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吧 关注:181贴子:638
  • 7回复贴,共1

宝冥三昧,其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三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虽出自《悲华经》,但佛佛道同,弥陀亦能如此。)


IP属地:辽宁1楼2025-01-30 19:06回复
    宝冥三昧,其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三昧,亦可称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是临终特殊时期,诸缘具足,兼得弥陀他力冥加增上,二力和合之下,在临终中后期方能渐入的一种特殊的三昧境界。随着临终人第六识逐渐消灭,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会有一种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弥陀他力作用反而会越来越殊胜。


    IP属地:辽宁2楼2025-01-30 19:07
    回复
      当然,临终人须自力系念佛号不断,主思往生大事,以菩提心或暗合菩提正道之信愿,来感佛,这都非常关键。否则,妄念生起,一念不觉,都会障碍弥陀加持,临终后期便会糊涂、颠倒或昏沉等,同于普通人必入乱心位。


      IP属地:辽宁3楼2025-01-30 19:07
      回复
        所以,发菩提心系念佛号很重要,越到后期,弥陀加持力越大,所入三昧定心定境越深,理论极值可入理一心不乱,此时十念定善方可忏净五逆等极重罪。而普通念佛人无如此重罪,只要忏净恶道诸罪,便可提前见佛,提前往生。宝冥三昧,会随着临终时间的推移,其三昧定心定境,由浅入深,是变动的,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IP属地:辽宁4楼2025-01-30 19:14
        回复
          宝冥三昧出自《悲华经》。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也能入得。临终中期或后期,须烦惑不现行,不影响临终自力正念即可。如果出现颠倒等情形,助念人员的提醒很重要,最好简短开示临终人,须重发菩提心,以大惭愧心忏悔心念佛,来再次感佛冥加。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大体如是,属于不伏而伏,不同于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不是定力伏惑。虽不是自力定力伏惑,但仍可入三昧定心定境,这正是宝冥三昧的不可思议之处!


          IP属地:辽宁5楼2025-01-30 19:14
          回复
            ----
            注:不管是生前见佛,还是临终见佛,都是三昧定心定境中事,可绝非散心境。
            是三力见佛,绝非弥陀纯他力独自变相于人前。
            ----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琺门一大纲宗。
            (发真切菩提心者,必不破戒造恶而恼害众生)
            (行违菩提门者,菩提心多是虚伪)
            (菩提心似真非真,难感弥陀冥加,难感诸佛护念)


            IP属地:辽宁6楼2025-01-30 19:15
            回复
              蕅祖《要解》中言:“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入观行位初品之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者,皆是已得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及以上伏惑或断惑功夫之人。
              真得一心不乱之人,必能至少伏住五根本戒不再犯,方能入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流!
              虽能精进念佛,甚至念佛功夫渐长,但烦惑常常现行,甚至屡屡破戒造恶,此人仍属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所摄,不能入第一类往生!
              ----
              莲祖蕅祖印祖开示中,提及的往生三力,其实就是见佛三力!
              莲祖《疏钞》:“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姓卝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
              蕅祖《要解》:“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印祖曾言:“须知佛力不可思议,琺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印祖又言:“以佛力、琺卝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复习怀辛书)


              IP属地:辽宁7楼2025-01-30 19:18
              回复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俢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彻悟祖师)


                IP属地:辽宁8楼2025-01-30 19:18
                回复