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传说吧 关注:87,716贴子:389,663

回复:【见解向】针对冰山图里感兴趣的 “史学相关” 部分词条讲一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烂柯人补充 1#
-肇庆·烂柯山-
来点广东特色的“烂柯”变种
有一种说法是王质去的烂柯山,位于广东肇庆。
比如和珅的《大清一统志》就记载,“烂柯山。在高要县东南五十里。寰宇记:在府东三十六里峡山南,即王质遇赤松子与安期生棋而斧柯烂处。舆地纪胜:一名腐柯山。旧志:在县东南四十六里,高一百余丈,周五十里。其西麓与高峡山相对,中有砚坑,即唐宋采砚处。”
屈大均《广东新语》则补充道:“王质事,有无不可知,然山下姓王,多有称质子孙者。”即王质遇仙的神话故事,在肇庆一带已家喻户晓,而山下姓王的人家,自称是王质的后人。
在高要金渡大坑村的黄氏宗祠,其瓦脊上有一灰塑《王质遇仙》。黄氏族人居住于烂柯山脚,一直以来,他们执拗地认为主人公是“黄质”,而非“王质”。“王”与“黄”粤语读音一样,这个特别的谐音,让黄氏族人对《王质遇仙》的故事产生了特别而深厚的情感共鸣。

金渡大坑村黄氏宗祠灰塑《王质观棋》。(图文来源:肇庆文联)
高要南岸新江一村的邓氏宗祠是高要不可移动文物,也是肇庆最大的古祠堂,墙上的壁画和灰塑均由本族艺人绘制。
祠堂内有一幅烂柯图,两位老翁在松树下对弈,特别的是,石上还放有几只仙桃。一担柴就放在王质身后,柴上的斧头特别明显。而图上有“黄吉看棋”四个字。
在他们这一带,“王”与“黄”同音,“质”与“吉”同音,很有可能是代写标题之人据音落笔,邓居谦因不识字没法把关,因而搞错了。

高要南岸新江一村邓氏大宗祠壁画《王质看棋》。(图文来源:肇庆文联)


IP属地:广东60楼2024-12-23 14:25
回复
    烂柯人补充 2#
    “烂柯”故事背后的“道家”
    纵观古今各类书籍和全国各地“烂柯”传说,不难发现有一个点是永恒不变的: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结局
    正如笔者前文提到的“都市传说的内容大多与现实社会紧密相关”,
    应该也有很多朋友会把“烂柯”传说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联系起来,其实两者的内核是有所类似的,更何况陶渊明也是东晋时人。
    两者都体现了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和出世思想的反映。
    笔者这里参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师张广保的文章《道教的洞天福地理论的起源及历史发展》也指出:
    “道教洞天福地理论产生于东晋时期,至唐末五代达成其最终形态。从现存文献看,六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司马承祯及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可以视为这一理论三大重要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洞天福地理论主要包括洞天与福地两大部分。”
    如果再深挖,那就是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导致求仙避世和寻求长生的社会风气的盛行。
    同样,东方朔成为道教神仙,最早是西汉刘向的《列仙传》,在魏晋时期的《博物志》、《搜神记》、《洞冥记》、《拾遗记》、《幽明录》、《异苑》、《小说》等志怪小说中,又被进一步神仙化。


    IP属地:广东61楼2024-12-23 14:45
    回复
      -采生折割-
      冰山图的解析选的是杨念群老师的文章,太有品了,杨念群老师是我国近代社会史、医疗史的大牛,也是我的男神之一,也因为看杨念群老师的一部分著作,毕业论文选了公共卫生史
      对近现代史感兴趣的,一定要看杨念群老师《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
      所以这个词条可以展开讲讲


      IP属地:广东62楼2024-12-23 14:55
      回复
        杨念群老师的《再造“病人”》指出,清政府对“采生折割”的处罚是从维护整体社会秩序的平衡角度予以考虑的,更加注意其扩散的范围对王朝统治的威胁程度。
        杨念群老师还把“采生折割”和“叫魂”案进行了对比



        IP属地:广东63楼2024-12-23 15:09
        回复
          冰山图里面提到“采生折割”有时候“会扩散为针对外来宗教人员的集体恐慌”,如果往深层次的角度来看,
          第一,这是晚清时期人们对医院“空间”的恐惧,以及西方外来文明传入的背景下,对“空间”的重构。
          对于时人而言,医院完全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在他们的印象中,医院和教堂是完全突兀地切入他们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它与传统社区隔绝的状态,往往会引起外人的许多猜疑。
          再加上因为传统医学自古并没有把病人委托给陌生人加以照顾的传统,中国人的治病程序是以家庭本身为单位,病人身体的治愈是依靠外请的医生,但护理的程序最终完成是在家庭空间中实现的。
          因此,西医的行为往往会与“采生折割”联系起来。
          第二,“采生折割”的谣言,也是地方力量交叉的结果。
          杨念群老师指出,大部分“采生折割”的相关反教谣言是地方乡绅所写,对传教士异端行为冠以“采生折割”这一正式法律术语,在增强其想象与传统律令对妖术惩罚一致性的同时,也反向影响官方判断,进而在民众之间建立采生折割与传教士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IP属地:广东64楼2024-12-23 15:26
          回复
            接下来这部分不知道能不能发
            但其实也是一种采生折割


