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分解译注:
道可道:道 (有的) 可以说清楚。 道:天地万物的规律。(第二个) 道:说。
非常道:(有的) 永远都说不清楚。 非:不。 常:永远。
名可名:道的名字 (有的) 可以命名。 名:(道的) 名字。(第二个) 名:命名、起名。
非常名:(有的) 永远都无法命名。
无名:道没有名字。
天地之始: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
有名:道有了名字。
万物之母: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 母:基础、根本。
故常无欲:因此常常保持欲望很少。 无欲:指“人的欲望、追求很少”。
以观其妙:(你) 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其:代指“道”。妙:奥妙。
常有欲 :常常有过多的欲望。 有欲:指“人的欲望、追求很多”。
以观其徼:(你) 只能观察到道的表面现象。 徼:边际、边界,引申为表面。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天地万物和道一同出现却各有其名。 两者:指“天地万物和道”。
同谓之玄:都是深奥玄妙的。玄:奥妙、玄妙。
玄之又玄:(且) 无比深奥玄妙。(注:本句是两个“玄”字的叠加,意思是“更玄”。)
众妙之门:所有的奥妙都在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门:代指“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全文译文:
道 (即天地万物的规律) 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道 (即各种规律) 的名字有的可以命名,有的永远都无法命名;道没有名字,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道有了名字,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因此常常保持欲望很少,你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常常有过多的欲望,你只能观察到道的表面现象。天地万物和道一同出现却各有其名,都是深奥玄妙的,且无比深奥玄妙,所有的奥妙都在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重点导读:
1.本章前四句话是一个完整复句,均用“;”断句,第一个“道”字是这四个分句共用的主语,运用的是承前省略写作手法,补充完整是——道可道,非常道;(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 无名,天地之始;(道) 有名,万物之母。
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这两个复句是说:只有你保持欲望很少,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道,只有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才能发现道的奥妙。反之,吃喝玩乐等欲望较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道,更无法静下心来研究道,最后只能发现一些肤浅的表面现象。
3.本章出现了几处“玄”和“妙”,“玄”和“妙”可以理解为“玄妙”一词的分开使用,“玄”和“妙”的字义都是“奥妙”的意思。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本章开头这段话里最重要的名词是“道、天地、万物”,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两者”即指“天地万物和道”。而“众妙之门”的“门”则是抽象喻指“两者”的内部,即指“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
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分解译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美之为美:这个样子就是美。
斯恶已:于是“丑”就显露出来。斯:于是。恶:代指“美”的反义“丑”。已:同“矣”。
皆知善之为善:都知道什么是“善”。
斯不善已:于是“恶”就显露出来。
故有无相生:因此有和无相互比较产生。
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比较产生。
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比较产生。
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比较产生。
音声相和【hè】:音乐和歌声相互配合产生协调。(注:本句专指唱歌唱戏等情形。)
前后相随:前和后相互比较产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所以圣人做的都是不蛮干不妄为的事。 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行不言之教:施行的都是顺其自然的教化。不言:不用语言去刻意改变些什么,即指“顺其自然”。
万物作焉而不辞:(促使) 大家自然发展而又不离开 (道)。意译: 促使大家都能依道而行。
生而不有:使 (大家) 生长而又不占有 (他们)。生:生长,译为“使生长”更符合语境。
为而不恃:帮助 (大家) 而又不依赖 (他们)。恃:依赖、依靠。
功成而弗居:建立功劳而又不居 (功)。弗:不。
夫惟弗居:由于 (圣人) 不居 (功)。夫:语助词。惟:只有。
是以不去:所以才不会失去 (功劳)。
重点导读:
1.本文的“有”、“无”和今天的意思一样。有:表示存在。无:没有。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产生;成:形成;形:显现;倾:依靠;和:和谐的跟着唱;随:相随。”这是它们的大致意思。为了便于理解和符合白话文的表达习惯,通用“产生”一词来代替。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段话描写的是圣人的六大“行事”优点。
