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48,649贴子:73,193,242

回复:科普扫盲帖——豫湘桂战役的基本史实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迪威这时掌控着一切的美国援助物资,以及中国的战略预备队兵力。他一心一意只想动员华军,早些帮他完成反攻缅甸的作战。同时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就是希望蒋介石的部队在中国本土能够遭到一败涂地的打击,这样他才能有机会全面地接受中国部队的作战指挥权。因此史迪威故意漠视日军集结的情报,不断向华盛顿报告蒋介石根本无法作战,日军在中国战区其实没有威胁史迪威这个坑爹货本来应该被你们挫骨扬灰,但你们的矛头居然都指向光头,对史迪威那是一句客观的批评都没有,这又是什么脑回路?还是因为没有起码的历史知识,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IP属地:广东21楼2025-01-28 11:36
收起回复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44年果脯控制的大后方的经济已经崩盘了,货币也进入了巨额通胀状态,虽然比不了5年后,但是在抗战期间已经是最底线了。
    经济崩盘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带来的对于民心军心的动摇,战力的影响,绝对是不能低估的。


    IP属地:广东22楼2025-01-28 11:38
    收起回复
      然后具体就是豫湘桂具体打的怎么样?还是那句话每个阶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阶段,豫中会战,打的肯定是最糟的。
      但是这个战场也是倭奴优势最大的地方。
      豫中会战,倭奴兵力14.8万,果脯30万。
      表面上看看起来,兵力对比之下,似乎是倭奴优势最小的。
      但是实际上,反而是倭奴优势最大的地方。
      第一,这个战区的果脯战力上最差的,主力就是一个汤部13军,别的部队都是杂牌,很多都是汤部收编的豫省地方部队。
      同时装备也是最差的。没有重炮不说,山野炮也很少。
      第二,倭奴投入兵力质量最高,代表就是第3战车师团,这是在抗战中唯一一个投入到大陆的倭奴战车师团。
      光战车就有255辆。
      第三,倭奴在这个战场有空中优势。
      第四,这一战场基本上是平原,极为有利于倭奴机械化战车师团进攻作战,也不利于防御。
      第五、该战区前果脯最肤白,代表就是汤喝汤部。
      第六,因为42年大灾,该地果脯也最不得当地民心。


      IP属地:广东23楼2025-01-28 11:51
      收起回复
        第二阶段,长衡会战
        兵力对比,果脯40万,倭奴36.2万。
        果脯倭奴兵力对比上抗战历次战役中最接近的,反而是打的最好,其实表现不比淞沪徐州武汉差。也是最可惜的一战。
        尤其是第10军,死守衡阳47天,堪称为抗战果脯防御战的天花板了!
        就是淞沪徐州武汉会战也是找不到类似的战例的。
        如果衡阳守军能得到强大的援军,一旦解围,就会是比三次长沙会战更大的胜利。
        但是可惜没有如果。。。。


        IP属地:广东24楼2025-01-28 11:53
        收起回复
          第三阶段,桂柳会战
          倭奴兵力16万,果脯正规军15万,另外还有大量地方民团。
          这个阶段打的也很差,仅仅比豫中好一些而已。
          当然和果脯斗志已经崩盘了,摆烂又直接关系。
          毕竟长衡会战,果脯精锐都打不赢,到了桂柳,当地部队加上长衡会战的残兵败将更没有战心来。
          最后就是对于豫湘桂的评价,肯定是惨败,但是奇怪的地方在于,豫湘桂崩盘了,交换比却是抗战果脯和倭奴历次大的战役中最好的。


          IP属地:广东25楼2025-01-28 11:56
          收起回复
            国军44年全年死伤官兵共计22万人(包括缅甸和敌后),日军自己战报是是“大陆作战“--- 死11732名 伤22764名 病66543名”。伤亡病合计10万多人。
            美军公布的损失是日军损失14万,国军损失18万。
            所以说,豫湘桂比起来淞沪徐州武汉会战,表现虽然更糟,但是也绝对没有某些人说的天差地别。史盲们今后记得绕开豫湘桂战役黑果脯
            特别是第二阶段长衡会战,实际上比淞沪徐州武汉会战表现并不差。


            IP属地:广东26楼2025-01-28 11:58
            收起回复
              特别说一下,为何说豫湘桂根源在于实力对比而非别的因素,别的因素都是次要因素?
              代表就是芷江会战(又称湘西会战、雪峰山会战),豫湘桂倭奴胜利后仅仅4个月发动的战役,最后以果脯胜利,倭奴失败告终。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果脯,相比一年前豫湘桂爆发的时候,和4月前结束的时候,有区别吗?
              为何芷江会战,果脯和倭奴一胜一败反转过来?
              根源还是实力对比,
              说豫湘桂是因为各种原因失败,而不承认战场实力对比是主要原因的人,能否回答芷江会战果脯为何能击败倭奴进攻?
              难道芷江会战中的果脯相比较豫湘桂的果脯有本质差别吗?
              饭后再慢慢谈


              IP属地:广东27楼2025-01-28 12:01
              收起回复
                再破除一个洗脑包,有些人说豫湘桂倭奴数量虽然多,质量却差。
                这个也是站不住脚的。
                例如第三战车师团,抗战前期倭奴有吗?淞沪徐州武汉会战,果脯遇到过吗?
                这个师团战力会比抗战初期倭奴常备师团差吗?
                还有那些看起来差的治安师团,实战表现也是令人乍舌的。
                代表就是冲绳战役,62师团这种治安师团,打的竟然比关东军调来的精锐24师团一点都不差。
                没有实战谁能相信?
                所以说,把豫湘桂参战的51万倭奴,说成是弱旅,就是一种想当然!


