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8,329贴子:10,047,802

回复:石头记作者写的故事不是写给一般老百姓看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石头记是写给自己人看的,红楼梦是对外传播的。
石头记连章回目录都没有,为什么需要章回目录?因为古代识字率很低,很大程度作品需要靠说书先生传播。
因为石头记没考虑对外传播,所以没有章回目录,为了对外传播,所以需要添加章回目录,改编为红楼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2-09 06:21
收起回复
    回到本楼的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作者给一品刑部大臣提出的问题?
    一品刑部大臣大概是相当于现代的公检法共同的最高领导吧?
    他是掌管所有的违章、违法、犯罪底线的学术解释权的,所有的这一类的案件的最高解释权都是由他说了算的。
    那故事情节中的这个一群奴才,群骂、群殴赵姨娘的事件,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
    事件性质确定了,作为朝廷的一品刑部大臣也就好解释了。
    首先在古代尊卑有序的礼制下,奴才和主子的界限是分的非常清楚的,奴才就是奴才,主子就是主子,绝对不可以越线的。
    奴才是绝对不敢骂主子的,更别提打主子了。
    所以作为作为都是奴才的包括方官等一些奴才才敢骂赵姨娘打赵姨娘,她们认为这只是奴才和奴才之间的打闹而已,不属于违规甚至违法的问题。
    所以作为当时的朝廷一品内阁大臣的刑部大臣,必然要把这类事件划归为奴才之间的小矛盾而已。
    这是符合古代当时的礼制规范的。


    IP属地:辽宁17楼2024-12-09 12:25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虽然这是近代小说。但是当时的社会普通人读不到。因为十八世纪普通人大多数还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考虑,没有时间去读书,当时不识字的人也多。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12-10 05:44
      收起回复
        上接17楼。
        既然把芳官和其他丫鬟群骂、群殴赵姨娘定义为是奴才之间的打闹的小矛盾,那就是说赵姨娘必然是奴才,否则这个案件的性质就要从新判定。
        赵姨娘当然是奴才出身的,从贾母、王夫人对赵姨娘张嘴就骂的情节中就可以看出,否则同是奴才的芳官和其他的丫鬟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对赵姨娘即骂又打。(芳官她们脑子也不笨)
        虽然从古代传统的尊卑有序的礼制来看,赵姨娘确实是奴才出身。但赵姨娘的身份有所不同,他是主人的妾,姨娘。(当然按照礼制规定妾、姨娘也是奴才)
        更不同之处是,赵姨娘这位奴才为主子生了一儿一女(贾环、探春)。
        再确定一次,即使是奴才的妾、姨娘为主子生了一儿一女,按照古代传统的尊卑有序的礼制,她也还是奴才。
        也就是说主子的嫡妻生的是嫡子,奴才出身的姨娘生的是庶子,但嫡子和庶子都是主子的亲生儿子。
        是主子的儿子那就是主子,也就是说不仅嫡子是主子,庶子也是主子。
        所以探春和贾环都是主子。
        那么,赵姨娘除了是奴才出身以外,还是为主子生了两位小主子的奴才。
        换一种说法,赵姨娘是两位主子的母亲(是两位主子的娘)。


        IP属地:辽宁19楼2024-12-11 09:35
        回复
          本人一直认为,石头记故事情节是夸张的虚构的,作者是假借虚构的情节来讲述人生中的道理,虚构情节只是个假托而已,讲述人生道理(书的主题)才是真正的目的。
          比如这段一群奴才群殴赵姨娘的故事情节,在现实中就不现实。
          即使赵姨娘是按照古代法律礼制规定的奴才,那也不是一般的奴才,她是两位正式主人的母亲(是贾环、贾探春的亲娘)!
          芳官等一群奴才就不怕日后这两位主子的报复?
          太不现实了,奴才敢打主子的母亲!
          所以这是作者创作的虚构夸张情节(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虚构的夸张情节)。
          作者在这个精彩夸张的情节中,为他要说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婉转含蓄的提供了破解作者要说的道理的线索。
          这个线索就是,假如朝廷的一品内阁大学士刑部大臣把这个事件判定为是奴才之间的一般矛盾的话,有没有可能这位一品内阁刑部大臣的判断是不对的?
          比如:赵姨娘不是奴才,是主子!
          这可是一个大翻转的思维判断!难道赵姨娘真的可以咸鱼翻身?真的可以麻雀变凤凰?
          那就以后慢慢的从原文中找了······。
          我为什么说这个情节是作者给刑部大臣出的难题?还说也是给礼部大臣出的难题?
          因为刑部制定的法律理论也要靠礼部尚书的人文科学理论来确定,所以很多案件的判定需要礼部尚书的学术理论来定义作为基础。


