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公主吧 关注:8,204贴子:194,655
  • 4回复贴,共1

图文解析中国美发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10-16 22:56回复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政治、经济、 文化、诸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据《唐六典》载,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达三百余个,中外文 化交融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唐文化艺术融中西文化艺术风格于一体。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 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 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 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 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当时一些发式取名为云髻 、云鬟、云鬓等,是一种极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鸦、云、绿云青云、青丝等常被古人喻为妇女 头发又密又黑之貌。“宝髻”是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乐游”则是将 当时的一座宫殿名用于髻名,“愁髻”等则与当时的画眉及面妆相联系。面妆则有额熏、眉 黛、红粉、口脂、花钿、装靥等。有施于额间、亦有施于两鬓,还有点缀于嘴角二侧。鬓式又与发式相 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其名诸如蝉鬓、云鬓、雷鬓、丛鬓、轻鬓、圆鬓等。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古今注》载:“倭坠髻—云 坠马髻之余形也。”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 ,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
         高 髻:比喻髻式高耸而得此名,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如万楚诗句“托花向 高髻”。李贺诗句“峨髻愁暮云。”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 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
         凤髻:高髻中 的一支,取其髻式似凤而得名,装饰金翠凤凰。欧阳洵的《凤楼春》载“凤髻绿云丛”,即 指此种发式妆饰。
         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 毫甘目。”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我们在 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均能见到螺髻。
         花髻:亦是高髻中的一种,李白《宫中行乐图》中云:“山花插宝髻 ”。万楚《茱萸女》中“插花向高髻”均讲述了这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的发式。唐人家 国内牡丹比作花中之王,将牡丹作为发髻上的妆饰物,更显其妩媚与高贵。《奁史·引女世说》 载“张镃的牡丹宴客,有名姬数十,首托牡丹”,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簪花仕女图》中头 饰宝玉金银,尤以牡丹花形突出来强调花髻发式的雍容华贵。更有甚者,在髻上再点缀以雪白的茉莉花 ,黑白对比反差强烈,且芬芳扑鼻,独具魅力。罗虬《比红儿》“柰花似雪簪云髻”记述了 这一乌发衬白花的妆饰手法。而且,这种传统的装饰手法,是我国妇女发式装饰中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 。
         低髻:此乃相对高髻而言的一种发髻,顾名思义,是一种较低的发髻,牛 峤《菩萨蛮》中“低髻蝉钗落”意指此髻,另有一种含意为相对较卑微的发髻和梳在脑后较 低部位的发髻。
         鬟:与盘绕实心的髻相区别,鬟是一种盘绕空心的环状形式 。鬟为大多数青年妇女所偏爱,尤喜双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头顶上,也有 垂于脑后的多种样式。
         眉饰:唐代的眉饰具有鲜明的特色。《簪花仕女图》 中的仕女形象,花髻饰有牡丹、珠宝、娥眉粗大突出,给人以华丽之中见情趣的深刻印象。唐初盛行的 粗眉饰在图中有形象的描绘。据“十眉图”有八字眉、远山眉、五岳眉等数十种之多,均属 粗眉饰,可见唐初时粗眉饰盛行之极。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 状”,则记述了至开元、天宝年间,当时的妇女已一改以往以细长眉饰为时髦了。
    


    26楼2010-10-16 23:25
    回复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不: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39楼2010-10-16 23:59
      回复


        宋代女子布包髻发式

        宋代女子髻发式 


        52楼2010-10-17 00:19
        回复
             辽、金、元这先后不同时期的政权,分别是以契丹、女真、蒙古这三个少数民族执掌的政权。其基本生活范围,在中国的北方。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色。
              辽的男子发式别具一格,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发。据史载此发式早在前年前就为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所采用。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色或黄色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
             金代男子,好以辫发为时尚之式,男辫垂肩,女辫盘髻,这是男女辫发的不同特点。 元代虽与金代同好辫发,但辫发样式则大相径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这种发式,我们在现存的众多元代人物画像中均可见到。 髡发:其发式梳理,先将头顶部分毛发全部剃光,在二鬓或前额部位留下少量头发。还有在前额保留一排短发,耳边的鬓发则自然披散。更有将二边头发梳理成各种随意的发式,作自然下垂状。髡发式样目前从《契丹狩猎图》等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另外从辽代的一部分壁画中也能见到这方面的描绘。 婆焦:其样式如同汉族儿童梳理的三搭头发式。梳理方法,先将头顶正中处用剃刀修成二道交叉线,并将后脑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前额保留一小撮短发自然下垂,左右二侧头发分别结成对称的辫子,环绕于耳后,下垂至肩即成。
          


          57楼2010-10-17 0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