            IP属地:广东65楼2024-12-23 15:43
            回复
              那就是50年代初在华北地区的“割蛋”谣言,这里笔者就不多介绍了,
              想了解的可以看上文提到的李若建老师的著作和秦宝琦、谭松林两位老师的《中国秘密社会》
              之所以说这也是一种“采生折割”,是因为这种行为和传言,古来有之,但近现代被一些“有心人士”利用了,目的不言自明。
              杨念群老师《再造“病人”》也提到了,“吸取TJ”是十分标准的对“采生”行为的想象。


              IP属地:广东66楼2024-12-23 16:14
              回复
                -后(司)母戊鼎-
                这个为什么能进冰山图其实笔者是有点不懂的……冰山图给的是国博的介绍链接,大概是因为改名的事情?
                不过当年笔者中学时期,确实是叫“司母戊鼎”的,后面改为“后母戊鼎”,是一场持续很久的学术争论了。
                以前也看到有人拿司母戊鼎来怀疑和攻击郭沫若先生的学术水平和人品,那就更没必要了……
                关于后母戊鼎,笔者推荐看这两位老师的文章:

                (刘锴云:为什么“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

                (曹定云:论殷周时代“司”“后”二字形义及其区分——兼论“司母戊鼎”不可改名为“后母戊鼎”)


                IP属地:广东67楼2024-12-23 16:35
                回复
                  第一层就先到这了,射覆、《推背图》、烧饼歌这些与占卜、预言的就不多说了,我虽然也挺喜欢算卦和风水的,但其他占卜真的不太会
                  那么就进入第二层了


                  IP属地:广东68楼2024-12-24 09:46
                  回复
                    -北角七姐妹・石中藏人-
                    这个词条集中讲前者,真正写法应该是“七姊妹”
                    TVB曾制作过同名的电视剧,是根据这个事件改编的


                    IP属地:广东69楼2024-12-24 10:33
                    回复
                      冰山图的解析上漏了很重要的一个点,“她们立下‘誓死不嫁’的誓言”
                      这表明了她们的另一个身份——自梳女。
                      自梳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珠三角,尤其是在顺德一带的特殊习俗。
                      到了适婚年龄的女子将头发盘成髻,表示终身不嫁。女子梳起的仪式相当于旧时婚礼,梳起之后不仅不能再嫁,也要尽量避免和异性接触。
                      为什么要“自梳”?
                      被陈述最多的理由是挣钱养家。自梳女往往是家中长女,为了分担父母照料弟妹的重任,选择梳起。
                      也有女性不满旧时盲婚哑嫁的命运,毅然不婚。
                      徐靖捷老师在她的作品《走近西樵自梳女》中还提到了另外的原因,“女子过了婚配的年龄,如果没有嫁娶,则会贻误弟妹的婚期。梳起之后,则没有阻头、跨头的禁忌。”

                      在顺德,有一座由自梳女们捐资修建的养老院——冰玉堂,也就是熟知的“姑婆屋”
                      如今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粤语中有一词叫“老姑婆”,原指就是“自梳女”群体,但现在含贬义,这里不多赘述。
                      以上内容没有贬低女性和不婚群体。


                      IP属地:广东70楼2024-12-24 10:57
                      回复
                        -独眼巨人-
                        这个感觉跟陈胜吴广的篝火狐鸣,鱼腹藏书是一样的。
                        因为韩山童、刘福通有白莲教背景,红巾军口号“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等也印证了起义背后是有宗教元素在推动的。


                        IP属地:广东71楼2024-12-24 11:34
                        回复
                          -活人受香火・赵世子争议-
                          活人受香火之所以被视为不吉、不详,是因为有”烧香为阳,烧钱为阴“的说法。
                          所以活人受香火,没有那个命是受不了的,甚至还会折寿。
                          赵世子争议,查了一下大概就是一个网红在福建游神中cos赵世子,随后受到民众不满。
                          上文也提到了,“游神”在潮汕、福建地区都是很隆重的活动,所以搞这些也要按照基本法!


                          IP属地:广东72楼2024-12-24 15:49
                          回复
                            这里有个暴论:
                            关于活人受香火,笔者认为其实不是受不受得起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
                            其实,活人受香火也不算罕见,因为有“生祠”。
                            这里copy一份百科上的解析:
                            “西汉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为其立社,号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为立生祠之始。
                            东汉时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吏民生为立祠;王堂为巴郡太守,韦义为广都长吏,民皆为立生庙。
                            唐代狄仁杰贬彭泽令,邑人为立生祠,迁魏州,州人又为立祠;吕諲治荆州有惠爱,荆人构生祠,湮没,民又以钱十万徒的祠于府西。
                            宋代,李谷入相,淮阳民数千诣阙,请立有德政于民,因而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为后来者之典型。
                            至明天启间,宦官魏忠贤擅政,权倾一时,生祠遍于各地,则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
                            清初大戏剧家李玉所作《清忠谱》,于阉党之建生祠、苏州人民之反抗,均有生动的刻划。”


                            IP属地:广东73楼2024-12-24 15:59
                            回复
                              作为祠堂数量最多的省份,广东自然也有一些生祠。

                              位于普宁学宫的生祠,但石像是魏忠贤还是文昌帝君像似乎仍有争议。

                              位于潮州的海筹公祠,是爱国华侨郑智勇为自身立的生祠。(这个人非常厉害,有兴趣可以搜一搜)

                              位于三水的海天书屋,也是晚清民国重要zz人物梁士诒的生祠。


                              IP属地:广东74楼2024-12-24 16: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