          IP属地:辽宁20楼2024-12-11 11:34
          回复
            从石头记中能够看懂的几段原文来看,作者水平确实高,在文学、语言文学、哲学、逻辑思维学、禅宗······等都是大师水平。
            从艺术水平看,作者也是大师水平,作为艺术家首先要表达的像真实的,小学生都懂得,画家画的画不像真实的,就不是好画。
            但大艺术家,就不是追求画的像不像的问题了,比如大艺术家齐白石他就以不像为特点来创作,他的画是抽象的写意画,既不像、又像,难道齐白石画不出像的画吗?他也可以画出非常像的画,他就是要画出抽象的写意的画,这就是他的艺术追求。(毕加索也是如此)
            石头记作者也是如此追求艺术效果的,但他不是简单的在像与不像的型式下创作,他的艺术是反方向的,黑白颠倒、天地翻转、真假混淆的艺术。
            明明用非常具体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明确真实的情节,结果却偏偏是使读者意想不到的。
            最简单的例子,宝玉给黛玉开药方情节,很多信息都表明了这就是一个宝玉给黛玉开药方的故事情节,但结果却是读者万万都没有想到的,结果是:时间。(结论的论证省略)
            这就是情节和结论大翻转的艺术效果。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作者的这种脑洞大开的思路,这种刁钻古怪的难题(情节)不是孤例,这是他一贯而为之的艺术特点。
            说到本楼的问题,明明是作为奴才的芳官和丫鬟们群骂群殴同是奴才的赵姨娘,明明是朝廷的一品内阁刑部大臣都可以轻松的判定是奴才之间的矛盾的事情,作者却偏偏要黑白颠倒,把是奴才赵姨娘“变”为主子!
            这不是南辕北辙的思维吗?(作者真的有精分的倾向吗)
            那就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天才的创造力来论证这些问题的······。


            IP属地:辽宁21楼2024-12-12 08:20
            回复
              把礼制法律规定的赵姨娘是奴才,变为赵姨娘是主子,这个反差太大了!天地只差!
              怎么把这个巨大的反差逐渐减少?
              赵姨娘是主子的配偶(虽然她是奴才),王夫人也是主子的配偶呀!
              同是主子的配偶,这个巨大的反差也就减小了,当然嫡妻和姨娘的差别还是有的(嫡妻是主子姨娘是奴才)。
              客观的讲同是主子的配偶,能不能把这个差别再缩小?
              那就要把贾府的级别扩大了,贾府是敕造国公府,是所有官员中最高级别的官了,再扩大就是朝廷皇亲国戚的级别了!
              那么,作为主子的皇上的配偶称为皇后,皇帝的配偶还有其她的,被称为“妃嫔”,包括皇贵妃、贵妃、妃、嫔等。
              同是皇上的配偶,皇后职位最高,是皇帝的正妻,负责统筹后宫事务,管理六宫,是后宫中的主要人物1。
              这就是皇帝配偶,和一般官员甚至百姓家的配偶的区别。
              但从人文科学学术讲(这就应该是礼部尚书的理论解释范围了),老百姓都是以最高礼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这叫自上而下。
              而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民间礼仪的传统的形成,又是从基层形成的,这叫自下而上。
              那这些礼仪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符合人的道德标准,符合家庭的血缘亲情。
              这种血缘亲情鉴定了嫡子和庶子的顺序,嫡子和庶子的顺序决定了袭爵的逻辑理论。
              那作者的这种异想天开脑洞大开的荒唐表达的最终目的就解开了大幕,这是和皇帝的继承人的继位礼仪的核心理论有关的问题!
              所以说作者这是在出难题。(芳官、赵姨娘、贾环那都是假托)


