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吉吧 关注:259贴子:753
  • 0回复贴,共1

【三僚真君堂】传承弟子们实地考察——卢宗泰公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宁都洛口镇麻田村卢氏宗祠是2016年新建成的大祠堂,前几年途经的时候,旧祠堂建筑破烂不堪。如今再看整个祠堂建得非常大气,雕梁画栋,金璧辉煌,可见宗泰公后裔有财力,人心齐。

卢宗泰,讳彻,一名载,世居幽州范阳郡。其先范阳人,卢敏九世孙,卢植十八世孙。十世祖卢度世,仕北魏,官拜中书待郎,太常卿,镇远将军,后定居洛阳,成为卢氏洛阳派始祖。
宗泰公生于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公元674年),仕于唐,武则天时历官兵部尚书同平章总诸军事。唐玄宗即位后,宗泰公深感宦海浮沉,产生了伴君如伴虎之危机感。“见政日紊,贤才屏迹,因有去志。”萌发了急流勇退之念,遂于唐开元癸丑(公元713)年辞官,决心避世隐居。
遂偕夫人赵氏,携三子公明、公达、公显,先回幽州扫墓,以尽人子之孝;再到湖南桃源,寻觅隐居之所,未如心愿,乃对诸子曰:“尝闻江(南)地杰人灵,风俗醇厚,但闻其名,未获亲游其地,不如吴头楚尾一行,择善而居,诚非拙计。”
于是转道东行,游至虔州(今赣州),溯梅江而上,至虔化(今江西宁都)清音里韶坊,“见其山水之胜,遂卜居焉。”为防后患,令三子鼎足而居,长子公明居南云,次子公达居麻田,三子公显居下沽,兄弟难违父命,然手足情深,不觉泪下,后人号其山为"啼岭"。
卢宗泰在虔化过了廿四年的隐居生活,卒于唐开元廿五年丁丑(公元737年),终年六十四岁,葬下沽和尚坪。卢氏后裔说起宗泰公无不自豪,富有远见和风水智慧。
新建的卢氏宗祠是一井两进式祠堂,分为上下厅堂,中间有一天井,上堂范阳堂,供奉祖先牌位。祠堂的大门为三山门,即祠堂的正门开有三个门,中间的为中门,两旁的门略小,像个“山”字。平日走两旁的小门,只有逢大节日、大祭祀等重要的日子,祠堂才中门大开。
祠堂墙面一色的水磨青砖,堂前还有一半月形的池塘。祠堂大门坐乙山辛向兼辰戌吉度分金,庚水来出壬亥口,有罗星把水口。左侧青龙砂高峻昂扬,右侧白虎砂低矮驯服,堂局大,案山平整,朝应峰为笔架山,四周山峰挺秀。
宗泰公逝后及清乾隆时期,宗泰公裔孙曾在宁都麻田建有宗泰公祠,但由于历史原因,均已损毁无存。如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各地裔孙为缅怀先祖,新建祠堂。
1300多年来,宗泰公支裔孙已遍及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其后裔总人数在60万左右,占世界卢氏的十分之一。唐末虔州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光稠(840-911),世称 “卢王”,是宗泰公五世孙,曾祖父为宗泰公二子卢公达。主政期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宗泰公裔主要分布在江西赣州地区及周边的吉安、抚州大部分地区,向东溯汀江沿线到达闽西和粤北地区,主要是其十七世孙永定县尹公支,再在明时期返迁到江西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也有南迁到马来西亚。
江西宁都卢宗泰公祠,后人出王侯,子孙繁衍六十多万。
十六世孙天保(宝)因避元乱,隐居在梅州大埔,裔孙繁衍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地区,再分迁到广西、越南、泰国和香港船湾等地,也有部分在明清时期返迁江西各地。
十七世孙肇元公往南,越大庚岭自珠玑巷溯珠江播迁到广东珠三角地区及广西大部。现广东珠江流域均为该支,广州神山祠、佛山顺德、罗定、番禺、东莞再衍迁到香港,澳门及广西大部地区。
建祠堂的目的是为了缅怀、纪念祖先,希望家族日益壮大、人丁兴旺,同样也是以祠堂为媒介,将各地的子孙聚集在一起,寻根问祖,有源可溯,共谋家族发展。


IP属地:广东1楼2024-10-21 09: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