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吧 关注:694,445贴子:42,501,503

【历史科普】唐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驻军分布及军事地理逻辑详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


IP属地:河南1楼2024-08-09 10:38回复
    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对唐朝开元天宝时期九大节度使的军力分布和军力比较,但很少有人结合地形地理道路逻辑来分析其布置逻辑,如遥想等少数几个古战爱好者也多是凤毛麟角的提两句,今天我就班门弄斧一下,结合地形图、卫星图、古代军事地理来分析详解一下。
    有句话说的好,行政划分会变,但根据地理形势形成的地理单元不会变。
    还有一句话也一样:军事布置一定是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情况。
    从西边开始:
    首先是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

    如图为安西军、北庭军各自的兵力布置,
    安西节度使:安西军本部24000人,2700骑兵在龟兹城;下辖疏勒军、于阗军、焉耆军。
    北庭节度使:瀚海军12000人,4200骑兵;(在庭州北庭都护府,博格达山西北吉木萨尔县)
    天山军5000人,500骑兵;(西州城内,吐鲁番盆地)
    伊吾军3000人,300骑兵。(伊州城西北甘露川,哈密西北巴里坤地区)
    但光靠这点信息并不能有效分析安西军及北庭军各军驻扎目的,特别是安西军居然在主城龟兹就集合了所有部队,显然是记载不详细造成的,安西军很可能是分散驻扎在四镇中。
    而北庭军大致可以看出一部驻守庭州,一部驻守西州(吐鲁番绿洲),但伊吾军却不在伊州城(哈密绿洲)里。


    IP属地:河南2楼2024-08-09 10:39
    回复
      结合下面这张安西北庭交通道路图就比较清晰了

      通过道路图,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安西军的布置基本都是围绕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一圈绿洲的,也只有这些绿洲之间可能存在道路,茫茫沙漠里不需要也不可能驻防一大堆士兵。
      疏勒军:驻守疏勒绿洲(喀什),控制从莎车绿洲及图尔舒克绿洲西来的道路以及葱岭西侧进入安西的道路。
      于阗军:控制和田绿洲,掌握和田绿洲-阿克苏绿洲的要道(和田河),这是唯一一条可以快速从天山南侧越过戈壁沙漠到达盆地南的路径,管控从东面且末方向(丝路南侧阳关道)来的动向。
      焉耆军:掌控丝路中道交汇处,特别是西州方向的动向及支援。
      而安西军本部不设立在有博斯腾湖这个巨大淡水湖的焉耆绿洲的原因也很明显了,龟兹位于中央,能有效支援西侧或东侧的事务,以及管控焉耆绿洲-阿克苏绿洲的通道,另外就是那条从天山缝隙里穿过的乌孙道,可以快速的抵达伊犁河谷。
      而北庭都护府(吉木萨尔)瀚海军的任务就是掌控丝路北道,控制博格达山北口(乌鲁木齐),不直接在现乌鲁木齐地址建立的原因主要还是当时的技术无法在乌鲁木齐这个风口寒流主通道长期驻屯,而吉木萨尔县的位置则有博格达山作为缓冲屏障。
      天山军的任务是镇守吐鲁番绿洲,同时掌控丝路北道中道交汇口,和瀚海军一南一北封锁博格达山山口。
      伊吾军的作用则并不是驻守剩下的那块哈密绿洲,而是在博格达山北侧的巴里坤地区,单独防御丝路北侧。
      这是由于北庭都护府的主要任务决定的,北庭都护府的任务是【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也就是防御哈萨克斯坦、准格尔盆地及其阿勒泰山脉的北方游牧威胁,对北部的防御是其主要目标。而哈密盆地本身已经是北有山脉,东南沙漠,西侧有天山军,唐朝的战略思想更偏重主动防御(即使是非主攻方向),所以没有必要处处驻防。这也是为什么瀚海军独自就有足足4200骑兵的原因。


      IP属地:河南3楼2024-08-09 10:40
      回复
        另外就是,有些人可能看到这又要说唐朝在西域就这么几个驻军点,也就是大使馆水平,管不了西域,那么请你们看这张图

        黑色道路上的红色小点是有据可考的唐朝大大小小的城镇、哨站、关卡,你家大使馆能在路上设几十个军事哨卡是吧?


