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实力至上...吧 关注:287,433贴子:4,829,249

论十六卷保栉田退佐仓的合理性及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众所周知,自十六卷发布以来,吧里关于这一卷一直争论不休,其中堀北与绫小路保栉田退佐仓这一行为毫无疑问是争论的焦点。吧里讨论这一情节的帖有很多,但大都不够客观和完整,希望这个帖子能对此事作出一个较为全面、完整,又不失创新的阐释,同时也希望改变部分吧友长期以来对此事一些有失偏颇的看法,并完善自己的看法。写的有些长,希望吧友们能耐心看完(约27000字,可以分几次看)。如果看完后仍有疑议,欢迎吧友们评论,辩论。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合理性”,即保栉田退佐仓这个行为是否正确。要判断一个做法是否合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它和其相反做法的利弊和可行性,我反对使用简单的类比来说明一个事件的全貌,无论是与其他退学事件还是实教外的其他事例。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16卷这样复杂的事件。因此,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可能真正解决16卷的问题。当然,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事件的部仍是可行的。
我们先从栉田开始分析:栉田过去一年半在班里苦心积虑树立的形象已经毁于一旦,且掌握大量班级其他同学的秘密,就这点来说,她完全有能力让整个班级为她陪葬(有能力不代表最终能实现)。当时栉田实际说出来的秘密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但只是这冰山一角,就能使班级里人人自危。这点从堀北仅用一轮就说服全班同学就可见一斑,如果不是班级同学都希望尽快阻止栉田继续说下去,息事宁人,即使堀北的话术高明也很难做到这样。况且即使全班都赞成栉田退学,也不大可能让她在被退学前一句话都讲不出来,除非绫小路一拳把她打晕,但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也有吧友认为绫小路一个眼神就能吓退栉田,我想这也是不能指望的。《银河帝国》中有这么一句话:浪漫的幻想有如一朵脆弱无比的小花。一个神经过敏的人手中的一把核铳,就足以摧毁一切。此时栉田手上当然没有核铳,但语言无疑也是一种致命的武器。十七卷中也说:“虽然让她住口,就是单纯的一件事,但执行起来意外的很难。”我们固然不能轻视绫小路的能力,但栉田的困兽之斗的同样不容小觑。面对这种情况,无疑应放弃幻想,采取更加实际的应对措施。
栉田到这时其实还没有彻底崩溃,只是选择背水一战了而已。她有着初中时的经验,不会在这一步就倒下。这点从她在这时仍能正常说话就能看出来。堀北的话才是真正使她崩溃的,使她一败涂地的。如果堀北不采取行动,栉田必然会继续说下去,造成的破坏取决于她能继续说多少。受时间限制,我想是不能全部说出的。不致使整个班级分崩离析,但是仍然足以对班级局部造成严重的伤害,摧毁过去一年形成的部分人际关系。绫小路与栉田所做的,都是揭开他人虚伪的面纱,显出下面的真实。在这种令人难堪的真实面前,栉田苦心经营许久的人际关系也显得不堪一击,又如何能指望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稳固到足以面对真实的对方呢?即使后来这些人际关系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既然已经受过一次严重的伤害,就不太可能再回到之前的状态,假如再有类似的冲击,就会暴露出来。就像宇航员身上如果有大的伤疤,进入太空后就很可能裂开一样。一个集体的成功从来都不可能仅靠几个领导人物的力量,大多数集体成员形成的合力才能推动集体走向成功。攘外必先安内,班级内部既已千疮百孔,想升上A班便只能是痴人说梦。相反如果退掉佐仓虽然也会导致班级动荡,但和班级崩溃相比,孰轻孰重想必一目了然吧。两害相权取其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保下栉田就是保护班级。
退学栉田,不仅于班级有大的风险,于社会同样是不义之举。栉田这个人,虽然能力出众,却没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才胜过德的人。这种人相比无能无德的人往往有更大的破坏力。但倘若将她退学,她就变成德才兼备的人了吗?我想,虽然不能彻底排除她被退学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而更大的可能性是导致她的性格变得更加极端,而这样的栉田,到了社会上,又会导致多少个集体崩溃,造成多大的危害呢?虽说最后也许会有某个人或者法律将其制裁,但这样就真的好吗?将这样的栉田推向社会,既会危害社会,又会导致她自身的毁灭。《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叫安道尔的人娶了一个叫瓦霞的女人,后来瓦霞对他很不好,他父亲就劝他解除婚约,然而安道尔却坚决地说:“瓦霞高兴了要挠人,她还爱撒谎,我把她放走了,她又会去害别的男人!就像一条狼,我知道它吃人,还要放走它,我就是有罪的!我要留着她,看着她,不让她吃人!”同样的道理,退学栉田并不是真正消除了风险,只是把这个风险转嫁给了社会罢了。将她留下来,才有可能使她变得德才兼备,才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关于这一点,在第一卷早有预示,原文如下:
每当栉田捧起他们三个,堀北就将其抛出、擊落。搭配还真厉害啊。
「可是就算彼此争吵不是也没有好处吗?大家好好相处绝对比较好哟。」
「虽然你这样讲也没错。」
现在看来,这段话就是此后一年多时间堀北与栉田斗争的缩影,双方并不能预先知道对方的行动,只是见招拆招,随机应变罢了。这种才能在军事上相比于事先的准备,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资治通鉴·汉纪》。这段话中,栉田与堀北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大家好好相处比较好。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这就是“和”。堀北与栉田故事的核心就在于此,堀北从真实的矛盾走向真实的和谐,栉田则由虚假的和谐走向真实的和谐。十六卷堀北所追求的“和”,不仅是个人内心之和、二人关系之和,亦是班级之和、社会之和。


IP属地:安徽1楼2024-07-31 16:56回复
    由此可见,退学栉田恐怕并不容易,而即使成功退学栉田,也不见得是一个好的结局。那么还有一个选项就是保下栉田,对于这个选项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栉田能不能变好,二是栉田变好以后能否重新发挥作用。
    栉田有着变好的可能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个可能性大概有多少,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也在于两方面,一是栉田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二是堀北在帮助栉田变好这件事上有什么优势。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栉田的问题是心理上的问题,并且是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所以只有心理学能真正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栉田桔梗的问题其实在第六卷的独白中就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晰了,后续栉田桔梗的行为不过是这个问题的发展导致的,问题的根本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独白当中最为关键的词显然是“自卑感”,不过单纯的自卑感并不足以成为问题。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人类生而自卑,自卑是力量所在。自卑和对自卑的补偿是个体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主宰着人类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工作、爱情及社交中的各种表现。并且,似乎人类的所有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生,也正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的原动力。
    可以看出,自卑感的存在无论对个体还是人类整体,都具有重要意义。栉田桔梗真正的问题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阿德勒创造的心理学术语,当一个人面临自己无法应对或解决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深以为然时,自卑情结就会出现。并且,因为自卑情结总会带来压力,所以当事人会做出一些代偿行为来让自己感觉优越。然而,这种努力并非为了解决问题本身,而是为了让自己在生活中意义不大的方面感受到一丝优越。如此,真正的问题则被置之不顾或排除在外。当事人会对自己的行为自我设限,并且把心思放在如何避免受挫而非如何奋进取得成功上。在面对困难时,他会表现出犹豫不决、停滞不前,甚至是畏难退缩。栉田因为认为自己无法战胜在各领域超越自己的人们,所以选择借助极为广泛的交友来获取优越感。这种方式虽然能使她获取优越感,但显然不解决真正的问题,栉田桔梗的实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提升。况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栉田把大多数精力花在搞好人际关系时,她用在学习和运动的精力自然会减少,所以她在这两方面的水平就很可能会下降,使她在和别人竞争时更处于下风,这就更坚定了她认为自己无法战胜困难的认知,使她的自我设限进一步加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达到了现在这种极端的状态。可以看出,栉田桔梗的症状完全符合自卑情节的定义。并且她实际上也已经是一位神经症患者,因为神经症的所有症状都显示出当事人在行动上的自我设限。很多罪犯都是神经症患者,而一般神经症患者与罪犯的距离相比正常人来说也是短的多的。栉田显然不是先天的神经症患者,她的神经症主要是由后天的环境造成的,并非她一个人的错,况且她对生活还是有一定希望的,还没有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这样的孩子是绝不应该遭到退学的。
    与自卑情结相伴而来的是对优越感的追求。栉田的行为处处都表达出对自己能力不足的高度恐惧,这只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给自己设下了过高的成功目标。她的成功目标是成为她所处环境的第一名。栉田认知中的成功是狭隘的,这也是由于她过去的经历和她对经历的解读。依据她的独白,栉田在小的时候在学校中确实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随着升入初中,这种地位失去了,而这种地位原本是栉田优越感的全部来源。栉田的基础条件摆在那里,即使升入初中应当也能名列前茅,不过就人的情感来说,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待遇往往有很大差别,尽管二者的实际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例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很多人都知道,但知道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人就少的多了。这是栉田关于成功的认知的来源。
    从中可见作者对实力至上的社会的批判,这样的社会让有实力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极高的自尊,但其中许多却因为无法正确认识实力而导致难以保持原有的自尊,只能生活在痛苦之中,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里的实力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通常认为的实力,不是“真正的实力”)。“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庄子·则阳》)意思是:“荣辱确立,然后可看到忧患之处;财货积聚,然后可看到争夺之处。现在积聚人诟病的,积聚人所争攘的,人的身体穷困而无休止的时候,想不走到这种地步,做得到吗?现在就不是这样了。隐藏事物的真相愚弄不懂人,加大困难归罪不敢做的人,加重任务惩罚不胜任的人,加远路途诛杀走不到的人。人民的智力竭尽了,就用虚伪来对付。每天表现出很多虚伪,士民怎么能不虚伪呢?力不足就行伪,智不足就欺骗,财不足就偷盗。盗窃的行为,应该责备谁呢?”
