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女王吧 关注:456贴子:11,687
  • 10回复贴,共1

资治通鉴优缺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19 09:21回复
    一、优点。《通鉴》叙史,最具条理,允为史部杰构;所作评论,长短不一,然皆洞见事理,公允切要,言有依归;合编年与史评为一体,允称至善;倡日后经世致用之史学,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19 09:22
    回复
      文质相称,事理共昭。其难能可贵者更有:
      1.光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有精密的分析力和高度的综合力。他谨严的态度和十九年如一日的精神,是成就《通鉴》一书的最大因素。《通鉴》的取材以正史为主,其用杂史言者,凡三百二十家,把漫无系统的史料,予以消化融会,先后有伦。所以神宗在《御制序文》中称其“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19 09:23
      回复
        2.荀悦之《汉纪》,仅为《汉书》之缩影,而无新意。《通鉴》则大异,盖取史汉之文,徐徐自出手眼,冶于一炉,创为新作。观其全书,竟无一语不出于史汉,而无一处全袭史汉,所谓剥肤存液,取精用宏,神明变化,不可方物者也。此其所以能冠绝古今。
        3.《通鉴》贯穿古今事迹而为一篇,治乱兴衰,了然掌上,亦非郑樵之《通志》可比;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19 09:23
        回复
          更能融会众家,首尾一贯。
          4.《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5.在体裁上,《通鉴》合纪、传、表、志为一篇,以正史之“纪”为质干,取事于“博”以实之,又取“志”中之典章制度,“表”中之年历资料,以编入相当之年,为力不能遍读正史者,开一善巧法门。其于传、纪、表、志之材料,择其宜入《通鉴》者,融会而消纳之,非若俗人编纂大全合抄一类之书。
          6.《通鉴》叙事,不独采正史之文,私家修撰而可采的,不惮采之。取材范围极广,内容也特别丰富:于晋代兼采十六国史,于南北朝则兼采八朝所撰之私史,于唐五代则兼采《实录》及诸家记载,所用之书,多已亡佚,故今人征考正史以外之史实,可于《通鉴》求之。此又《通鉴》可贵之一端。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19 09:24
          回复
            7.《通鉴》合独断考索而为一手,章实斋有言:“由汉氏以来,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向考索之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温公之作能兼二者所长,其体制所因,虽有左氏为其理想之标准,然绝非如貌似左氏者之亦步亦趋,常有突见寓乎其间。
            8.于史学方面,光兼备才学识三者,其书虽为三人分修而文字则彻始彻终,如出一手,皆因其剪裁及炉锤之功。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19 09:25
            回复
              光之撰《通鉴》,以《左传》为理想之境界,伐薪于纪传杂史,而以左氏叙事之法运其斧斤。其文醇厚茂美,上下洽通,若机抒自成,而非自删节搭凑而来,故非唯可观,而又可诵。其隔年首事之法,或以初字发追溯之文,又或穷其究竟而终言之,凡此皆用《左传》义例,以杂事入史。如颊上添毫,栩栩欲活,风味颇近小说,此境界亦自《左传》得来,非惟妙惟肖左氏为长也,乃又有改进前人之处。光既以左氏之手笔而为《通鉴》,故史学、文学,两体各擅胜长,为汉唐以后所仅见。
              9.光治史多用比较参互考订法,与近人所倡之科学方法亦有不谋而合之处。《目录》、《考异》之外,光又见《通鉴》之浩繁,一览难周,又撰《举要历》八十卷,首尾备具。此三者均为《通鉴》之附篇,其用功之勤,运思之精,皆可于此想见。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19 09:25
              回复
                10.光编《通鉴》,先编“长编”,详细地分析材料,加以他“扶摘幽隐,校计毫厘”的精神和努力,其史料之真实性,凌驾正史之上。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19 09:26
                回复
                  11.宋时,流行阴阳五行之说,而宋人更喜欢持正闰之论。光虽亦讲究纲常名教,但持论较为明达。视王朝之兴亡授受,一概相量;有不屑论其执否,唯取一焉,以为纪年之符号而已。
                  12.前史好讲符瑞以及神异怪诞的谬说,《通鉴》对此几乎全部删去;而其所存有破除迷信的资料,不一而足。盖有直书说论卓行以垂世者,有备事滥信虚诞而败事者,有文不信虚诞而成事者,又有删弃处见别裁之巨眼者。其不信虚诞,精神可嘉。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19 09:27
                  回复
                    二、缺点。然以《通鉴》贯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几十六代,而并存之国尤多,详乎此者必略乎彼,颂扬甲者亦无意间有贬于乙。盖后人对往史所持观点不同,是以有指《通鉴》之失者不少。
                    1.系年方式之过。光系年之法,有一不变方式曰:“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唐高祖,更不称隋义宁二年;梁开平元年正月,便不称唐天祐四年。此种方式,可使一年之内,断归其为某主,而年号不至歧出。然究其所穷,颇有窒而不通之处,故处一年两帝之年,而但标二帝之年号,必致使读者迷眩,而生误会。此其淆于心目,而害于事实,非细事也。《通鉴》本纪年之书,今拘于方式而远于实际,何以为纪年之准则?
                    2.文化史料之太略。文化史料,恒久而常新,乃吾民族之精神遗产所在,诚不可忽略,但因光只着眼在“资治”二字,对于文化方面,每不能平均纂入之,因而颇欠简略者亦多有。既重治乱兴衰,则掇述文物,其心力虽有贯注,却不足以反映各时代之全部文化,而有悖通史之要求。
                    3.作者情感之戒备。史以执中记事为义,稍涉情感,则失其是非之公。光于唐弃维州一事,独伸牛以诎李。夫温公重启边衅,借端立论,以戒时君,其意是也,其立言则非。古今异时,今一概而相量,是以一时之情感,乱千秋之定论,公之立言,为有病矣,而尤以抑蜀汉而扬曹魏为大不可解。
                    4.《通鉴》既明标“资治”,而书中所载无关社稷治乱者亦复不少,而天子行幸及日蚀之类,几乎无岁不书,似皆为可省而未省者。
                    5.主观见解过于浓厚。光当宋神宗变法之际,代表保守势力;和王安石立于反对地位,其保守意识非常强烈。所以在《通鉴》中,尽量表现出所谓王道政治的主张,对任何激进的措施,积极的事业,总是不以为然的。在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此种意识,有失史家所应持的客观态度。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2-19 09:29
                    回复
                      6.刘羲仲提出八点评语,其中重要的有五点:
                      a.个人的事迹无关于政治的不载,而独载包、茅容的事迹,屈原收而不载。
                      b.荀子、孟子书中的话既被采录,这两人的事迹却反而不载。
                      c.不书符瑞却书高祖斩蛇。
                      d.不书褒贬过分之事,却书荀淑比黄宪于颜回的话。
                      e.不载传疑之事,而载魏冯太后鸩杀显祖。
                      7.谈允厚又指出《通鉴》的毛病如下:
                      a.有首无尾。
                      b.有尾无首。
                      c.一事而二次记载。
                      d.一人误分两人。
                      e.二人误作一人。
                      f.叙事不明而间有颠倒事实。
                      g.月日的错误。
                      8.过于轻视文人,如屈原居然只字不提。而且关于谏止怀王的话,只采《战国策》归于昭睢,而不采《史记》归于屈原。杜甫的地位,假使不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诗在王叔文口中念诵过,连姓名也不能在《通鉴》中发现。


                      IP属地:直布罗陀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2-19 0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