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学报
编者按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已正式实施7年。不久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表示,未来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这意味着“双一流”将迎来“扩容”时刻。
“双一流”建设实施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管是高校还是国家层面,相关的探索和尝试从未停止。面对未来高等教育愈加“普及化”的大趋势,“双一流”的扩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们又能从过往的实践和探索中汲取哪些经验、得到哪些启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
两类高校可作为“双一流”扩容基本力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断推进,以及各级各类高校成熟度不断提升,“双一流”的扩容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该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基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一流”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数量的增加。目前,入选“双一流”的国内高校仅有140余所,这些学校并不足以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任务的全面实现。
整体看,我国大陆地区的普通本专科高校数量已超过2800所,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高校群体。一般而言,需要有10%左右的学校作为头部院校,才能更广泛地覆盖整个高等教育领域,进而对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产生引领和带动作用。
照此比例计算,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数量应是当前数量的两倍左右,这无疑是很大的扩展空间。至于什么样的高校能进入这一“空间”内,需要针对高校类型做合理考量。
在我看来,有两类高校可以作为“双一流”扩容的基本力量:一类是此前各省份重点建设的地方性院校,此类高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积累,可以择优入选;另一类是近年来新建的新型高校,这些学校大多采用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并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特点,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类高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校凭借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更多的地方教育投资、更适宜的经济政策环境,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以“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地区的所有高校,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
必须承认,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地方性,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绝对主体地位的地方高校始终要为地方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指望100多所部属高校调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
因此,在“双一流”扩容的同时,我们也要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在地化发展作为一项重点支持战略,在硕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的审批上予以适当倾斜。同时,在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双一流”甄选、评价方面,应通过设置不同于东部高校的特别政策、专项政策予以扶持。
在进程方面,100余所高校的“增量”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至于具体进度有多快,或者要分成几个阶段分步进行,主要取决于国家和地方建设资金的投放量,以及相关政策的改革进程,这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在投资层面,如果没有“双一流”建设相关资金的增加,“双一流”扩容可能成为一种低成本、低质量的扩容;在政策层面,高校如果在办学体制机制、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设等问题上不能实现现代化,不能有效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提高办学质量,“双一流”扩容目标的实现也将缺乏基础。
这是“双一流”扩容的两条总体路径。当然,每一所高校面临的情况并不相同,要提高水平,提高学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各高校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高校要针对具体问题,一方面作出更清晰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规划更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总之,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校情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并通过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把一流建设的图景擘画出来,并真正付诸实施。对于任何一所高校的“双一流”战略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编者按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已正式实施7年。不久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表示,未来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这意味着“双一流”将迎来“扩容”时刻。
“双一流”建设实施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管是高校还是国家层面,相关的探索和尝试从未停止。面对未来高等教育愈加“普及化”的大趋势,“双一流”的扩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们又能从过往的实践和探索中汲取哪些经验、得到哪些启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
两类高校可作为“双一流”扩容基本力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断推进,以及各级各类高校成熟度不断提升,“双一流”的扩容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该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基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一流”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数量的增加。目前,入选“双一流”的国内高校仅有140余所,这些学校并不足以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任务的全面实现。
整体看,我国大陆地区的普通本专科高校数量已超过2800所,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高校群体。一般而言,需要有10%左右的学校作为头部院校,才能更广泛地覆盖整个高等教育领域,进而对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产生引领和带动作用。
照此比例计算,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数量应是当前数量的两倍左右,这无疑是很大的扩展空间。至于什么样的高校能进入这一“空间”内,需要针对高校类型做合理考量。
在我看来,有两类高校可以作为“双一流”扩容的基本力量:一类是此前各省份重点建设的地方性院校,此类高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积累,可以择优入选;另一类是近年来新建的新型高校,这些学校大多采用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并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特点,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类高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校凭借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更多的地方教育投资、更适宜的经济政策环境,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以“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地区的所有高校,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
必须承认,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地方性,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绝对主体地位的地方高校始终要为地方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指望100多所部属高校调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
因此,在“双一流”扩容的同时,我们也要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在地化发展作为一项重点支持战略,在硕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的审批上予以适当倾斜。同时,在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双一流”甄选、评价方面,应通过设置不同于东部高校的特别政策、专项政策予以扶持。
在进程方面,100余所高校的“增量”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至于具体进度有多快,或者要分成几个阶段分步进行,主要取决于国家和地方建设资金的投放量,以及相关政策的改革进程,这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在投资层面,如果没有“双一流”建设相关资金的增加,“双一流”扩容可能成为一种低成本、低质量的扩容;在政策层面,高校如果在办学体制机制、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设等问题上不能实现现代化,不能有效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提高办学质量,“双一流”扩容目标的实现也将缺乏基础。
这是“双一流”扩容的两条总体路径。当然,每一所高校面临的情况并不相同,要提高水平,提高学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各高校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高校要针对具体问题,一方面作出更清晰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规划更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总之,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校情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并通过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把一流建设的图景擘画出来,并真正付诸实施。对于任何一所高校的“双一流”战略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