    栉田的行为本质上和这里的盗窃是一样的,盗窃是为了占有更多,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与优越感,栉田也是一样。栉田的愚,是社会造成的愚;栉田的恶,是社会造成的恶。具体地说,是社会观念与教育制度造成的,这是栉田问题的社会原因(本段与正文部分关系不大,仅作补充之用)。


    IP属地:安徽2楼2024-07-31 16:57
    回复
      栉田获取优越感的方式其实并不能说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她是通过广交朋友来获取优越感,这仍是与高度的社会情感相关的,比之一些罪犯通过犯罪来获取优越感是强的多了,挽救的机会也就更大。交友本身是一种很好的获取优越感的方式,但如果几乎所有的优越感都由此获得,对人在这一领域的要求就极高了。想要达到尚且不易,要维持更是难上加难。首先要明确的是栉田追求的是朋友的量而非朋友的质,起初的原因我想是朋友的量相比朋友的质更容易判断和比较,提升起来也更容易,后面则还因为害怕向别人展示真实的自我,导致不可能主动去深交朋友。栉田成功将交友的广度提升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不过代价也很大,那就是几乎完全得以虚伪面目事人,也没有可以真正信任的人。这样交的朋友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朋友,周国平说:“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就是一种浅薄的自负。因为,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丁尼生说:“不结怨者,亦无交友。”这两句话用来形容栉田可以说是相当合适了。个体心理学非常重视人对他人的兴趣及人的合作能力,而友谊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一种重要形式,朋友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关系。这里的兴趣指的是对他人整体的兴趣而非对他人部分的兴趣。例如绫小路对他人的兴趣可能主要是对他人才能及可利用性的兴趣,无情从这一角度看也就是缺乏对他人整体产生兴趣的能力。栉田既然只展现出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么他人也只可能对她展现出的这部分感兴趣,这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友谊。而这种友谊对栉田实际的帮助是很有限的。
      在了解这种友谊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栉田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变化(这段并不是在讨论栉田的根本问题本身,而是根本问题与栉田的才能共同造成的发展趋势,栉田的根本问题在十六卷以前是一直不变的,从第一卷到第十六卷的发展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独白中说:“我决定藉由比任何人都讨喜,来得到优越感。”在栉田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必然伴随着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与强化。
      关于讨好型人格,蔡斯·希尔在他的《停止讨好别人》中有如下论述:我们都知道与人为善、考虑他人感受的重要性,所以讨型人格的人并不认为讨好他人是一个问题。事实上,能够讨好他人的确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当你竭尽所能讨好他人的行为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时,讨好型人格就会演变成一种有害的疾病……如果你一直都在尽力帮助他人,自己就会感到疲倦,甚是筋疲力尽。讨好型人格可能会让你感觉沮丧和愤怒,因为你觉得自己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却孤立无援。虽然很多人都存在讨好他人的行为,但讨好型人格的人会一刻不停地一直在讨好他人……《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讨好他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也会让你不再那么诚实。因为你会开始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以便在对话中说出对方想听的答案。起初,这些善意的谎言无伤大雅,但逐渐地,你可能会轻易地说出更多的谎言,而有些谎言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危害。你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陷入了自己编织的谎言之网。讨好型人格也是自我意识差的表现。我们非常渴望做一些事情,想要获得一种价值感,所以我们总是答应他人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样就会在自己想要讨好的人面前树立积极的形象。
      夏目漱石在他的著作《我是猫》也曾说过:“人这种动物,既没有那么多同情心,也很难体谅别人。但好歹是生活在这世上的,所以偶尔为了交际,也会做出些怜悯流泪的表情,不过如此。而做这种表情的目的不过是骗人,是种虚假的表演。但说实话,这种表演也是很耗力气的。这种擅长虚假表演的人往往被称为‘具有强烈艺术心的人’,十分受人尊重。所以,在所有人中,最不可靠的就是这些受人尊重的人。”可见讨好型人格对于人的精力的损耗是巨大的,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也难怪栉田在被别人发现秘密后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报复。那些隐藏起来的情感并不是真正消失了,在能够释放的时候就会一涌而出,尤其是在对方就是让栉田产生这种情感的人的时候。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对此我们也不必过分苛责,但要知道把大量负面情绪积攒起来是不明智的,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破坏。而且这种压力并不会随着人生阶段的改变而完全消失,即使栉田成功熬过了高中,在大学生活中依然会带着高中遗留下来的压力,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扛不住。可以说栉田生活方式的崩溃有其必然性。


      IP属地:安徽3楼2024-07-31 16:58
      回复
        不过先导致改变的却是偶然性,这个事件是栉田在初中时由于意外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这个本来面目已经在长年累月的重压下扭曲变形了,自然不会让人喜爱。这种强烈的反差导致了大家的厌恶。之后她采取了报复,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加恶化了。经历本身不足以塑造一个人,关键在于人对经历的解读。从栉田后续的行为,可以看出她的解读大概是“这个社会对真实的我抱有敌意”,这巩固了她畸形的生活方式,并大大加强了她展现真实自我的恐惧。个人解读情境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两种基本的人类动机形成的: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的需求和对准确性的需求,即自尊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自尊取向与与前文提到的追求优越感相似,虽然自尊显然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当它导致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不是从中吸取教训时,它就会阻碍人们改变和自我提升。事实上坦然承认自己重大的缺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人们要付出错误地看待世界的代价。一句话,人们常常扭曲真实世界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前文我们可以看到栉田对自尊的强烈追求,她采取这种解读方式也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栉田后续的行为往往也是因为她对情境的解读为了维持自尊而忽视了准确性。栉田要退学堀北和绫小路是因为害怕泄露秘密,她具有洞察人心的才能,当然能看出他们不是那种会用秘密要挟别人的人,然而因为要保持高自尊,她不会承认自己判断的失误,只会一意孤行。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自爱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栉田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缺乏自爱的能力。身体上的不自爱可以从第一卷的按手印事件看出,心理上的不自爱可以从她的讨好型人格看出。爱的种类有许多,但都是从人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对世界的爱化出的。