篇后总结:
本篇文章有多处用字用词不够准确,因而结合语境进行了合理矫正,我想这样去翻译更有实用价值。
================================================
三章
分解译注:
不尚贤:不去崇尚贤能。
使民不争:(就能) 使民众不去争夺 (名利)。
不贵难得之货:不去贵重稀有之物。
使民不为盗:(就能) 使民众不去盗窃。
不见可欲:不去显现可引起贪欲 (的事物)。见:同“现”,显现。
使民心不乱:(就能) 使民心不被迷乱。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 (是): 圣人:此处指有道的统治者。
虚其心:减少百姓的想法。虚:空,引申为减少。
实其腹:让百姓吃饱 (穿暖)。
弱其志:降低百姓的追求。
强其骨:增强百姓的体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百姓没有智巧和贪欲。知:同“智”,智巧(贬用)。欲:贪欲(贬用)。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聪明人不敢胆大妄为。为:妄为(贬用)。
为无为:(只要) (圣人) 做事不蛮干不妄为。 为:行动、做事。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则无不治:就没有不能治理 (的国家)。
重点导读:
“弱其志”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追求要符合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这句话对多数人而言都是适用的,但对千里马则不然。——这句话需要辩证来看,只有脚踏实地,然后才能仰望星空。
======================================
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分解译注:
道冲:道是虚空的。 冲:通“盅”, 虚空的器皿,形容虚空。
而用之或不盈:而使用它或许永远都用不完。不盈:装不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渊深莫测就像万物的主宰。 宗:主宰。
挫其锐:它能挫去万物的锋芒锐气。 挫:压下去、降低。
解其纷:它能化解万物的纷争矛盾。
和其光:它能调和万物的光芒优点。
同其尘:它能混同万物就像和泥一样。注:以上六句译文中的“它”即指“道”。
湛兮似或存:(道) 隐没不见而又真实存在。 湛:没、隐没。(古字义)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晓是谁产生的道。 意译: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
象帝之先:可能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象帝:可能指“盘古”、或“天帝”。
全文译文:
道是虚空的,而使用它或许永远都用不完,它渊深莫测就像万物的主宰。它能挫去万物的锋芒锐气,它能化解万物的纷争矛盾,它能调和万物的光芒优点,它能混同万物就像混合尘土和泥一样。道隐没不见而又真实存在, 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可能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重点导读: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两句可能与“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地”两个神话传说有关。 “吾不知谁之子”是个拟人修辞的疑问句,想太多就会进入思考的误区,较为合理的意译是“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
=======================================
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分解译注:
天地不仁:天地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不仁:不 (表现) 仁爱。
以万物为刍狗:把万物同等对待没有偏爱。刍狗:草扎的用于祭祀的狗。
圣人不仁:圣人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
以百姓为刍狗:把百姓同等对待没有偏爱。
天地之间:天空。(注:天和地之间的空间即是“天空”。)
其犹橐龠乎 :它多么像一个大风箱啊! 橐龠:古代鼓风吹火用的风箱。
虚而不屈:(天) 虽然是空的但动起来能量巨大。虚:空。 不屈:不屈服,形容能量巨大。
动而愈出:越动起来涌出的能量越大。(注:本句是讲风雨雷电等的能量无比巨大。)
多言数穷:用更多的话来描写天空我也没有词语了。
不若守于中:(大家) 不如遵守天空的诸多自然现象去生活。中:指天空中 (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
重点导读:
1.“不仁”即指 (上仁) 不仁,“上仁不仁”是古文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缺失谓语的主宾句,翻译时要合理补充谓语成分,这样的句子还有“上德不德”、“上善不善”、“大爱不爱”等。
上仁不仁:上仁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 注:译文中的"表现"就是补充的谓语。)
上德不德:上德从不 (表现) 自己的美德。
大善不善:大善从不 (表现) 自己的善。
大爱不爱:真爱很少挂在嘴上,而是刻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意译】
2.【刍狗】——把万物都看做是同样神圣的刍狗 (而非几种不同的比喻) ,因此说“刍狗”代指的是“同等对待而没有偏爱”。由此可见,“上仁”有两大优点——①从不表现自己的仁爱;②同等对待没有偏爱。
