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圣母殿中的圣母到底是邑姜还是刘娥?郭沫若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喵喵足迹2020-05-28 17:17不仅把晋祠的正神唐叔虞像请出了正殿,还要把唐叔虞母亲的邑姜像换成刘娥刘太后像,这一系列动作,当时的晋阳守吏是怎样在晋阳城中老百姓的眼皮底下完成的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晋祠,是宋太宗赵光义当年大规模重修晋祠后,又经历朝历代不断修葺逐渐扩展开来的。但是晋祠中有一物可以证明,晋祠的原址应该是没有动的,就是说当年赵光义毁掉又重新修建的晋祠,还是在原来的晋祠废墟上修建的,并没有重新选址。晋祠齐年古柏进入晋祠景区,特别是进入晋祠博物馆里面,古树众多,但树龄最长的,就数植于周代的这株圣母殿北侧的齐年古柏,也叫周柏或龙柏。这也是晋祠三绝之一。圣母殿旁边替代凤柏的小柏树据专家推测,在龙柏对应的南侧还应该有一株凤柏,但是据记载凤柏在道光年间被不肖子孙砍伐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看到的小柏树。北侧龙柏的树皮已经皴裂,因为年代的久远,这棵古柏好像是不堪时间的重负,也象是失去了手足亲人之后的悲痛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下去。所幸的是,龙柏没有死又发出了新芽。晋祠唐叔虞祠堂这棵龙柏据科学检测已有2600年到2900年的树龄。这个时期正是古代的西周时期,树龄比祠堂早了一千多年。再看唐叔虞祠堂里载植的柏树,树龄明显要比圣母殿旁的龙柏短了很多。而且从龙柏和凤柏的位置来看,晋祠的正殿就在圣母殿的位置,而晋祠供奉的正宗唐叔虞像却是出现在一个狭小的偏殿里的。晋祠金人台及四个铁人关于圣母殿重修及有可能把圣母像从邑姜换刘娥刘太后,我在上篇关于晋祠的文章中有过叙述。晋祠研究所的学术顾问程衍生发现在《宋会要楫稿》这本宫廷档案中,书中写明有两份诏书均记载有晋祠前后重修的原因和经过;圣母像换成刘娥也极有可能出现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左右,因为在圣母殿南墙根上发现的一块石碑上也有一条线索,碑文上刻有四句话“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晋阳守吏也可能就是借助当年的那场自然灾害,把叔虞像请到了偏殿,圣母形象得以重塑,换成了刘娥。晋祠金人台铁人但是,这里还有一条线索,可以说明圣母就是刘娥。大家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金人台吗?金人台西南角的那个铁人,其铸造和雕塑工艺是最突出也是最杰出的,同时它也是四个铁人中涛造年代最久远的,经鉴定这尊铁人铸造于宋代,而它原来的位置是立在正殿门口的。铁人身上刻有铭文,其中有一句“一人积德于百年,后裔承恩于四世”的字样,落款是刘植,恰恰也姓刘。传说是刘娥刘太后家的后人所立,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刘太后。晋祠圣母殿的圣母像到此为止,种种迹象表明圣母殿中端坐着的圣母就是刘娥刘太后。但是,又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即便是在肯定,也只能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专家极大程度上的推测。当年,刘娥的公公赵光义水淹、火烧摧毁了整个晋阳城,晋阳老百姓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圣母是刘娥,并心悦诚服的下跪拜谒吗?晋祠金人台当地百姓还是更加愿意接受这位圣母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邑姜是神农炎帝的后代,她的丈夫周武王是轩辕皇帝的后代,她的家族代表了中华民族炎、皇两位祖先的融合,备受人民敬仰。从圣母被百姓接受、历代享受祭祀情况来看,圣母是邑姜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晋祠圣母殿1958年,郭沫若先生来到晋祠考察了这段历史后,欣然题诗一首: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罄,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象,笑语嘤嘤立满堂。通过此诗表达了他的倾向和看法。这首诗的头两句是追溯晋祠的历史渊源,但是第一句里的“原来”两字用的极妙,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关于晋祠的影响力,好像至今还是存在着的,世人仍在评说,仍然是一个继续延续的话题。晋祠游览到此,对于眼前的一切,在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后,我特别想感慨一句“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