第三卷短篇《重要的时间》是以栉田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这个学校与一般学校不同,虽然刺激性的要素比较强力,但即使如此还是有着日常的存在。有理所当然的每天的存在,我想将其守护到底,不得不去守护。”由此可见她仍然是热爱生活的,不过由于缺乏爱自己的能力,她只能将爱释放出去来换取他人对自己的爱。拉罗什富科说过:“礼貌是一种回收有礼貌的尊重的愿望。”栉田的行为当中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按照巴特森的分类属于自我利他主义倾向的利他行为,助人者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者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栉田属于极端的自我利他主义者)。但这导致了对他人的爱的过分依赖,如果失去了这些爱,栉田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这样的生活不能再称之为生活,只是如行尸走肉般生存罢了。栉田的行为归根到底也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她的本性并不很坏,把她和穷凶极恶之徒同等看待是不妥的。按照我们之前的说法,可知他人对栉田的爱只是对栉田表人格的爱,可能只是在被帮助后的一句感谢之类的。这种爱不能深入,只能勉强维持栉田的生活状态,时间长了一定会入不敷出。爱的亏空会越来越大,栉田表现出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


        IP属地:安徽4楼2024-07-31 16:58
        回复
          以上是关于栉田的问题的讨论,下面是关于问题的第二方面——堀北在帮助栉田变好这件事上有什么优势——的讨论。
          依据上文的分析,要想真正帮助栉田,需要帮她克服自卑情结,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并提升她的自爱能力。下面要分析的就是十六卷的事件导致的情势和堀北自身的品质与才能如何帮助堀北达到上述目标(堀北大概很难认识到自己的全部优势条件,但这不影响它们发挥作用)。
          首先要从当时栉田的情势来考虑,生活方式的改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另一种是摧毁过去的生活方式再重建。前者通常发生在有一定理想信念,能发觉现有生活方式不足的人身上,例如堀北,后者则往往是在过去的生活方式遭到强大的外力摧毁后发生的,例如轻井泽。前者类似于改革,后者类似于革命。栉田追求的只是维持正常的生活,没有较高的目标,并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很难采取第一种方式进行改变。第二种方式似乎更为可行,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原有的生活方式的阻力。前文提到,栉田对高自尊的强烈追求,对展现真实自我的恐惧,自卑情结等导致她的生活方式极端固化,堀北之前的尝试收效甚微也是因为这个。这种生活方式基本不可能从正面攻破,只有摧毁它依附的环境才能摧毁它。而十六卷的特别考试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这个事件中,栉田的生活方式被彻底破坏了,并且挫败了她的锐气,使她的情绪低落,为她的改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基础。堀北的话是最终使栉田崩溃的,栉田最后自爆其实也只是她的生活方式应对这种情境的手段,退学之后她大概率还是延续这种生活方式,这仍然不能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论如何,“先破后立”中的破算是完成了。
          第二步是“立”,如果破而不立,就会是十七卷状况的延续。只要人还活着,就会自发地形成生活方式,例如十七卷中栉田躲在寝室里那样。所以这里的“立”一定是要形成一个比过去更好的生活方式,很明显靠栉田自己是做不到的,那么关键就在于帮助她形成新生活方式的人,也就是堀北铃音。我们可以从性格、情感、才能、行为四个方面分析(这些都不是单独作用的,每个的分析都建立在其他几个存在的前提下)。
          堀北的性格可以说是很复杂的,不过其中有一点十分显而易见,那就是真诚。拿第一卷来说,如果她向须藤道歉时不够真诚,又怎么能使不及格组三人对其有这么大的改观,并在日后借助须藤的力量呢?推心置腹,真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能给人以温暖、以关怀、以激励、以信任、以力量。《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谏太宗十思疏》曰:“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与人相处,只要能做到真心诚意,便能感天动地,即使是坚如金石的难关,也能打开。真诚也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前提,如果交往双方一真一假,一明一暗,显然称不上是平等,即使双方都虚伪,虚伪的程度和目的也往往不同,也很难说是平等。而真诚就是要表现出人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也没有目的,因而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平等。《说文解字》曰:“交,交脛也。从大,象交形。”古人用正面人(大)两脚相交表示“交”。这启示我们与人交往就像两条腿交叉支撑,不能一条长一条短,那样走路就会摔倒,也就是说不平等的人际关系难以长期保持。在十七卷时栉田也卸下了虚伪的面具(这是随着二人的交谈逐渐达到的),可以说此时双方都是坦诚相待的。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因为此时栉田语言掩盖思想的作用大大减弱了,二人间的联结迈进了一大步。但如果只是这样,仍不足以达到充分的联结。
          堀北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上文提到的自爱。堀北是一个足够爱自己的人,可以从第一卷中她可以直截了当地问栉田是不是讨厌自己,得到“是呀,我最讨厌你了。”的回答也不觉得难过看出。堀北因为足够自爱,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所以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否定自己。《论语》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爱的充分,就去爱别人,这样的爱是不能长久的。正因如此,堀北可以在栉田自爱的能力充分发展前提供爱给她,之后也是如此,因为爱是不嫌多的。帕斯卡说过:“人充满了各种需要,他只爱能够满足一切需要的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人的友情能够发展的很好了。并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这样的堀北相处久了,栉田也会逐渐变得自爱,这毫无疑问是有利的。同时这也有助于栉田丰富自己人生的意义,因为她不再只是为了获取他人的信任而活,还为了自己以及堀北等她所爱的人而活。
          说到情感,只要分析最关键的“爱”就行了,关于爱的产生将在原因的部分讨论,这里只分析作用。这里的“爱”也就是《自卑与超越》中的“对他人敢兴趣”,这是一种广义的爱,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爱。前文说过其他同学对栉田也是有爱的,但只是对部分的爱而非对整体的爱,这样的爱对被爱的那个人有时是有害的。例如绫小路对轻井泽也可以说是有爱的,但这是一种片面的爱,由这种爱导致的行为从长远上看很难说是有利的。不过一般来说都是先有对部分的爱,再发展成对整体的爱。绫小路对他人的爱全部都是对部分的爱,他缺乏对整体产生爱的能力。他之所以说栉田之后是否改邪归正是个未知数,今后对班级采取非配合态度显而易见,也是因为没有对栉田这个整体产生兴趣。这无论从人格上还是才能上来看都是绫小路的最大缺陷。绫小路的话虽然有时代表作者的观点,但他仍然是书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作者的化身,是“最大的瑕疵品”,不能不加辨别地认为他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那么绫小路应如何改变呢?其实,对部分的爱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对被爱者更有利,有的更具发展为对整体的爱的潜力。只要产生一个对整体的爱,后续的发展就会容易很多了。
          那么堀北对栉田的爱是怎样的呢?是对栉田整体的爱,而非只是某一人格,这是一种在知晓一切后依然能够理解、包容的爱,因而能够直击灵魂,真正改变一个人。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这是堀北能帮助栉田的根本原因和最大优势,任何心理治疗都得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成功。