        IP属地:河南4楼2024-08-09 10:41
        回复
          说完安西北庭,接下来转到河西节度使西侧,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离吐蕃和突厥的联系,在上一张安西北庭的图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丝路北中南三道都是从河西方向来的,因此对河西节度使的防御自然也是结合道路来讲的,大家先看下河西各军的分布。

          在讲其余各军之前,我要提一下一个疑点,那就是张掖守捉,张掖守捉顾名思义应该是和张掖城(甘州)有关,但多本史料却记载张掖守捉在凉州(武威)南边??甚至人数都是记录成500人或者6300人+1000骑兵??连距离都是二里或者五百里?我在下面会就这个问题做两种分析。


          IP属地:河南5楼2024-08-09 10:42
          回复
            下面根据这张河西道路驻军图来分析:

            豆卢军:共4300人,400骑兵,驻防沙州(敦煌),驻守丝路南道(阳关道),同时南方有当金山口,需要防备吐蕃对西域的袭击。
            墨离军:共5000人,400骑兵,驻防瓜州西北(文献里写的千里,显然太扯了,要么跑到哈密去,要么跑到沙漠里,学界研究大多认为是写错了,应该是十里),驻守丝路中道(疏勒河玉门关道)以及北上前往伊州(哈密)的星星峡道,同时还需支援豆卢军对当金山口的防御。
            玉门军:共5200人,600骑兵,在肃州(酒泉)西200里,根据地图基本可得正好在今嘉峪关与玉门市中间的一个绿洲——赤金镇上。这片绿洲正好对着南侧祁连山两个缺口,任务为防御吐蕃袭击河西走廊,以及防备吐蕃和突厥人往来勾结。
            建康军:共5300人,500骑兵,驻守甘州(张掖)西侧200里,大约今张掖西高台县南侧绿洲,负责甘州肃州之间的防务支援。另外有部分文献显示建康军南部祁连山似乎也有山口,也是需要提防吐蕃入侵。
            张掖守捉?:500人?6300人+1000骑兵?如果文献里的张掖守捉是写错了把甘州写成了凉州的话,张掖守捉就是在张掖附近,那这个地方就很可能是6300人+1000骑兵的配置,其任务是防守甘州城以及支援大斗军,而500人在这个地方显然对战事没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充当侦查哨所的必要(这里属于河西走廊内地)
            大斗军:共7500人,2400骑兵,驻守在凉州(武威)西侧200里,这是个重量级军团,光骑兵数目就顶上前面几个军团的总和还多,其军团名称来自其所在地的驻守任务:大斗拔谷。
            而这个大斗拔谷其实就是现在著名的扁都口,至今都还是青海地区越过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通道,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会是这么大规模的军团驻守,吐蕃想要大规模入侵凉州甘州基本都会从这里走,设立这么大的军团就是为了能和吐蕃主力抗衡一段时间。
            交城守捉:共1000人,在大斗军东侧,位于凉州甘州交通线上,平时为商路关卡,吐蕃自大斗拔谷入侵时及时通报喊人。

            赤水军:全员33000人,13000骑兵。超重量级军团,唐朝人自己都说【军之大者,莫如赤水】,光一个一万三千的骑兵军团就直接超过了绝大多数整个军团兵员数了,而赤水军的最大任务目标自然就是作为河西节度使的直属部队,在河西地区出现吐蕃或突厥的大规模入侵时赶到战场作为绝对主力作战。
            新泉军:共1000人,在今黄河边景泰附近,任务是掌控沟通河西与关中的乌鞘岭的东北侧道路。
            张掖守捉?:另一个张掖守捉的位置在今古浪南,目的显然是扼守关中翻越乌鞘岭前往河西的古浪河谷道路,如果这里有守捉驻防的话那基本可以说500人就是正常的了,在这里设置一个数千人的大军团完全是吃饱撑的。
            所以我认为可能真的就有两个被史书称作【张掖守捉】的单位,当然事实上当时的唐朝人是能区分的,甘州那边的属于大军团,而凉州南边的这个属于正常道路关卡。
            白亭军:共1700人,驻扎位置在凉州往东北的石羊河尽头白亭海(今民勤县),防御突厥自白亭海沿石羊河入侵河西走廊。
            宁寇军:共1700人,100骑兵,驻扎位置在酒泉西北居延海,也就是汉朝的居延塞的位置,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任务是防御吐蕃自居延海沿黑河入侵河西走廊。