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这六句话仅仅是老子用诗句格式对“天空”的描写而已,别无它意。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分解译注:
道可道:道 (有的) 可以说清楚。 道:天地万物的规律。(第二个) 道:说。
非常道:(有的) 永远都说不清楚。 非:不。 常:永远。
名可名:道的名字 (有的) 可以命名。 名:(道的) 名字。(第二个) 名:命名、起名。
非常名:(有的) 永远都无法命名。
无名:道没有名字。
天地之始: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
有名:道有了名字。
万物之母: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 母:基础、根本。
故常无欲:因此常常保持欲望很少。 无欲:指“人的欲望、追求很少”。
以观其妙:(你) 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其:代指“道”。妙:奥妙。
常有欲 :常常有过多的欲望。 有欲:指“人的欲望、追求很多”。
以观其徼:(你) 只能观察到道的表面现象。 徼:边际、边界,引申为表面。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天地万物和道一同出现却各有其名。 两者:指“天地万物和道”。
同谓之玄:都是深奥玄妙的。玄:奥妙、玄妙。
玄之又玄:(且) 无比深奥玄妙。(注:本句是两个“玄”字的叠加,意思是“更玄”。)
众妙之门:所有的奥妙都在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门:代指“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全文译文:
道 (即天地万物的规律) 有的可以说清楚,有的永远都说不清楚;道 (即各种规律) 的名字有的可以命名,有的永远都无法命名;道没有名字,那是天地初始的时候;道有了名字,那是有了万物产生这个基础。因此常常保持欲望很少,你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常常有过多的欲望,你只能观察到道的表面现象。天地万物和道一同出现却各有其名,都是深奥玄妙的,且无比深奥玄妙,所有的奥妙都在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重点导读:
1.本章前四句话是一个完整复句,均用“;”断句,第一个“道”字是这四个分句共用的主语,运用的是承前省略写作手法,补充完整是——道可道,非常道;(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 无名,天地之始;(道) 有名,万物之母。
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这两个复句是说:只有你保持欲望很少,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道,只有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才能发现道的奥妙。反之,吃喝玩乐等欲望较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道,更无法静下心来研究道,最后只能发现一些肤浅的表面现象。
3.本章出现了几处“玄”和“妙”,“玄”和“妙”可以理解为“玄妙”一词的分开使用,“玄”和“妙”的字义都是“奥妙”的意思。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本章开头这段话里最重要的名词是“道、天地、万物”,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两者”即指“天地万物和道”。而“众妙之门”的“门”则是抽象喻指“两者”的内部,即指“天地万物和道之中”。
=======================================
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分解译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美之为美:这个样子就是美。
斯恶已:于是“丑”就显露出来。斯:于是。恶:代指“美”的反义“丑”。已:同“矣”。
皆知善之为善:都知道什么是“善”。
斯不善已:于是“恶”就显露出来。
故有无相生:因此有和无相互比较产生。
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比较产生。
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比较产生。
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比较产生。
音声相和【hè】:音乐和歌声相互配合产生协调。(注:本句专指唱歌唱戏等情形。)
前后相随:前和后相互比较产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所以圣人做的都是不蛮干不妄为的事。 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行不言之教:施行的都是顺其自然的教化。不言:不用语言去刻意改变些什么,即指“顺其自然”。
万物作焉而不辞:(促使) 大家自然发展而又不离开 (道)。意译: 促使大家都能依道而行。
生而不有:使 (大家) 生长而又不占有 (他们)。生:生长,译为“使生长”更符合语境。
为而不恃:帮助 (大家) 而又不依赖 (他们)。恃:依赖、依靠。
功成而弗居:建立功劳而又不居 (功)。弗:不。
夫惟弗居:由于 (圣人) 不居 (功)。夫:语助词。惟:只有。
是以不去:所以才不会失去 (功劳)。
重点导读:
1.本文的“有”、“无”和今天的意思一样。有:表示存在。无:没有。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产生;成:形成;形:显现;倾:依靠;和:和谐的跟着唱;随:相随。”这是它们的大致意思。为了便于理解和符合白话文的表达习惯,通用“产生”一词来代替。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段话描写的是圣人的六大“行事”优点。