          这也侧面说明了退学栉田是不正确的选择,因为主张退学栉田的人并不是真正爱栉田的人,所以他们要退学栉田并不是为了栉田好,也就不能将栉田引向正道。泰戈尔《新月集》中说:“只有爱人的才能惩戒人。”堀北对栉田应该说是恩威并施的,但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都是出于对栉田桔梗这个人的爱。“没有武力的正义缺乏力量,没有正义的武力是专横。”实教当中,一之濑帆波代表着“没有武力的正义”,龙园翔、坂柳有栖代表着“没有正义的武力”,堀北铃音则是武力与正义的结合。


          IP属地:安徽5楼2024-07-31 16:59
          回复
            关于堀北的才能,我想只要大概说几句就可以了,前面说的其实也能归于才能一类,这里说的是上述之外的才能。
            堀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从第二卷她看出佐仓的异样就能得出。这种洞察力使她能抓住栉田的高自尊这一特点展开对话。十七卷中栉田躲在宿舍里不出来,她的高自尊是通过与堀北及班级对抗并感受到虚假的胜利来维持的,这和许多罪犯通过触犯法律、报复社会来维持自尊相似。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利益实际上都遭到了损害,并不存在胜者。堀北抓住这一点,击碎了栉田的幻想,这只有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才能做到。这在说服班级同学的时候也发挥了作用,因为堀北班的同学都十分在意班级点数,在矛盾无法立即调和的情况下,跟随领导人(这里堀北和绫小路都发挥了领导作用)的思路投票才是更为合适的做法,如果不能看出这点,就会被当时同学们的气势吓倒,又怎么能去说服他们呢?这也使她能坚持去改变栉田而不轻易放弃。《沉思录》中说:“你怀有的见解,不可像是害你的人所怀有的一般,亦不可像是他希冀你所怀有的那样。观察事物要根据事物本身之实在状况。”如果堀北只是按照栉田那种两个人只能留一个的思路去办事,显然是不能有现在的成就的。此外还有堀北优秀的口才,这点就不用多说了。
            行为方面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从宏观上看,堀北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栉田对自己的攻击的回应,也就是对栉田“怨”的回报。对“怨”的回报通常有三种,分别是以怨报怨、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我分别用三个例子来说明。
            以怨报怨是用不合理的方式对仇怨进行报复,如果堀北将栉田打一顿的话,就属于此类。
            以直报怨出自《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以正直回报仇怨。如果堀北将栉田退学而不再进行加害,就属于此类。
            以德报怨出自《老子》:“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即以恩惠回报仇怨,堀北现在的行为就属于此类。
            很明显,以怨报怨不是值得赞扬的行为,关键在于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应选择哪一个。我的看法是,以直报怨既然是用合理的惩罚去回报恶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以德报怨有时能产生更大的好处。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德报怨的对象,这个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得是好的,没有被邪恶侵蚀的太厉害,否则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非但不能引人向善,反而会助长恶人的气焰。那么栉田是那一类人呢?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她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善良的。绫小路说栉田切开来看是黑的,并不是很准确的说法,栉田真正的心理结构应该是白—黑—白的三层结构。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地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而这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仿佛就在和罪人一同苦恼,和拷问官一同高兴着似的。这绝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总而言之,就因为伟大的缘故。”实际上这种三层结构相比之前那种是更普遍的,真正十恶不赦的人是很少的。
            在对象合适的情况下,以德报怨能发挥多大的力量呢?雨果的《悲惨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绝佳的例子。第一个是善人米里埃主教盛情款待了被关在监狱里服二十年苦役的冉阿让(因为他偷了一块面包给快饿死的家人),但晚上冉阿让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企图远走高飞,不料却再次被抓住。在法庭上主教却说这些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亲切地称呼他为兄弟,还又送给他一些银器,使冉阿让改过自新。第二个是冉阿让得到了亲手处死追捕自己多年,给自己带来深重苦难的警探沙威(这个人虽然正直,但非常极端,认为法律是绝对正确的,犯法的人都罪该万死),但他却放走了沙威。后来沙威又抓住了冉阿让,但又把他放走了。最后沙威因无法调和良心与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方式的矛盾而自杀。以德报怨的力量是通过人的良心来发挥的,在两个事例中,前者感化了对社会怀有深仇大恨的苦役犯,后者则与极端固化的生活方式分庭抗礼。如果连这两件几乎不可能的事都能办到,何况是感化栉田桔梗呢?
            吧友们可能认为栉田在十七卷时把堀北拒之门外,所以堀北的以德报怨并没有发挥作用。其实以德报怨的效果有时并不会立即发生,因为成功的以德报怨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对方走出良心与其他东西的对抗前会陷入极端迷茫的状态,这时仍有可能作出不符合良心的行为。《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在这种混沌状态下又抢走了一个小孩的硬币,沙威也是抓住冉阿让一段时间后才放走他而非立刻放走。所以栉田的行为也完全可以理解。
            从微观上看,堀北在十七卷所做的主要是让栉田相信自己会班后经过努力依然能被接纳,并且提出要帮助栉田,这些无一不是在给栉田提供勇气。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本就侧重于通过给患者提供勇气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改变生活方式归根到底要靠每个人自己。以栉田的聪明才智,并非不能发觉自己生活方式的问题,但是缺乏改变的勇气。可以说有足够的勇气,栉田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并且堀北的分析也有理有据,能够让栉田相信,而不是单纯的鼓励。
            还有一个就是堀北与栉田最后的捏脸和好,不少人认为这个方式太过儿戏,并且有些不符合堀北的人设,实际上这恰恰是堀北智慧的体现。栉田本身是一个非常孩子气的人,她的很多行为自然也是孩子气的,例如第一卷按手印事件前她骂堀北的话是:“啊……糟透了。真是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堀北好烦堀北好烦……真的烦死了!”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人的言论。要求儿童的行为不是儿戏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不过堀北并不是这样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栉田感到——平等。堀北这种行为实际上把自己拉低到和栉田同一档次,或者说地位。其实这也是为了使栉田产生勇气,人很难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产生大的勇气,例如古代的平民见到官吏往往吓得话都讲不好。有时孩子打大人,大人却不会还手,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尽管他未必能清楚的认识到。并且堀北作为行为主体,要改造客体一定要求真务实,不能忽视客观规律,仅凭自己的意思办事。第一卷中第一次集合不及格组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制定适合须藤他们的学习计划。这里堀北就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是采取了适合应对栉田的行为,可见堀北在第一卷的进步一直保持到了十六卷,这是很难得的。
            不管怎样,两个人的真正和解关键从来都在于心意相通而非形式,这里的捏脸和解本质上与一笑泯恩仇并无二致。况且这种方式也很好地发泄了栉田过去积累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使其开始新生活时不必再带着过去的负担,又有什么好指责的呢?