                IP属地:广东28楼2025-01-28 12:25
                收起回复
                  最可恨对就是小将们瞪眼说瞎话,
                  豫中果脯30万叫花子兵对倭奴14.8万包括战车师团在内的军队叫实力占优?
                  还是长衡,果脯40万对倭奴36.2万人叫战力优势?
                  那淞沪70万队22万,徐州60万对24万,武汉100万对25万,叫什么?衡阳守军血战47天,叫怠战摆烂?


                  IP属地:广东29楼2025-01-28 12:26
                  回复
                    转一则资料,直观感受一下,日军豫湘桂战役投入的成本
                    日本《昭和财政史》卷4《临时军费》里,列出了1944年日本在各战场投入的军费:
                    本土300.28亿日元、朝鲜6.05亿、中国台湾5.5亿、中国东北(满洲)22.9亿、中国关内战场278.28亿、南方(太平洋战场含缅甸印度)121.65亿。
                    按照日本大藏省的资料,
                    37--45年这八年间,日本一共造了21艘航母和“大和”、“武藏”等巨舰在内的600多艘军舰,也不过才花了70亿日元。
                    而1944年,日本仅在中国关内战场就花了278亿日元(见《昭和财政史》卷4)。
                    按这个费用换算,也就是说,1944年一年日本用在中国战场的军费,几乎可以供日本造80艘航母、4艘“大和”、4艘“武藏”在内的2400艘军舰。
                    大藏省财政史室编的《昭和财政史》(东洋经济新报社1955年版)第四卷中显示的军费的变化,很有典型意义。
                    从占全部军费支出的比例来看,
                    1942年中国战场占32%、南方战场占29%,
                    1943年中国战场占44%、南方战场占34%;
                    1944年中国战场占64%、南方战场占28%;
                    1945年(4--10月)中国战场占54%、南方战场占10%”。


                    IP属地:广东31楼2025-01-28 12:41
                    回复
                      从全局看豫湘桂战役
                      远征军入缅作战与果脯豫湘桂溃败的关系。
                      远征军缅北滇西大反攻的胜利与豫湘桂溃败几乎是在同时,战争态势往往是牵一发而动而动全钧。
                      看过李宗仁将军的回忆录,对远征军的缅北滇北大反攻似乎并不以为然,李将军并不认可远征军的大反攻行动。他认为:日军的力量是沿本土到广州湾到缅甸一字长蛇阵,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作战只会导致日军后缩,日军后缩后的顽抗将会越来越强,不利于我方抗战的整体态势,与其最精锐的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作战,不如集中力量囤兵于广西,以图进攻广州湾,拿下广州湾后将日军拦腰斩断,再各个击破。
                      貌似大道理是这样,那为什么光头还会派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作战呢??
                      还是与当时背景有关,日军在缅甸挑起了英帕尔战役,战役初期日军比较顺利,英军顶不住了要求光头派兵支援。(英美是一个比一个坑爹,还都是排名前四的强国,居然要榨干榨净一个积贫积弱已久的农业国的价值给自己的战略方便,而且还甩锅说你无能)英美是穿一条裤子,一开始是通过史迪威转达的,当时光头的作战重点还在内地,对史迪威的意见一点都不买帐,但在1944年4月份罗丝福和马歇耳对光头施加压力,扬言光头如不派兵出境就终止援助,衡量再三光头答应派兵,弱国无外交。
                      5月11号卫立煌的20万精锐之师强渡怒江,甚至还带上了昆明警总200师,卫立煌部对日战功卓著,但这20万精锐之师到怒江以西后暂时就回不了头了,与此同时日军在国内几乎是倾全力进攻豫湘桂,号称是有史以来的最大作战行动。估计光头也没有预料到汤恩伯部会如此废柴,仗打得是如此不堪。但另一方面如果卫立煌的20万精锐不被调到怒江以西,方先觉在衡阳坚守了47天求援光头断不会无兵可调,横山勇打援部队11军团对付王耀武已到极限,试想杜聿明第5集团军或宋希濂11集团军兵团兵临衡阳,断不会是如此战局,更不会有后面的桂柳会战。
                      此外部分网友有这样的观点:1944年盟军全是胜利只有果脯败了,果脯抗不了战。我并认可这样观点,1944年盟军哪里全胜了,市场花园行动就失败了,德三还在1944年打出阿登反击战,康拉德行动差点全歼红鹅一个方面军,盟军那是什么样的装备和后勤,这方面果脯永远都是望洋兴叹。
                      果脯在1944年也不是全败,与此同时进行的缅北滇西大反攻难道就不是胜利?再往后,果脯芷江会战全胜,芷江会战后又反攻追击光复了大片国土。再另外,豫湘桂也不全是糟点,其中桂林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等战打得很顽强,整个豫湘桂日方也是付出了沉重代价。


