这样) 双方都各自得到想要的好处。
                              大者宜为下:大国宜居处在下位。
                              全文译文:
                              大国要居处在下位,天下的小国就都会来交往,这样的大国是雌柔的。雌柔的大国常以清静胜过雄强,大国应以清静居处在下位。因此大国用居下来对待小国,就能取得小国信任;小国用谦下来对待大国,就能取得大国信任。所以说有的用居下取得信任,有的用谦下取得信任。大国不过是想要统领小国,小国不过是想要得到大国庇护。这样双方都各自得到想要的好处,大国宜居处在下位。
                              重点导读:
                              本文讨论的是大国和小国二者之间相处的种种辩证关系,全文用词用语晦涩难懂,能意译到文顺理通即可,没必要过多的去浪费时间和精力。
                              ======================================
                              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一段)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第二段)
                              分解译注:
                              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奥:奥妙,即“规律”是奥妙的。
                              善人之宝:好人把它当成宝贝。
                              不善人之所保:恶人用它保全自己。
                              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可以获得尊重。市:(书)买卖货物,引申为“获得”。
                              美行可以加人:“美行”可以获得信任。加人:大家都来和他亲近,即指“信任”。
                              人之不善:不善良的人啊!
                              何弃之有:为什么要抛弃“美言美行”呢? 之有:代指“美言美行”。
                              故立天子、置三公: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三公:周朝时指太师、太傅、太保。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虽有拱璧和驷马在先的荣耀。拱璧:大碧玉,象征尊贵与荣耀。驷马:四匹马拉的仪仗车,象征尊贵与荣耀。
                              不如坐进此道:(也) 不如拥有“美言美行”。 此道:指“美言美行”。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代所以重视“美言美行”的原因。 此道:指“美言美行”。
                              不曰以求得:不是说用“美言美行”求得什么。 以:用“美言美行”。
                              有罪以免邪:(而是) 有了过错用“美言美行”来化解。 以:用“美言美行”。邪:指“过错”。
                              故为天下贵:因此 “美言美行”是天下最尊贵的。
                              重点导读:
                              "美言美行"是第二段讨论的中心主题,所以整个第二段内容要紧扣“美言美行”来进行翻译。
                              ======================================
                              六十三章
                              分解译注:
                              为无为:行动不胡来。为:行为、行动。无为:不胡来、不蛮干、不妄为。
                              事无事:做事不滋事。无事:本语境译为“不滋事”。
                              味无味:吃粗茶淡饭。【意译】生活要简朴。
                              大小多少:(不计较) 大小多少。【意译】不计较是否吃亏。
                              报怨以德:用德来化解怨恨。
                              图难于其易:对付困难要从简单处入手。图:图谋、谋划,引申为对付。
                              为大于其细:干大事情要从细小处入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一定要做到容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一定要做到细致。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因此圣人始终不去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许下诺言一定会缺少诚信。
                              多易必多难:把问题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人总是把问题看得很难。
                              故终无难矣: 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全文译文:
                              行动不胡来,做事不滋事,生活要简朴,不计较是否吃亏,用德来化解怨恨。对付困难要从简单处入手,干大事情要从细小处入手。天下难事一定要做到容易,天下大事一定要做到细致。因此圣人始终不去做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轻易许下诺言一定会缺少诚信,把问题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问题看得很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篇后加注:
                              《道德经》里的“无事”一共出现过四次——①48章一次,57章两次,63章一次
                              ===========================================
                              六十四章
                              分解译注:
                              其安易持:事物在安稳时容易把持。 其:代指事物。
                              其未兆易谋:事物在未改变时容易谋划。兆:本处指向坏改变的征兆。
                              其脆易泮:事物在脆弱时容易瓦解。泮:散、解。
                              其微易散:事物在微小时容易消散。
                              为之于未有: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治之于未乱:治理乱象要在未乱前开始。
                              合抱之木:合抱的大树。
                              生于毫末:生长于幼苗。
                              九层之台:九层的高台。
                              起于累土:筑起于每一筐累积的土石。
                              千里之行:千里的远行。
                              始于足下:始于脚下 (的每一步)。
                              为者败之:(谁违背上述规律) 做事就会失败。
                              执者失之:(谁违背上述规律) 强行操作就会损失。执:操作。
                              是以圣人无为:因此圣人始终遵循规律去做事。圣人:指一切有道的人。
                              故无败:所以没有失败。
                              无执:(圣人) 始终不固执。执: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故无失:所以没有损失。
                              民之从事:普通人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在做到几成时而失败。
                              慎终如始:(如果) 做事在终止时还能像开始时一样慎重。
                              则无败事: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所以圣人想的都是大家不愿意想的。欲:想得到某种东西、或目的要求。
                              不贵难得之货:(圣人) 从不看重那些珍贵之物。
                              学不学:(圣人) 喜欢学习大家都不愿意学习的东西。
                              复众人之所过:(圣人) 喜欢纠正众人所犯的过错。复:恢复,引申为纠正。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 辅助万物顺其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自然:顺其自然,即"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涉"。
                              重点导读: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五句是一个完整复句,描述的是圣人的五大优点,第一句里的“圣人”是这五个句子共用的主语。
                              ========================================
                              六十五章
                              分解译注: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用道的人。
                              非以明民:不会去教唆民众搞心机伪诈。明:指“心机、智巧”之类的聪明。
                              将以愚之:而是教导民众保持淳厚朴实。愚:代指“诚实”。
                              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难于治理。
                              以其智多: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智:智巧——机谋与巧诈(贬用)。
                              故以智治国:所以用智巧心机治国。
                              国之贼:是国家的灾难。贼:干大坏事的人 (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
                              不以智治国:不用智巧心机治国。
                              国之福:是国家的福祉。
                              知此两者亦稽式:知此两种治国方式就是有了对比标准。稽:考核、稽查。式:模式。
                              常知稽式:(统治者) 常知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好坏。
                              是谓玄德:这就是玄德。 玄德:玄妙的德;最高深、最无私的德。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是那样的深远啊!
                              与物反矣:与人们通常认知是相反的。
                              然后乃至大顺:然而实施后却能收获大顺局面。大顺:社会繁荣昌盛而且秩序良好。
                              重点导读:
                              先秦某些字词偶有“正词”贬用现象,如果不进行合理校正就无法搞懂老子想要表达什么?比如:“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只有将其译文修饰到“文顺理通”程度,才能具有教育指导意义。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24-03-11 2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