              IP属地:辽宁22楼2024-12-12 09:09
              收起回复
                有网友提出来,你说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怎么相信你?
                要想看懂石头记,第一是要从原文中找根据,第二还是从原文中找根据,第三也还是从原文中找根据。
                这个根据是什么?
                奴才芳官和丫鬟们群骂群殴同事奴才的赵姨娘事件是在六十回,对这个分析的论证的论据却是是在七十五回中贾赦对贾环说的一句及其荒唐的话:
                【“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作者的这个虚构情节中的一句话,却为作者刁难朝廷一品大臣们的难题,提供了线索。
                假如将来贾环真的当上了国公府的袭爵继承人,那他怎么称呼自己的母亲?
                贾环称呼自己这位荣国府的主人的母亲是:姨娘?在贾环还没有当上荣国府的当家人时,就不顾朝廷的礼制规定直接喊赵姨娘谓母亲(这和探春不同,探春一直不敢喊自己的母亲为娘),一旦贾环真的当上了荣国府得当家人,不仅要正大光明的喊自己的母亲为娘,还要把自己母亲奴才的出身正大光明的改为主子。
                各位觉得贾环能不能这么做?我觉得非常能!
                原因是什么?
                上行下效,皇亲国戚中的一位偏远地区藩王的母亲,和皇上的皇后的区别说天地之差也差不多,但是一旦这位藩王阴差阳错的当上了皇帝的话,是要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的。
                这就是原因,这就是例子。


                IP属地:辽宁23楼2024-12-12 10:5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在石头记小说的一开始的第一回原文中,作者就明确说明:我的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夸张虚构的(不是真的),我是假借夸张虚构的故事,来说明我要表达的主题。我的主题是什么?是人生的道理,也就是人生的事体情理。(大意)
                  引用这段原文: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人生的事体情理是分析人生现象的根据,是人生道德的底线,所有的人生疑难杂症的现象的分析都要以这个【事体情理】为根据来分析。
                  那在本楼所讲的【事体情理】是什么?
                  是人的血缘亲情,所有的人伦道德都应该以此为基准才对,没有血缘亲情那叫什么人性?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是把这个血缘亲情作为这方面底线给划清了。
                  儿子不认自己的母亲,那就是不认自己的母亲了,不讲血缘亲情,这是不符合人的最基本的人性的。
                  这种事,作为一个制度从法律理论的高层次被确定下来,是要被质疑的被批判的。
                  那在传统古代极其讲究的人伦道德礼仪的规定,真的能有这么不通人性的礼节吗?
                  有!
                  就是石头记原文中的传统道德礼制规定的,赵姨娘的儿女,不能称呼自己的亲娘为母亲,要称呼不是自己的母亲的王夫人为母亲,而称呼自己的亲娘为姨娘,不能承认自己的亲舅为舅,要称呼不是自己亲娘的王夫人的兄弟为舅。
                  这都是为了符合古代传统尊卑有序道德而制定的礼制规定。
                  凡是按照这个礼制规定执行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比如探春(各种优良品质的描写小学生都能看懂),她就不喊自己的母亲为娘。
                  贾环就不尊重这个礼制规定,按照人的基本的本能,喊自己的母亲为娘,他就是一个坏孩子(各种相貌、性格、品质、道德的种种坏形象被描写的非常充分,小学生都能看出贾环是坏小子)。
                  这是在虚构的故事中的敕造国公府中的事情,那再往上一层说,在皇宫中的皇亲国戚中有没有这种事情?有!
                  这就是在23楼中所说的:“皇亲国戚中的一位偏远地区藩王的母亲,和皇上的皇后的区别说天地之差也差不多,但是一旦这位藩王阴差阳错的当上了皇帝的话,是要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的。”······