            综上所述,堀北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如果这都无法改变栉田的话,那么她的问题恐怕已经是无法解决,至死方休的了。栉田的问题并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堀北能将她引向一条更好的道路。堀北作出这个决定时那没有依据的自信,其实就是这些因素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这是无意识的精神在为人指明方向。


            IP属地:安徽6楼2024-07-31 17:01
            回复
              还有一个在前面提出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栉田变好以后能否重新发挥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栉田能否通过努力来消除大多数班级同学的偏见。只要能做到这个,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栉田会不继续努力或再次背叛堀北,因为栉田维持新生活方式所需的努力相比之前是少很多的。这就好比两个工资相同的工作,一个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一个每天工作六小时。一个人从前者换到后者,我想也是能够好好工作的。至于背叛那更是无稽之谈,之前那样做是为了防止泄密,现在秘密既然已经爆出来了,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再行背叛。况且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会让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的,虽然栉田刚转变到新生活方式时仍然是个自我利他主义的人,但纯利他主义也是由自我利他主义慢慢发展过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时间长了,栉田就很可能发展成一个纯利他主义者(纯利他主义驱使作出的利他行为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前面的自我利他主义一样,都会使住人者感到愉悦,但一个先考虑自己,另一个先考虑他人)。即使都是自我利他主义,栉田现在这种也是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
              关于偏见的问题,之前一位吧友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简单来说,绫小路16卷退栉田的逻辑是这样的:1、先点明她针对自己和堀北;2、揭露栉田的本性;3、说出自己每个月交一半收入点数给栉田保平安让同学动摇,并截断栉田试图靠按手印这事抹黑自己,进而让栉田走投无路崩溃;4、栉田自爆,开始揭露同学秘密;5、没有写的后手,正如上文所说,推测是绫小路点出栉田在班级对抗中早就彻底背叛班级。
              那么作为堀北班同学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呢?1、绫小路提议、领导人和班级各小头头默认,全场一致赞成退学后,会点出在“全场一致考试”前期一直投赞成的、扰乱班级团结的背叛者(注意这里的定语),然后投ta出去,这样别的同学都安全都愿意投赞成票,并且班级点数不扣反增;2、栉田针对堀北和绫小路;3、栉田自爆,原来她是个口是心非、完全不天使的双面女,或大或小的秘密在她手里;(这里有一点可以说,绫小路在第9卷确认了栉田情报的量与质,并在认为栉田自爆后稍微说一点秘密后班级也不至于分崩离析)4、栉田开始泄露同学秘密。综上所述,堀北班同学接收到的信息是,栉田对班级内同学的好都是装出来的,这是对同学的背叛,并且在全场一致考试之前只明确针对堀北和绫小路,也就是说,同学们只知道了栉田对内背刺,并不知道栉田对外通敌,这两件事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之前说过堀北班的同学非常在意班级点数,而栉田这种才能出色的人对外通敌可以说一定会损害班级点数。然而在班级同学的眼中,栉田是没有损害班级点数的,也就是说,栉田给自己带来的实际损失很小,而她之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却很大。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偏见不会太强。
              关于消除偏见,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假说叫做接触假说,认为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会减少偏见。栉田只是一个人,她与班级同学的接触可以看作简化后的群体接触,因为群体偏见的消除往往也是从分属于两个群体的个人成为朋友开始的。而且事实证明,间接接触也能减少偏见。延伸接触效应表明,仅仅知道某个群体成员有外群体的朋友就足以减少偏见。因此,如果班级内有人与栉田重新成为朋友,他就帮助了他所有的朋友减少对栉田的偏见。所以消除班级内大多数同学的偏见并不会消耗太多时间。
              戈登·奥尔波特提出了使接触减少偏见的四个最优条件:(1)两个群体地位平等;(2)两个群体追求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能使两个群体中的成员意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人性;(3)接触涉及群体间的合作;(4)群体间的接触能够得到法律或风俗(社会规范)的认可与支持(虽然其他条件也有些对此有帮助的,但这些条件带来的效果是最好的)。
              不难发现栉田与班级同学的接触具有这些条件。栉田过去的讨好型人格使其在交往中处于较低姿态,不过捏脸之后她与堀北完全能够平等交往,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并且她也变得比以前更加真诚,可想而知她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会比之前更加平等。共同的目标就是升上A班,合作在日常和考试中都有很多机会,风俗的认可有堀北的帮助,而且栉田的朋友多了后自然就会形成一种风俗,这些都显而易见。并且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也存在信念固着的倾向性,即使后来得到的信息表明该结论是错误的。过去几十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人们在发现自己的判断是矛盾的或错误的之后,依然选择坚持他们的最初印象。栉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只要后续她好好表现,这个第一印象依然可以帮助她和大家重新成为朋友。
              关于栉田的功与过,二者的大小是很难判断的,不过重点在于二者间的内在联系——栉田做功产生的压力主要是通过背叛来释放的。栉田的各方面才能在良莠不齐的D班毫无疑问属于上层,做出贡献的能力是很强的。现在做功的效率或许不如以前,但如果把“过”也考虑进去,实际上做出贡献的水平是比之前更高的,对班级是很有用的,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
              坂柳对堀北班的评价也侧面说明了栉田的价值:“确实,D班有好几位有趣的人才呢。以平田同学和栉田同学这两个擅于沟通且成绩不偏科的人打头……”。堀北班已经来到冲刺A班的阶段,栉田这种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是尤为可贵的存在,当然要尽可能留住。


              IP属地:安徽7楼2024-07-31 17:02
              回复
                最后再说明两个有较多疑议的点,栉田的部分就结束了。
                部分吧友认为栉田的才远胜过德,佐仓则是没用的人,因此认为应当选择佐仓。这其实是领导人选用人才标准的问题,其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中说得已经很清楚了:“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往往把二者分辨不清,把二者一概而论,认为是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刚强、坚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箭镞,就不能成为利箭穿透坚物。谿棠地方出产的金属,是天下最尖锐的,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选取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是把它用在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是用来作恶的。持有才干做善事的人,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的人,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能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却有却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能力来逞凶施暴,智慧对他来说就如给恶虎添了翅膀,危害之大可想而知了!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让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德行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岂止智伯一个人呢!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是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顺序,又何患失去人才呢!”
                这段引用可能有些冗长,但我认为写的很好,提出那些说法的吧友可能也是想到司马光所说的这些点。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应当保佐仓,退栉田。这里栉田无德的一面已经暴露,并非隐藏在暗处的小人,在知根知底的情况下,就容易解决得多了。且栉田并非真正的无德,而只是自卑情结的一种表现。早在第一卷,堀北就说过这么两句话:“也许事实上大部分的D班学生都是瑕疵品,但是,瑕疵品和废物是不一样的。”“是否为瑕疵品,就只有一线之差。我认为只要稍微给予修缮、变更,它就有可能转变为良品。”栉田桔梗并不是一个废物,而是一个瑕疵品,她的瑕疵正是自卑情结等。栉田当时的确是才胜过德,但不代表她一辈子都会是才胜过德。马伯庸说:“人不活点,人活起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而不应仅局限于一时一事。正如上文所说,栉田是完全有可能变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良品”的。因此堀北并非是搞错了才与德的先后顺序,她所做的相当于矫正云梦的竹子并给其配上羽毛箭镞,熔铸谿棠的金属并将其锻打出锋,又如何能说是错误的决定呢?
                这里顺便再讲一下关于诚信的问题。一些吧友认为堀北违反了退学背叛者的承诺,所以这个这个决定是错误的。的确,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诚信这一品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人无信不立”。《诗经》中说:“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魏徵《述怀》中也说:“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这些话无一不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并不提倡为了追求绝对的“信”,忽略其他优秀的品质。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说,所定的信约必须合于道义,这才是能够履行的。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意思是: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作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能持有耻之心,出使外国不辱君主赋子的使命,这样可以称作士了。”……孔子说:“说话必定有信用,行为必定果决,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执小人!不过也还可以算作再次一等的士吧。”以上两则也出自《论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退学栉田,实在是一件不义之举,堀北在做出承诺时对栉田的了解是片面的,所做的承诺在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就不应再死守过去的承诺,否则便是愚信了。“事有变,不信。”(《周易》)“当遵守信义变得对他不利时并且当使他做出承诺的理由不复存在时,一位审慎的统治者就不能——也不应该——遵守信义。”(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想说谎话,说话以后,环境转变,他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意向……我订约的动机总根据着我目前的希望、认识以及需要。(钱锺书《围城》)这些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补充和证据。