篇后总结:
本篇文章有多处用字用词不够准确,因而结合语境进行了合理矫正,我想这样去翻译更有实用价值。
================================================
三章
分解译注:
不尚贤:不去崇尚贤能。
使民不争:(就能) 使民众不去争夺 (名利)。
不贵难得之货:不去贵重稀有之物。
使民不为盗:(就能) 使民众不去盗窃。
不见可欲:不去显现可引起贪欲 (的事物)。见:同“现”,显现。
使民心不乱:(就能) 使民心不被迷乱。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 (是): 圣人:此处指有道的统治者。
虚其心:减少百姓的想法。虚:空,引申为减少。
实其腹:让百姓吃饱 (穿暖)。
弱其志:降低百姓的追求。
强其骨:增强百姓的体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百姓没有智巧和贪欲。知:同“智”,智巧(贬用)。欲:贪欲(贬用)。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聪明人不敢胆大妄为。为:妄为(贬用)。
为无为:(只要) (圣人) 做事不蛮干不妄为。 为:行动、做事。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则无不治:就没有不能治理 (的国家)。
重点导读:
“弱其志”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追求要符合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这句话对多数人而言都是适用的,但对千里马则不然。——这句话需要辩证来看,只有脚踏实地,然后才能仰望星空。
======================================
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分解译注:
道冲:道是虚空的。 冲:通“盅”, 虚空的器皿,形容虚空。
而用之或不盈:而使用它或许永远都用不完。不盈:装不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渊深莫测就像万物的主宰。 宗:主宰。
挫其锐:它能挫去万物的锋芒锐气。 挫:压下去、降低。
解其纷:它能化解万物的纷争矛盾。
和其光:它能调和万物的光芒优点。
同其尘:它能混同万物就像和泥一样。注:以上六句译文中的“它”即指“道”。
湛兮似或存:(道) 隐没不见而又真实存在。 湛:没、隐没。(古字义)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晓是谁产生的道。 意译: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
象帝之先:可能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象帝:可能指“盘古”、或“天帝”。
全文译文:
道是虚空的,而使用它或许永远都用不完,它渊深莫测就像万物的主宰。它能挫去万物的锋芒锐气,它能化解万物的纷争矛盾,它能调和万物的光芒优点,它能混同万物就像混合尘土和泥一样。道隐没不见而又真实存在, 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可能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重点导读: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两句可能与“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地”两个神话传说有关。 “吾不知谁之子”是个拟人修辞的疑问句,想太多就会进入思考的误区,较为合理的意译是“我不知晓‘道’是怎样产生的”。
=======================================
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分解译注:
天地不仁:天地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不仁:不 (表现) 仁爱。
以万物为刍狗:把万物同等对待没有偏爱。刍狗:草扎的用于祭祀的狗。
圣人不仁:圣人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
以百姓为刍狗:把百姓同等对待没有偏爱。
天地之间:天空。(注:天和地之间的空间即是“天空”。)
其犹橐龠乎 :它多么像一个大风箱啊! 橐龠:古代鼓风吹火用的风箱。
虚而不屈:(天) 虽然是空的但动起来能量巨大。虚:空。 不屈:不屈服,形容能量巨大。
动而愈出:越动起来涌出的能量越大。(注:本句是讲风雨雷电等的能量无比巨大。)
多言数穷:用更多的话来描写天空我也没有词语了。
不若守于中:(大家) 不如遵守天空的诸多自然现象去生活。中:指天空中 (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
重点导读:
1.“不仁”即指 (上仁) 不仁,“上仁不仁”是古文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缺失谓语的主宾句,翻译时要合理补充谓语成分,这样的句子还有“上德不德”、“上善不善”、“大爱不爱”等。
上仁不仁:上仁从不 (表现) 自己的仁爱。( 注:译文中的"表现"就是补充的谓语。)
上德不德:上德从不 (表现) 自己的美德。
大善不善:大善从不 (表现) 自己的善。
大爱不爱:真爱很少挂在嘴上,而是刻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意译】
2.【刍狗】——把万物都看做是同样神圣的刍狗 (而非几种不同的比喻) ,因此说“刍狗”代指的是“同等对待而没有偏爱”。由此可见,“上仁”有两大优点——①从不表现自己的仁爱;②同等对待没有偏爱。
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这六句话仅仅是老子用诗句格式对“天空”的描写而已,别无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