                  IP属地:辽宁25楼2024-12-14 09:07
                  回复
                    25楼讲的是,在虚构的贾府故事情节中的礼制规定中,赵姨娘的儿子女儿是能许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娘的。
                    那在礼制道德规矩更为严苛的皇家中,是不是也有这种母亲的后代不能被子女称呼为母亲的违反人的最基本的血缘亲情的事呢?
                    也有!
                    就是在23楼末尾处提到的“皇亲国戚中的一位偏远地区藩王的母亲,和皇上的皇后的区别说天地之差也差不多,但是一旦这位藩王阴差阳错的当上了皇帝的话,是要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的”这句话的由来。
                    这就是明嘉靖皇帝自己的亲身经历:(下面是引用历史,分几部分)(【】号内是我的解释)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兴王世子朱厚熜承统,年号“嘉靖”。即位不久,朱厚熜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掀起了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
                    【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现在的皇帝朱厚熜的堂兄】
                    朱厚熜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掀起了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
                    【这里的,朱厚熜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就是对于现在的皇帝朱厚熜的已去世的亲生父亲包括在世的亲生母亲的称呼的问题的争论,也就是可不可以称呼自己这位皇帝的父母为亲生父母的有关血缘亲情的问题】
                    【新继位的嘉庆皇帝朱厚熜是极力反对称呼自己的父母是皇叔和皇婶的,这相当于不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了,而只能违心的认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的原皇帝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这就使这位新皇帝和朝廷核智囊团大臣们产生了礼制理论的矛盾】


                    IP属地:辽宁26楼2024-12-15 10:52
                    收起回复
                      详细的引用这些历史资料来自于百度

                      议礼之争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
                      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驾崩后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6]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1521年4月22日),朝廷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邸迎朱厚熜。 [3]
                      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京师。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援引北宋程颐议濮王礼的先例向朱厚熜进言,朱厚熜不允。 [7]
                      根据朝廷礼官建议,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礼仪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并不接受,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朱厚熜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朱厚熜不同意。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8]明世宗入京后,初拟定年号为“绍治”,世宗未用,拟定年号为“嘉靖”。
                      【这里的“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的意思是:
                      要称呼不是自己的父亲的原皇帝的父亲为自己的父亲,还要违心的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这是新皇帝所不能容忍的,这就是相当于不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了,这也是有损于新皇帝的尊严的。】


                      IP属地:辽宁27楼2024-12-15 11:14
                      回复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 [72],次年改元嘉靖。
                        明世宗继位不久,即命礼臣一起商议兴献王的封号。
                        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明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
                        七月,进士张璁进言,请求明世宗“继统不继嗣”,请求尊崇生父,立兴献王庙于京师,明世宗命廷臣集议。杨廷和等抗疏力争,明世宗都不允许。
                        明世宗不顾朝臣反对,于十月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皇太后,母妃慈孝献皇后为兴献后。 [9]
                        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明世宗命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 [10]
                        此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明世宗的胜利最终结束。 [11]
                        【这里有一些过渡的程序,但最终的结果是现任皇帝的父亲被追认为文献皇帝,那自己的母亲就名正言顺的是前皇后了,一位偏远地区的王妃一下子从偏远地区的王妃变为了皇后(也就是现在的皇太后),这也是我在20楼说的“咸鱼翻身、麻雀变凤凰”由来(根据和例子)】


                        IP属地:辽宁28楼2024-12-15 11:28
                        回复
                          作者是逻辑大师。
                          按照从结果往前看这一条“逻辑线”,嘉庆皇帝可以按照礼制被选为新皇帝。
                          那在虚构的贾府情节中,贾环也是可以被选为敕造荣国府的合法袭爵人的。
                          贾环(这个坏小子)一旦当上了贾府的袭爵当家人,能甘心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奴才吗?他一定会把自己的母亲的奴才出身改为主子的出身的,只有是主子的母亲,才能生出是主子的儿人吧?
                          再回到原来的虚构的故事情节中,那么,在贾环真的当上了荣国府的当家人之时,此时赵姨娘相当于是贾母的地位吧?
                          那赵姨娘会怎么处置以前曾经群骂、群殴她这位当家人的母亲的一批奴才呢?
                          即使还没到贾环当家,这些奴才也不敢群殴两位主子(探春贾环)的母亲呀!
                          所以这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是作者虚构编出来的,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血缘亲情。
                          并通过这个道理进一步比兴出官爵继承的袭爵礼制的核心理论问题。(当然是以给一品刑部大臣和一品礼部尚书出难题的形式来进行思辨思考的)