                IP属地:安徽8楼2024-07-31 17:02
                回复
                  根据上文,栉田是不能也不应该退的,那么OAA 最低的佐仓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虽然OAA指标显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但它代表的几项能力却是一个学生在这所学校当中最重要的能力。佐仓不说有多聪明,至少应该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但她的各项OAA指标却都很低,这就很显然是因为她没有努力。OAA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提高,体育也能通过锻炼提升,如果真的付出努力了,即使未必能取得多少成绩,也决不会是最后一名。退学的之所以是佐仓,和她自身是脱不了干系的(有些吧友用龙园的OAA数值低但能力出色来说明不应退学佐仓,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龙园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而佐仓却看不出有多少才能。堀北的判断并非完全基于OAA,显然也基于一定的常识)。
                  佐仓虽然也有过短时间的努力,但这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努力。《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请问这种心血来潮的努力,哪个人没有过?她整体上的懒惰是不可否认的。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佐仓的最大优势就是她的外貌,但这个东西在校外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佐仓待在这所学校,就很难发挥出她的长处。
                  高等育成高中给学生提供的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好了,但佐仓在这所学校却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本身就辜负了社会辛辛苦苦为学生们创造的良好条件,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况且偶像这个职业吃的是青春饭,早两年出道对她整个职业生涯也是有很多好处的。一句话,将佐仓退学,方能使人尽其用。
                  况且,佐仓在这所学校,我想过的也并不算多么快乐。一方面佐仓的成绩在班上长期倒数,本身对学习就缺乏自信,在各种考试中也难免会拖班级后腿。我想但凡是一个有点良心的人,多少都会感到有些愧疚和自责,而佐仓又没有决心去改变现状,长此以往也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佐仓的朋友也屈指可数,而她也不像堀北一样有强大的内力支撑,再加上绫小路与轻井泽恋爱一事的打击,她接下来的学校生活也很难谈得上幸福。总之这所学校的环境并不能使佐仓健康地成长,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因此退学反而是给了佐仓一个先破后立的机会。退学这件事情是具有两面性的,它既不是一件纯粹的好事,也不是一件纯粹的坏事。一方面它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实退学并不一定意味着惩罚,有时是帮助一些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一种手段:现在许多初中也会在初三下学期时退学一些学生去参加技校的春招,从而选择自己更喜欢或者更热门的专业,这类学生往往再学几个月也考不上一个像样的高中,最后还是得去技校,而那时就只能选别人挑剩下的专业了。因此我认为退学对于佐仓来说并不是灭亡,而是一种新生。佐仓这个角色迟迟没有大的成长,就是因为使她成长的契机在校外。这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各自的方式,可能在校内,也可能在校外。即使是退学的学生,也是能够有所成长的。
                  佐仓的问题中比较明显的是社交恐惧症。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治疗一般采取系统脱敏疗法和暴露疗法,前者是将患者缓慢暴露在社交情境中并帮助患者放松,后者则是将患者直接置于最恐怖、焦虑的环境当中来快速纠正错误的认知。十六卷前绫小路等人对于佐仓问题采取的措施可以说类似于系统脱敏疗法,十六卷这里直接将其退学则类似于暴露疗法,所以佐仓退学后反而能克服社交恐惧症,成为偶像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不过我想并不是这两种疗法有高下之分,而是因为佐仓的理想职业是偶像,这个职业和大学的关系不大。佐仓的生活方式也有缺陷,但在学校的环境中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并不很大,同时做出的贡献也微乎其微,她升到A班的愿望并不强烈,所以也不会因为无法做出足够的贡献而产生强烈的痛苦。这就导致她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学校里可以长久维持,她并没有改变生活方式的强烈需要,尽管这种生活方式以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她的问题并不是单靠提供勇气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增加需要来解决,这在学校里很难解决,将其送入社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退学佐仓这个决定中当然也有着堀北的意思,堀北的这一部分也称得上是以直报怨,因为她的利益和班级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在班级几乎所有同学都在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并对班级作出贡献的时候,无功便是有过。如果班级最后升上A班,佐仓也会获得自由选择大学的机会,但这并不是她应得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校的小组作业中偷懒是可耻的行为。
                  再来谈一谈绫小路的做法,我认为是正确的。部分吧友指责他亲手退掉喜欢自己的女生太过残忍,是个渣男。这对佐仓来说的确有些残忍,但我认为对待感情问题本就应果断,彻底一些,不能够拖泥带水,模棱两可。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佐仓对绫小路的这段感情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可以说是一种孽缘,趁早割舍掉对两个人都好,尤其是佐仓。再说了,即使佐仓留下来,当她看见或听说绫小路和其他女生亲密接触的时候,谁又能保证她不会心如刀绞呢?这种爱而不得的悲苦很可能将伴随她接下来很长时间,这对一个人精神上的摧残才是更为持久和严重的,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佐仓的学习。最终可能使佐仓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一事无成,白白将大好青春浪费在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当中。总之,长痛不如短痛。而且佐仓对绫小路的爱也谈不上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使人进步的,是真正为对方考虑的。二年级篇的绫小路每一卷都有提升自己表面上的成绩,而佐仓却没有努力和他齐头并进。说白了绫小路对于佐仓来说只是一个廉价的安全感来源罢了。对于绫小路对待感情的方式我不予置评,但至少他在退佐仓一事上是无可厚非的。
                  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知道堀北自己能否退学佐仓爱理了。虽然堀北自己说不能退学佐仓,但堀北说的话也不一定是事实。虽然她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但这更多指的是情感上,而不是认为她说的全部都是实话。况且堀北并不希望退学佐仓,一般人都会抗拒去思考不想做的事,她不能完全明白也是很正常的。下面进行我们的分析:既然佐仓对绫小路的爱并不那么深,她离开时的哭泣就并不主要是因为爱情本身。原文中说:“败者总是在为时已晚后才回顾自己的惨状,并感到后悔。”,这句由于是在文章末尾,可以看作是作者的意思。也就是说,佐仓哭泣的关键在于“后悔”,后悔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自己没有稍微再努力一点,这样就可以从绫小路身上得到源源不断的安全感了。绫小路既然亲手将佐仓退学,那么无论佐仓留与不留,都不能再从他身上得到安全感,爱情也是一样。所以佐仓不让波瑠加保护自己并不是因为还想和绫小路交往。如果让波瑠加保下自己,起码还能维持与波瑠加等人的友谊,那么为什么佐仓还要放弃留下来的机会呢(并不是因为恨绫小路,如果这样的话她最后不会和绫小路以那种和平的方式告别)?无论是拒绝波瑠加的保护,还是离去时压抑住声音的哭声,都指向佐仓根本上的性格特点——自卑,但自尊。她不希望在他人的庇护下苟延残喘,不希望在班级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无论哪一个人主导退学她都会是一样的结果,由于波瑠加的保护而多出的时间对她来说是极端煎熬的,压力会飞速增长并很快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最终出现的还会是现在的状况(波瑠加执意要保的话会使佐仓更加抗拒,因为人在耻辱中渴望尊重,波瑠加这样做是不尊重佐仓的意愿。)不过由堀北退学佐仓的话会给堀北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无情的绫小路显然是最佳人选。况且栉田一事上绫小路也有些责任,如果他没有给栉田带来很大压力的话,栉田不会要退学他。十六卷中绫小路除退佐仓外与栉田相关的行为是中性的,无论保栉田还是退栉田都需要这么做,可以说他有功劳,但却不能说他这些行为承担了对栉田的责任。客观上看他最后的行为同时承担了对栉田和佐仓的责任,也称得上是义举,尽管主观上或许并无此意。一些吧友认为的“擦屁股”的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因为十六卷的事本身就不是堀北一个人的责任,也不应该只由一个人来承担。


                  IP属地:安徽9楼2024-07-31 17:06
                  回复
                    顺便说一下,有些吧友因为绫小路没有明显的成长而指责他,这是不应该的。绫小路的问题主要是由白色房间的教育制度造成的,这种教育制度究境是怎么样的呢?有一位吧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早在19世纪末,日本文部省大臣就已经向公众传达了开办学校的意图:不是为了学生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实现利益,也就是侵略我国。
                    所以,日本培养小学老师的方法简单粗暴,像练新兵一样训练小学老师。为了这些师范毕业生能够更快的实现教学,他们必须住在军营里接受军事化训练。
                    甚至军事化管理已经面向了日本的每一个人。根据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的内容就可以得知,它不仅面向学校师生,也要求日本的民众以此行事。还要求老师每天早上拿出来读,学生则拿出来拜。
                    有的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不小心有结巴或者不合时宜的停顿,觉得自己亵渎了它而以自杀谢罪。
                    简直无与伦比的离谱。
                    这种长时期的病态管理,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让日本的教育模式达到了高度军事化。哪怕只是小学生,他们都能够达到了军事化的要求。
                    但这种模式是靠病态的管理得出来的,所以不免出现畸形。
                    比如,学校里的老师像军队里的教官一样,学生犯错,便以抽耳光,拳打脚踢,棍棒混打进行惩罚。
                    为了训练学生的体能,学生们要像军人一样,背负着重物前进,或者跪在地上,或者在冰天雪地里光脚行走,或者绕着操场狂奔,一直到精疲力尽,才可以有点休息时间。
                    当然,假如有学生想要成为军人,那么老师就会给予更大的打压,老师会使出浑身解数消磨掉学生心中任何一点点个人主义的东西,不留任何一点个性。甚至为了打磨新兵,教官们甚至会无缘无故抽新兵的耳光,或者拳打脚踢,当然,军官们的理由也相当的简单粗暴:
                    我打你不是因为我恨你,而是因为我关心你。你以为我把自己累得双手红肿流血是疯了吗?”