            IP属地:河南6楼2024-08-09 10:45
            回复
              111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8-09 10:54
              回复
                河东节度使,主要是配合朔方节度使,防御塞北的突厥等北方入侵的威胁。

                河东地区道路图:

                河东节度使下辖:
                天兵军:共30000人,5500骑兵,在太原府城内,作为节度使直辖的总后备队,在需要时支援前线。
                忻州军:7800人,驻防忻州,作为代州后援及驻守忻代盆地。
                代州军:4000人,驻防代州(代县),防守雁门关及勾注山防线。
                大同军:共9500人,5500骑兵,有巨大数目的骑兵军团用来对北方入侵做及时反应。创立于朔州,后续既有说继续驻防朔州的说法也有调动至云州(今大同市)的说法。
                我倾向于是朔州和云州都有大同军驻防,首先史料里说大同军在代州北三百里,正好是大同市到代州的距离,朔州太近了。
                其次是只在大同驻防的话朔州这么重要的要害一点防御都没有不太合理,朔州北可通向杀虎口进而进入前套平原,后可威胁雁门关和宁武关进而威胁太远、代州、忻州等腹心地区。
                同理只在朔州驻防的话大同这个掌控北方草原的重镇,同时也是历代的前沿军事基地没有兵力更不合理,这又不是大宋。
                岚州军:3000人,驻防岚州,防御宁武关到太原的通道。
                岢岚军:1000人,驻防岢岚,防御宁武关西南侧通道。
                云中守捉:7700人,2000骑兵。作为一个守捉确有大军团的体量,看看其位置就明白了,在大同以北,今察哈尔右旗南侧,是最靠北的一个军队,控制内地与草原的通道,草原有变时也足以凭借自身的强大军力进行干预,游牧来袭时也足以防守。
                横野军:3000人,1800骑兵,在今蔚县北侧,其战略目的要在下一章范阳节度使章节一起讲。
                河东节度使的战略思路根据地形图就很明显了,太原天兵军作为总后备队,岚州军和岢岚军作为太原侧翼,忻州军、代州军从南往北依次防御,代州军把守雁门关作为大门口,大同军和云中守捉作为关外力量投射,牢牢的在雁门关外把握住上千里的战略空间。
                而大同军、云中守捉、东受降城、振武军共同的战略目的就是把守住阴山东侧,燕山西侧的这片丘陵地带——阴山丘陵。
                在这片丘陵地带,没有燕山和阴山那样成山脉的天然长城,所以需要设立更多部队来防御,四支部队的总和兵力达到了恐怖的33000人,而骑兵就有10800人!
                但这里仍然是北方山脉防线上的一个薄弱点,汉代也和唐朝如出一辙的构建战略防御,东受降城和振武军就是汉代的云中郡、定襄郡,云中守捉-大同军-雁门关这一线就是汉代的雁门郡。



                IP属地:河南9楼2024-08-09 11:00
                回复
                  范阳节度使:主要负责河北地区燕山防线,防御奚、契丹东北民族。

                  看见这张图是不是蒙了?这么多部队散落的驻扎,怎么回事呢?记得前面说过的,首先,军队的布防一定是依据地理条件,第二,同一个地方的古代的防御战略基本相同。
                  把这张图加上道路关卡就看的明白了:

                  范阳节度使下辖军队:
                  经略军:30000人,5400骑兵,驻防在幽州城内,既是战略预备队,也是防御军都陉(居庸关),因为居庸关一旦被突破,敌军将进入平坦的河北平原纵横驰骋,后果极为严重,所以这也是经略军兵力如此巨大的原因。
                  威武军:共10000人,300骑兵,驻防檀州城(北京密云),防御目标是东北穿过燕山进入华北的重要通道之一:平冈道,也就是古北口。
                  静塞军:共16000人,500骑兵,驻防蓟州城(天津蓟县),防御同属燕山通道的卢龙道(图里虽然到喜峰口就停了,但其实还要往蓟县方向走一段,古代正常军队都是能尽量野战就不被动守关卡)。
                  高阳军:共6000人,驻防易州城内(河北易县),任务是把守涞源东侧的紫荆关这个仅次于居庸关的太行山防线。
                  北平军:共6000人,驻防定州城西(河北定州),任务是把守涞源南下的倒马关。
                  恒阳军:共3500人,驻防恒州城东(河北正定),任务是防御沟通太原到河北的关键道路:井陉。
                  唐兴军:共6000人,驻防莫州,地区交通四通八达,中部总预备队,随时支援其余军。
                  清夷军:共10000人,300骑兵,早期驻防在逐鹿,后移防至怀来,但变化不大,目的都是防御居庸关外的军都陉。一个外围保护的军队就有一万人,可想而知军都陉的重要。
                  横海军:6000人,驻防沧州,保卫大运河永济渠段安全。
                  范阳节度使的总防御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幽州及华北平原的安全,细分则有两个方向,一是北部燕山方向,再有就是西部太行山方向。
                  北部燕山方向就是威武军、静塞军防御平冈道和卢龙道,分别属于汉朝的渔阳郡和右北平郡的防御区。
                  西部则因为北方民族往往是从张家口一代突破(比如明末清军数次入关袭击),主要是清夷军与经略军防御的张家口-宣化-怀来-居庸关一线,也就是汉朝的上谷郡防区。
                  另一条线则是张家口-宣化-蔚县-涞源一线,以及后续从涞源往北去紫荆关(高阳军)或者倒马关(北平军),也就是汉朝的代郡防线。
                  这也是上一章河东节度使辖区里有一个横野军说要配合范阳节度使讲解的原因,横野军正是驻扎在蔚县周边,既协防这条代郡线路,也是为大同的东侧通道掩护。再想想横野军的兵力配置3000人,1800骑兵,这么高的骑兵比例显然就是用来救火的


                  IP属地:河南10楼2024-08-09 11:03
                  回复
                    卢龙节度使,任务目标是防控燕山东北侧防线,并对东北方向进行战略控制。
                    燕山四道有两道由范阳节度使防守,另外两条则由平卢节度使防御,无终道(冷口)和傍海道(榆关/山海关)分别由平州城内(卢龙县)的卢龙军(共10000人,骑兵300)和榆关守捉(秦皇岛榆关,300人)防御。其中傍海道因为辽西走廊未成陆,总体是沼泽区,因此防守压力比较小,所以榆关守捉人数远远小于要监视无终道的卢龙军。
                    而卢龙军和榆关守捉则是汉朝时辽西郡防区。

                    除了这两支把守燕山通道的部队外,平卢节度使还有塞外的军队。
                    平卢军:16000人,4200骑兵,平卢节度使直辖军,在营州城内(辽宁朝阳),是东北塞外的重要机动力量,是唐朝东北方向主动防御的力量根基。
                    安东都护府:共8500人,700骑兵,唐朝塞外对东北民族威慑的另一重要机动力量。


                    IP属地:河南11楼2024-08-09 11:06
                    回复
                      越是西南的地方越复杂,因为山体走向更崎岖复杂,难度也会增大很多,可想而知一千多年前的唐军面对这些地方的艰难。光看看这些密集的山脉河谷就知道这片地区是难啃的硬骨头。

                      陇右节度使,主要作战目标就是保卫陇西地区,进攻河湟谷地乃至青海湖周边。

                      临洮军:共15000人,8000骑兵,驻守鄯州城内(西宁海东),是河湟地区进攻的总后备队,河湟谷地防守底牌,后面几支部队都是在临洮军基础上向西展开。
                      河源军:共4000人,650骑兵,在今西宁市,防守河湟谷地中央。
                      白水军:共4000人,500骑兵,在今湟源,防守河湟谷地西侧地区。
                      安仁军:共10000人,350骑兵,驻守今海晏地区,明显驻军人数多了,因为这里是河湟谷地尽头,直面青海湖地区的吐蕃进攻。
                      以上四支部队沿河湟谷地排开,既可以防御吐蕃进攻,又可以前后策应发起进攻。
                      振武军:共1000人,这里就是著名的石堡城,极为险要的山地要塞,装不下太多部队,但上千人就足以让敌军用几倍代价去夺回了,唐军当初夺回此城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主要防御青海湖南侧及大非川方向吐蕃攻势
                      绥和守捉:共1000人,把守从青海湖东通往河湟谷地中部(西宁)的通道。
                      威戎军:共1000人,扼守河湟谷地中部往北到祁连山谷的通道,这个通道直通扁都口,和祁连山外侧的大斗军等河西节度使军队策应。
                      镇西军:共11000人,驻守河州城(今临夏),是陇右节度使中线主要防御力量,防御黄河河谷及西南侧甘南草原威胁。
                      平夷守捉:共3000人,在河州(临夏)西南四十里,把守从甘南草原到临夏的通道。
                      宁塞军:500人,驻扎在廓州城(今青海尖扎县北30公里),和东边黄河下游3000人的合川守捉一同扼守黄河峡谷一线。
                      莫门军:共5500人,200骑兵,陇右南线的防御力量,驻守洮州城(今临潭),直面青藏高原伸向陇南的草原地带——甘南草原
                      积石军:共7000人,300骑兵,驻扎在廓州城东黄河上游(今贵德县附近),扼守青海湖南侧(大非川)吐蕃向黄河河谷的道路。