                          IP属地:辽宁29楼2024-12-15 11:54
                          收起回复
                            在这里作者说的血缘亲情就是人生中的事体情理。
                            但在古时传统的道德规矩中,人分等级分尊卑又是维持社会现实的标准。
                            所以现实中从老百姓到皇亲国戚都会承认,奴才的儿女不能称呼自己的母亲为母亲,这一现象被作为朝廷法律核心理论确立下来,作为刑部大臣、礼部大臣都能以很深层次的学术理论来进行解释。
                            从现代科学看这是不合理的,作者也是因此提出了这个问题。
                            比如同是赵姨娘生的两个儿女,探春就是一个很听话的好孩子,用现代话说就是积极要求进步,政治觉悟高,有励志精神······,所以她严格按照传统礼制要求不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娘,而是称呼不是自己亲娘的王夫人为母亲。
                            赵姨娘的儿子贾环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他就没有接受王夫人正规礼制道德教育的探春那么懂规矩,其本身有很多性格品质到的规矩方面的缺陷,是典型的坏小子(这种描写连幼儿园小朋友都能看懂)。但是贾环却能按照人的最起码的直觉本能不遵守礼制要求,喊自己的母亲为娘。
                            一个女儿不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娘;另一个儿子喊自己的母亲为娘。
                            这一对儿女在礼制道德要求上强烈对比的不同。
                            在人的基本感情方面的血缘亲情,也是强烈对比的不同。
                            这就是作者提出的问题:传统礼制是违反人的血缘亲情的。
                            但这又不仅是作者的唯一的目的,通过夸张虚构的情节作者又引申出(我把它叫做比兴)了,在皇亲国戚中的不同级别所产生的立储中的礼制程序问题,也还是新皇帝称不称呼自己的母亲是自己的母亲的问题,不称呼自己的母亲是母亲可以当皇上,但是却使自己变为一位不认母亲的儿子了。
                            称呼自己的母亲为母亲,就违反了皇家礼制规定给即位到来麻烦。
                            这个问题可不是一般的理论为题,而是国家朝廷中职位最高智商最高的核心智囊团都挣得你死我活的理论问题。
                            这就是我在从26 ~28楼中举的例子的目的,皇帝也有自己认不认娘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的原文根据是,在第七十五回中贾赦对贾环说的极其荒谬的一句话“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虽然这只是夸张虚构情节中的情节,但这却是引申出这个问题的关键线索。
                            皇帝可以违背礼制称呼级别不够的母亲为母亲,那贾环的这种违背礼制的言行也就有了理由和例子了。
                            关键是这种有违礼制的行为在朝廷智囊团之间爆发了你死我活的争论,结果是在庭外杖毙了十几位群谏的朝臣!
                            据说在当时有外国使团访问中国,他们说皇帝应该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皇叔”“皇婶”(也就是不认自己的爹娘),但是又说理解当时皇帝的举动。也就是说即使是外国使团也是思维概念混淆,糊涂的和稀泥。


                            IP属地:辽宁30楼2024-12-16 09:0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从原文中的赵姨娘的女儿和儿子,一个刻意的遵守礼制规定不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娘,一个凭直觉本能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娘这一现象看,作者在此打的是一张血缘亲情的牌,血缘亲情是人的最基本的人性,血缘亲情也是人生中的最基本的事体情理。
                              作者就是以这种形式提出了连朝廷智囊团都犯糊涂(包括外国外交使团)的难题,就是明朝嘉庆皇帝在按照国家礼制法律理论的规定下的即位礼仪程序中,是不是应该做出不认自己的亲父母的行为?
                              这个问题也就不仅是朝廷的礼制损害了老百姓的血缘亲情的问题,还是这种朝廷的礼制直接损害了皇帝的血缘亲情了!
                              (当然这个问题的起因是奴才芳官领着奴才丫鬟群殴同是奴才的赵姨娘的事件)


                              IP属地:辽宁31楼2024-12-18 09: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