                    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免不了有一些比较脆弱的人,这些人会因为经受不住这种残酷无比的折磨而自杀。
                    而那些经受住了层层病态磨练的士兵们,最终便成为了没有任何人性的一架架杀人机器。
                    当然,想成为军官然后拥有权力的孩子也很多,但他们所面临就更加的严酷了。
                    第四,严苛到病态的军官训练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管理层就作出规定:所有学员必须完成市谷军事学院规定的全部课程。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要知道,市谷军事学院是一所比监狱更像监狱的学校。日本当时的监狱是什么样的?
                    房间拥挤,食物匮乏,没有任何供暖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赶超西方,他们训练的强度必须远超西方军事学校的要求。
                    比如说在英国,一个军官只要完成了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时间分别是1372小时和245小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职务了。
                    可是,在日本这点时间怎么可能够?所以他们求课堂学习时间是3382小时,差不多要到英国的3倍了,课外自学时间是2765小时,比英国的10倍不止。
                    当然,不仅要修这两门课,学员们还必须每天保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外加外语、逻辑、历史、科学、地理、数学、书法、绘画等等课程,力求以牲口的标准达到完美,夺取最后胜利的果实。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上级要求所有的军校都必须让学员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念”。
                    军事学院与世隔绝,学员们没有任何的隐私可言,他们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任何休息时间,阅读的内容必须经过层层审查,各学科的内容都有弯曲历史文化的嫌疑,他们的教材上甚至将日本塑造成超级种族。
                    可笑至极。
                    一位见识过日本军事学校的西方作家对此给予的评价一针见血:
                    “作为年轻人,在易受外界影响的几年间,他们与外界的一切娱乐、兴趣和影响完全隔绝,他们所生活的狭小圈子里充斥着日本是特殊民族、日本军队独一无二的宣传。日本的民族心理本来就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军官的心理状态与我们差距更大。”
                    白色房间的教育制度,与这里的日本军事学校的教育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灭绝人性的教育制度——为了培养全才而造就了不完整的人。绫小路本身不能算是一个很正面的人物,他是白色房间这样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造就的,并且白色房间那种实力至上的理念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而这种“实力”并不是真正的实力。绫小路的恶终究只是小恶,造成他的社会的恶才是大恶——小恶是在大恶的驱使下做出的。绫小路来到高等育成高中已经将近两年了,这确实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但相比过去的十五年仍有很大差距,没有理由认为他在这里待两年就一定会有所改变,或者这么久都没有改变就是他自己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人的情感是不能完全被抹杀的,所以绫小路的无情并不是绝对无情,而是相对无情,即情感几乎不能影响他的行为。这是因为白色房间的环境不允许情感的存在,或者说,不允许情感的存在影响人的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如疼痛、饥饿、口渴或睡眠)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上一层是安全需要,再往上才是情感。白色房间的环境需要人通过极大的努力才能满足前两者,情感的需要自然就被压抑了。在白色房间里,无情与利己是生存的法则。
                    但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却不是如此,在这里,情感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绫小路要想改变,必须认识到在人类社会中,情感有助于满足其他两个更基本的需求。在此之后,他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得到发展后,可能变得比基础的需要优先级更高)。绫小路的无情是由于他卓越的才能而得以维持的,换做一般人这样做也并不会对自己更有利。然而事实上情感有时确实会带来给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并不能让绫小路很快认识到上述的那一点。然而堀北的情感从根本上说却几乎没有造成任何负面影响,这是绫小路对堀北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这或许有一部分是因为堀北的情感既不像一之濑帆波那样充沛,也不像绫小路那样淡薄,处于一个恰到好处的水平。十六卷里堀北这个有情感的人作出了比无情的绫小路更正确的决定,这个行为及其结果必然会给绫小路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突破认知,是成长的开端。况且如果绫小路想变好就能变好,那么他身上的悲剧色彩就大大减弱了,只有想变好但不能变好,才称得上是悲。


                    IP属地:安徽10楼2024-07-31 17:07
                    回复
                      最后我要谈一谈堀北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原因和合理性我认为是不完全相同的(这部分的分析不是很充分,但也能了解个大概)。过去吧友们往往只谈合理性,不谈原因,或是一笔代过,要不然便是以“母女论”“祖孙三代论”等主观性过强的观点来解释。虽说通过讨论合理性,已经可以证明保栉田退佐仓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清楚原因,就不算真正搞明白这件事,下面来谈谈堀北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要谈具体的原因,首先得明确这种行为是出于感性还是理性。“然而我的感性反倒渐渐变得敏锐起来。”此话一出,我想就很难说这是一个纯理性的行为,后文,“只是抱着轻率的心情想救她?只是抱着轻率的心情想舍弃她?”,以及说服班级同学和栉田时的语言,也能证明这不是一个纯感性的行为。因此我认为是二者皆有的,且是先由感性而发,后有理性的思考。保栉田的这一想法是由感性引起的,但做出这一决定却是在经过一番思考,发现的确有可行性之后的。理性的部分已经说过了,即上文所说的合理性(不需要想到所有的内容,仅需部分即可判断那个是较为正确的选择),下面要谈的是感性的部分。
                      十七卷中提到堀北保下栉田是出于“直觉”,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吧友们可能会轻视直觉,认为它是一种原始的判断方式,而实际上,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项卓越的才能。《银河帝国》中说:“直觉是人类心灵特有的一种艺术。根据本身并不完整,甚至或许误导的资料,能够整理出正确的答案,这种艺术就是直觉。”《悲惨世界》中说:“可他做事却凭本能和直觉,这是能防止变坏的极其宝贵的品质。”小林泰三也说:“可别小看直觉。它只是不能用语言进行逻辑性解释,但大脑里都做了计算。”判断中由直觉驱动的成分中也能起到近似理性的作用,也能考虑到许多理性思维会考虑到的东西。并且强烈的直觉一旦出现,往往会主导人的决定,堀北的这个决定就是如此。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直觉主要是什么东西。我认为这里的“直觉”是良知的体现。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中从存在主义和精神无意识的对其进行了分析,但那本书中的内容非常晦涩难懂,所以我将做的分析虽然基于它,但不大量引用原文,采取较简单的方式表达(我国王阳明的心学也十分重视良知,但本人对此知之甚少,日后可能会增加相关论述)。
                      良知(又名良心),连同责任感是一种真正的原初现象(弗兰克尔理论中的责任感是非常广义的,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承担一定的责任,责任感是人类行为的根源)。由于良知生发于无意识的领域,所以是非理性、非逻辑的,是对意义的前道德的理解,因此并不依赖道德。良知能判断将要发生的事(良心是人与生俱来的知识),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有待现实化。这就需要它的判断被某种方式被期许,由于它是非理性的,所以只能通过直觉来执行。所以,良知本质上是直觉的。要去预期那些尚未实现但会实现的东西,良知必然要建立在直觉之上。良知的使命在于向人揭示必须要做的那一件事。然而,这件事是绝对独一无二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具体的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必须实现的独特的可能性。重要的是这种独一无二的“应然”,是任何普遍律法所无法理解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无法用理性的语言来理解,只能靠直觉去把握。最高尚的行为往往最难被人理解,就是因为它们是由良知驱使做出的,而良知是一个个人性的存在。