                      IP属地:广东32楼2025-01-28 16:57
                      回复
                        下面是总结提炼精华:
                        豫湘桂战役/一号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人的破坏性决策
                        复盘整个会战,不难发现,姜盖世-陈纳德战前提出的战略判断与应对方案是正确的,符合后来战场形势的演变发展。
                        史迪威-马歇尔-罗斯福战前提出的战略判断与应对方略是完全错误的。
                        姜盖世-陈纳德主张国内战场优先,有余力再打通中印公路。
                        史迪威-罗斯福把打通中印公路列为不惜一切的任务。
                        由于驼峰航线当时运载能力有限,没有能力同时既保证正面战场稳定同时又有足够能力保证打通中印公路的部队供应需要。是一个二选一的决策。
                        加上美国还把其战略空军第二十航空队(这个航空队最坑,不负责中国战场任何空中支援却要最优先占据驼峰航线的物资补给,什么都要以它为最优先!)出击日本的成都基地作为驼峰航线最优保障,分配用于中国战场的驼峰运输量更是下降到一个极小的程度。
                        驼峰航线运输量的大部分分配给了美国空军/陆军航空队,其中战略空军四川基地的保障是重中之重,它是西元1943年下半年到1944年上半年这一个年度的优先保障目标,驻华空军即第十四航空队可用于中国战场的物资也只允许获得很小一部分,剩余分配给中国军队的运输量基本全部指定供应编入用于反攻滇西缅北的中国远征军部队。
                        也就是说中国战区国内对日战场的部队没有获得任何武器装备和物资供应。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正面战场基本没有获得任何装备与物资援助,完全是依靠自身工业和储备在支撑西元1942年2月-1944年上半年的国内对日战场。
                        即使按照大部分运输量分配给了驻华美军尤其是对当时战局演变没有多少作用的战略空军,运进中国的装备仍把中国远征军强化到了一定水平,一般情况下进攻时拥有击破一个日军常备师团的战斗力,防御时可以有效对抗三个日军常备师团的能力,这些从实战表现是不难发现的。
                        按理美国人这类战略分析水平是有的,陈纳德及其麾下第十四航空队情报部门就准确地洞察和判断了这些情况。遗憾的是史迪威-马歇尔-罗斯福决策链断然拒绝了陈纳德和姜盖世的正确判断与策略,姜盖世顶住了史迪威的压力,但是当罗斯福加入进来后姜盖世害怕失去援助而屈服了,有生力量被迫全部投入到滇西缅北方向,豫湘桂的大崩溃不可避免了!
                        也就是说,不考虑驻印军,单是把进攻滇西缅北的中国远征军战前投入湖南战场,主动进攻力量并不充足,防御力量却是足够的,日本一号作战的湖南进攻战只能是自取其辱的行动。话说回来,真如此演变,日军也不是傻的,它大概率就不会进攻,最多试攻一下就会算了。长衡会战日军之所以攻得很凶,相当程度上是为了给滇西缅北陷入困境的守军提供间接支援,由于日本通往缅甸的交通线已经无法维持,这是唯一可能对缅甸日军减轻压力的方式。
                        美国坚持进攻缅北滇西还有一条自己不张扬的暗线,就是中印地面交通线是日军不可接受的底线,如果计划中的积压在阿萨姆仓库里的装备和物资能够通过地面公路系统转运中国战场的中国军队,日本的战略基础直接就会崩溃,日本整个军事战略就是建立在中国不能有效武装基础上的。
                        对缅北滇西施压,会迫使日军不断增援缅甸,大大减轻日军在太平洋方向的设防强度。在交通线尚能维持情况下,西元1943年和1944年早些时候,日军对缅甸防御投入了大量有生力量,兵力规模从十余万暴增到了三十余万,进入西元1944年二季度,是美军潜艇过于活跃,美军自己堵死了日军对缅甸的增援,要不然日军也不会自我提虚劲地吹嘘什么八竿子都见不到影子的打通大陆交通线,直接通过海运增援缅甸去了。
                        史迪威-马歇尔-罗斯福决策链西元1944年中印缅战区战略的决策是一个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冷酷无情的策略,也是一个过分牺牲中国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直接恶果是导致中国主战场豫湘桂战场因力量严重不足而大崩溃,间接恶果更是深远,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在战后遭到美国默许下苏俄的肢解,失去近200万平方公里国土。
                        以上仅供参考。


                        IP属地:广东35楼2025-01-28 17:40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76楼2025-01-29 01:57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9楼2025-01-29 15:33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200楼2025-01-29 21: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