                      IP属地:河南12楼2024-08-09 11:09
                      回复
                        陇右军南线中线看地形图比较不好理解,我发个卫星图:

                        陇右节度使的战略任务总结就是:
                        1,沿河湟谷地,从临洮军顺着湟水而上,沿路设立河源军、白水军、安仁军等据点直达青海湖东岸并固守,伺机发动进攻。
                        2,向湟水谷地南侧夺取重要堡垒如石堡城,设立军队卡住青海湖南岸进犯湟水谷地的通道。
                        3,保护好河州,沿黄河河谷而上,一路设立合川守捉、宁塞军把守黄河峡谷,直到黄河上游设立积石军卡住黄河峡谷入口
                        4,莫门军把守甘南草原往陇南地区侵犯的路径。


                        IP属地:河南13楼2024-08-09 11:11
                        回复
                          剑南节度使:负责川西方向对吐蕃的进攻以及对西南南诏的防御。

                          川西地区的道路基本都是山谷里的狭窄通道,因此对这里道路的分析尤为复杂,甚至光搞清各军驻扎点的位置就非常困难了,因为真的是太狭窄了。
                          同理,这么狭窄的通道没必要也不可能搞上万人的大军团去驻扎,山谷摆不下,后勤也供应不动,所以我们会看到剑南节度使的很多驻军对比北方人数明显非常小。


                          IP属地:河南14楼2024-08-09 11:12
                          回复
                            剑南地区道路图

                            剑南节度使下辖兵力:
                            团结营,兵力14000人,骑兵1800,驻扎在成都府城内,作为剑南方向总后备队,吐蕃或南诏大规模入侵时到前线参战。
                            茂州,300人,
                            归诚军,400人,
                            翼州,500人,
                            柘州,500人,
                            松州,2800人(松潘县),终于有一个军队多一点的了,因为这里位置极为重要,既可往西通往青藏高原也可以向东北通向陇南方向。
                            可以顺着路线图看到,这一批部队基本就是沿着出名的松茂古道一路北上,直到最北端控制松洲这个川藏门户枢纽。
                            当州,500人。
                            悉州,5000人。
                            这条线基本就是从阿坝藏区出发顺黑水河谷往茂县的通道,因此在前线除了小规模的据点当州外还设立了悉州这个5000人的大军团。
                            平戎城,1000人。
                            天宝军,1000人。
                            维州,500人
                            这条线基本就是阿坝藏区往东南通向理塘进而往东转向汶川方向的路线。


                            IP属地:河南15楼2024-08-09 11:14
                            回复

                              通过卫星图可以看出,上面这些部队基本都是围绕汶川-茂州这个总进川枢纽布置在外围道路上的,目的就是扼守吐蕃通过阿坝藏区进攻剑南地区。

                              雅州,400人,即今雅安,防守从康定藏区进攻的吐蕃军。
                              黎州,1000人,在今汉源县,同样是防守康定藏区进攻的吐蕃军,只不过是靠南一点的峨眉山通道。

                              昆明军,5100人,200骑兵,在巂州南(今西昌),肩负重任,北则防御吐蕃自康定南下迂回进攻四川南部,西南则防御南诏军队进攻剑南。
                              宁远城,2000人,在今盐源县,是面对南诏军队进攻的第一线堡垒。
                              南江军,300人。在今宜宾西侧,防御长江水道上游方向来敌。


                              IP属地:河南16楼2024-08-09 1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