                      不难看出这与十六卷的情况是吻合的。栉田会落到这步田地,堀北当然是有责任的。如果堀北没有到高等育成高中,栉田的境况说不定比十六卷时好很多,尽管这不是必然的,但依然会使良心不得安宁,只有遵循它的指示行动才能免于痛苦。良知的力量也会在后天作用下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堀北对佐仓当然也有责任,不过就没有这么强烈了,但仍然有很大的力量,退学佐仓后很长时间,提到佐仓时堀北还是会有不安,就是这个缘故。良知在栉田与佐仓之间偏向栉田,这与良知的对象是具体的人并在特定情境下发挥作用相符。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在被主教拯救灵魂后通过改良技术、开办工厂、救济穷人,最后成为了市长。一段时间后另一个老头被当成冉阿让抓了起来,要送去服终身苦役。冉·阿让于是陷入了矛盾挣扎中:如果承认自己的身份则会被捕,无法照顾芳汀母女和维持城市的良好运转;如若不承认,一个无辜的人就会为自己所累,被捕入狱。良知最终战胜了一切,他毅然走上法庭,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经过长达几个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自首,也是由于良知的缘故。可见良知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能够支撑堀北完成救赎栉田以及自身的艰巨任务。有一个问题就是通常良知与其他东西的斗争是旷日持久,激烈异常的,堀北这里却很快就完成了斗争,这是为什么呢?正直的人良知能够发挥的强度在人的内心中属于最高层次,堀北良知的强度与上述二位大致相等。所以只能是良知的对手较弱或帮手较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通过对合理性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次良知与实际利益是站在一起的,对方则是虚假的利益(即众人所认为的利益),对佐仓的责任,以及其他同学的意志等。我举的两个例子中良知主要的对手实际利益冲突,这里侧面证明了这个决定的合理性。
                      也有吧友认为这里的直觉是堀北对栉田小孩心理的可控化认知。我想也可以作为一个说法。栉田的孩子气之前已经证明过了,这里顺便再说一下二十卷的土下座情节,这也是比较重要的情节,并且很好地体现了栉田的这一性格特点。加入学生会对栉田当然是有很大好处的,可以巩固她的地位,然而她却把这当成对堀北的付出。这像极了一些为父母和老师写作业的孩子,写作业是为了能学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完成父母或老师的任务,这并不是一件吃亏的事,而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栉田本身无意对堀北进行侮辱,因为没有任何进行侮辱的理由。我们都知道,大人不应该和小孩子一般见识。这里的土下座说白了只是一场儿戏,只要能让栉田进学生会,陪她演一场又如何呢?这丝毫无损于堀北的人格(单纯和栉田说明这一点是不行的,那样反而会让她更具反抗性)


                      IP属地:安徽11楼2024-07-31 17:08
                      回复
                        除了良知之外,另一个发挥较重要作用的是爱,也就是对他人的兴趣。之前说过堀北是一个很自爱的人,并且她显然不是一个纯利他主义者,那么她就是以己为中心的,她对他人的爱可以看作是一种推己及人。这种情况下,堀北更可能对与自己较为相似的人产生兴趣。其实无论是实教中还是现实中,亲密关系的建立都要求一定的相似性。绫小路与堀北和轻井泽之间关系的开端都有赖于相似性(并不完全是因为相似性),前者是处事原则的相似性,后者是经历的相似性。虽然栉田与堀北在很多地方都是相反的,但在本质上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二者都怀有强烈的自卑感。堀北过去对他人的兴趣主要是对哥哥的兴趣,堀北学自然就成了她比较的对象,不过堀北在通常认为是实力的那些东西上是不如堀北学的,这就会产生自卑感。由于比较的对象离自己很近,比较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产生的自卑感是很大的。堀北第一卷时有些看不起别人,也是因为她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优越感。在社会对自己的敌意方面,二者也有相似之处。堀北由于正直和真诚而不为大多数同学喜爱,栉田的真面目也不招人待见,可谓是同病相怜。二者的自尊也都很高。这些人格上的相似性导致了堀北对栉田人格的兴趣。
                        清朝诗人查慎行有诗云:“应知今日怜才意,即是当时种树心。”如果绫小路没有经过白色房间的训练,想来也不会有现在的才能。如果堀北没有得到绫小路的帮助,成为班级的领导人,她的才能也无法充分发挥。栉田的才能中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用在正道上,是一个被埋没,被摧残的人。这种怜才的情感是优秀的领导人普遍具有的。如果能挽救栉田,她的才能很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就像堀北自己一样。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两种心是人皆有之的,不过强度却有区别。关于恻隐之心,我们可以从实教当中“运大于命”的人生观考虑(“命”“运”二字历来有多种解释,这里“命”指先天的条件,“运”指后天的发展。这个只在个人层面上成立,实教中关于阶级固化的内容,表现的是整体的“命大于运”)。堀北与绫小路的故事开始于绫小路在公交车上偶然的一回顾,其实是有用意的。《红楼梦》中甄士隐的丫鬟娇杏与贾雨村的相见也是出于偶然,后来雨村升官,娶娇杏作二房,后又升为正妻,从一个丫鬟变成官太太,可谓是飞黄腾达,而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却命运凄惨。曹雪芹有诗云:“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脂砚斋云:“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其实《红楼梦》整本书都透露出这种思想。开头出现的较简略的情节,有时暗示了作品整体的基调。实教这个情节没有《红楼梦》中的那种讽刺意味,但在“运大于命”这一点上是差不多的。除了开头的这个情节,平田洋介、佐仓爱里、轻井泽惠等角色的相关情节都清晰地体现出“运大于命”这一思想,这里不在一一赘述。栉田与堀北的先天条件可以说都是比较优越的,但二人的发展状况却截然不同,堀北现在可谓是命运双全,栉田则是有命无运。虽然运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决定的,但其他因素也相当重要,栉田的无运并非完全由自己造成。堀北这里的恻隐之心,或许就类似于《老王》中:“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吧。至于羞恶之心,除开和良知重合的部分,将一个误入歧途的人推向深渊,是可耻的行为。也如前文所说,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为了远离耻辱,堀北当然要行此义举。
                        堀北作为一位女性,当然也具有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本能,这也可看作是一个原因。在一个女孩对比她小的孩子的态度中,在她对婴儿以及未来任务的兴趣中,可以看到她为成为母亲所做的最初准备。之前说过栉田是一个孩子气的人,她就更能激发其他女性的母性本能。当然,十六时大多数同学的情绪主要是惊讶和愤怒,只有堀北在上述几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能进一步激发母性。吧友们常说的“母女论”似乎是认为在十六卷中栉田扮演母亲的角色,堀北扮演女儿的角色。这可谓是谬之极矣,母亲对女儿可以是严慈相济的,但反过来就显得荒谬了。这个说法创造出来大概是为了讽刺,但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如果一个说法本身是无稽之谈,那么它起到的讽刺效果自然不会有多强。反之,如果说堀北扮演母亲的角色,栉田扮演女儿的角色,却是有几分合理性的。毕竟,对于那些四面楚歌的犯罪者,唯一能够向其伸出援助之手,使其在心灵上得到救赎的,就是犯罪者的母亲。
                        所有这些导致了堀北对栉田才能、境遇及未来发展的兴趣。这与上文提到的对栉田人格的兴趣合起来,大概就是对栉田整体的兴趣了。
                        良知与爱都是都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先前的合理性,或许仍然不够完全,但我想已经能够基本说明堀北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了。
                        维也纳著名诗人阿瑟·施尼茨勒有个说法被广为引述,他声称真正的优点只有三种:客观,勇气,责任感。在十六卷中,堀北铃音的身上同时闪耀着这三种优点的光辉:能不为形势所惑,公正地对待栉田,足见其客观;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对抗绫小路的意志,足见其勇气;能承担对自身、对栉田、对班级、对社会的责任,足见其责任感。又如何能说是“没有成长”呢?
                        最后送给吧友们一句话:质疑并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寻求更深层次的合理。


                        IP属地:安徽12楼2024-07-31 17:09
                        回复
                          怎么又来16。。。。。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7-31 17:36
                          收起回复
                            好…..好长!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7-31 17:41
                            回复
                              引用的东西多了也就有点视觉疲劳.....
                              简单来说这个事件就是一个立场问题,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再者,16卷中,不管是读者,还是角色,肯定是有一部分人的利益被伤害了的。让这类人进行第三视角客观评价,本来就不可能。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7-31 17: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